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以两部战争时期的电影引入话题,盛力军博士以其卓越而深邃的眼光,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分析了美国、日本、印度及中国与东盟的情况,以及美国、日本、印度与中国的相互关系,指出当今各大国在东南亚的角逐,亚洲正上演着一系列有关地缘政治竞争的大博弈。他还指出不论弱国还是强国都有其自身的弱点和强点,关键是找准自己的“位置”,中国在发展中应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其形象的语言、恰到好处的古文引用不得不让人折服。
关键词 东南亚 角逐 政治竞争
作者简介:刘保玲、夏奇奂,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143-02
最近整理资料时,无意中找到了研究生时盛力军博士的听课笔记,现在翻来看看,感触颇深。2007年5月8-10日,著名学者、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盛力军博士应李晨阳老师的邀请来我们学院给我们做了有关当今中美日印在东南亚角逐情况的讲座。此讲座共分三次讲完。首先以《西线无战事》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两部电影作为开始,盛力军向我们说明了东南亚表面上境若止水、波澜不惊,而实则却是危机四伏,一系列关于地缘政治竞争的角逐正在东南亚悄然展开着。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东南亚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大国将在这个是非之地如何进行角逐,中国在这场角逐中的最佳获利途径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盛力军以其独特的眼光、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盛力军博士不仅知识渊博、思维独特、语言极为生动形象、善用恰到好处的比喻,而且其古文修养也极为深厚,整场讲座中对于中国古文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真是令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叹为观止。作为一个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相比,其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语言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盛力军博士思维方式独特,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把握问题。在讲座中,他把美国在东南亚比喻成盘旋着的白头鹰,因为鹰的本性是孤傲的,它对什么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可移动性强,“我可以打到你,而你却打不到我。”只能在天上飞。极像美国的所作所为。一旦美国陷入地面战争,则难以自所拨。如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孙子兵法》所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韬光养晦”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军事实力高,但成本也高。美国最大的威胁:对其综合国力的消耗,一方面,尽量减少消耗,一方面,提高综合实力,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在东南亚的政策:尽量不自己出手,推动日本,印度在东南亚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它们在东南亚打经济牌。自信无论中国多么强大,中国的势力不会渗透很深。东南亚有5种文明(伊斯兰、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家与道教文化)。远,共内波斗,近,联合与外斗。 在这里,对于美国与东盟的关系把握的其为准确,其比喻又恰到好处,让人非常容易接受。
对于日本与东盟的关系,盛力军教授从不同于国内学者的角度来分析看待日本。他指出东南亚对日本的看法比中国对日本的看法好的多,表现在:一是时间不一样。东南亚地区遭受日本侵略的历史始于1941年,延续了4年不到的时间。而日本侵华从1895甲午中日战争到二战结束则延续了50年时间。二是日本在东南亚的所作所为不一样。日本攻击迫害的对象是东南亚的华人而非马来人。而日本侵略中国完全是为了消灭中国。三是战争的目的不一样。日本在东南亚是以经济为目的,而在中国是全面侵华,以政治为目的,对中分而治之。四是心态上,当时东南亚还是殖民地国家,而中国是主权国家,但东南亚国家仍把日本侵略中国看成是入侵英国的殖民地。东南亚把日本作为推翻白人统治的力量。再加上顾及美国的要求,东盟国家与日本走得很近。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其受中国的影响仍比日本大,这与中国在许多事情上顾及东盟各国的利益是分不开的。而在中日问题上,他指出前一届日本政府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了中国的历史伤疤。反复参拜是日本刚愎自用的表现,强化了一种强硬的立场。中日关系也由此不断恶化。
