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汉朝篇——汉味悠长》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主题一“秦汉一统”第一个主题。
本课属于历史题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里的课程内容中指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等几个重要的朝代, 对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源远留长的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对中国历史发展顺序有粗浅的认识。因此,《秦汉一统》这篇课文通过文字简单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通过图片举例说明了秦统一后,社会、经济、文化发生的变化,汉在其基础上,更加强盛、繁荣,汉文化、汉字、汉服、汉人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秦汉一统》中秦朝历史较短,只需一课时;汉朝繁荣昌盛,各方面成就对后人、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汉朝分两课时授课,第一课时学习探究汉朝各方面成就、贡献;第二课时学习探究为汉朝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品德心理上具有这样的特点: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方式逐步从具体过渡到抽象。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另外,他们的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世界和感受生活,但又缺乏社会经验,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很难准确理解社会问题的内涵。
本课教学,是希望学生的眼光聚焦在中国辉煌的一段历史上,了解到在汉朝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里,汉朝各方面的成就百花齐放,对后人、对世界、对今天的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加上他们已学过的课文《丝绸之路》等等,因此,他们对汉朝时期的文化颇感兴趣。
而作为中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之前,他们的脑袋里的知识储备不应该是零,所以预习是必要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在课前布置了学生进行“汉朝成就知多少”的相关资料收集。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利用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置情境,让其通过视频、体验、小组探究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去了解这段历史、感受汉文化的魅力。
三、设计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而现今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看,却有过分重视空泛的、抽象的认识与理性说教而忽视真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与《汉朝篇——汉味悠长》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枯燥的历史知识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变得趣味化,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目标:
1、 了解汉朝的多方面成就,知道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国家。
2、 从饮食传统感受古代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
3、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难点:从饮食传统感受古代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资料袋
3、现场品面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谈话揭示主题
教师活动预设
1、播放汉朝历史辉煌的视频短片
2、总结:汉朝延续四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是当时世界上最文明、先进的国家。今天,让我们细细品味汉朝的历史文化。
3、揭题:相信汉朝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印记。
学生活动预设
1、观看视频片段,初步感知汉朝文化成就的辉煌。
2、齐读课题
《汉"味"悠长》
教学意图
老师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听取解说,总体感知汉朝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对汉朝文化的兴趣,为走进本课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环节
二、了解汉朝成就,感知汉朝强盛
教师活动预设
1、 组织学生汇报、分享课前小
组收集汉朝多方面成就的资料。
2、老师点评、补充资料。
3、总结:今天,我们了解到的只是汉朝的部分成就,这足以可见当时汉朝的成就是多么的辉煌!
4、过渡:社会的稳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
学生活动预设
1、学生汇报、分享已经准备好的资料(卡纸),介绍后,贴在黑板上。
2、感受汉朝的各方面成就百花齐放。
3、了解人民生活安定,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的逻辑关系。
教学意图
课前,学生们已经分小组合作探究了汉朝各方面的成就,学生已经了解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在老师的组织下,大家知识互补、共享,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学习效果扩大。此环节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老师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环节
三、体验面食文化,感受寓意浓情
教师活动预设
1、 谈话、用实物激趣:老师带
来了一种大家最常见的食材--面粉。它能做出什么主食呢?
2、 总结、过渡引出"面条":
别看面粉其貌不扬,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它都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其中,我们中国人喜爱、最常吃的食物之一面条,就始于汉朝。
3、 提问:你吃过或听闻过哪些
种类的面条?
4、总结、过渡:大家熟悉的意
大利面、日本拉面、朝鲜冷面,也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现今,中国的面条已有500多个种类,相信这个数字让大家惊叹不已、瞠目结舌。
5.播放《舌尖上的中国》面食
文化片段(介绍兰州拉面、竹升面、长寿面)
6、请学生介绍竹升面的寓意和长寿面的小故事。
7、现场品面,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小组交流体验,回想、感受暖暖温情。
8、总结:面条的出现、演变、流传至今,已走过两千多个年头,有无数人参与其中,它凝结了我们老祖宗们的智慧与心血。我们今天在享受每一种祖先传下来的美食的同时,都应当对前人以及传承者抱有感恩之心啊!珍惜食物!珍惜心意!
