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女郎

来源 :大众摄影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ujing663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编著:约翰P·雅各布(John P.Jacob)
  出版社:(德)史泰德(Steidl)
  出版时间:2011年
  页码:336页
  (本文配图均翻拍自Kodak Girl)
  2011年,著名的德国出版社史泰德(SteidI)出版了一本名为《柯达女郎》(Kodak Girl)的画册,里面所有的图像都来自摄影师、收藏家玛莎·库珀(Martha Cooper,b.1943)的收藏。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玛莎的父亲在军队服役,受到其兄鼓励,战后在巴尔的摩开设了一家售卖照相器材的商店,柯达是他们的代理品牌之一。有了这样的便利,玛莎还在上幼儿园的时候就收到她父亲送的一架儿童柯达相机,到了高中她又当选为学校摄影俱乐部的主席,工作后进入《纽约邮报》(New York Post)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她的收藏活动始于1977年,受家庭氛围及家族生意的影响,“柯达女郎”是她收藏的第一个主题,后来她的收藏方向又扩展到女摄影师和那些正准备拍照的女摄影师的照片。

  她们是“天生的”照相机用户……不仅在照相机的后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在镜头前也是主力军。更适合成为“菲林杀手”。

  “柯达女郎”特指伊斯曼柯达公司为柯达相机及胶卷所推出广告中的女性形象。众所周知,乔治·伊斯曼(GeorgeEastman,1854-1932)是位伟大的发明家,他于1884年在美国纽约州的罗彻斯特市开办了“伊斯曼干版和胶片公司”(Eastman Dry Plate andFilm Company),并在1888年推出了划时代的柯达相机:一种外形简洁,带有广角镜头和简单快门,使用纸基感光乳剂卷片的盒式相机,每卷底片可拍摄100张照片,仅售25美元。

  除此之外,伊斯曼还是一位营销大师,他为柯达相机写下了那句著名的广告语:“你只管按快门,剩下的交给我们(You press the button-wedo the rest)”。广角镜头的设计可以满足大多数拍摄场景,结构简单的方盒子更容易上手,最复杂的冲印部分完全不需要使用者操心,柯达相机掀起了自摄影术诞生以来的第一次摄影大普及。
  伊斯曼的另一个创举就是他发现了女性在摄影消费和传播中的重要地位。他意识到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对其照相机产品的使用需求,他必须创造出这种需求。在当时,女性最适合记录家庭活动和孩子的成长,她们是“天生的”照相机用户。伊斯曼还注意到女性不仅在照相机的后面扮演重要的角色,同时在镜头前也是主力军,摄影是时尚的代名词,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在镜头前展示自己的美貌与气质,更适合成为“菲林杀手”。于是,在柯达公司的产品广告上,一位女性形象出现了,虽然不同的时代她们的着装和面貌有变化,但始终不变的是她们都会拿着一架柯达相机,无论是最早的方盒子还是后来的折叠皮腔。

  柯达女郎的形象脱胎于美国插画家查尔斯·吉布森(Charles Dana Gibson,1867-1944)在19世纪90年代创造的“吉布森女郎”形象。在他的笔下,这些美国女性过着优渥的生活,总是穿着华丽的长裙,头发蓬松,眼神迷离而慵懒,穿着的紧身胸衣显得身材别致,这是第一个美国女性所认同的容貌标准。乔治·伊斯曼看中的正是这一点,他知道要通过广告创造一种商品的使用需求,不是简单地介绍这件商品,而是传播一种生活方式,于是柯达女郎的形象就诞生了。她们有着吉布森女郎的特征,也就是有美国女性普遍追求的发型、妆容和身材,只是换上了白底蓝条纹的户外长裙,她们出现在码头、车站,异域的海边、山巅,男性在这些广告画中都是从属的角色,要么是司機,要么跟在后面拎行李,而柯达女郎们或背着相机,或在拍照。

  男性在这些广告画中都是从属的角色,要么是司机,要么跟在后面拎行李,而柯达女郎们或背着相机,或在拍照。

  这些广告传达给受众,也就是那些生活无忧的女性一个信息(也是柯达同时期的一句广告语):这世界是我的,我拥有一架柯达(The World ismine,I own a Kodak)。带着照相机走出去,去记录世界,这和著名摄影学者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那句名言不谋而合:“收集照片就是收集世界”。女性形象出现在照相机的广告里并非柯达独有,同时期的几个照相机品牌,如“鹰眼(Hawkeye)”“安思科(Ansco)”“塞涅卡(Seneca)”“格拉菲(Graflex)”等等,都选用女性作为他们广告画中的主角。无论如何,女性都是广告中照相机的代言人,她们共同营造了照相消费的文化。   柯达女郎的形象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欧洲陷入了劳动力危机,很多女性开始进入工厂工作,并且随着1920年美国政府通过宪法第十九修正案,美国女性有了投票权,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更多的女性投入到工厂甚至军队中服务,战争结束仍然选择外出工作,她们追求精神和经济的独立,不愿作为男性的从属,不满足只扮演家庭妇女的角色。过去那种柯达女郎的形象越走越窄,尽管她们的条纹裙被剪短以跟上潮流,但以柯达女郎的形象推动照相机和胶卷的销售已经有些过时了。
  虽然“柯达女郎”在商业上的道路已经走到尽头,但这作为推动摄影的传播,推动摄影消费的发展,无疑已成为重要的文化符号,至今在柯达公司所在的罗彻斯特市里仍然可以看到以她们为主题的涂鸦。

