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还小的时候,在小镇上的一条栽满了槐树的巷子里,经常会看见一个戴着眼镜的中年人端着饭碗站在槐树底下哭泣,据说,这个中年人坐了将近二十年的牢,刚坐牢没多久,新婚妻子就跑了,但是母亲一直守在家里等着他回来,只是,母亲苦等了十几年之后,在他刑满释放的三年前,还是先走了一步,死了,所以,哪怕这中年人已经回家了好几年,隔三岔五地,饭做熟之后,一想到母亲没有吃上他做的饭,也不管来往是否有人,他便忍不住伤心,槐树底下一站,就像个孩子般哇哇大哭了起来。后来,他疯了,一年中的大部分时候,他都在满街里奔跑不止,尽管如此,他却又总是记得回家做饭,院子早就荒了,房子也早就塌了,但他总有办法把饭做熟,再端着饭碗,站在槐树底下哭,就好像,母亲一定舍不得他继续哭下去,一定会重新现身,接过他的饭碗。
好多年之后,有一度,我在东京鬼混,回也回不去,留又不想留,就每天去住处附近的一家图书馆里借了中文书回去看,有一回,我竟然借到了一本繁体版的《乐府诗选》,归路上,刚翻了几页,读到了一首诗,可能正好是秋天,秋气迫人,经过一排槐树的时候,我竟恍然以为自己置身在家乡小镇上那条栽满了槐树的巷子里,不自禁地,当初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便好像随时都会从街对面走过来,再想起他的平生遭际,一时间,我竟悲慨莫名,而那首诗,哪怕只读了一遍,也像刚刚落下的雨点一样滴滴作响了起来,而实际上,它只是乐府诗里最寻常的一首,名叫《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只要你认得这首诗里的字,它之所写是何事是何意,就自当一目了然,而我的断言是,只要你没有忘了它,这一生里,总有一些关头和际遇,你会想起它,会为它悲从中来,甚或不能自已。关于此诗,历朝以来,论说者何止百千,却以清人陈祚明之言为最切:“悲痛之极辞。若此者又以尽言为佳。盖言情不欲尽,尽则思不长;言事欲尽,不尽则哀不深。”而我,每读此诗最是不能自已之处,其实是,在“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与“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之间,我分明看清了一个早已没有了魂魄的人,因为魂魄俱无,所以便也没有了清醒,甚至也没有伤心,人至斯时,生和死,哪里还会有边界?这个人,像是走在生里,也像是走在死里,所以,一切的行走和劳作,无不迷乱,无不迟缓,又无不化作了再也不問黑白的顺受,若不是如此,他怎么会等到“羹饭一时熟”的时候才看清楚自己“不知贻阿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有确切的证据。倒回去许多年,在那小镇子上,仅仅出自好奇心,我曾有好多回跟踪过那个已经疯掉了的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我原本以为,生火做饭时的他已经从疯狂里苏醒了过来,然而并没有,他只是安静了下来,安静地淘米和择菜,安静地看着灶火升起,再安静地等待着饭菜被做熟蒸熟,可是,我却从这迷乱、迟缓和顺受的安静里感受到了疯狂的另外一种面目——疯狂原来跟躁动、嬉笑和斥骂无关,此时此刻,它只跟安静有关,因为过于安静,时间就像被无限制地拉长了,因此,疯狂也被拉得越来越长,直至令我无法忍受;终于,饭菜都熟了,到了这时,他才似乎迎来了让我难以置信的清醒,一刻也不停,双目炯炯地,手忙脚乱地,他端着它们奔向了屋外的槐树底下,只不过,这仍然是疯狂的一部分。也许,他唯一的、真正的清醒,便是他端起饭碗哇哇大哭的时候,那是因为,无论疯还是不疯,无论在阴间还是在阳世,一如《十五从军征》里的那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一个人,只要他在等待着母亲重新接过去他递上前的饭碗,那么,这个人就是有资格去清醒的。
由此,即使远在东京,我也将那本《乐府诗选》读下了不知多少遍,越读,越觉得无一首不是哀歌,作诗之人里,不管是那些生于艽野之上的无名氏,还是如曹操、鲍照或李白这样写下拟作的后来者,无不尽露了赤子气,依我看来,是不是赤子,全在自知与不自知,惟有不自知,才是一个人被视作赤子的前提;可信的赤子气,往往又以婴童之气打底,正好,大多数的乐府诗都还没有学会潜藏行迹,甚至没有像那些领受了真相或部分真相的人们一般,执意地去向死而生,相反,生之欢愉与贪恋,无不被再三地赞叹,而对死亡、疾病和灾祸的恐惧与厌弃更是一览无余,并因此而格外明亮,越明亮,就越深挚,再去看它们时,就越不忍;论诗之时,船山先生王夫之尤重乐府,以及从乐府里生长出来的《古诗十九首》,究其因,便是这些不曾潜藏行迹之诗所显露出的明亮、深挚和不忍,所谓“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就连曹操,马踏河山,杀人无算,在乐府诗里,也绝无王侯公卿式的自矜,更多的,却是被惨状震慑后的脱口而出,是为不自知,那首《蒿里行》,便是清白之人写下的清白之诗,在痛诉了各路围剿董卓的义军之心怀鬼胎以后,他写道: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