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尿路功能障碍大鼠输尿管平滑肌细胞超微结构和SKca表达研究

来源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reamtale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大鼠神经源性尿路功能障碍(neurogenic urinary tract dysfunction,NUTD)输尿管平滑肌细胞(ureteral smooth muscle cells,USMC)超微结构改变及小电导钙激活钾通道(small-conductance Ca2+-activated K channels,SKca)表达变化。

方法

选取45只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NUTD组、实验对照组(EC组)和空白对照组(BC组)。其中NUTD组给予破坏S1~4脊髓节段,术后1周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存在逼尿肌无收缩但无膀胱输尿管发生反流;EC组仅咬除棘突,未破坏脊髓;术后1周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证实无明显膀胱尿道功能障碍。模型建立后6周三组大鼠均行影像尿动力学检查,输尿管功能和形态学及USMC超微结构观察,并应用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检测USMC SKca 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

结果

模型建立后6周NUTD组大鼠膀胱均表现为无逼尿肌过度活动、膀胱逼尿肌无收缩。30 min内NUTD组产生尿量为(0.90±0.17)ml,EC组为(0.86±0.18)ml,BC组为(0.94±0.15)ml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NUTD组输尿管蠕动频率(16.23±2.35)次/5 min显著低于EC组(21.80±1.97)次/5 min和BC组(20.47±2.48)次/5 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UTD组USMC中SKca2和SKca3蛋白表达显著上调,mRNA表达相对于BC组平均分别上调4.15和4.5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电镜下可见NUTD组USMC排列散乱,线粒体体积增大水肿、数量增多,线粒体嵴增粗、髓样变,部分细胞可见线粒体内膜和嵴膜的大量破坏。

结论

USMC超微结构改变和SKca表达水平上调可能是输尿管原发性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

其他文献
目的对肝尾状叶小儿肝母细胞瘤手术切除的可行性和方法进行探索,以期扩大手术的适应证,提高小儿肝母细胞瘤的治疗效果。方法本组对24例肝尾状叶小儿肝母细胞瘤施行肿瘤切除手术,患儿年龄8个月~7岁,其中6个月~1岁6例,1~3岁11例,3~7岁7例,平均2.8岁;其中男15例,女9例;肿瘤直径4.2~8.7 cm,平均6.8 cm;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计算本组患儿的生存率。结果本组24例患
目的 了解本地餐饮业自制饮料的微生物污染状况,为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13-2015年从重庆市开州区随机抽样的自制饮料进行菌落总数、大肠菌群计数、金
目的比较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PPD)与标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SPD)治疗壶腹周围癌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0月至2012年10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85例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资料。44例患者行PPPD设为PPPD组,41例患者行SPD设为SPD组。观察2组患者术中情况,分析胰瘘(B级及以上)、胆瘘、出血、腹腔感染、胃排空障碍和患者预后情况。采用电话和门诊方式随访,术后
目的通过研究我院16例腹腔镜胰腺次全切治疗婴儿持续性高胰岛素性低血糖症(persistent hyperinsulinemic hypoglycemia in infancy,PHHI)的临床经验,探讨手术切除范围、腹腔镜手术技巧和手术并发症处理。方法2011年3月至2014年12月16例PHHI患儿行胰腺次全切除,年龄17 d~6个月;男9例,女7例。术前经内分泌科明确诊断均有PHHI,空腹血糖
目的通过隐睾手术中同时进行精索及睾丸探查,探讨小儿精索部异位肾上腺皮质组织残留的发生率及其与年龄、侧别的关系。方法2010年1月到2013年9月收治并实施手术的男性隐睾患儿265例;左侧122例、右侧104例、双侧39例,共304侧;年龄8个月~12岁,中位数年龄24个月。所有病例均由第一作者行经腹股沟开放隐睾下降固定手术,术中同时检查精索及睾丸附睾,发现可疑结节结构即切除送病理检查。结果术中切除
高频通气( high frequency ventilation,HFV) 是应用小于或等于解剖死腔的潮气量,以高的通气频率 ( 通气频率≥正常 4 倍以上) ,在较低的气道压力下进行通气的一种特殊的通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