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LU:“台胞”心里的声音

来源 :大学生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y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RLU风云
  1978年出生的兰大电台,最初叫“兰州大学广播站”,1987年试播无线调频广播,更名为“兰州大学广播电台”。直到2001年4月23日,电台正式播出无线调频广播节目,才有了自己的英文名:Radio of Lanzhou University,也就是让很多“退休台胞”念念不忘的RLU。
  电台设置了专题部、新闻部、技术部、体育部、听众服务部等部门,每一年纳新完毕,台长、编辑、记者、播音、技术、监听、办公室助理……成员可达200位左右,算得上校媒里的“大块头”。
  不同于普通社团,电台无论是开学纳新还是平日运行,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流程。
  每个开学季,电台在军训期间就开始宣传纳新,军训结束后,进行笔试。笔试的题目由各部门按照自己的工作内容设定,包括新闻采写常识、稿件改写实务、专题策划等。通过第一轮筛选后,是面试环节,电台的传统是采取“高压面试”,部门“老人”全部出任面试官“围攻”新人。播音部还需要“录小样”,通过小样的波形判断声音是否符合,毕竟,作为播音员,声音得过关。面试结束后,有“难熬”的一个月的见习期,这个月的淘汰率有时高达50%。以新闻部为例,见习期的主要内容是“新闻600秒”节目中消息稿的采写,以见习记者稿件数量和质量决定去留。其他部门,从最基础的业务入手见习,最终留下合适人选。
  平日里,电台节目从早上7:25开始,下午16:30结束,工作日每天有9到10档节目,周末则只有傍晚的音乐和点歌节目。内容有央广转播和报纸摘要、早间新闻报道、音乐有话说、新闻600秒、专题节目等,分为直播和录播两种。体育新闻和新闻600秒两档新闻节目为直播,需要编辑提前完成组稿。节目开始前半小时,他们到达办公室,就绪后在大播间直播。录播节目提前一天完成。报题、修改,采访、组稿,音乐、后期,直播、录播……这些程序一环接着一环,随着流程的开展,节目有序地播报,回响在校园里。
  除此之外,电台利用周末时间,定期开展“业务培训”,从省台请来业界老师,进行广播发音、后期剪辑、新闻采写等方面的培训。
  电台吾家
  在电台办公室的墙上,挂着一个大大的方形牌匾,上面是笔力遒劲的“家”字。
  电台的“家文化”浓郁,无论是初来乍到的新人还是即将退休的老人,在社交媒体提及电台,最高频的表达就是“这个大家庭”。一年一年,“家庭成员”一波又一波地变化着,但是“家文化”传承了下来,让一届届电台人之间有着很强的凝聚力。
  在播间的抽屉里,放着好几本精致的小本子,是各个部门的“留言墙”。做节目的间隙,大家习惯在本子上写上三言两语,或是翻看部门其他小伙伴的留言,或深情或调侃地回复上几句。有人吐槽,在那档30分钟的“大节目”录制中遇到诸多不顺,设备意外故障,还因为稿件瑕疵被老师批评,记录者在本子上一通宣泄,最后给自己写了一个大大的“Fighting”;有人感慨,这是第一次正式走进播间做节目,写主播的声音,写技术的耐心,写节目完成后大大的成就感;也有人倾诉,这是“退休”前的最后一期专题了,一边录一边想哭,走进电台是她在兰大最正确也最幸运的事情……
  有些部门的本子编号已经到了5或者6,翻起第1本,留言中有的是好几届前的学长、学姐。一批批电台人,把用文字把和声波为伴的日子的点点心绪记录了下来,后来者在翻阅中总会感慨,自己不孤独,有那么多电台人的独特记忆都留存在其中。
  电台实行师徒制,每年的新人都有师父手把手地“传授”。新闻部的邱邱是小唐的师父,大一入台,邱邱陪小唐从见习记者走到了记者、编辑,带他一起跟随社团参加社会活动,教会他如何提取新闻点、如何客观地写一则消息;带他在图书馆门口进行随机采访,教会他如何使用录音笔、如何和陌生人打交道;带他在播间录完了一期深度报道,教他如何安排稿件和录音、如何和播音与技术同学配合……在部门聚餐时,师徒往往是彼此最熟悉的。大家闹成一团的时候,小唐一把揽过邱邱的肩膀,嚷嚷着“不许欺负我师父”,让邱邱觉得“自己特别酷”。
  当徒弟到了大二,升入大三的师父们大多“退休”,徒弟成了新的师父,然后有了自己的徒弟,学着师父曾经的样子,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负责的师父。