学生活动预设
1、 学生联系生
活实际回答问题。
2、 了解面条的
起源、面条的漫长演变以及感受人们对面条的喜爱之情。
3、 学生说出自
己了解到的面条的种类。
4、 感受面文化
的渊源流长及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
5、 感受面食文
化的魅力、寓意、情义。
6、感情升华,交流、分享自己与家人、朋友的温情一刻。
7、学会珍惜、感恩。
教学意图
一袋最普通不过的面粉,就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传统饮食的兴趣。
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到"面"由古到今,从单一的果腹作用演变到现在成为各地美食的。从而感受生活的稳定、美好。引导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塑造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热爱,增强学生的名族自豪感。
感受到传统饮食文化饱含的"爱"意,学会感恩关爱身边人,意识到自己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九、板书
《汉朝篇——汉味悠长》是北师大版《品德与社会》五年级下册中第五单元“历史告诉我们”主题一“秦汉一统”第一个主题。
本课属于历史题材。《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里的课程内容中指出“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汉朝、唐朝等几个重要的朝代, 对统一的、多民族的、文化源远留长的中华民族的古老历史有一些初步的认识,对中国历史发展顺序有粗浅的认识。因此,《秦汉一统》这篇课文通过文字简单地介绍了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通过图片举例说明了秦统一后,社会、经济、文化发生的变化,汉在其基础上,更加强盛、繁荣,汉文化、汉字、汉服、汉人在二千多年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中《秦汉一统》中秦朝历史较短,只需一课时;汉朝繁荣昌盛,各方面成就对后人、对世界文化做出巨大的贡献。所以汉朝分两课时授课,第一课时学习探究汉朝各方面成就、贡献;第二课时学习探究为汉朝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
二、教学对象分析
五年级学生开始进入少年期,身心的发展正处在由幼稚趋向自觉,由依赖趋向独立的半幼稚半成熟交错的矛盾时期。品德心理上具有这样的特点: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思维方式逐步从具体过渡到抽象。能认识和掌握一定的道理观念,对社会现象开始关注,开始有独立见解,但他们的见解极易受外界影响左右而时常变化。另外,他们的道德感情开始多变而且不轻易外露。学会从自己的角度观察世界和感受生活,但又缺乏社会经验,开始以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评价人、事或社会现象,但仍有片面性,很难准确理解社会问题的内涵。
本课教学,是希望学生的眼光聚焦在中国辉煌的一段历史上,了解到在汉朝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里,汉朝各方面的成就百花齐放,对后人、对世界、对今天的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再加上他们已学过的课文《丝绸之路》等等,因此,他们对汉朝时期的文化颇感兴趣。
而作为中高年级学生,在学习之前,他们的脑袋里的知识储备不应该是零,所以预习是必要的。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教学,我在课前布置了学生进行“汉朝成就知多少”的相关资料收集。而在教学过程中,则利用学生对这段历史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设置情境,让其通过视频、体验、小组探究等多种方式尽可能去了解这段历史、感受汉文化的魅力。
三、设计理念: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文明最精细的表现在情感里”。我们在思品教学中认识到,认识的发展不能代替情感的发展,因为人对某种价值的认同,不仅是认知所及,而且是情感所致。没有情感作为人的行动的动力机制,缺乏情感在人的行为系统中的调控作用,忽略情感在建立道德信念过程中的本源性基础,个体的道德人格大厦将无从矗立。《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指出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只有源于儿童实际生活的教育活动才能引发他们内心的道德情感、真实的道德体验和道德认识。”
而现今思品课教育教学的现状看,却有过分重视空泛的、抽象的认识与理性说教而忽视真切的、具体的、生动的情感体验,致使许多学生道德认识虽已达到较高的水平,而道德行为仍很低下,从而导致思品教学的实效性难以提高。究其根源,就是教育者或多或少地忽略了学生品德内化的过程中一个关键环节——将学生的学习过程作为一个情感的体验过程,使外部的文化结构、社会需求、道德意识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激发其内在需要,从而内化为良好的品格。
