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机取巧”也能事半功倍

来源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zcb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个高中生都知道阅读名著的重要性,但很多学生刚开始阅读就被吓怕了,特别是那些不爱读书的学生,看到像《三国演义》《红楼梦》这样的“大部头”,光看厚度和密密麻麻的字,读下去的信念早就烟消云散。所以,要培养学生阅读名著的能力,首先就要解决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效率问题。
  但在高中紧张的教学时间内,我们只有实施行之有效的方法,才能让师生从繁重的文学名著阅读中走出来,从而提高阅读名著的效率。而“投机取巧”式阅读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学名著的阅读如何“投机取巧”呢?
  一、制订计划,巧取时间
  “凡事预则立。”首先,要指导学生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阅读计划。计划要具体、翔实,具有可操作性,而且每天都要有计划。教师应要求学生严格执行计划,不可“三天打渔,两天晒网”。阅读的时间不需要大块的时间段,要让学生学会见缝插针,比如每天的午饭、晚饭后的休息时间,晚上临睡前的时间。当然,也可抽出一定的语文课时让学生阅读。双休日、“五一”、国庆长假、寒暑假等是学生阅读课外书的黄金时间,更要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好。二、宏观快速阅读与细致阅读相结合
  鉴于文学名著容量大的特点,可首先采取略读的形式。人们普遍认为,延续了几千年的细嚼慢咽的精读,是理解记忆最好的阅读法,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虽然精读利于理解,但却是最不利于记忆的阅读。其原因就是精读过于缓慢的节奏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差距太大,两者不协调、不匹配。而快速阅读却相反,一方面,它是利用人脑对图像的超强记忆能力来整体记忆摄入的文字;另一方面,它经训练后具备了优良的超宽视觉能力,能大量和快速地摄取文字信息,使得提供信息的速度和大脑处理信息的节奏更接近,更容易协调和匹配,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处理大量的文字材料。略读前可先让学生读读有关作品的内容梗概、名家评点,这样学生便可先粗知大体内容,抓住重点来读原著。如阅读《红楼梦》,首先可以从熟识人物性格入手。林黛玉:才思敏捷、目下无尘的潇湘妃子。薛宝钗:温柔敦厚、沉稳内敛的大家闺秀。贾元春:贤良淑德、大富大贵的苦命女子。其次,从诗词入手,懂得了词的内容,也就明白了作品的主要内容了。再次,从曲入手,尤其是像〔终身误〕这样的重点曲目。懂了“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空对着……美中不足今方信。纵然是齐眉举案,到底意难平”这一曲子的含义,自然就知道了结局。第三,看重点篇章。对于文中难懂的部分可暂时留给专家去研究。然后再让学生细读、精读。细读和精读主要是对文学名著中一些重要的章节和片段所采取的阅读方式,即对阅读材料做全面、精细、深入的理解,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人物事件、篇章结构等要彻底通晓,这是完全性阅读。所以,做好宏观阅读与细致阅读相结合,应付高考应该不成问题。
  三、巧引名著入作文,变读书笔记为素材本
  学生在作文方面最让人头疼的问题之一恐怕就是大而空了。那么,为什么不把名著引到作文里呢?如宝黛坚贞的爱情,刘关张的义气,翠翠的纯真,哈姆雷特的矛盾等都可以巧妙地引进来。如此一来,原本乏味的作文有了声色,而为了准确利用论据,学生自然也会好好研究一下名著的思想内涵。真可谓是一石二鸟啊!
  考试的压力,写作上带来的动力,对学生是个莫大的鼓励。我们就更要趁热打铁,督促他们在阅读中去发现更有价值的写作素材并记下来,于是一篇上好的读书笔记就会应运而生。不过这样的读书笔记太细,为了整体把握住文章的内容,大处落笔也不可少。所以,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做好阅读提纲,做到“睹纲知情”才好。当读书笔记变身为自己独一无二的素材库,一家之言的自我感悟,那一部名著所发挥的作用恐怕就不是你我所能想象的了!