很显然,这便是哀歌,更是其来有自之歌,这首《蒿里行》,是从更早的《蒿里》长出来的,那《蒿里》,只有短短的几句话:“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与它同气连枝的,还有一首《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相传,这《薤露》与《蒿里》本为同一首诗,传至西汉,李延年将其一分为二,用作送葬时的哀歌,不同的是,《薤露》送的是达官贵人,《蒿里》送的却是草芥之辈;既是哀歌,多少人便避之不及,唯独曹操,偏要直面一个“死”字,先作《薤露行》,又作《蒿里行》,前者哀王怜上,后者悲下悯民,最是这一首《蒿里行》,以己度鬼,念兹在兹,绝未顾盼自雄,更无狼子野心,而是一意低去,低到了蒿里,低到了白骨,但它们恰恰印证的是曹操之未得解脱,《文心雕龙》评说曹氏祖孙三代之乐府诗时颇有微词:“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言下之意,是说他们尚未抵达中正平和之境,可是,以曹操为例,一个大可扬长而去之人,非要做这哀歌之子,非要在乐府诗初生的荒草枯榛与穷街陋巷之间不得解脱,这难道不就是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推重之“正统”吗? 所以,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东京的鬼混也早就成了黄粱一梦,乐府诗,也从来没有打我的眼前和记忆里消失,相反,这些年,当我不停地赶路,眼见得路边的作物从沉睡中苏醒,再从苏醒中沉睡,而晨昏却兀自交替,始终不为大地上的声息与造化所动,又或者,当我找到了歇脚之地,眼见得雨雪从天空里坠落人间,再在人间里化为乌有,而人间生死却犹如罗网,既没放过这个,也没放过那个,我便总是觉得,目力所及,仍是那个乐府诗的世界流淌到了今天,乐府诗就像一幅古久而辽阔的版画,将兴亡,将你我,将桑麻稼穑和流离劳苦,全都凝固在了其中,我们也由此而在天道流转中留存了自己的性命和心意。只说我自己,乌鞘岭上,陕甘道中,总归会想起“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巫山之下,猿啼声声,我又怎能不想起“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之句呢?尤其是,每至穷途末路,当我拎着行李不知何从,那首《枯鱼过河泣》便会像突至的阵雨般滴滴作响了起来:
枯鱼过河泣,
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鱼,
相教慎出入。
——因为后悔莫及,一只枯干之鱼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就算早已死去,它的魂魄也要修书一封,告诉身后的鲂鱼和
好多年之后,有一度,我在东京鬼混,回也回不去,留又不想留,就每天去住处附近的一家图书馆里借了中文书回去看,有一回,我竟然借到了一本繁体版的《乐府诗选》,归路上,刚翻了几页,读到了一首诗,可能正好是秋天,秋气迫人,经过一排槐树的时候,我竟恍然以为自己置身在家乡小镇上那条栽满了槐树的巷子里,不自禁地,当初那个戴眼镜的中年人便好像随时都会从街对面走过来,再想起他的平生遭际,一时间,我竟悲慨莫名,而那首诗,哪怕只读了一遍,也像刚刚落下的雨点一样滴滴作响了起来,而实际上,它只是乐府诗里最寻常的一首,名叫《十五从军征》:
十五从军征,
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
“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
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
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
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
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
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看,
泪落沾我衣。
只要你认得这首诗里的字,它之所写是何事是何意,就自当一目了然,而我的断言是,只要你没有忘了它,这一生里,总有一些关头和际遇,你会想起它,会为它悲从中来,甚或不能自已。关于此诗,历朝以来,论说者何止百千,却以清人陈祚明之言为最切:“悲痛之极辞。若此者又以尽言为佳。盖言情不欲尽,尽则思不长;言事欲尽,不尽则哀不深。”而我,每读此诗最是不能自已之处,其实是,在“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与“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之间,我分明看清了一个早已没有了魂魄的人,因为魂魄俱无,所以便也没有了清醒,甚至也没有伤心,人至斯时,生和死,哪里还会有边界?