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效、高效、实效”是课堂教学最重要的生命元素,也是所有语文人孜孜以求的境界。语文老师们曾为设计一个精妙的导入语,以期达到“开卷之初,当以奇句夺目,使之一见而惊,不敢放弃”(清人李渔语)之功效而费尽心机;曾为一个成功的课堂预设或生成激动万分;曾为一句巧妙地过渡语欣喜若狂;也曾为一个完美的板书设计兴奋不已。遗憾的是,我们在平素的教学活动中常常忽视了一堂课结尾的设计。要知道,如果把一节优秀的语文课比作一篇精妙作品的话,那么成功的课堂结尾是不可缺少的。巧妙的课堂结尾会收到“卒章显志”、“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余音绕梁”之效。
常态下的语文课堂应当追求“有效、实效、高效”,语文课堂的结尾更应该是落实“三效”的最好方式之一。然而,笔者在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我们老师教得勤恳、踏实,学生学得勤奋、刻苦,但到头来学生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原因之一是我们教者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分地总结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就我们教者而言,教学总结反思可以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学会总结反思则可以“温故而知新”。心理学“末因效应”告诉我们,“最后的”信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后的”信息是如此的重要,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好好把握呢?如果我们能把课堂后五分钟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对课堂进行一次完整的总结反思,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便尝试着在每堂课的最后五分钟让学生说一说这一堂课“我懂得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即自我总结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暂且把这种课堂结尾形式称之为“总结反思式”。当然,总结反思的内容不仅是课堂收获、心得,也可以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学习方法的优劣,还可以是提出的不同意见,甚至是对老师的观点、思想、教法等提出的质疑。
每一堂课的“总结反思”课堂结尾的形式,都不是单一或片面的,它是一种注重细节又不失全局观、整体观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要达成让学生每节课有东西可反、可思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网络、重点难点做到了如指掌,甚至还应该去了解前后学段的知识系统,然后再进行统筹安排、合理施教。哪篇课文需要落实哪些知识点,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思想情感上达到什么样的认知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对文本教学内容中的一两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反思。比如教文字优美、富有哲理的一类美文时,可以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写作方法独特巧妙的一类文章时,那就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及方法;教思想性教育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类文章时,则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指引出发;教人物描写生动细腻的一类文章时,那就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体会人物描摹的精妙传神之处;教材料新颖独特、有时代感的一类课文时,又可以从选材技巧角度进行专项训练……一句话,引导学生反思要恰当地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杜绝既想抱西瓜,又想捡芝麻的错误思想,决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会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误入“广种薄收”的境地。
以教学《白杨礼赞》一文为例。我把学习目标设定为:1.了解并学习本课象征手法。2.学习并掌握散文线索架构文章的方法。(附:课文中的五句话: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其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学习并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堂教学的最后五分钟,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何收获。教学片断是这样的:
生1:这节课我了解了本文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作为散文线索的句子在文中可以多次出现,但句子要尽量精练,句式上要有所变化,在以后的作文中我会有意识学习模仿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我还理解了什么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师:那你能否根据你的理解从写作角度另举一个“欲扬先抑”的例子呢?
(生1沉思片刻)
生1:能,我以前曾写过一篇表现严父形象的作文,一开头就写:“我恨死我父亲了,我父亲也恨死我了”,这是“抑”,然后叙写因为父亲的严厉管束,使我的成绩逐渐稳步上升,在期末考试中竟然挤进了年级前三十强。回过头来想想所走过的这一段历程,心中十分感激父亲,以此来表现“严父”形象,这是“扬”。总之,就是为了赞扬某一人、物或事,我先贬低它,从它貌似不好的一面说起,就是“欲扬先抑”了吧!
师:理解得很透彻,事例有较强的说服力,还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呢?
生2:这一课我知道了什么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及它和比喻的区别及联系;还了解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军民为了抵抗日军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他们那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知难而进,不在困难面前低头。
生3:这节课我收获多多,学会了写“坦荡如砥”的“砥”、“真谛”的“谛”、“秀颀”的“颀”等字;我知道了什么是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海燕》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象征的写作手法;我学会了什么是散文式结构,用线索结构文章的写作技巧,作为线索的句子在句式上也要有变化;我最受感动的是白杨树在那样的恶劣条件下表现出那么强的生命力,这让我想起《阿里山纪行》一文中的“神木”的坚强,让我想起我家门前那株枯老的桑葚树,被人拦腰撞断,每年春天还是吐露新芽。再想想我自己,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打退堂鼓,比如在数学难题面前我总是表现得那么软弱无力,不堪一击!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坚强一点,执着一点,我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当然,这节课我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如何运用自如、自然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训练。
……
再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因为这篇文章充满思辨和哲理,语言上很有特色,所以我把“品析语言,感悟生命”作为教学重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本文的语言进行多角度赏析。以下是课堂后五分钟的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品味赏析了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是精彩,通过对这篇文章语言的赏析,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语言赏析最好找文章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联系语境加以理解,品味出语句的深刻含义,再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2:语言的赏析,可以找一些用了描写方法的句子,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比如课文第二段,通过盛开的紫藤萝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紫藤萝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表现作者对生命无尽的喜爱、赞叹、敬畏之情。
生3:我比较喜欢有哲理、有思想深度的句子,所以在语言赏析的过程中我更会注意具有思辨性的这一类语句。
生4:语言的赏析,除了从写作手法、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之外,还可以从词语的角度赏析,特别是一些动词、形容词等。怪不得在老师给我的作文批语中最多的是“文章语言缺乏表现力”的。学会了这些方法后,我想我的文章也能生动、形象、优美起来了!