在分析印度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上,盛力军博士指出印度与中国在80年代的战略是一致的,80年代中国认为苏联是威胁,因而获得美国的支持,而现在印度也是一样,需要美国的高新技术。重国防,发展军事,而轻经济的发展。印度在战略上对美国也抱有潜在的担忧,尽管公开来看,中国被全面压制的复苏和与印度自由民主制度相比独裁的政治制度转移了美国的大部分注意力。印度不可能与其它国家结盟来对付中国,而是会躲在中国的高调形象之后加速自身的复苏。中国似乎并不太担心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日益崛起。实际上,中国驻印度大使最近敦促印度在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中国来说,印度进入东南亚地区可以改变该地区现有的二对一(美日对华)局面。由此可见,盛力军教授对这些问题的见解独到,分析得深入其骨髓,一针见血。
其次,就是盛力军博士那令人折服的中国古文修养,真可谓是信手拈来。一开始先是引用《汉书》:“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行,必有一失”来说明做学问该有的态度与做法。继而又以《孙子兵法》所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韬光养晦”来描绘美国在东南亚的策略。再而是借《素书》:“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即要懂得抓住主要矛盾以说明意在先要摆平美,这正是外交真谛之最。发展中国与亚细安关系的真谛,可借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的句子来形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可用来比喻明智的外交进取;“知时节”乃是待“天时”而“随风”,倘若一不“待”,二不“随”,贪功冒进,强出头,必遭其祸,须知强国之道,厚积薄发。“润物”可用以比喻建立长期深厚的道德基础和经济基础以收人心;“随”、“ 潜”、“细”以及“无声”等,指具体外交姿态和手段,即低姿态,耐心,不强出头,细致化,切忌好大喜功地追求轰轰烈烈。 将有形化入无形之中,此乃道家的最高境界,也是外交的最高真谛。另外还有“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愁无大小,只怕伤心”、“恩若救急,一借千金”等。足以说明其古文修养之深。 在谈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问题上,盛力军博士在作了一些具体详尽的分析之后,提出了“八大原则”并指出中国以后的出路。
首先,中国的关键是借之于势,即“风水”,而非中国自身的力量。二是弱手外交。盛力军博士认为中国崛起不能只靠勤劳,还要改变位置。中国人暂时无法在认真仔细和想像创新两方面赶日超美,但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灵活,以己之长攻二者之短。中国人应以自己的睿智,通过灵活多变来迅速改变自己在“国际经济链”上的地位。用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迅速地“爬梯”,爬上国际经济分工梯上更高的台阶。中国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期。这一历史机遇期是由于当今世界产业及科技暂时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致使大量的国际浮游资金得以涌向中国,以致形成一股趋势,即风水轮流,流经中国。中国则可以借之于势,努力发展本国经济。
其次,盛力军博士指出中国面临的形势就是,东盟在经济上有求于中国,在战略上对中国的拉力减弱,安全上则拉拢日美。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很少2005年,为1.9%,经济援助也很少,贸易年均增长率达20%,只能是一种正常的增长。在华外资企业占了60.6%,过境转口贸易占中国对新出口的46%,占新加坡对华出口的40%。换言之,许多出口产品,虽然算入贸易总额,但最终并不进入彼此的消费市场。中资企业大多是初级产品,普通商品和传统产品,其基础薄、规模小、资金少,竞争力弱。国际产业链上,中国处于下端,短时间内很难赶上美日。出口在第三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与东盟处于同一个竞争层次上,对中国的担心也是正常的。