  每个月的月底,电台会“聚众分赃”——发稿费;每个节日,电台的福利也会及时到位——比如中秋的月饼和平安夜的苹果;每个早晨,播音部全员出动在操场上练声,然后围坐在食堂一起吃牛肉面;每个期末,电台会全员大聚会,承包了食堂的几个包间,直到深夜“散场”……
  电台每年会开展“师生运动会”,电台的指导老师和党宣领导都会到场,和“台胞”们一起比赛。2014年起,学校把电台归入了“融媒体集群”,学通社、微博微信、校报校刊等校媒都加入进来,电台的运动会也变成了融媒体的共同活动。不过,比起其他校媒的“势单力薄”,电台仅仅三两部门,就可以对抗对方一个组织,最终的零食大礼包总是能被电台人傲娇地带走。专题部部长小王调侃说,我们大电台,凝聚得都有点儿排外了。
  “魔鬼”老常
  电台的主要负责老师姓常,刚到不惑之年,却总是被叫成“老常”。
  老常的严格近乎严苛,据说,很少有人可以在两年的电台生涯“安然无事”。
  老常要求电台人守时,不仅要按时交稿,按时到场做节目,而且节目时长也有严格规定,例如,10分钟的节目只能有正负10秒的误差,超出或者不足,都要想办法弥补。此外,他始终强调“把每一期节目当成自己的代表作来做”,尽最大可能避免可以避免的疏忽。
  技术部的某岳因为做完后期忘记锁播间的门被要求写检讨,即将退休的他哀嚎着“没能成功着陆”;播音部的某霖因为睡过头违反了“提前20分钟到台备稿”,在节目结束后和老常“促膝长谈”。最容易出问题的大多是专题部和新闻部,因为稿件、音频都要经过老常的审核,所以文字表述、人物头衔、采访录音的噪音处理等等细节,都可能成为重灾区。有一次,新闻部的小陶在新闻稿中把“副教授”写成了“教授”,被老常叫去面谈。“李老师可是你们院的老师,自己学院的老师头衔都可以搞错,其他院的呢?”老常平静地说,但是字字句句都让小陶“很害怕”。那天,因为这个小问题,老常和小陶谈了十几分钟,从对新闻对象的尊重到校园媒体人的素养,列举了数起电台历史上因为疏忽引起的“事故”。小陶说,因为对老常的敬畏,当时自己一句话也没有反驳,不过心底里,还是觉得他小题大做,鸡蛋里挑骨头。“学期结束后,我到社会媒体暑期实习,亲身感觉到新闻专业主义和精益求精的重要性,才真的从心底里明白并且感激老常曾经的较真。”小陶感慨地说。
  北京同仁堂药店内有一副对联:“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据说,这样的承诺让同仁堂从一家普通的家庭药铺发展成为国药第一品牌,或许,也正是这样近乎苛刻的坚守,才让校园电台在新媒体崛起的大潮下依旧生机盎然吧。
  严厉归严厉,老常也有温情的一面。一次,老常见审稿时间到了,新闻部的编辑却迟迟未到,便给当天的责编春晓打电话。原来春晓小腿意外拉伤,没能找到人替班,接电话时正一瘸一拐地朝电台走。春晓说,电话里,老常的批评马上就要出来了,听到她的解释,又收了回去,没再多说就挂了电话。几分钟后,春晓看见老常的车停到了她身边,只说了句“上来吧”,把她载到了电台。
  在电台的日子,老常的批评指责会让“台胞”们黯然、受挫,实在忍不住就在留言墙上吐个槽。心底里大家对老常是敬畏的,以及往往后知后觉的感激。
  有段时间,学校的贴吧里有人抱怨电台“扰民”,老常逢人就问:“你觉得电台很吵吗?”最后才了解到,学校里有的喇叭坏了,电台的节目通过坏掉的喇叭传出来后成了噪音。于是老常借了辆自行车,隔几天就满校园地骑上一圈,听到哪个喇叭声音不对,就立刻联系维修。
  2015年的表彰大会上,其他媒体的学生代表按部就班地念着稿件,只有电台的代表空手走上了讲台。那是一个即将毕业的姑娘,两年前的电台女播,在几百人的礼堂,她讲起在电台的经历和成长,迎着朝阳练声,晚上因为录节目晚归被宿管阿姨骂,以及她怕了两年的老常。她说:“常老师总是说,电台最不缺的就是女播,让我小心点。不过到最后,他没有把我赶出电台,反而把一个满身坏毛病的我,变得认真、守时、对自己负责。”女生说着说着就哽咽了。那天,掌声响了好几回。老常淡定地坐在第一排,没笑也没鼓掌。
  2016年,兰大电台的公众号诞生,电台的节目可以通过微信收听了,在线点歌因此如火如荼,同时也引发了一大波的“电台怀旧热”。
  一位“老台胞”感慨,毕业四年,听过了“望长城内外,传时代强音”,也听过了“生活里的文艺,文艺里的生活”,却都抵不过那句——这里是兰州大学广播电台。
其他文献
在每一年的年末,各大券商都会发布明年的策略报告,同时还会推出下一年度最具投资价值的“十大金股”,不过很快,人们就发现这件事很狗血,这些所谓的“金股”常常连平均收益水平也达不到,称之为“废铜烂铁股”还差不多。  有个脍炙人口的故事说:1980年代末期,《华尔街日报》出面组织了一场历时数年的著名公开竞赛,一方是当时华尔街最著名的股票分析师组成的若干专家组,一方是一头会掷飞镖的猴子。结果还是猴子赢了。 
