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媒介,微博以其方便快捷、信息海量、覆盖面广的特点,成为当今时代最受青睐的网络交流方式,深受青年学生的喜爱。据对某高校156名学生的调查表明,70%以上学生曾使用过微博,45%学生表示经常通过微博了解社会,30%表示微博已经成为他们业余生活的一部分。同时,它的兴起也给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引发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有效利用微博开展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值得我们进行深入地思考。
一、充分认识微博的重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微博迅速流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简单易用,平台众多的特性。同时,在使用微博时,每一个用户都有一定数量的跟随者(粉丝),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传统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教育场地、手段、人员等限制,使得教育活动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将微博应用于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教育活动的安排、管理,还是学生之间的沟通,都可以在微博上即时开展。因此,微博信息扩散的广覆盖,在降低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同时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影响。微博的迅速兴起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但就院校而言,网络信息化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硬件建设,学生的计算机占有率还不高,院校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滞后,利用微博搞好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精心谋划,加大投资,注重培养网络多媒体使用和管理人才,使微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应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成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有效利用微博的互动性,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微博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全新的“背对脸”的创新交互方式。它体现在信息流动的不对称,即用户可以任意关注他人,通过“关注”、“跟随”来获取他人信息,而不需要双向的好友确认,确保了发言者和接受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这种宽松的环境保证了信息即时扩散的高效性,提高了信息接受者的主动性、参与性。以往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单方面的思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通过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单一格局,创设敞开心扉、消除隔阂、拉近距离、融洽感情的有效平台,使信息更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而学生也能更主动地接收信息,并积极参与,向教育者进行反馈。微博的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对思想观点和情感情绪的感应更为强烈,积极的观念和情感能够通过它得到强化,消极的情绪情感也能够通过它得到负面放大。因此,要注意跟踪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有反常的状态和言论要及时进行教育和思想引导,主动介入,通过表象判断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着力确保微博的有序性,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微博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传播信息的方便快捷,它的信息发布通常以秒为单位实时更新。用户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记录分享各种信息。这一特点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尤为适用。微博可以让教师时刻把握党和国家的政治脉搏和院校学生的思想动向,使其能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然而,高度的自由也容易导致微博平台的无序。面对微博上错综复杂的信息,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技术和制度的手段,建立健全相关体制,确保微博信息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传播。针对这个现实问题,应当加强对院校微博信息的监管力度。为防止不良信息在微博中的传播,应在局域网内完善网络信息制度,从制度的层面加以规范。要在院校设立网络信息中心,各级单位设立网络管理员,加强管理、监控、筛选和过滤,同时帮助学生强化纪律观念,提高道德水准,严禁发布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一致的言论,促进院校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微博信息的健康发展。
四、提高利用微博的有效性,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微时代”,青年学生表达愿望的诉求更加强烈。传统的思想汇报、谈心交流不但范围有限,而且得到的预期回应也相当有限,早已不能满足青年学生表达意愿的强烈渴望,个人的想法和意愿总是期望他人或特定对象的回应,这是基于一种在院校环境中内在的心理需求,如果不能较好的得到释放,久而久之的压抑就会导致心理活动的非理性积聚,这种需求,给思想工作者提出了如何监测、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新要求。微博既是一个承载个体话语的私人空间,也是一个向外传递信息的舆论平台,两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和心理活动都还没有塑造成熟,辨别力还不是很强,更容易受到微博热议话题的影响,有的甚至是一些不当的言论或思想。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在微博载体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增强辨别力和是非观,成了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部隊是社会的一部分,每当一种新的媒介产生时,都会在青年官兵中掀起一股热潮,并很快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进而引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而能够理性的对待不断出现的新媒介,充分认识其优势和不足,并能更好地利用这种新媒介,加强自身教育,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就成为青年官兵急需掌握的能力。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青年官兵必然会面临诸多新媒介的挑战,只有使其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应对这些挑战。为此,要加强官兵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断开辟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新渠道。
