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石山区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

来源 :农业与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up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陕南土石山区选取有一定代表意义的柞水县作为小流域治理单元,结合水土保持学、系统工程学、生态经济学,以三道防线为主,开展小流域水土保持生态清洁型模式的综合治理,通过治理,以提高当地的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土石山区;清洁型小流域;综合治理
  中图分类号:S157.2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中段,境内沟壑纵横,坡陡沟深,河流交错,发育着几千条侵蚀性河沟,是一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土石山区县。全县辖13个镇,总人口16.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5万人,总土地面积236446.7hm2,农业用地13240hm2,耕地面积10880hm2,基本农田面积9666.7hm2,农业用地占总面积的5.6%,林牧业用地207673.3hm2,占总面积的87.8%,其他各业用地共占6.6%,是典型的以农业人口为主的山区县。
  1 治理单元基本概况
  柞水县境内地质大部分由岩石构成,大部分岩石破碎疏松,结构紊乱,易于崩塌。并且由于人类活动比较频繁,自然植被受人为活动因素的破坏较为严重,导致水土流失、土壤剥蚀现象严重,成为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影响到下游地区的生态环境安全和水资源利用。实施水土保持的生态清洁型治理模式,可以起到有效控制和防止水土流失的目的,促进流域内水资源得到高效利用。
  2 土石山区清洁型小流域治理模式研究方向
  根据柞水县所处的地理位置及气候、地形、降水条件,结合水土流失的不同影响因素,考虑到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和生物资源承载力等,突出人的活动,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实施有重点、有计划的科学治理。在各项综合治理措施的支撑下,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生态循环流域系统,以充分利用流域内的水土资源,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
  2.1 科学、合理分区,构筑三道防线
  结合柞水县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特点、植被覆盖特点、水文环境特点,按照“保护水源、改善环境、促进发展”的生态治理与经济发展原则,围绕小流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水土资源保护工作的实际进展状况,对于小流域进行综合治理。
  2.1.1 生态保护区
  该区域地处海拔1500m以上范围及沟坡地带,以未利用地、深沟、水域、草地为主的土地利用类型,坡角度大于25°,植被覆盖率大于60%,以轻度沟蚀和重力侵蚀为主的土壤侵蚀类型,可以构成流域内的第3道生态防线。
  2.1.2 生态修复区
  该区域位于临山中的坡面地域或坡垣区,坡度在25°以上,土层特点较为浅薄,以次生林地为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植被覆盖率达到30%以上,土壤侵蚀类型表现为面蚀和溅蚀2种主要的类型,成为构成流域第1道防线的标准。
  2.1.3 生态治理区
  该区域的坡角通常不大于25°,位于山麓、坡脚地带的坡中、坡下及滩地范围,生态环境脆弱、非点源污染严重,以建设用地和耕地为主要的土地应用类型,植被覆盖率低于20%,土壤侵蚀以沟蚀和面蚀为主,可拟构建流域内第2道防线。
  2.2 科学、优化治理模式
  针对各个分区实际的水土流失、 水土资源利用状况、水环境状况及人类活动的特点,根据所规划的清洁型小流域建设目标,在不同的功能区域,要采取不同的预防和治理模式。项目建设过程中,要以居民点为主要的建设中心,结合道路设计与规划的现状,建立起有着近、中、远3个距离等级的治理模式;立体配置过程中,要建立起以分水岭和沟底为主的分层治理模式。
  2.2.1 第1道生态防线
  第1道生态防线的选址区域,主要在人口自然分布较少的地区,以减少由于人类活动频繁而造成的生态失衡现象的发生。第1道防线主要是借助于大自然的力量,发挥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修复能力,依赖于灌木草丛的自然修复机理,建立起小流域最上游的第1道自然生态防线。
  要在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区实行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逐步实现恢复和扩大天然植被覆盖率的目的,要在远山地区实行全面的封禁措施,禁止人类的放牧、开垦活动,以保证水土营造和水源涵养目标的实现。
