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探讨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科符合标准的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病例350例次,将发
【机 构】
:
523220,中山大学附属东华医院血液净化中心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风险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收集我科符合标准的无肝素血液透析治疗病例350例次,将发生体外循环管路或透析器凝血的105例次患者作为凝血组,未发生凝血的患者245例次作为非凝血组,对可能造成血液透析体外循环管路凝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350例次患者中,发生管路及透析器凝血者105例次,占3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恶性肿瘤、卒中病史、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红蛋白、高血小板计数、高凝血酶原活性度、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和凝血活酶时间缩短、高纤维蛋白原、低白蛋白、血流不佳、透析机上输血、促凝药物使用是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相关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恶性肿瘤、卒中病史、急性肾功能衰竭、高血红蛋白、高血小板计数、血流不佳是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恶性肿瘤、卒中病史、急性肾功能衰竭、血流不佳、高血红蛋白、高血小板计数患者发生无肝素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凝血的风险较大,医护人员应在透析前即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并及时实施有效干预,最大限度地减少无肝素血液透析中体外循环凝血.
其他文献
MiRNA是一类能在转录后水平对靶mRNA进行降解或翻译抑制的非编码小RNA,在多种生物学过程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近年来MiRNA与眼组织的发育、眼部疾病的关系成为眼科领域研究热点之一.本文就MiRNA的发现、作用机制,其在角膜、晶状体、视网膜等眼组织中的表达,以及MiRNA与眼表、晶状体、葡萄膜、青光眼、视网膜等眼科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N-乙酰半胱氨酸的基本特性rnN-乙酰半胱氨酸是一种具有自由基清除作用的半胱氨酸的乙酰基衍生物,是人体内还原型谷胱甘肽的前体物质[1].N-乙酰半胱氨酸在最早的临床实践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为自主神经系统肿瘤.以前估计约10%~15%的嗜铬细胞瘤由遗传因素导致,但近年来的研究显示PET、VHL、SDHB、SDHC、SDHD等易感基因的胚系突变率已近30%.鉴于此,建议进行遗传检查.本文就各遗传综合征,相关基因结构,与嗜铬细胞瘤相关的基因变异,基因型与表型的关联以及可能的发病机制等研究进展等作一综述。
一氧化氮(NO)生物学活性广泛,参与肿瘤有发生、发展、转移等过程,与肿瘤微循环关系密切.它能调控血管的形成,参与血管张力、血管通透以及白细胞与内皮细胞之间相互作用的调节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的病理机制一直是研究的热点.经典理论认为视网膜微血管病变是DR最早的超微结构改变,但近年的研究表明,血-视网膜屏障的破坏和神经变性在DR的早期病变中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有学者发现在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以前就已出现了神经元的大量凋亡和胶质细胞的活化。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钙化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选择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3月的非住院患者60例,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腹部侧位X线片检测腹主动脉钙化评分(Ka
青光眼是一种多因素诱导的视神经退行性病变,其中氧化应激损伤在复杂的青光眼发病机制中的起着重要作用.青光眼的氧化损伤机制可能对眼部的某些组织细胞产生损伤作用,促使细胞内抗氧化物酶作用下降、抗氧化作用相关蛋白增加,最终导致蛋白沉积、细胞死亡.氧化损伤可以导致小梁网细胞线粒体骨架改变,最终使小梁网发生退行性病理改变.氧化损伤还可促使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内抗氧化作用相关蛋白增加、线粒体内源性凋亡,最终导致视网
目的 对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死亡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患者死亡特点,以便改善血液透析患者的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4月至2015年7月透析死亡患者共107例,统计患者
目的 研究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6 (STAT6 )与核因子(NF)-κB在实验性结肠炎大鼠中的表达.方法 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美沙拉嗪组.每组6只.模型组
目前关于不同类型助视器在低视力阅读康复效能方面的研究结果不尽一致,本文通过文献复习,综述了当前各种视觉性助视器在低视力患者阅读康复方面的作用,包括大字印刷和放大镜的作用,使用不同光学助视器的阅读比较,使用不同电子助视器的阅读比较,使用光学助视器与电子助视器阅读的比较,非光学助视器影响阅读的相关因素如对比敏感度、阅读材料的印刷参数(行间距、字间距、字母间距、字体大小及长度、每行字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