师:同学们对于语言赏析方法的概括非常好,总的来说有五个角度:一是修辞;二是写作方法;三是描写方法;四是哲理思辨句;五是词语。希望同学们学会欣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又能在以后的作文中自如运用。
以上两个课例共同点就是课堂目标比较集中,针对性强,学生很容易获得知识,再通过课堂后五分钟的自我总结获得经验,进而形成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强调的就是自我知识的再概括、提炼、总结,从感性知识的认识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如刀刻般深刻映入。“总结反思式”课堂结尾的教学就是要变教师总结、给予、满堂灌为学生自我概括、提炼、总结;变铃声结束课堂为学生反思强化课堂知识点的领悟和情感的再体验与感悟,使课堂得以延伸。当然,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最后的疲劳时间里再次回到高度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对最后的五分钟有一种美好的期待,让这最后的五分钟精彩纷呈,让这最后的五分钟“增值”,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考、摸索、总结。
我想,如果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最后五分钟,真正成为最后五分钟的“话语者”,那么,“三效”课堂也就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郭洪郡,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责任编校:黄碧斋
常态下的语文课堂应当追求“有效、实效、高效”,语文课堂的结尾更应该是落实“三效”的最好方式之一。然而,笔者在多年来的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虽然我们老师教得勤恳、踏实,学生学得勤奋、刻苦,但到头来学生又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究其原因,笔者认为关键原因之一是我们教者在课堂上没有给学生充分地总结反思的时间和机会。就我们教者而言,教学总结反思可以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教学水平;对学生而言,学会总结反思则可以“温故而知新”。心理学“末因效应”告诉我们,“最后的”信息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最后的”信息是如此的重要,我们为什么不让学生好好把握呢?如果我们能把课堂后五分钟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对课堂进行一次完整的总结反思,那么,我们的教育教学一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鉴于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便尝试着在每堂课的最后五分钟让学生说一说这一堂课“我懂得了什么”,“收获了什么”等,即自我总结反思,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我暂且把这种课堂结尾形式称之为“总结反思式”。当然,总结反思的内容不仅是课堂收获、心得,也可以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学习方法的优劣,还可以是提出的不同意见,甚至是对老师的观点、思想、教法等提出的质疑。
每一堂课的“总结反思”课堂结尾的形式,都不是单一或片面的,它是一种注重细节又不失全局观、整体观的教学理念的体现。教育家陶行知说:“一堂课学生学习上有收获,能理解一个问题、明白一个道理、掌握一种方法。”要达成让学生每节课有东西可反、可思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对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知识网络、重点难点做到了如指掌,甚至还应该去了解前后学段的知识系统,然后再进行统筹安排、合理施教。哪篇课文需要落实哪些知识点,培养什么样的能力,思想情感上达到什么样的认知等,教师都要做到心中有数。
在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对文本教学内容中的一两个知识点进行总结反思。比如教文字优美、富有哲理的一类美文时,可以重点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帮助学生积累优美词句,感受文字的魅力;教写作方法独特巧妙的一类文章时,那就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写作技巧及方法;教思想性教育性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一类文章时,则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指引出发;教人物描写生动细腻的一类文章时,那就从人物描写方法入手,体会人物描摹的精妙传神之处;教材料新颖独特、有时代感的一类课文时,又可以从选材技巧角度进行专项训练……一句话,引导学生反思要恰当地处理好“舍”与“得”的关系,杜绝既想抱西瓜,又想捡芝麻的错误思想,决不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否则会蜻蜓点水,浮光掠影,误入“广种薄收”的境地。
以教学《白杨礼赞》一文为例。我把学习目标设定为:1.了解并学习本课象征手法。2.学习并掌握散文线索架构文章的方法。(附:课文中的五句话: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其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这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3.学习并掌握欲扬先抑的写作方法。完成课堂教学的最后五分钟,我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你有何收获。教学片断是这样的:
生1:这节课我了解了本文以作者的感情为线索结构全文的方法,作为散文线索的句子在文中可以多次出现,但句子要尽量精练,句式上要有所变化,在以后的作文中我会有意识学习模仿这种结构文章的方法;我还理解了什么是“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师:那你能否根据你的理解从写作角度另举一个“欲扬先抑”的例子呢?