香港电影和电视,是透视香港的一扇窗户,折射着香港社会的风云变化。许多人认为,近些年来,香港本土电影逐渐褪色,港剧也进入了日落时代。然而,随着《冲上云霄II》《使徒行者》等热门港剧的播出,又掀起了收视热潮。在北京举办的2016年中国国际影视节目展上,众多商家把目光对准了香港TVB的经典老剧,准备拍摄它们的续集。  郑少秋、袁咏仪、邓萃雯、黎姿、黄宗泽、古天乐、吴镇宇、宣萱、陈法拉、佘诗曼、罗嘉良、蔡
如果大学时候有一门爱情公选课可以选,这门课有一位巧舌如簧、经验丰富的老师,有一屋子动辄热火朝天讨论起来的男女同学,每节课都会讨论一个新鲜热辣的情感话题,你会选修这门课吗?  首先,你的大学需要有这门课。公选课往往五花八门,以人气论,从异常火爆到无人问津各种情况都有,课程设置也往往以趣味为首要特征。笔者大学时候选修过《佛教哲学》,老师的言谈举止都很有禅意,考试时还会让答不出来的同学不要抄袭,可以当场
E在洛杉矶读医药学,教授总是鸡蛋里挑骨头般对E上交的作业打游击战,甚至不惜占用自己下班后的自由时间。好的方面是,E的教授在学术上非常严谨,责任心几乎可以跟鲁迅的藤野先生PK,虽然经常把E叫过去单聊,但这样开小灶似的额外补习,也是让E的成绩保持坚挺的重要原因之一。  无独有偶,我的另一位同学J,也曾给我留言抱怨她的教授。J在国内念数学专业,平时上课对于教授讲的题目没有完全理解,下课总是去问,但国内的
2012年周晓宇通过转专业考核,从复旦材料科学系转入中文系。这在他的朋友圈子里曾引起不小的震动:一个前途光明的理工科尖子,为什么想转进“冷门”的中文系呢?周晓宇坦言,“我自己也经历了很长时间的思想斗争,毕竟想从工科转入文科,整个人生一下子就不一样了,心里有些迷茫。不过最后,我决定坚持自己的梦想。”  带着黑框眼镜,喜欢穿T恤衫休闲裤的周晓宇看起来是一个标准的理工男形象,但他“闷骚”的外表下早已有了
作为一名北京体育大学的学生,没做过和体育搭边的工作都不好意思说自己是体大的。2015年,我有幸获得了在某体育网站实习的机会,对于又喜欢体育又喜欢新闻的我来说简直是天赐良机。事实证明,这次实习的确称得上我人生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零食和咖啡八卦,根本没有  2015年,我正式成为S网站的实习体育编辑,主要工作包括:处理日常体育资讯、大型赛事报道、发掘新闻线索以及策划轻互动产品等等,说白了就是发新闻、
除了在上文中列出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及其新材料产业企业名单外,此图按东北三省、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中部和西部六大部分,列出其他省、市新材料产业企业名单,供同学们在找工作时参考。
2015年11月,研究发起者禾木和我在青年志的蘑菇趴上变着法搜集各种有趣的年轻人对性别的疑问和评论。大家的语句跳跃又热烈,便利贴贴满了整个窗户大小的白板纸。那时我还想不到,5个月后发布的报告,有一半的内容角度将来自于这些鲜活的、粗糙的便签文字带给我们的启发。这场百人参加的趴体式的“头脑风暴”所带来的开放精神,是接下来贯穿整个研究过程的精神之一。  为避免和以往的本土性别研究一样囿于理论框架的纠缠中
我在中戏上学,大三了,也快毕业了,现在回顾起大学生活,觉得挺迷茫也挺失落的。我学的是戏剧管理,这个专业特别水。曾经预期能在这个学校里学到更多的东西,认识更多不同的人,反正就是觉得大学和高中相比,应该在各种资源、平台上都更上一层才对。其实我以前更喜欢拍片子,想学导演,一直想自己做点什么东西出来。可是现实并不能是预期得那么好,我学这个专业是走弯路了,但是现实就是这样,能怎么办?我现在的状态就是,做的事
在杨帆看来,每个职业都有它的崇高,而他们快递行业的崇高,就是源于“被需要”。  快递小哥杨帆四年前开始在北京从事快递行业,他回忆:“那时候骑着一辆破破烂烂的自行车,不管酷暑还是寒冬总是担心客户的快递会被送晚,所以就拼命地骑着自行车飞奔,还记得一年八月十五送月饼,我一辆自行车带了三十多盒月饼,天又下着大雨,不得已把衣服脱下来盖在月饼盒子上。”  现在他做快递兼职外卖,他说:“说实话真的很累,每天风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