作者简介:武警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政治工作基础教研室讲师,博士。
一、充分认识微博的重要性,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微博迅速流行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简单易用,平台众多的特性。同时,在使用微博时,每一个用户都有一定数量的跟随者(粉丝),扩大了信息传播的覆盖面。传统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教育场地、手段、人员等限制,使得教育活动只能在特定范围内进行,将微博应用于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无论是教育活动的安排、管理,还是学生之间的沟通,都可以在微博上即时开展。因此,微博信息扩散的广覆盖,在降低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成本的同时扩大了教育的范围和影响。微博的迅速兴起不可避免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但就院校而言,网络信息化水平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特别是硬件建设,学生的计算机占有率还不高,院校的网络多媒体教室建设滞后,利用微博搞好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一定的困难。这就需要教育部门各级领导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精心谋划,加大投资,注重培养网络多媒体使用和管理人才,使微博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广泛应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它的优势,成为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
二、有效利用微博的互动性,加强思想教育引导
微博的信息交流是一种全新的“背对脸”的创新交互方式。它体现在信息流动的不对称,即用户可以任意关注他人,通过“关注”、“跟随”来获取他人信息,而不需要双向的好友确认,确保了发言者和接受者之间的适度距离感,这种宽松的环境保证了信息即时扩散的高效性,提高了信息接受者的主动性、参与性。以往的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单方面的思想灌输,学生被动接受。通过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打破了过去一人讲大家听的单一格局,创设敞开心扉、消除隔阂、拉近距离、融洽感情的有效平台,使信息更有效地传达给学生,而学生也能更主动地接收信息,并积极参与,向教育者进行反馈。微博的交互性强、传播速度快,对思想观点和情感情绪的感应更为强烈,积极的观念和情感能够通过它得到强化,消极的情绪情感也能够通过它得到负面放大。因此,要注意跟踪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有反常的状态和言论要及时进行教育和思想引导,主动介入,通过表象判断思想状况和心理活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预见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着力确保微博的有序性,加强网络监管力度
微博最突出的特征就在于传播信息的方便快捷,它的信息发布通常以秒为单位实时更新。用户可以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地记录分享各种信息。这一特点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尤为适用。微博可以让教师时刻把握党和国家的政治脉搏和院校学生的思想动向,使其能够进行及时的、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教育的质量。然而,高度的自由也容易导致微博平台的无序。面对微博上错综复杂的信息,我们必须充分运用技术和制度的手段,建立健全相关体制,确保微博信息在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性传播。针对这个现实问题,应当加强对院校微博信息的监管力度。为防止不良信息在微博中的传播,应在局域网内完善网络信息制度,从制度的层面加以规范。要在院校设立网络信息中心,各级单位设立网络管理员,加强管理、监控、筛选和过滤,同时帮助学生强化纪律观念,提高道德水准,严禁发布与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主义道德风尚不一致的言论,促进院校网络文化的繁荣和微博信息的健康发展。
四、提高利用微博的有效性,加强媒介素养教育
在“微时代”,青年学生表达愿望的诉求更加强烈。传统的思想汇报、谈心交流不但范围有限,而且得到的预期回应也相当有限,早已不能满足青年学生表达意愿的强烈渴望,个人的想法和意愿总是期望他人或特定对象的回应,这是基于一种在院校环境中内在的心理需求,如果不能较好的得到释放,久而久之的压抑就会导致心理活动的非理性积聚,这种需求,给思想工作者提出了如何监测、分析、把握学生思想行为特征的新要求。微博既是一个承载个体话语的私人空间,也是一个向外传递信息的舆论平台,两者之间的界限渐趋模糊。青年学生的价值观、思想和心理活动都还没有塑造成熟,辨别力还不是很强,更容易受到微博热议话题的影响,有的甚至是一些不当的言论或思想。因此,如何有针对性地在微博载体上正确的引导学生,塑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帮助增强辨别力和是非观,成了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新课题。
部隊是社会的一部分,每当一种新的媒介产生时,都会在青年官兵中掀起一股热潮,并很快渗透到他们的生活中去,进而引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的改变。而能够理性的对待不断出现的新媒介,充分认识其优势和不足,并能更好地利用这种新媒介,加强自身教育,促进自我全面发展,就成为青年官兵急需掌握的能力。面对这样一个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青年官兵必然会面临诸多新媒介的挑战,只有使其具有良好的媒介素养,才能使他们顺利地应对这些挑战。为此,要加强官兵的媒介素养教育,不断开辟基层经常性思想工作的新渠道。
作者简介:武警指挥学院政治工作系政治工作基础教研室讲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