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分析

来源 :癌症进展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c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 收集101例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不同病理类型患者的CT影像学表现,统计患者的2年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01例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中,腺癌47例,鳞状细胞癌40例,大细胞癌14例.腺癌患者空泡征、磨玻璃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气支气管征的发生率均高于鳞状细胞癌和大细胞癌患者,腺癌患者毛刺征、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发生率均高于大细胞癌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癌和鳞状细胞癌患者钙化征、分叶征、毛刺征、空洞形成、支气管血管集束征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2年,59例患者生存,2年生存率为58.4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空泡征、毛刺征、磨玻璃征、胸膜凹陷征及空气支气管征均可能是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30 mm、空泡征、毛刺征、磨玻璃征、空气支气管征均是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肿瘤直径﹥30 mm、空泡征、毛刺征、磨玻璃征、空气支气管征均与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预后有关,掌握老年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影像学表现有助于评估患者预后.
其他文献
近年来,宫颈癌在人群中的发病率显著升高,病死率也逐渐攀升,其好发人群正有从中老年女性转变为年轻女性的趋势.女性发生宫颈癌前病变乃至进展为宫颈癌,与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在机体中的持续作用密不可分.其中,HPV E6/E7 mRNA在整个病变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是用于预测宫颈病变恶性转归和监测宫颈癌复发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已有性生活女性定期进行宫颈癌筛查,可以及早发现癌前病变.本文就HPV E6/E7 mRNA定量检测及其他常用的检测方法在预测宫颈病变转归或宫颈癌复发方面的进展进行综述.
随着精准医疗的发展,分子靶向治疗在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尤其是对非小细胞肺癌,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靶向治疗取得了理想的临床疗效.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EGFR-TKI治疗后,由于各种机制不可避免地会发生耐药,例如EGFR突变依赖的耐药机制及其他旁路、细胞表型转变和免疫相关等耐药机制.本文就EGFR-TKI各项耐药机制展开讨论与总结,以期为临床的治疗决策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