经济上的竞争,用政治手段来解决,如建自由贸易区,以避免互相残杀。如果改变在东南亚市场上产品竞争关系,中国和亚洲的关系便会大为改观。因此,只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更好地拉近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再次,盛博士认为中国和东南亚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提高产业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融合、渗透的经济局面,产品升级迅猛。解决中国与东盟的高中低端产品,才能更好地解决南沙问题。使中国-东盟能源互补,在一些资源上东盟占上端,与台湾地区在产业上打时间差。中国-东盟产业有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盛力军博士针对中国状况提出了“八大原则”,即第一,用势不用力,重势而慎用力,当东盟对美、日有好感时,中国应当先主动出击,做好与东盟合作,对美、日也要保持友好关系。这里作者虽然夸大了东盟的地位与作用,但对中国来说也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第二,“好雨知时节,当春仍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用来比喻明智的外交举措;“知时节”乃是待“天时”; “随风”:倘若一不“待”,二不“随”,贪功冒进,强出头,必遭其祸,须知强国之道,厚积薄发;“润物”:可用以比喻建立长期深厚的道德基础和经济基础以收人心;“随”、“潜”、“细”以及“无声”等,指具体外交姿态和手段,即低姿态,耐心,不强出头,细致化,切忌好大喜功地追求轰轰烈烈。将有形化入无形之中,此乃道家的最高境界,也是外交的最高真谛。第三,横向交往,垂直靠拢,即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不会很深,只会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多要一点“里子”,少要一点面子。中国与东盟社会基础不稳定,缺少中下层的交往,主张不使用暴力,中下层加强连接,而不仅仅是高层的交往。第五,“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即最好的外交是要激起别国的热情,让别人感觉到你很重要,而不是觉得我在利用你。第六,省敌而不竖敌,以敌敌人。第七,救急而不救穷,即中国对东南亚各国应该是“愁无大小,只怕伤心”、“恩若救急,一借千金”。第八,钱能办事,亦能招祸。意即强大反而会成为算计的对象。在这里,印尼的华人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总之,盛力军博士的这次讲座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其形象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比喻及对古文的灵活运用都让人深深感到折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用这句话来描绘此时的感受一点都不为过。虽然此次讲座整体上带有一些夸大东盟作用与地位的成分并有种小国外交的思想,也有些观点不为人接受,但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国外学者对待中国及中美印日与东盟关系的看法,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看待中美印日在东南亚的角逐时,盛力军博士的观点有很多地方不同于中国国内学者,这为我们比较全面认识东亚当前形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联合早报:中国要在国际经济链上迅速“爬梯”.http://www.cctv.com/news/financial/inland/20051227/101903.shtml.
[2]新华网:外界评说中国实力和影响:须发展高端实力.http://news.sina.com.cn/c/2006- 01-09/09347932500s.shtml.
关键词 东南亚 角逐 政治竞争
作者简介:刘保玲、夏奇奂,嘉兴南洋职业技术学院。
中图分类号:D8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6)01-143-02
最近整理资料时,无意中找到了研究生时盛力军博士的听课笔记,现在翻来看看,感触颇深。2007年5月8-10日,著名学者、新加坡东南亚研究院高级研究员盛力军博士应李晨阳老师的邀请来我们学院给我们做了有关当今中美日印在东南亚角逐情况的讲座。此讲座共分三次讲完。首先以《西线无战事》及《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两部电影作为开始,盛力军向我们说明了东南亚表面上境若止水、波澜不惊,而实则却是危机四伏,一系列关于地缘政治竞争的角逐正在东南亚悄然展开着。由于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东南亚历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那么,大国将在这个是非之地如何进行角逐,中国在这场角逐中的最佳获利途径又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盛力军以其独特的眼光、从多个角度进行了分析和解答。