  雖然赫歇尔爵士很早便提出“快照”的概念。但那时照相器材相对昂贵。感光材料的曝光和换片时间都太长等技术问题限制了快照的发展.直到柯达相机的出现.以上问题都得到了解决。

  除此之外,更值得一提的是与其相伴随的“快照”文化的发展。“快照(snapshot)”本来是个狩猎术语,英国的赫歇尔爵士(Sir John Herschel,1792-1871)将这个名词引入到摄影里。顺便说一下,赫歇尔爵士在我心中是真正的摄影之父,他的很多发明对摄影来说居功至伟,比如“摄影”一词的英文是他发明的,还有“正片”和“负片”的英文单词也是他确定的;达盖尔之所以能实现他的摄影方法,是因为采用了赫歇尔爵士1819年发明的用海波溶液定影的方法;他还发明了蓝晒法等等。虽然赫歇尔爵士很早便提出“快照”的概念,但那时照相器材相对昂贵,感光材料曝光和换片时间都太长等技术问题限制了快照的发展,直到柯达相机的出现,以上三个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对于那些有记录孩子成长需求的母亲们,才有了巨大的摄影创作空间,比如跑动、跳跃的孩子都可以被摄入镜头了。
  数量庞大的业余摄影师们拍出了数以万计的照片,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对日常生活的记录,不乏动态的即兴创作,这些照片也给报纸杂志提供了更真实地展示人性的空间。当然,创作快照一样能出摄影大师,比如法国摄影家雅克一亨利·拉蒂格(Jacques-Henri Lartigue,1894-1986),他六岁时第一次操作照相机拍摄照片,并对拍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喜欢拍摄动态的场景,在他的镜头下,有开赛车的表哥、抛球的保姆、自制飞机的起飞、飞驰而过的赛车等等,留下了无数精彩的瞬间。1962年纽约MOMA举行了他的第一个作品展,1979年他将自己的20万张照片都捐给了法国政府,被永久珍藏。

  也有摄影家用快照进行艺术创作,比如美国女摄影师南·戈丁(Nan Goldin,b.1953),她以相机作为自传叙事的工具,用快照的形式进行日记体式的拍摄,记录下了周围朋友们的生活,展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一个特殊群体的生活状态。安迪·沃霍(AndyWarhol,1928-1987)和荒木经惟利用宝利来相机创作的快照作品更是为收藏家们所追捧。也许可以将快照的出现形容为摄影的“文艺复兴”:文艺复兴在绘画的题材上从描绘神转而关注现实中人类的世俗生活,快照则是在捕捉生活中的瞬间。
  也有学者对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柯达女郎”广告及那时的快照提出批评,如美国摄影史学者南希·韦斯特(NancyM.West)在书中就认为那些广告中描绘的美国小镇平和安详,仿佛一个精致的模型,就像美国梦,满足人们的一切幻想,吸引人们去拍照,但实际上忽略了现实中的贫穷、疾病和犯罪,最后获得的照片也一定是这种片面的社会反映。

