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闻联播》可能是中国观众最为熟悉的一种新闻节目样式。以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为蓝本,各省、市都相继创办了与此类似的节目。这种地方版的《新闻联播》担负着宣传所在地方的重要任务,“政通人和”是其内容配制和话语设置的主方向。但是,据央视索福瑞公司《2005中国电视收视年鉴》对各省市自治区电视频道市场占有率的调查统计表明,18:00~20:00是卫视新闻集中播出的时段,而这一时段恰恰是各卫视频道在外地市场占有率的低谷。换言之,肩负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两大重任的卫视台新闻联播节目在除本地区外的其他区域是不受欢迎的。另一方面,在本省市场上,地方新闻联播类节目收视率也不及以民生新闻、社会新闻为主的城市频道新闻节目,在普通观众中的关注度并不高。这种被动局面无疑对节目必须达到的上情下达的收视目的产生了负面影响。而地方卫视新闻联播类节目对新闻时事处理的政绩化倾向恰恰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值得认真反思。
新闻政绩化的表现
“政绩”一词古已有之,最通常的解释是“官吏执政办事的成绩”,表达的是褒扬的态度。作为一类客观事实,政绩像其他新闻事实一样,也具有相应的新闻价值,更有极高的宣传价值。但目前地方台新闻联播类节目在对政绩新闻进行判断处理时,宣传价值是优先于新闻价值的,而且这种优先权被进一步滥用,使原本只用于政绩新闻的这种报道倾向扩散到其他各种内容的新闻上,形成了“以执政者的视角,从宣扬政绩的立场采集制作新闻事实”的新闻政绩化现象,人为地将新闻事件和当政官员的执政表现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报道模式,并在地方卫视新闻联播类节目中广为流行。具体表现如下:
视角是非平视的。记者的身份定位模糊,对政绩新闻的报道不能做到中立、客观。
新闻内容虽然多种多样,但大都不离统一的官方口径,甚至在一些公众话题的设置和采用上也常表现为一种声音。
取材标准以当下宣传重点为主,花大力气在宣传部门制造的宣传热点上。
非政绩新闻、非政治性事件也常常被进行“思想改造”,贴上各种流行的“思想标签”,并和各种政绩搭上关系。
新闻政绩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对新闻宣传思想的简单理解。新闻和宣传都是复杂的艺术,各有其规律。前者强调事实和客观,后者强调观点和主张。利用新闻来宣传,要讲究和符合新闻规律。但在地方电视台新闻联播类节目中,“新闻”和“宣传”在很多时候被混为一谈,特别是在表现成就、宣传典型的正面报道中,记者往往忽视新闻报道的新闻性,将天平僵硬地倾向于宣传规律,结果使新闻陷入僵化的说教模式,新闻“政绩化”的现象也因此泛滥。
“新闻联播思维”的惯性所致。我国电视台的体制属性为国家公有,承担着耳目喉舌的重要作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创办以来,一直把宣传与教育作为主要职责,传播语态一直是权威严谨,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认知和态度。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编辑思想和报道套路。由于央视《新闻联播》长期以来的突出影响,以及与各地方台的紧密交流,这种所谓的“新闻联播思维”也影响了各省市同类节目的面貌。
缺乏强烈的受众意识。当前,市场因素对传媒运作的影响非常突出,传媒对受众日益重视,后者的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在新闻联播类节目中,这种重视还多数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高度敏感有时会放大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非主流思维的可能性,在选题标准上仍然是宁紧勿松的态度,造成了各卫视台新闻联播类节目中正面报道、成就报道欣欣向荣,而社会问题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甚至涉及公众话题的报道的数量偏少。
地方政府对政绩及其宣传的追求和制度设计。在一些省份,省委宣传部可以对省电视台上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新闻条数和质量年年下达指标,而且这些新闻必须是正面报道。这种情况在地市县也同样存在。政府需要出政绩,也需要公众了解自己的政绩并以此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上级的褒奖。问题在于,各级宣传部门把政绩新闻的发布变成了工作考核的硬指标,把原本无法预测的新闻报道量化了。由此推知,政绩新闻在屏幕上的大量出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非政绩新闻被包装成政绩新闻的现象也就层出不穷了。
“官出新闻,新闻出官”的观念仍有市场。一方面,党和政府倡导“执政为民”,但“官出政绩,政绩出官”的陋习和现象不可能马上完全消失,一些官场投机者仍然热心于大搞“新闻政绩”;另一方面,在只求配合宣传“政绩”的简单目标下,有些记者也因此练就了所谓的拔高之术,在这类新闻报道中不讲究切实的事实支撑,也懒于在技巧上花费精力,忽略了对真正的报道效果的追求。