  2.2.2 第2道生态防线
  第2道生态防线位于人口相对集中的地区,人类活动对于环境的影响相对较大,农耕用地率较高,自然植被覆盖率低,具有点源污染和非点源污染,系统容易受到干扰。
  根据土地应用特点,可以将其划分为居民生活区、农工业区等,根据各个功能区域的特色,选用不同的治理措施,如,可以选用农业生产措施、生活垃圾及生活污水处理措施、小型水利环保措施、绿化措施、生物措施等,有计划的将小于25°的坡地整修为梯田,在坡面水平梯田种植生态经济林,在缓坡地带种植速生丰产林,带间补种牧草或经济作物。
  2.2.3 第3道生态防线
  第3道生态防线,是距离污染源最近的地方,特别是河道周边的地方,因而要充分利用水平阶地平整方式,以农业种植、果、药、经等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的作物,采取河道水土保持的工程措施,建设河岸植被缓冲带,以涵养水源、净化水质,从而保持河道及川道周边的生态环境。
  3 结语
  土石山区清洁型小流域的治理,要坚持科学、合理的原则,时时体现出对于生态平衡的把握和人与自然和谐的综合治理原则,在进行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的绿化方面,加大资金和技术的投入力度,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和水平,以达到生态化的修复、保护和治理的目的。在综合治理措施的应用下,使得小流域内的土地利用结构更为科学、合理化,提高绿色植被的覆盖率及水土的利用效率,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居住环境质量,以实现当地经济良性、稳定增长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夏江宝,陈仲杰,刘信儒,等.山地水土保持林改良土壤效应的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2005(1).
  [2] 杨进怀,吴敬东,祁生林,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7(4).
  [3] 祁生林,韩富贵,杨军,等.北京市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理论与技术措施研究[J].中国水土保持,2010(3).
  [4] 鲁绍伟,杨新兵,谷建才,等.华北土石山区土壤水分物理特征研究[J].水土保持研究, 2007,14 (4).
其他文献
3.HP4型输油泵的组成HP4型输油泵结构与HP3型输油泵基本相同,它们是由泵单元(偏心凸轮、环形凸轮、两个柱塞)、SCV(吸入控制阀)、出油阀、燃油温度传感器和进油泵组成,主要差别是有
很多修理工现在已经可以熟练使用电脑检测仪.而且随着汽车的发展。电脑检测仪已经成为进行现代汽车维修中必不可少的一个关键工具了。它所协助诊断的范围已经从发动机扩展到变
2006年我会面向全国开展了中国汽车工程师专业技术资格认证(AER认证)汽车维修工程领域资深工程师级别认证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应汽车维修工程领域广大专业技术人员的要
由维修经营蓝线图(图1)我们可以发现,当客户保有量高于盈亏平衡点时,经营活动便会进入稳定的良性循环阶段,利润的重心就会偏向维修收入,当客户保有量低于盈亏平衡点时,就会出现亏损,
林业科技是发展林业的生产力。要树立科技兴林的理念,大力提高林业科技在实践中的应用。
本文主要根据呼和浩特地区7个土壤水分测试站的运行状态和常见故障,对太阳能控制器、采集器和传感器从维护、安装、设置和常见故障方面做了具体介绍,供台站维护人员参考。
随着中国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车辆发生碰撞事故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加。车辆一旦发生碰撞事故,车身就会损伤。在对车身碰撞损伤进行修复过程中.误差、累积误差无处不在。误差其
OBD-III是在0BD—II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第三代车载诊断系统,其突出的技术特点是:数据传输方式由原来的有线式变为了非接触无线式(以无线方式读取或修改汽车电脑系统的有关数据,并
通过上期的介绍,我们了解了在整个汽车钣喷修复过程中“准备”这一过程,即原子灰/打磨→遮蔽→底漆打磨→遮蔽的整个工序要占到全部车辆修复过程的33%。这个时间的分析也告诉
摘 要:甘蔗是沙岗镇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但是螟虫为害已经影响了甘蔗的产量,导致经济效益受损。20%氯虫苯甲酰胺以其低毒高效的优点逐渐受到蔗农的青睐。本文介绍了20%氯虫苯甲酰胺的药理作用,通过实验对比得出20%氯虫苯甲酰胺较5%甲拌磷有更大的优势,对甘蔗螟虫的防治有更好的效果,并且对甘蔗还有促长增产的作用。  关键词:20%氯虫苯甲酰胺;螟虫;防治;促长增产  中图分类号:S435.661 文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