盛力军博士不仅知识渊博、思维独特、语言极为生动形象、善用恰到好处的比喻,而且其古文修养也极为深厚,整场讲座中对于中国古文诗词歌赋信手拈来运用自如,真是令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叹为观止。作为一个国外学者,与国内学者相比,其无论是在思维方式,还是在语言上都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盛力军博士思维方式独特,从多个角度分析和把握问题。在讲座中,他把美国在东南亚比喻成盘旋着的白头鹰,因为鹰的本性是孤傲的,它对什么都保持一定的距离,可移动性强,“我可以打到你,而你却打不到我。”只能在天上飞。极像美国的所作所为。一旦美国陷入地面战争,则难以自所拨。如越南战争,伊拉克战争。《孙子兵法》所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韬光养晦”美国的全球战略思想:军事实力高,但成本也高。美国最大的威胁:对其综合国力的消耗,一方面,尽量减少消耗,一方面,提高综合实力,避免与中国发生冲突。美国在东南亚的政策:尽量不自己出手,推动日本,印度在东南亚发挥更大的作用,让它们在东南亚打经济牌。自信无论中国多么强大,中国的势力不会渗透很深。东南亚有5种文明(伊斯兰、佛教、印度教、基督教和中国的儒家与道教文化)。远,共内波斗,近,联合与外斗。 在这里,对于美国与东盟的关系把握的其为准确,其比喻又恰到好处,让人非常容易接受。
对于日本与东盟的关系,盛力军教授从不同于国内学者的角度来分析看待日本。他指出东南亚对日本的看法比中国对日本的看法好的多,表现在:一是时间不一样。东南亚地区遭受日本侵略的历史始于1941年,延续了4年不到的时间。而日本侵华从1895甲午中日战争到二战结束则延续了50年时间。二是日本在东南亚的所作所为不一样。日本攻击迫害的对象是东南亚的华人而非马来人。而日本侵略中国完全是为了消灭中国。三是战争的目的不一样。日本在东南亚是以经济为目的,而在中国是全面侵华,以政治为目的,对中分而治之。四是心态上,当时东南亚还是殖民地国家,而中国是主权国家,但东南亚国家仍把日本侵略中国看成是入侵英国的殖民地。东南亚把日本作为推翻白人统治的力量。再加上顾及美国的要求,东盟国家与日本走得很近。但出于自身利益考虑,其受中国的影响仍比日本大,这与中国在许多事情上顾及东盟各国的利益是分不开的。而在中日问题上,他指出前一届日本政府参拜供奉战犯的靖国神社,一次又一次地揭开了中国的历史伤疤。反复参拜是日本刚愎自用的表现,强化了一种强硬的立场。中日关系也由此不断恶化。
在分析印度与东盟各国的关系上,盛力军博士指出印度与中国在80年代的战略是一致的,80年代中国认为苏联是威胁,因而获得美国的支持,而现在印度也是一样,需要美国的高新技术。重国防,发展军事,而轻经济的发展。印度在战略上对美国也抱有潜在的担忧,尽管公开来看,中国被全面压制的复苏和与印度自由民主制度相比独裁的政治制度转移了美国的大部分注意力。印度不可能与其它国家结盟来对付中国,而是会躲在中国的高调形象之后加速自身的复苏。中国似乎并不太担心印度在东南亚地区的日益崛起。实际上,中国驻印度大使最近敦促印度在马六甲海峡安全问题上发挥更大的作用。对中国来说,印度进入东南亚地区可以改变该地区现有的二对一(美日对华)局面。由此可见,盛力军教授对这些问题的见解独到,分析得深入其骨髓,一针见血。
其次,就是盛力军博士那令人折服的中国古文修养,真可谓是信手拈来。一开始先是引用《汉书》:“愚者千虑,必有一得;智者千行,必有一失”来说明做学问该有的态度与做法。继而又以《孙子兵法》所云:“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韬光养晦”来描绘美国在东南亚的策略。再而是借《素书》:“衣不举领者倒,走不视地者颠”即要懂得抓住主要矛盾以说明意在先要摆平美,这正是外交真谛之最。发展中国与亚细安关系的真谛,可借杜甫在《春夜喜雨》一诗中的句子来形容:“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可用来比喻明智的外交进取;“知时节”乃是待“天时”而“随风”,倘若一不“待”,二不“随”,贪功冒进,强出头,必遭其祸,须知强国之道,厚积薄发。“润物”可用以比喻建立长期深厚的道德基础和经济基础以收人心;“随”、“ 潜”、“细”以及“无声”等,指具体外交姿态和手段,即低姿态,耐心,不强出头,细致化,切忌好大喜功地追求轰轰烈烈。 将有形化入无形之中,此乃道家的最高境界,也是外交的最高真谛。另外还有“圣人将动,必有愚色”、“愁无大小,只怕伤心”、“恩若救急,一借千金”等。足以说明其古文修养之深。 在谈及中国与东盟的关系问题上,盛力军博士在作了一些具体详尽的分析之后,提出了“八大原则”并指出中国以后的出路。