编辑记者追逐成本最小化。各地方卫视“新闻联播”类节目对栏目记者都有定量的考核任务。一方面,记者必须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有具体的新闻条数规定,当然也和每条新闻的质量有一定联系。但是,在新闻质量见仁见智、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形下,完成固定数量就成了硬指标,这使得记者为上够新闻条数而东奔西走,却没有精力挖掘深度报道。另一方面,有文字材料提供、接待周全和全力配合采访的政绩新闻可以让记者在选题、采访、写稿上省却不少精力,因而政绩新闻自然成为低成本、高产出的新闻来源。
新闻政绩化的影响
新闻事件成为政绩的附属品。许多时候,新闻报道仅仅被当作现行政策及其效果的注解,成为实行政治功利目的的工具。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成就报道和典型经验报道,当这些新闻的内容本身并不具有新鲜、独一、显著等新闻特性的时候,就会引发众人猜测新闻报道的幕后真相。其他地方台会认为,在此地能上新闻的政绩,可能彼地也有,此地能上,彼地为何不能上?这番计较下来,上不上新闻、发不发重头稿件成为衡量地方宣传部门工作业绩的一个标准。人们关心的也不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新闻的发生地,上新闻成为政绩的一种表现。
观众日益流失。当前,社会传播信息源的多元化改变了整个中国新闻出版的格局,媒体的生存环境和公众的新闻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以前,观看《新闻联播》是吃晚饭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因此,宣传部门可以依靠《新闻联播》来形成宣传声势,培养一致的舆论。而今天由于有互联网、有线电视等众多的节目和频道可供选择,新闻联播正在失去观众,至少正在失去年轻人”。①现在有不少省台新闻联播的观众年龄结构明显老化。
传播效果弱化,媒体公信力降低。广电总局“宣传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课题组2003年的调查表明,在“您认为影响新闻宣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项中,听众和观众把“报道缺乏可信度”列在了榜首位置;在“您认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改进的方面”一项中,“会议报道”和“典型宣传”被听众和观众排在第一、第二位。②可以说,“政绩化新闻”那种传统的报道思维、简单的报道模式影响了公众对传媒的信任。
媒体和记者缺乏创新动力。事实上,《新闻联播》的潜规则使得一篇报道是否受到重视并不以报道技巧为主要标准,有时起作用的是报道对象的职务、报道事件是否为宣传重点。这就使得不少记者对政治形势、宣传形势的判断要求大大超过自己在新闻业务上的精进的要求,只是习惯于按照各级宣传部门拟好的方案进行报道,记者和媒体都缺乏创新动力,进而影响了新闻报道应有的实际效果。
哲学家杜威说过:“思维开始于兴趣或关切。”没有兴趣、不被关注的新闻事件,传播是零效果。现在受众的口味在不断变化,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前所未有的激烈,肩负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两大重任的地方新闻联播节目必须从政绩化的惯性中走出来,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
注释:
①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234页。
②梁建增、孙金岭:《增强公信力是改进典型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新闻记者》,2004(12)。
参考文献:
刘建明:《新闻学前沿——新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为江西电视台专题部记者、南昌大学新闻系新闻学硕士)
编校:郑艳
新闻政绩化的表现
“政绩”一词古已有之,最通常的解释是“官吏执政办事的成绩”,表达的是褒扬的态度。作为一类客观事实,政绩像其他新闻事实一样,也具有相应的新闻价值,更有极高的宣传价值。但目前地方台新闻联播类节目在对政绩新闻进行判断处理时,宣传价值是优先于新闻价值的,而且这种优先权被进一步滥用,使原本只用于政绩新闻的这种报道倾向扩散到其他各种内容的新闻上,形成了“以执政者的视角,从宣扬政绩的立场采集制作新闻事实”的新闻政绩化现象,人为地将新闻事件和当政官员的执政表现紧密结合起来,进而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报道模式,并在地方卫视新闻联播类节目中广为流行。具体表现如下:
视角是非平视的。记者的身份定位模糊,对政绩新闻的报道不能做到中立、客观。
新闻内容虽然多种多样,但大都不离统一的官方口径,甚至在一些公众话题的设置和采用上也常表现为一种声音。
取材标准以当下宣传重点为主,花大力气在宣传部门制造的宣传热点上。
非政绩新闻、非政治性事件也常常被进行“思想改造”,贴上各种流行的“思想标签”,并和各种政绩搭上关系。
新闻政绩化现象的形成原因
对新闻宣传思想的简单理解。新闻和宣传都是复杂的艺术,各有其规律。前者强调事实和客观,后者强调观点和主张。利用新闻来宣传,要讲究和符合新闻规律。但在地方电视台新闻联播类节目中,“新闻”和“宣传”在很多时候被混为一谈,特别是在表现成就、宣传典型的正面报道中,记者往往忽视新闻报道的新闻性,将天平僵硬地倾向于宣传规律,结果使新闻陷入僵化的说教模式,新闻“政绩化”的现象也因此泛滥。