  南希也许过分苛责那个时代的摄影师们了,当整个欧洲都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美国正经历黄金时代,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那是时代的审美追求。到了21世纪的今天,世界越来越复杂,人性也越来越复杂,随着可拍摄设备获得爆炸性的普及,摄影创作每时每刻发生在地球的每个角落,生活中的一切都有人去记录,现在泛滥于社交媒体上的那些快照,除了美好也不乏丑陋、黑暗甚至死亡:一碗热气腾腾的面条、风中摇曳的树枝、天上飘过的云朵、地铁上一条漂亮的裙子、号啕大哭的孩子、爱人的微笑,同时也有街角的动物尸体、惨烈的车祸……
  无论如何,“柯达女郎”掀起的有摄影参与的生活方式已经像基因一样融入现代人的血液,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人们似乎都是为摄影而生。在防止新冠病毒扩散、自我隔离的这段时间里,人们也许对“人生苦短”会有新的认识,会更加珍视自己所爱的人,不妨将镜头对准她们,以快照的方式把爱留存在照片中。
其他文献
摄影是基于科学的艺术形式。匹兹瓦大光圈镜头的发明让人们拍肖像时摆脱了固定支架,柯达黑盒子的发明让普通大众也能记录生活点滴,徕卡相机和35mm胶片的发明给了纪实摄影更强的战斗武器,自动对焦与测光的诞生让一般人也能操作专业相机,数码相机的出现让摄影走进了更多人的生活……  每一次相机、镜头与感光材料等摄影器材的进步,都能刺激新的摄影艺术作品诞生,也给摄影这个艺术门类不断带来新鲜血液。  如果我们从摄影
哈尔滨是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共和国长子”、“冰城”、“东方莫斯科”以及“冰城夏都”等美称。这里有一个规模越来越大、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摄影团体——哈药影友俱乐部。本次《大众摄影》应俱乐部邀请,来到美丽的哈尔滨,与影友们进行了零距离的交流。会上,《大众摄影》带来了“实用摄影技巧”摄影佳作,以实例的形式对摄影技巧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得到了影友们的广泛好评。《
《英国摄影杂志》(Ones To Watch专刊)  一年一度的“值得观察”(OnesToWatch)专刊再次聚焦全球新兴的富有潜力的摄影人才,由业内专家从超过250名的候选者中选出。今年的18位人才,包括瑞典摄影师尼哈·赫夫(NehaHirve)、美国摄影师肯尼迪·卡特(KennediCarter)、奥地利摄影师大卫·乌佐楚库(DavidUzochukwu)等。整个9月期间,该杂志在线网站都会发
天高地阔 武林 摄  很难想象,在这样的高海拔地区,竟然有如此之多的地貌变化!浩瀚的草原,辽阔的无人区,雪山、湖泊随处可见,每一步都是风景,每一步都是视觉的极致享受。  当你完全置身于西藏,你会情不自禁地感叹它的辽阔!  当你用语言去描述西藏,你总会感觉任何词藻都不能诠释西藏的全部!  当你用相机去拍摄西藏,你总会情不自禁地哪里都想拍,但是总有遗憾!  这就是让人难以忘怀的西藏。  西藏拥有中国最
随着具备4240万有效像素和12张/秒连拍能力的索尼A99II的出现,打破了市面上高像素与高速连拍不可兼得的局面,拥有非常全面而强大的功能,堪称索尼的又一台性能怪兽。  未来相机的方向    数码相机发展至今,以对焦、连拍为核心的与速度有关的性能,一直与超高像素、细腻解像所代表的高画质互为矛盾。高像素的机型,连拍肯定快不了(对焦性能往往也不太好),高速连拍的机型像素一定不高,画质一定不是同时代最强
至美之境 佳能RF85mm F1.2 L USM DS  焦内无懈  这是一只大、沉、贵的镜头,但当你使用一段时间后,就会发现这些付出完全值得。这首先体现在焦内成像上,由于采用了全新的光学设计和用料,这只镜头在F1.2光圈下也能实现从画面中心到边缘的极高解析力。同时,得益于佳能独创的BR镜片和UD镜片组合,它几乎不会产生任何超大光圈镜头常见的色散现象。  与以往同类镜头相比,佳能RF85mm F1
庄东威 摄——选自“摄影小镇——鹅湖”全国摄影大展  说到江南,古镇就是它的代言人。而荡口,这个深闺的佳人,有更多耐人寻味的东西值得我们去探寻。那天,天空飘着蒙蒙细雨,懒散地在悠静的街道上踽踽独行。青砖黛瓦下,沿街各种并不喧嚣的店铺,透出简朴清雅的氣息。依水而建的民房,河中的倒映显出朴素静谧。一扇扇虚掩的木格雕窗,传递着悠远的历史时光。  站在高处远眺古镇全景,雨中的荡口,更增添了几分柔情。此时的
當我们面前摆着一缸缤纷的孔雀鱼要用来拍摄,你会不会首先想到的是水下相机?其实并没有使用专业设备的必要,掌握一些技巧,你用手机也可以拍出漂亮的“水下”照片。  当然,如果你的手机本身性能强大,那么获得的画面效果也会更好。我们认为有两项功能可以极大地帮助你提升拍摄效果。其一是像素数量,目前的手机很多都具备了4800万像素主摄像头,在光线充足时能提供比以往1200万像素手机更好的细节表现力。其二是超广角
用光是摄影师必须具备的技能,对于初学者来讲,顺光和侧光相对易用一些,而侧逆光和逆光使用起来会较为困难。因为逆光拍摄会遇到暗部剪影和高光溢出无法调和,曝光参数不知如何调整的问题。本课我们就此问题从拍摄策略到后期技巧展开讲解。  這是一张使用侧逆光的方式仰拍的照片。很多初学者为了把暗部的颜色层次拍摄出来,往往只看前景主体,不管背景高光,拍出的照片亮调完全过曝,成为一片死白,在直方图上看就是右侧山峰堆积
最难觅的是知音,最难拍的是生活。杨晓东把他对生活、对家人深深的情感都体现在摄影中。就像他所说:“一个人最大的幸福就是自己的爱好和职业完美地结合。摄影对我不仅仅意味着喜欢,更是我一生的追求,是我的全部生活。”镜头记录日常生活,聚焦温情温暖,把普通人的命运与变革的时代相结合,坚持一份有温度、有深度的守望;这一切汇聚起来就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丰富真实的时代影像。  我的家在逼远的黄土地上——陕西宝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