这个人,像是走在生里,也像是走在死里,所以,一切的行走和劳作,无不迷乱,无不迟缓,又无不化作了再也不問黑白的顺受,若不是如此,他怎么会等到“羹饭一时熟”的时候才看清楚自己“不知贻阿谁”?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有确切的证据。倒回去许多年,在那小镇子上,仅仅出自好奇心,我曾有好多回跟踪过那个已经疯掉了的戴眼镜的中年男人:我原本以为,生火做饭时的他已经从疯狂里苏醒了过来,然而并没有,他只是安静了下来,安静地淘米和择菜,安静地看着灶火升起,再安静地等待着饭菜被做熟蒸熟,可是,我却从这迷乱、迟缓和顺受的安静里感受到了疯狂的另外一种面目——疯狂原来跟躁动、嬉笑和斥骂无关,此时此刻,它只跟安静有关,因为过于安静,时间就像被无限制地拉长了,因此,疯狂也被拉得越来越长,直至令我无法忍受;终于,饭菜都熟了,到了这时,他才似乎迎来了让我难以置信的清醒,一刻也不停,双目炯炯地,手忙脚乱地,他端着它们奔向了屋外的槐树底下,只不过,这仍然是疯狂的一部分。也许,他唯一的、真正的清醒,便是他端起饭碗哇哇大哭的时候,那是因为,无论疯还是不疯,无论在阴间还是在阳世,一如《十五从军征》里的那句“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一个人,只要他在等待着母亲重新接过去他递上前的饭碗,那么,这个人就是有资格去清醒的。
由此,即使远在东京,我也将那本《乐府诗选》读下了不知多少遍,越读,越觉得无一首不是哀歌,作诗之人里,不管是那些生于艽野之上的无名氏,还是如曹操、鲍照或李白这样写下拟作的后来者,无不尽露了赤子气,依我看来,是不是赤子,全在自知与不自知,惟有不自知,才是一个人被视作赤子的前提;可信的赤子气,往往又以婴童之气打底,正好,大多数的乐府诗都还没有学会潜藏行迹,甚至没有像那些领受了真相或部分真相的人们一般,执意地去向死而生,相反,生之欢愉与贪恋,无不被再三地赞叹,而对死亡、疾病和灾祸的恐惧与厌弃更是一览无余,并因此而格外明亮,越明亮,就越深挚,再去看它们时,就越不忍;论诗之时,船山先生王夫之尤重乐府,以及从乐府里生长出来的《古诗十九首》,究其因,便是这些不曾潜藏行迹之诗所显露出的明亮、深挚和不忍,所谓“情之所至,诗无不至,诗之所至,情以之至”,就连曹操,马踏河山,杀人无算,在乐府诗里,也绝无王侯公卿式的自矜,更多的,却是被惨状震慑后的脱口而出,是为不自知,那首《蒿里行》,便是清白之人写下的清白之诗,在痛诉了各路围剿董卓的义军之心怀鬼胎以后,他写道:
淮南弟称号,
刻玺于北方。
铠甲生虮虱,
万姓以死亡。
白骨露于野,
千里无鸡鸣。
生民百遗一,
念之断人肠。
很显然,这便是哀歌,更是其来有自之歌,这首《蒿里行》,是从更早的《蒿里》长出来的,那《蒿里》,只有短短的几句话:“蒿里谁家地,聚敛魂魄无贤愚。鬼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与它同气连枝的,还有一首《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相传,这《薤露》与《蒿里》本为同一首诗,传至西汉,李延年将其一分为二,用作送葬时的哀歌,不同的是,《薤露》送的是达官贵人,《蒿里》送的却是草芥之辈;既是哀歌,多少人便避之不及,唯独曹操,偏要直面一个“死”字,先作《薤露行》,又作《蒿里行》,前者哀王怜上,后者悲下悯民,最是这一首《蒿里行》,以己度鬼,念兹在兹,绝未顾盼自雄,更无狼子野心,而是一意低去,低到了蒿里,低到了白骨,但它们恰恰印证的是曹操之未得解脱,《文心雕龙》评说曹氏祖孙三代之乐府诗时颇有微词:“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滔荡,辞不离于哀思。”言下之意,是说他们尚未抵达中正平和之境,可是,以曹操为例,一个大可扬长而去之人,非要做这哀歌之子,非要在乐府诗初生的荒草枯榛与穷街陋巷之间不得解脱,这难道不就是船山先生王夫之一生推重之“正统”吗? 所以,即使这么多年过去,东京的鬼混也早就成了黄粱一梦,乐府诗,也从来没有打我的眼前和记忆里消失,相反,这些年,当我不停地赶路,眼见得路边的作物从沉睡中苏醒,再从苏醒中沉睡,而晨昏却兀自交替,始终不为大地上的声息与造化所动,又或者,当我找到了歇脚之地,眼见得雨雪从天空里坠落人间,再在人间里化为乌有,而人间生死却犹如罗网,既没放过这个,也没放过那个,我便总是觉得,目力所及,仍是那个乐府诗的世界流淌到了今天,乐府诗就像一幅古久而辽阔的版画,将兴亡,将你我,将桑麻稼穑和流离劳苦,全都凝固在了其中,我们也由此而在天道流转中留存了自己的性命和心意。只说我自己,乌鞘岭上,陕甘道中,总归会想起“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巫山之下,猿啼声声,我又怎能不想起“巫山高,高以大;淮水深,难以逝。我欲东归,害梁不为”之句呢?尤其是,每至穷途末路,当我拎着行李不知何从,那首《枯鱼过河泣》便会像突至的阵雨般滴滴作响了起来:
枯鱼过河泣,
何时悔复及!
作书与鲂鱼,
相教慎出入。
——因为后悔莫及,一只枯干之鱼的眼睛里涌出了泪水,就算早已死去,它的魂魄也要修书一封,告诉身后的鲂鱼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