首先,中国的关键是借之于势,即“风水”,而非中国自身的力量。二是弱手外交。盛力军博士认为中国崛起不能只靠勤劳,还要改变位置。中国人暂时无法在认真仔细和想像创新两方面赶日超美,但可以用自己特有的灵活,以己之长攻二者之短。中国人应以自己的睿智,通过灵活多变来迅速改变自己在“国际经济链”上的地位。用句形象的话来说,就是迅速地“爬梯”,爬上国际经济分工梯上更高的台阶。中国正处于百年一遇的发展机遇期。这一历史机遇期是由于当今世界产业及科技暂时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致使大量的国际浮游资金得以涌向中国,以致形成一股趋势,即风水轮流,流经中国。中国则可以借之于势,努力发展本国经济。
其次,盛力军博士指出中国面临的形势就是,东盟在经济上有求于中国,在战略上对中国的拉力减弱,安全上则拉拢日美。中国对东盟的投资很少2005年,为1.9%,经济援助也很少,贸易年均增长率达20%,只能是一种正常的增长。在华外资企业占了60.6%,过境转口贸易占中国对新出口的46%,占新加坡对华出口的40%。换言之,许多出口产品,虽然算入贸易总额,但最终并不进入彼此的消费市场。中资企业大多是初级产品,普通商品和传统产品,其基础薄、规模小、资金少,竞争力弱。国际产业链上,中国处于下端,短时间内很难赶上美日。出口在第三市场竞争激烈,中国与东盟处于同一个竞争层次上,对中国的担心也是正常的。经济上的竞争,用政治手段来解决,如建自由贸易区,以避免互相残杀。如果改变在东南亚市场上产品竞争关系,中国和亚洲的关系便会大为改观。因此,只有实现产业升级,才能更好地拉近中国与东盟的关系。
再次,盛博士认为中国和东南亚最根本性的问题在于:提高产业率,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互相融合、渗透的经济局面,产品升级迅猛。解决中国与东盟的高中低端产品,才能更好地解决南沙问题。使中国-东盟能源互补,在一些资源上东盟占上端,与台湾地区在产业上打时间差。中国-东盟产业有助于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
最后,盛力军博士针对中国状况提出了“八大原则”,即第一,用势不用力,重势而慎用力,当东盟对美、日有好感时,中国应当先主动出击,做好与东盟合作,对美、日也要保持友好关系。这里作者虽然夸大了东盟的地位与作用,但对中国来说也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建议。第二,“好雨知时节,当春仍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好雨”:用来比喻明智的外交举措;“知时节”乃是待“天时”; “随风”:倘若一不“待”,二不“随”,贪功冒进,强出头,必遭其祸,须知强国之道,厚积薄发;“润物”:可用以比喻建立长期深厚的道德基础和经济基础以收人心;“随”、“潜”、“细”以及“无声”等,指具体外交姿态和手段,即低姿态,耐心,不强出头,细致化,切忌好大喜功地追求轰轰烈烈。将有形化入无形之中,此乃道家的最高境界,也是外交的最高真谛。第三,横向交往,垂直靠拢,即中国与东盟关系发展不会很深,只会停留在表面层次上,但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四,多要一点“里子”,少要一点面子。中国与东盟社会基础不稳定,缺少中下层的交往,主张不使用暴力,中下层加强连接,而不仅仅是高层的交往。第五,“圣人将动,必有愚色”,即最好的外交是要激起别国的热情,让别人感觉到你很重要,而不是觉得我在利用你。第六,省敌而不竖敌,以敌敌人。第七,救急而不救穷,即中国对东南亚各国应该是“愁无大小,只怕伤心”、“恩若救急,一借千金”。第八,钱能办事,亦能招祸。意即强大反而会成为算计的对象。在这里,印尼的华人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总之,盛力军博士的这次讲座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其形象的语言、恰到好处的比喻及对古文的灵活运用都让人深深感到折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用这句话来描绘此时的感受一点都不为过。虽然此次讲座整体上带有一些夸大东盟作用与地位的成分并有种小国外交的思想,也有些观点不为人接受,但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国外学者对待中国及中美印日与东盟关系的看法,扩展了我们的视野。“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在看待中美印日在东南亚的角逐时,盛力军博士的观点有很多地方不同于中国国内学者,这为我们比较全面认识东亚当前形势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参考文献:
[1]联合早报:中国要在国际经济链上迅速“爬梯”.http://www.cctv.com/news/financial/inland/20051227/101903.shtml.
[2]新华网:外界评说中国实力和影响:须发展高端实力.http://news.sina.com.cn/c/2006- 01-09/09347932500s.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