  四、引电影到课堂,“百家讲坛”来帮忙
  现在,不少中外名著都已成功地搬上了银屏或舞台。我们应指导学生将阅读原著与观看影视结合起来,充分利用好电影、电视和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如果说电影是浓缩的精品,那么“百家讲坛”则更是一支点睛的妙笔。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借他山之石,攻我名著之玉,岂不妙不可言?课堂早已不再只是你我的课堂,它早就应该更丰富了。因此,把易中天请来讲三国,带学生走进那神秘的殿堂吧,而不只是在花园的外面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要想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真正地帮学生把名著的阅读落到实处,教师务必要把自己变成魔术师,挥动手中的魔法棒,变换各种形式来使学生快速、有效地阅读名著,做到“投机取巧”地读、“一举多得”地读,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把名著原有的绚烂,呈献给我们可爱的学生吧!
  
  (责任编辑刘宇帆)
其他文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兴趣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是在一定的情感体验影响下产生的一种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有了兴趣,就可以形成一种获取知识的强烈欲望,在这种欲望驱使下,能够轻松地克服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自然地由被动接受知识变成主动学习,甚至把艰苦的学习看成快乐的享受。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的乐园,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
东汉末年,五言诗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成熟的阶段,标志其最高成就的就是《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汉代无名文人创作的抒情短诗,最早被选录在梁朝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里,题为《古诗十九首》,后世一直沿用这一名称。《古诗十九首》的基本内容为抒写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绪和世子的彷徨失意,反映了处于政治黑暗堕落、社会离乱骚动、人民生活贫困不堪的东汉末年,诗歌作者的那种时代的哀愁和苦闷,生活上的牢骚和不平。艺术上
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技巧,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由此可见提问的重要性。同样,在语文教学中,讲究提问的艺术性也是一门重要的学问。然而在实际教学中,部分教师由于不能抓住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技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如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提出的问题空泛
美国心理学家罗圣塔尔博士经过长期实践得出结论:能够成材的孩子和不能成材的孩子在智商上相差无几,关键是谁对自己有信心——这就是罗圣塔尔定律。其实,我们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运用了这个定律,只是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没有把它提高到理论上来认识罢了。  怎样激励学生在学语文时对自己有信心呢7近年来,我根据不同的教育对象、不同的心理特征,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并进行了一系列的尝试。实践证明,以下几种做法,往往
阅读是一个翻阅品读的动态过程,它需要生命的参与,需要读者将自己的生活阅历或体验融入相应的情境,并作出深入的思考。严格地说,我们的阅读教学是教师引导学生对人类文明或文化吸收、熏陶感染的过程。高中阅读教学将直接影响一个人、一个民族的精神状态和人文素质,甚至关系到文化价值的传承。阅读,占据了高考试卷的半壁江山,它的用意自然不言而喻。  然而,在新课改热浪的冲击下,在一卷定终身、分数说了算的应试制度下,现
新课程提倡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结构,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追求“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教学宗旨。为了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身为一线教师的我进行了大量的尝试,但在课堂上仍常有这样的困惑:老师布置在黑板上的当堂作业,很少有学生敢上台板演。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怕做错了题同学们嘲笑,怕半路卡壳下不了台,怕字写得不好丢脸等。我也为此困惑了很久。  一天,我在讲台上念我
同学们在生活中会阅读到很多精彩的文章,它们或令人感动,或给人启迪,或发人深省,其中不少都可以作为我们写作议论文的材料。但是同学们在具体使用的时候,却又会出现两个问题:一是引用太多,有些同学引用的材料甚至占到了文章的大半篇幅,造成文体不清,近于抄袭;二是引用不当,在叙述材料的时候不能有意识地指向话题和中心,以致不能有效地支撑自己的观点。  那么,我们怎样才能把阅读材料有效地转化为适合议论文使用的材料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前言中指出:“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①在“课程目标”中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以负责的态度表达自己的看法,激发表达真情实感的热忱,培植科学理性精神;作文要观点明确,内容充实,感情真实健康
一般情况下,多个形容词修饰同一个名词时,其顺序为:限定词→数词→描绘词(大小、长短、形状、新旧、颜色)→出处→材料性质、类别→名词。如:  a small round table  a tall gray building  a dirty old brown shirt  a famous German medical school  an expensive Japanese sports c
日前,在一堂《论雷峰塔的倒掉》的教研课上,执教者就文章内容的理解,提了一连串问题:这篇文章具体写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是否显得很乱?作者小时候对雷峰塔怀有怎样的感情?塔倒掉后作者感受如何?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是为了表达对白蛇娘娘的同情吗?他还有何创作意图?教者通过提问,解决了文章的重点、难点,学生在高密度、高强度的提问解答下,被动地接受了许多知识。  应当承认,这是一堂比较精彩的课,但给人的感觉是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