对与《汉朝篇——汉味悠长》一课的设计,我根据《课标》要求“通过多种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倡导学生的主动参与,强调寓教育于活动之中。我努力使枯燥的历史知识教学走进生活,贴近学生,变得趣味化,创设开放、互动、活泼的教学情景,营造自由、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给学生充分参与的机会。在这样的实践体验中,学生的情感得以激发,把教学的需求转化为学生的需求。
四、教学时数
一课时
五、教学目标:
1、 了解汉朝的多方面成就,知道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强盛的国家。
2、 从饮食传统感受古代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
3、 通过本课的学习,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难点:从饮食传统感受古代与现代生活的联系,感受中华文明的悠久。
七、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学习资料袋
3、现场品面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谈话揭示主题
教师活动预设
1、播放汉朝历史辉煌的视频短片
2、总结:汉朝延续四百多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是当时世界上最文明、先进的国家。今天,让我们细细品味汉朝的历史文化。
3、揭题:相信汉朝给我们后人留下了许多文化印记。
学生活动预设
1、观看视频片段,初步感知汉朝文化成就的辉煌。
2、齐读课题
《汉"味"悠长》
教学意图
老师创设情境,学生通过观看图片、听取解说,总体感知汉朝文化的辉煌,激发学生对汉朝文化的兴趣,为走进本课学习埋下伏笔。
教学环节
二、了解汉朝成就,感知汉朝强盛
教师活动预设
1、 组织学生汇报、分享课前小
组收集汉朝多方面成就的资料。
2、老师点评、补充资料。
3、总结:今天,我们了解到的只是汉朝的部分成就,这足以可见当时汉朝的成就是多么的辉煌!
4、过渡:社会的稳定,让老百姓安居乐业。农业、水利技术的发展给农作物的种植带来了变化,使人们的生活更加丰富。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
学生活动预设
1、学生汇报、分享已经准备好的资料(卡纸),介绍后,贴在黑板上。
2、感受汉朝的各方面成就百花齐放。
3、了解人民生活安定,才能在其他方面有所发展的逻辑关系。
教学意图
课前,学生们已经分小组合作探究了汉朝各方面的成就,学生已经了解许多这方面的知识,在老师的组织下,大家知识互补、共享,在有限的时间里,把学习效果扩大。此环节培养了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老师提供平台,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教学环节
三、体验面食文化,感受寓意浓情
教师活动预设
1、 谈话、用实物激趣:老师带
来了一种大家最常见的食材--面粉。它能做出什么主食呢?
2、 总结、过渡引出"面条":
别看面粉其貌不扬,从古至今,无论是在南方还是在北方,它都成为了餐桌上的主角。其中,我们中国人喜爱、最常吃的食物之一面条,就始于汉朝。
3、 提问:你吃过或听闻过哪些
种类的面条?
4、总结、过渡:大家熟悉的意
大利面、日本拉面、朝鲜冷面,也都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现今,中国的面条已有500多个种类,相信这个数字让大家惊叹不已、瞠目结舌。
5.播放《舌尖上的中国》面食
文化片段(介绍兰州拉面、竹升面、长寿面)
6、请学生介绍竹升面的寓意和长寿面的小故事。
7、现场品面,老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小组交流体验,回想、感受暖暖温情。
8、总结:面条的出现、演变、流传至今,已走过两千多个年头,有无数人参与其中,它凝结了我们老祖宗们的智慧与心血。我们今天在享受每一种祖先传下来的美食的同时,都应当对前人以及传承者抱有感恩之心啊!珍惜食物!珍惜心意!
学生活动预设
1、 学生联系生
活实际回答问题。
2、 了解面条的
起源、面条的漫长演变以及感受人们对面条的喜爱之情。
3、 学生说出自
己了解到的面条的种类。
4、 感受面文化
的渊源流长及对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
5、 感受面食文
化的魅力、寓意、情义。
6、感情升华,交流、分享自己与家人、朋友的温情一刻。
7、学会珍惜、感恩。
教学意图
一袋最普通不过的面粉,就大大拉近了师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对传统饮食的兴趣。
这个环节让学生知道到"面"由古到今,从单一的果腹作用演变到现在成为各地美食的。从而感受生活的稳定、美好。引导孩子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塑造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激发对中华文化的学习兴趣、热爱,增强学生的名族自豪感。
感受到传统饮食文化饱含的"爱"意,学会感恩关爱身边人,意识到自己肩负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
九、板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