(生1沉思片刻)
生1:能,我以前曾写过一篇表现严父形象的作文,一开头就写:“我恨死我父亲了,我父亲也恨死我了”,这是“抑”,然后叙写因为父亲的严厉管束,使我的成绩逐渐稳步上升,在期末考试中竟然挤进了年级前三十强。回过头来想想所走过的这一段历程,心中十分感激父亲,以此来表现“严父”形象,这是“扬”。总之,就是为了赞扬某一人、物或事,我先贬低它,从它貌似不好的一面说起,就是“欲扬先抑”了吧!
师:理解得很透彻,事例有较强的说服力,还有哪位同学能说说自己的心得体会呢?
生2:这一课我知道了什么是象征的表现手法,以及它和比喻的区别及联系;还了解到了在抗日战争时期,广大军民为了抵抗日军付出了多少努力和牺牲,他们那种坚强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要知难而进,不在困难面前低头。
生3:这节课我收获多多,学会了写“坦荡如砥”的“砥”、“真谛”的“谛”、“秀颀”的“颀”等字;我知道了什么是象征手法,我们学过的《海燕》这篇文章也是运用了这种象征的写作手法;我学会了什么是散文式结构,用线索结构文章的写作技巧,作为线索的句子在句式上也要有变化;我最受感动的是白杨树在那样的恶劣条件下表现出那么强的生命力,这让我想起《阿里山纪行》一文中的“神木”的坚强,让我想起我家门前那株枯老的桑葚树,被人拦腰撞断,每年春天还是吐露新芽。再想想我自己,遇到一点困难就退缩,打退堂鼓,比如在数学难题面前我总是表现得那么软弱无力,不堪一击!我想在以后的学习中我要坚强一点,执着一点,我的理想一定能实现!当然,这节课我对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在以后的作文中如何运用自如、自然还需要进一步的学习、训练。
……
再如《紫藤萝瀑布》一文的教学。因为这篇文章充满思辨和哲理,语言上很有特色,所以我把“品析语言,感悟生命”作为教学重点,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本文的语言进行多角度赏析。以下是课堂后五分钟的实录。
师:刚才同学们品味赏析了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是精彩,通过对这篇文章语言的赏析,同学们有什么收获?请大家各抒己见!
生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知道了语言赏析最好找文章中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句子,然后联系语境加以理解,品味出语句的深刻含义,再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出来。
生2:语言的赏析,可以找一些用了描写方法的句子,如景物描写、人物描写等。比如课文第二段,通过盛开的紫藤萝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紫藤萝蓬勃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从而表现作者对生命无尽的喜爱、赞叹、敬畏之情。
生3:我比较喜欢有哲理、有思想深度的句子,所以在语言赏析的过程中我更会注意具有思辨性的这一类语句。
生4:语言的赏析,除了从写作手法、描写方法、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赏析之外,还可以从词语的角度赏析,特别是一些动词、形容词等。怪不得在老师给我的作文批语中最多的是“文章语言缺乏表现力”的。学会了这些方法后,我想我的文章也能生动、形象、优美起来了!
师:同学们对于语言赏析方法的概括非常好,总的来说有五个角度:一是修辞;二是写作方法;三是描写方法;四是哲理思辨句;五是词语。希望同学们学会欣赏这些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又能在以后的作文中自如运用。
以上两个课例共同点就是课堂目标比较集中,针对性强,学生很容易获得知识,再通过课堂后五分钟的自我总结获得经验,进而形成能力。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认为:“没有内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是肤浅的知识。”他强调的就是自我知识的再概括、提炼、总结,从感性知识的认识到理性认知的升华,如刀刻般深刻映入。“总结反思式”课堂结尾的教学就是要变教师总结、给予、满堂灌为学生自我概括、提炼、总结;变铃声结束课堂为学生反思强化课堂知识点的领悟和情感的再体验与感悟,使课堂得以延伸。当然,如何才能让学生在最后的疲劳时间里再次回到高度兴奋的状态,让学生对最后的五分钟有一种美好的期待,让这最后的五分钟精彩纷呈,让这最后的五分钟“增值”,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地思考、摸索、总结。
我想,如果让学生真正拥有课堂最后五分钟,真正成为最后五分钟的“话语者”,那么,“三效”课堂也就不是什么遥不可及的事情了。
郭洪郡,语文教师,现居江苏南通。责任编校:黄碧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