一个罗马尼亚家庭的“北大”缘

来源 :国际人才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qlwcsqlq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至今日,作为罗马尼亚第一代驻新中国外交官,罗明仍为能成为“头5个会说中文的罗马尼亚人之一”而感到自豪;他的妻子,著名汉学家萨安娜,年过七旬仍痴迷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他们的女儿达尼亚出生在中国,并与丈夫、现任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伊斯蒂齐瓦亚一道,为罗中友谊忘我地工作;而他们的小儿子罗扬也精通汉语,成为罗马尼亚知名的汉学家之一。
  
  1950年,中国总理周恩来致信罗马尼亚领导人,提出希望两国互派5个年轻人到对方的国家学习语言。周总理的提议得到了罗方的赞同,随后,罗明与萨安娜等5人便来到了中国北京,进入清华大学“东欧交换生中国语言专修班”学习。1952年高等学府院系调整后,他们双双转学北大,罗明进入中国语言文学系,萨安娜进入历史系学习。这两位罗马尼亚年轻学子在北大学习期间相互爱慕,并终成眷属,组建了家庭。从此,这个罗马尼亚家庭的命运便与中国这片博大的土地紧紧相连了。
  时至今日,作为第一位通晓中文和中国文化的罗马尼亚外交官,罗明仍为能成为“头5个会说中文的罗马尼亚人之一”而感到自豪;同样作为著名汉学家的萨安娜,已年过七旬仍在继续其关于中国历史的研究;他们的女儿——达尼亚更是在中国出生,并且直至目前仍与作为罗马尼亚现任驻华大使的丈夫伊斯蒂齐瓦亚一道,在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工作;而他们的小儿子罗扬也精通汉语,为罗马尼亚知名的汉学家之一。
  
  罗明:大使级“中国通”
  
  1952年罗明来到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得到王力教授等人的亲自指导。在短短的时间里,罗明迅速掌握了汉语基础知识,学会了以北京话为基础的普通话。那时在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的舞台上,罗马尼亚民众听到了一个男子朗诵汉语诗歌的声音,他朗读的是中国领导人朱德的贺词。
  因为成绩优秀,罗明还没毕业就已经开始为中国和罗马尼亚的领导人担任翻译,一次,在为朱德做翻译时,朱总司令听到罗明那一口自然流利的汉语,便很自然的以为他是生长在中国的罗马尼亚人后裔。闲谈之中,朱德随口询问罗明出生在中国的哪个省份,而当罗明回答说自己是罗马尼亚派遣来的留学生时,朱老总大吃一惊,惊叹:“简直不敢相信!”
  从北大毕业后,罗明进入了罗马尼亚外交部,专门从事对华关系工作。并于1990年出任了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也因此受到过毛泽东主席、周恩来、邓小平、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从那时起,罗马尼亚的重要机关就有了会讲汉语的工作人员,罗明等一批最早的留学生也成为中罗交流的最早使者。
  
  萨安娜:
  痴迷于中国历史的汉学家
  
  萨安娜在北京大学历史系攻读中国近代史时,师从周一良教授。1956年,她以优异的成绩从北大毕业,并留在罗马尼亚驻华使馆工作,开始了她的外交官兼学者的生涯。
  在使馆工作10年之后,萨安娜于1966年开始了历史、社会学的研究工作,并在罗马尼亚历史和社会政治研究所工作了近30年, 她撰写了许多关于中国革命史和中国共产党史的论文以及介绍中国文化的专著,如《张骞和班超开辟通往欧洲之路》、《中国抗日战争统一战线的形成》、《中国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作出的贡献》、《二万五千里长征》和《和平、独立和不结盟政策——介绍周恩来总理》、《象征之国——从孔子到毛泽东》等。1983年,她完成了自己的博士论文答辩,题目是《1931——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数十年间,萨安娜始终痴迷于中国历史的研究,并取得了卓著的成就。
  萨安娜在中国学习工作了近20年,度过了她一生中很多值得纪念的时刻,包括与罗明从相识到相恋,结为秦晋之好;在中国生儿育女;并度过了她20岁、30岁、50岁和60岁的生日。正因此,1995年萨安娜从工作岗位上退休后,仍不间断地撰写介绍中国的文章,还每月定期到罗国家电台《世界文化巡礼》栏目做一次介绍中国文化的广播讲座。
  为了培养未来的汉学家,萨安娜把那些有志学习中文的孩子请到家里,为孩子们做中国历史文化的启蒙。这些孩子年龄不一,学习进度参差不齐,萨安娜耐心地因人施教,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程度认真备课。她还经常给孩子们讲中国历史故事、民间习俗;带他们看中国电影、读中国画册,参加中国使馆的活动,让他们亲自感受中国文化的氛围等。
  萨安娜很看重同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友谊,她觉得自己在北大的学习时光,是她“生活中最美好的一段回忆”。毕业后的一次同学聚会上,她还千里迢迢带来一棵松树苗,并和大家一道把松树种在了他们学习时曾居住的宿舍前假山旁,萨安娜称这棵松树“是对母校和老师感情的见证,同学友谊的象征”。为了纪念这一时刻,同学们还在“文史楼”前与当时的北大副校长兼历史系主任翦伯赞教授合影留念。
  
