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中药是否需忌茶

来源 :大众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gsmallfis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知从何时起,我在门诊开完处方后,常有患者问:“喝中药期间是不是不能喝茶?”也有非常可爱的患者,复诊时为了表示对我治疗的尊重与配合,特地告诉我:“我服药期间连茶也忌了,一口茶也没有喝。”每当听到这些话,感动之余,我也很奇怪:从何时起,大家认为服中药时需忌茶呢?
  服中药是否需忌茶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 史欣德
  茶是一种传统饮品,普通如一日三餐的饭菜,同时也是一味使用历史悠久的中药。
  历代“茶方”,不胜枚举
  古代医家经常用茶来治疗感冒、头痛头昏、精神不振、食积、口臭、腹泻、痢疾等病。宋代《太平圣惠方》记载治疗“伤寒头痛壮热”的“葱豉茶”,用“葱白3茎(去须),豉半两,荆芥1分,薄荷30叶,栀子仁5枚,石膏3两(捣碎),茶末3钱。以水2大盏,煎取1大盏,去滓,下茶末,更煎4~5沸,分2度服”。宋代施发《续易简方》载有“姜茶散”,用“生姜(和皮,切片)10片,陈腊茶末2钱。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食前热服”,治疗“赤白痢”。此方在明代《医学入门》中被称之为“姜茶煎”,《古今医鉴》称其为“姜茶汤”,清代《医林纂要》称为“姜茶饮”。清代《经验奇方》一书中的“仙传午时茶”,用以治疗“伤风头痛,冒暑发痧,吐泻”,组方里也用“陈茶”,且量最大,是其他各药剂量的20~30倍。宋代梅启照辑的《梅氏验方新编》记载“百疾消散”,用“葱头7根,生姜5大片,陈茶叶3钱,砂糖半酒杯,水2碗,共煎,热服,加陈酒随量饮。盖被汗出。惟暑热天气,不宜多用生姜,天气寒冷,生姜加重”,治疗“胸膈饱闷,肚腹疼痛,及伤风发热”。
  现在有名的中成药“午时茶”,用以治疗“外感风寒、内伤食积证”,也由红茶加其他中药炮制而成。可见,历代医家都在用“茶方”。
  喝茶是否会“解药”
  有些人认为,喝茶会“解药”,所以服中药时不喝茶。茶是否“解药”需根据茶的药性,视情况而定。
  热实湿者,饮茶有益 从病证来看,茶主要适用于痰、湿、食积等引起的头目不清、头昏胀痛、胸脘痞闷、口中黏腻、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大便不畅或腹泻等,故当这类患者服中药时,不但不需要忌茶,還可以随意饮茶,甚至可以在汤药中加入适量茶叶同煎。体质或病证偏热者,通常可以选择绿茶。舌苔厚腻者应选择味道相对苦一点的绿茶。寒热偏向不太明显者,可选择半发酵或全发酵的乌龙茶、铁观音、大红袍、红茶等。
  阴血不足者,避茶不饮 体型干瘦,特别是瘦得“皮包骨头”的人,平时入睡困难或早醒,经常心慌、心动过速、心烦易怒、口干咽干、舌体瘦小、少苔甚至光苔等,属阴血不足,则不适合饮茶。
  除上述两种情况外,因茶叶味苦而性寒、沉降,故在服用甜味滋阴补血类药、温热类药、升提中气类药时,最好不要同时喝茶,因其药性相反,会干扰药效。
  饮茶宜忌,“跟着感觉走”
  以上饮茶宜忌,有时会因个体差异、临床诊断等各种因素而有所偏差。其实,服中药时是否适合喝茶的关键,不在“化学反应”或是“解药性”,而在个体差异。最好的方法是关注自己身体的感受,生病后“身体会告诉你”想不想喝茶,想喝什么茶,按照自己的“本能感觉”走,通常不会错。
  如果还是不清楚自己是否可以在服药期间饮茶,或持谨慎态度,除生姜、陈皮、苍术、苏叶、防风、荆芥、豆豉等自古经常与茶配伍同用的中药外,为服药安全,平时有饮茶习惯的患者,虽然不用特意忌茶,但可以与服中药的时间错开1~2小时,两者不相遇,也就不存在“化学反应”“解药性”问题。
  延伸阅读:中药“茶”有偏性,用对显效
  首次将“茶”收入本草著作的是唐代《新修本草》,将茶称作“茗”“苦萀”,作用为“主下气”。更早的对于茶叶药性功效的记载,见于宋代《太平御览·饮食部》所引的《神农食经》。原书记载,茶叶“味甘、苦,微寒,无毒”“令人有力,悦志”“主瘘疮,利小便,少睡,去痰渴,消宿食”。明代《本草纲目》称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沉也,降也。”现代《中华本草》将茶的药性归纳为“味苦、甘,性凉,归心、肺、胃、肾经”,作用为“清头目,除烦渴,消食,化痰,利尿,解毒”。
  现代实验研究发现,茶叶含有大量茶碱和咖啡碱,对中枢神经系统、心脏有兴奋作用。另外,茶有利尿、降脂、抗动脉硬化、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抗氧化、抗过敏等多种作用。
  虽然茶叶的现代研究作用很多,但在中医眼中,作为一种能用作药物的食品,有一定的偏性。具体运用中,最好考虑这种偏性,才能用对用准,否则不但没有效果,还会出现各种偏差。茶叶的药性总体偏寒凉,味苦而性偏燥,故适用于体质偏热、偏实、偏湿者,如体形不干瘦、喜欢肉食或甜食、口中热黏、小便偏黄或有灼热感、面色不灰暗、舌体不瘦小、舌色正常或偏红、舌苔经常厚腻者等。
  专家简介
