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社会核心价值应该是指在社会上层建筑中居于核心地位的思想意识形态,本文分析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四种成分来源,即来自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价值观、来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来自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价值观、来自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文明价值观。从而说明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体现了社会主义本质属性,也体现了人类文明的价值观念。
关键词:文化 价值观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有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同时也有特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那么,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确定,应该包含以下两方面坐标:其一,公民社会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最深厚的土壤根植于民间,通过长期的丰富的多元的社会生活逐渐塑造形成的思想、文化、舆论领域的万象,并逐渐筛选凝聚成社会各界的主流文化生态。其中的普遍共识,赢得大众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赞同,也是确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领域。 其二,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必然要利用其统治地位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倡导和宣扬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以确保其核心价值体系对统治地位的维护功能。
基于以上原则,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凝结成的共同思想基础。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代社会中国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基本有以下几种成分来源:
一、来自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统一的,我们今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奋斗,就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二、来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六大对中国民族精神作出了精确概括: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智慧源泉。
三、来自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个体具有示范引导作用。中国现代化历程确实存在中国的经验与方式,同时也存在教训与困难。经验证明,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要归功于公众的经济参与,我们的文化建设状况远不适应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需要,而新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强化对公众参与权的制度化保护,使得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体现出明确的社会性,形成稳靠有力的文化软实力。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褒生机的源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作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提出要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
四、来自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文明价值观
价值体系应该具有兼容性,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取向不仅需要融合传统的价值体系,也需要融合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中合乎历史发展要求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是指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中国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和活动领域,多种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能够赢得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积极赞同的价值和理念,只能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价值和理念,是能够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政党利益有机凝聚在一起的价值和理念。只有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政党利益真正合一了,文化价值观才能得到真正的确立,文化才会有真正的凝聚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正是这样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军宁,共和 民主 宪政[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新华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
关键词:文化 价值观 社会主义
【中图分类号】D64
任何民族、任何国家、任何社会都有纷繁复杂的思想文化,同时也有特定的社会核心价值体系。那么,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的确定,应该包含以下两方面坐标:其一,公民社会长期形成的价值观念。文化最深厚的土壤根植于民间,通过长期的丰富的多元的社会生活逐渐塑造形成的思想、文化、舆论领域的万象,并逐渐筛选凝聚成社会各界的主流文化生态。其中的普遍共识,赢得大众对主导意识形态的赞同,也是确立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关键领域。 其二,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社会的统治阶级为了保障社会的安定与发展,都必然要利用其统治地位的优势,依靠国家的力量,大力倡导和宣扬代表本阶级根本利益的价值体系,以确保其核心价值体系对统治地位的维护功能。
基于以上原则,中国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应该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凝结成的共同思想基础。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当代社会中国发展具有决定意义的社会意识形态的基本内容,也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概括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三个倡导”,即“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基本有以下几种成分来源:
一、来自马克思主义价值观
“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和内容,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从根本上说是由马克思主义鲜明的阶级立场、严密的科学体系和巨大的实践指导作用决定的。
“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共同理想是历史和实践发展的必然结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中华儿女世世代代的梦想和追求。这个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统一的,我们今天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奋斗,就是为将来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而奋斗。
二、来自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价值观
“弘扬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的不竭源泉。党的十六大对中国民族精神作出了精确概括:民族精神的内涵在五千多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爱国主义来源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智慧源泉。
三、来自改革开放社会实践的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个体具有示范引导作用。中国现代化历程确实存在中国的经验与方式,同时也存在教训与困难。经验证明,改革开放的经济成就要归功于公众的经济参与,我们的文化建设状况远不适应新时期文化发展的需要,而新时期政治、社会、文化建设同样需要强化对公众参与权的制度化保护,使得新时期的主流文化体现出明确的社会性,形成稳靠有力的文化软实力。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一个政党永褒生机的源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进步的发展方向,是引领时代进步的潮流,是被全社会成员普遍认同和接受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反映了当代中国社会崭新的精神风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也是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荣辱观,是人们对荣誉和耻辱的根本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只有分清是非荣辱,明辨善恶美丑,一个人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一个社会才能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作为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胡锦涛提出要树立“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荣辱观。
四、来自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文明价值观
价值体系应该具有兼容性,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取向不仅需要融合传统的价值体系,也需要融合西方近代以来形成的价值观念中合乎历史发展要求的方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自由是指人的意志自由、存在和发展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美好向往,当然也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社会价值目标;平等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的一律平等,它要求尊重和保障人权,人人依法享有平等参与、平等发展的权利;公正是指社会公平和正义,它以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平等权利的获得为前提,是国家、社会应然的根本价值理念。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它通过法制建设来维护和保障公民的根本利益,是实现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的制度保证。
中国的改革开放拓展了人们的视觉空间和活动领域,多种文化的冲突、融合与价值选择,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大问题。能够赢得社会绝大多数成员积极赞同的价值和理念,只能是一种具有包容性的价值和理念,是能够把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政党利益有机凝聚在一起的价值和理念。只有人民利益、国家利益和政党利益真正合一了,文化价值观才能得到真正的确立,文化才会有真正的凝聚力。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价值观正是这样的体现。
参考文献:
1. 刘军宁,共和 民主 宪政[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第1版
2.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 新华出版社2010年修订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