  达尼亚:继续走父辈的路
  
  罗明与萨安娜的女儿达尼亚出生于北京,并在这里度过了她的童年。离开北京时她还是个10岁的天真孩童,而当她再度返回这里时,已然是风华正茂的青年了。
  1974年9月,达尼亚踏上了父辈走过的路,也选择了北大的中国历史专业留学。她那时成了班级里仅有的几个外国学生,并在同年级的世界历史班上找到一个知己女伴——萨瓦特。萨瓦特·娜瓦兹是巴基斯坦前总理贝·布托国务秘书的女儿,同时也是巴基斯坦到中国北京大学历史系留学的第一人。萨瓦特现在是巴基斯坦国内著名法学律师,在世界多国均开设有律师事务所。
  在那个充满政治运动的年代,两个异国年轻女孩成了无话不说的好友,并互相帮助扶持。达尼亚说:“我喜欢萨瓦特的温柔开朗以及乐观精神。面对每天可能遇到的艰难困苦,她总是以生动机智的评论,或幽默的笑话来迎对。”那时,达尼亚主动申请和中国学生一道,到大兴农场“半工半读”,与她同去的还有4名外国留学生,有来自巴基斯坦的萨瓦特、来自日本的大山、来自乌干达的彼得、来自加拿大的简·王。通过深入中国农村去参加劳动和社会实践,让达尼亚更深入地了解了中国社会,尽管当时农场的住宿、饮食异常艰苦,但她很快和中国同学融为一体。多年后她回忆起那段生活时说,那时和同学建立起的同志情谊和温暖友情,是她那几个月中最重要的收获。尽管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仍和同学们保持着亲密的朋友关系,彼此相互关心。
  提及达尼亚对中国深厚的感情,还要说起她对周总理的特别敬爱。因为童年时,每当父亲罗明参加完中罗双方的高层会谈后兴奋地回到家中,总是会把与中国领导人的愉快会面情景向女儿表露。特别是提到周总理时,罗明常常双眼湿润,充满了感激之情。罗明有一块佩戴了25年的中国品牌手表,就是在一次中罗双方政府要员会面结束时,周恩来总理亲自送给他的纪念品。那时年幼的达尼亚常喜欢溜进父母的睡房,拿起那只精致的手表,用手指轻轻摆弄它。
  1976年周恩来总理逝世时,正在北大留学的达尼亚专程找到留学办公室的老师哭诉说:“从小父母就告诉我,周总理是一个伟大的人,我真的为这位伟人的逝世而感到万分难过……”后来达尼亚还给邓颖超写了一封信,表达了她对敬爱的周总理的无限哀思。
  从北大毕业后,达尼亚回到布加勒斯特,在罗马尼亚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工作,继续拓展她对中国历史的认识和研究领域深化。1981年她接待了到布加勒斯特参加第15届世界历史学家大会的中国代表团。这是中国第一次派代表出席这个论坛。中国代表团中有许多显赫的学者,如代表团的领队夏鼐教授、张芝联教授、丁伟志教授等等。
  现在,达尼亚在罗马尼亚使馆担任文化参赞一职,多次促成中国和罗马尼亚历史学家的共同兴趣和活跃的对话。尤其是2007年秋天,罗马尼亚历史学家、科学院院士Ioan Aurel Pop教授,来到中国做下一届世界历史学家大会的准备时,达尼亚为他安排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历史研究所所长步平教授的会见,鼓励双方建立合作关系。
  罗明、萨安娜、达尼亚,这个来自罗马尼亚的家庭对中国文化充满了热爱,对北大燕园也满怀留恋。毕业近50年之际,罗明和萨安娜特地回到了母校北京大学看望老师,还在“二院”和“四院”(现为北京大学历史系)拍照留念。夫妇二人由衷赞誉母校:“燕园学府造就四海友人。”并表示非常高兴看到,自己在北大留学时的同学中很多都已经成为了知名教授,并且为北大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罗明曾经说过:“在北大留学的生活令我难忘,博雅塔将会永远留在我的心中。我们全家都和中国有着很深的渊源。我们把中国当做我们的第二故乡。中国的一些文化、生活习惯已经和我们的生活融到了一起。我想这份中国情结会继续传递下去。”
  2008年5月4日,作为北大110周年校庆活动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北京大学国际交流丛书《红楼飞雪——海外校友情忆北大(1947——2008)》、《余音绕园——外国政要北大演讲录(1998——2008)》”首发式暨“北京大学国际校友网站”开通仪式隆重举行。达尼亚和她的丈夫,罗马尼亚驻华大使伊斯蒂齐瓦亚一道受邀参加,达尼亚在仪式上对北京大学国际校友网站的开通表示了祝贺。她说:“我觉得我可以成为一道桥梁,一个使者,一个鼓励对话的人。我会继续这样做以表示我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激之情,同时也表示对陪我度过青春岁月的北京大学的敬意。”
其他文献
①目的探讨脑脊液置换联合地塞米松鞘内注射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②方法将90例蛛网膜出血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48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
本文在对当前城域IP网络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构建综合网络体系结构的基本思路,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和举例说明,并就在此基础上的增值业务的基本模式进行了讨论.
弗莱克斯纳的《现代大学论——美英德大学研究》一书在高等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其从哲学的视角解读,其现代大学观隐含着高等教育哲学政治论与认识论的折中、科学主义与
文化发展的实践创造性沿着“人化”和“化人”两个向度展开,即外向扩张和内向完善。外向扩张的文化发展向度与功利紧密结合,能在短期内呈现出主体所需的物质成果。而内向完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