  史欣德 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开发交流中心名老中医学术传承临床应用基地特聘专家。曾任国家教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史文献重点学科方剂文献方向学术带头人,江苏省中医学会肺系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首届全国百名中医科普专家。
其他文献
我国“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中特別提出了“健康骨骼”的号召。事实上,骨骼健康与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息息相关,过年送这方面的礼品,既实用,又有创意。  现在的保健品市场良莠不齐,选对了可以促进骨骼健康,选错了不仅没有促进健康的效果,甚至还会给健康带来负面影响。  ·保健不等于治疗“保健”和“治疗”这两个概念的区别,对于很多人来说很模糊,再加上一些保健用品在宣传时有意无意加上“治疗某某疾病”之类的内
什么是血小板假性减少  血常规检测是大家最熟悉的临床常用检测项目。由于血常规检测时使用的抗凝剂——乙二胺四乙酸(EDTA)不影响血细胞的形态,所以被国际血液标准委员会(ICSH)推荐作为血细胞分析仪首选的抗凝剂。目前,各医院普遍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血常规检测:静脉采血2毫升,置于乙二胺四乙酸抗凝的真空管中,结果立等可取,较以前的末梢血、手工计数更快速、简便和智能。  少数正常人(0.07%~
陈以平,我国中西医結合肾病学科奠基人之一,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导师,第五、六届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导师,上海市名中医。  陈以平语录  不懈的工作与学习可以保持灵活的恩维,使人年轻。  凡是见到陈以平教授的人,都会折服于她的雍容气度和高雅行止。耄耋之年的她,肤如凝脂,鹤发童颜。时常有人探询
2011年夏,朋友给了我几根枸杞枝叶,我随便插在院子里,居然都活了,而且长得很快。2012年3月,我看到网上几幅枸杞盆景的美图,被那种古朴文雅的造型深深吸引,也开始种枸杞盆景。原来所栽枸杞不仅有食用、药用价值,还能带来美的享受。  枸杞树很坚韧,不怕旱涝,无需多打理就生长旺盛。2013年夏,我种在地里和盆里的几棵枸杞枝条上开出一串串紫色小花。  枸杞的花朵跟茄子花类似,只是小很多。夏天枸杞枝条上开
荨麻疹是一种很常见的皮肤病,以皮肤、黏膜反复出现瘙痒性风团为特征,若病程超过6周,则为慢性荨麻疹。目前,慢性荨麻疹的发病率有升高趋势。该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很多患者对其认识不足,认识上存在一些误区,亟需纠正。  误区一:慢性荨麻疹患者必须严格忌口  慢性荨麻疹的病因比较复杂,只有少部分患者能明确病因,大部分患者找不到病因。慢性荨麻疹的主要病因或诱因包括:①物理刺激,如遇到寒冷、受到压力或运
有这样一个群体,一次次胎停、一次次空孕囊、一次次生化妊娠(发生在妊娠5周内的早期流产,又称“亚临床流产”)……有的借助试管婴儿技术助孕,进行胚胎移植四次、五次甚至十几次,一直不能成功。她们奋斗了五年、十年,在努力成为母亲的路上走得很艰辛、很痛苦。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她们的孕育之路如此困难重重?其实,原因很多,并不是每次失败都是所谓的自然淘汰、运气不好。  原因1:遗传异常  对于上述患者,首先要确定
過敏误区,你中了几招
生活实例:近日,为筹备同学毕业20年聚会,王小姐既紧张又忙碌,平时好好的肠胃也来“凑热闹”,不时出现腹痛、腹泻。经胃镜、肠镜等检查,王小姐并无炎症、溃疡、息肉、肿瘤等疾病。原来,她患的是“肠易激综合征”,经辨证论治,笔者用“经验方”健脾温阳方治愈了她的顽疾。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病,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为主要症状,腹痛可以是胀痛、痉挛痛或钝痛,程度各异。有些患者可表现为一吃生冷食物或一
送名贵中药,并非越贵越好  如今,不少人喜欢购买一些名贵中药作为看望病人的礼品。然而,中药并非名贵就好,还需要根据病人不同的体质和中药的适应证合理选择,不能唯“名贵论”,也不能唯“流行论”,好药要用在对的人身上,才能起到良好的药效。以下介绍几种人们经常作为探望病人礼品的中药的特点,方便大家按需选购。  ·参参有诸多品种,常用的有:山参、白参、红参及西洋参。它们均有补气作用,但在药性、强度、价格上有
都说女儿是父亲前世的“小情人”,这对父女也不例外。当父亲走进咨询室,一屁股坐在双人沙发上的时候,跟着进来的女儿一瞪眼,继而瞥向单人沙发,父亲就“乖乖地”起身坐到单人沙发上,女儿和母亲就并排坐在双人沙发上。眼前的这个女孩14岁,因为被精神科诊断为情绪障碍伴自残行为前来咨询。  父女间的悲哀  据父亲说,因为妻子工作忙碌,女儿是自己一手带大的,原来成绩很好,但最近两年,女儿学习成绩下降,还非常叛逆。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