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时中性粒细胞胞浆游离钙、MDA、SOD变化规律比较

来源 :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onerc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对比观察青、老年家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时外周血中性粒细胞(PMNs)胞浆游离钙(〔Ca2+〕i)、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变化规律,探索上述变化对老年兔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特征,并寻找一种可替代心肌组织标本作为判断再灌注损伤的检测指标。

方法

5年龄及6月龄家兔实验性心肌缺血30分钟、再灌注30、90、360分钟,分别取外周血PMNs及心肌组织测定MDA、SOD、PMN〔Ca2+〕i和心肌组织钙。

结果

青、老年组PMN〔Ca2+〕i、MDA于缺血期均明显升高,至再灌注时更显著,而SOD活性则明显降低(P值均<0.01);上述改变在老年组更明显(P值<0.05及0.01)。PMN〔Ca2+〕i、MDA、SOD的变化分别与心肌钙、MDA、SOD的变化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92、0.9436和0.9867)。

结论

钙超载、氧自由基不但共同参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且老年期对致损因子更敏感。PMNs指标测定可作为判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程度的可靠方法。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目的对心肌梗死前48小时内有无心绞痛发作的老年患者的临床经过及近期预后的影响进行评价。方法263例患者均为首次急性心肌梗死未接受溶栓等再灌注治疗的病例。心肌梗死发病前48小时内有心绞痛发作(angina pectoris, AP)组124例;对照组139例;2组基础临床情况类似。结果AP组临床经过及短期预后较好,血浆肌酸磷酸激酸(CPK)值为264±330U/L,住院期间发生心力衰竭32例(25.
期刊
目的老年人心肌梗死症状常不典型,使心肌梗死诊断准确率较低,因此有必要了解老年人健康查体中发现的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方法总结10年中5 208例次老年人健康查体资料。结果发现急性心肌梗死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2例,共10例次,占总查体例次的0.2%。7例急性心肌梗死,占同期住院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的8.3%。9例平均年龄74.4±6.6岁,其中6例伴高血压,5例伴糖尿病,4例伴高脂血症。6例无胸痛或其它部
期刊
期刊
期刊
目的评价一组老年冠心病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的疗效。方法将65例老年(89支血管)和117例老年前期(149支血管)冠心病患者的PTCA结果作对比研究。结果老年组血管扩张成功率94.4%,临床成功率92.3%,主要并发症发生率为6.1%,再狭窄发生率为32.5%。以上结果与老年前期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术后症状改善率两组相同,都在90.0%以上。仅老年组再次PTCA频率明显高于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