“新闻联播思维”的惯性所致。我国电视台的体制属性为国家公有,承担着耳目喉舌的重要作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从创办以来,一直把宣传与教育作为主要职责,传播语态一直是权威严谨,代表着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的认知和态度。与此同时,也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编辑思想和报道套路。由于央视《新闻联播》长期以来的突出影响,以及与各地方台的紧密交流,这种所谓的“新闻联播思维”也影响了各省市同类节目的面貌。
缺乏强烈的受众意识。当前,市场因素对传媒运作的影响非常突出,传媒对受众日益重视,后者的地位日益提高。但是在新闻联播类节目中,这种重视还多数停留在口头上,而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长期以来形成的政治高度敏感有时会放大新闻事件背后蕴含的非主流思维的可能性,在选题标准上仍然是宁紧勿松的态度,造成了各卫视台新闻联播类节目中正面报道、成就报道欣欣向荣,而社会问题报道、舆论监督报道甚至涉及公众话题的报道的数量偏少。
地方政府对政绩及其宣传的追求和制度设计。在一些省份,省委宣传部可以对省电视台上央视新闻联播节目的新闻条数和质量年年下达指标,而且这些新闻必须是正面报道。这种情况在地市县也同样存在。政府需要出政绩,也需要公众了解自己的政绩并以此获得人民的支持和上级的褒奖。问题在于,各级宣传部门把政绩新闻的发布变成了工作考核的硬指标,把原本无法预测的新闻报道量化了。由此推知,政绩新闻在屏幕上的大量出现也就成为一种必然,非政绩新闻被包装成政绩新闻的现象也就层出不穷了。
“官出新闻,新闻出官”的观念仍有市场。一方面,党和政府倡导“执政为民”,但“官出政绩,政绩出官”的陋习和现象不可能马上完全消失,一些官场投机者仍然热心于大搞“新闻政绩”;另一方面,在只求配合宣传“政绩”的简单目标下,有些记者也因此练就了所谓的拔高之术,在这类新闻报道中不讲究切实的事实支撑,也懒于在技巧上花费精力,忽略了对真正的报道效果的追求。
编辑记者追逐成本最小化。各地方卫视“新闻联播”类节目对栏目记者都有定量的考核任务。一方面,记者必须完成一定的工作量,有具体的新闻条数规定,当然也和每条新闻的质量有一定联系。但是,在新闻质量见仁见智、没有统一标准的情形下,完成固定数量就成了硬指标,这使得记者为上够新闻条数而东奔西走,却没有精力挖掘深度报道。另一方面,有文字材料提供、接待周全和全力配合采访的政绩新闻可以让记者在选题、采访、写稿上省却不少精力,因而政绩新闻自然成为低成本、高产出的新闻来源。
新闻政绩化的影响
新闻事件成为政绩的附属品。许多时候,新闻报道仅仅被当作现行政策及其效果的注解,成为实行政治功利目的的工具。比较极端的例子是,出现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的成就报道和典型经验报道,当这些新闻的内容本身并不具有新鲜、独一、显著等新闻特性的时候,就会引发众人猜测新闻报道的幕后真相。其他地方台会认为,在此地能上新闻的政绩,可能彼地也有,此地能上,彼地为何不能上?这番计较下来,上不上新闻、发不发重头稿件成为衡量地方宣传部门工作业绩的一个标准。人们关心的也不再是新闻事件本身,而是新闻的发生地,上新闻成为政绩的一种表现。
观众日益流失。当前,社会传播信息源的多元化改变了整个中国新闻出版的格局,媒体的生存环境和公众的新闻消费习惯也随之改变。“以前,观看《新闻联播》是吃晚饭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因此,宣传部门可以依靠《新闻联播》来形成宣传声势,培养一致的舆论。而今天由于有互联网、有线电视等众多的节目和频道可供选择,新闻联播正在失去观众,至少正在失去年轻人”。①现在有不少省台新闻联播的观众年龄结构明显老化。
传播效果弱化,媒体公信力降低。广电总局“宣传党的意志与反映人民呼声”课题组2003年的调查表明,在“您认为影响新闻宣传效果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一项中,听众和观众把“报道缺乏可信度”列在了榜首位置;在“您认为新闻宣传工作必须改进的方面”一项中,“会议报道”和“典型宣传”被听众和观众排在第一、第二位。②可以说,“政绩化新闻”那种传统的报道思维、简单的报道模式影响了公众对传媒的信任。
媒体和记者缺乏创新动力。事实上,《新闻联播》的潜规则使得一篇报道是否受到重视并不以报道技巧为主要标准,有时起作用的是报道对象的职务、报道事件是否为宣传重点。这就使得不少记者对政治形势、宣传形势的判断要求大大超过自己在新闻业务上的精进的要求,只是习惯于按照各级宣传部门拟好的方案进行报道,记者和媒体都缺乏创新动力,进而影响了新闻报道应有的实际效果。
哲学家杜威说过:“思维开始于兴趣或关切。”没有兴趣、不被关注的新闻事件,传播是零效果。现在受众的口味在不断变化,媒体之间的竞争也前所未有的激烈,肩负信息传播和舆论导向两大重任的地方新闻联播节目必须从政绩化的惯性中走出来,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
注释:
①李希光:《新闻学核心》,南方日报出版社,2003年版,234页。
②梁建增、孙金岭:《增强公信力是改进典型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新闻记者》,2004(12)。
参考文献:
刘建明:《新闻学前沿——新闻学关注的11个焦点》,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作者为江西电视台专题部记者、南昌大学新闻系新闻学硕士)
编校:郑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