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U里的抉择

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573249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休息时间结束,一名护士戴上口罩走进ICU病房。图/视觉中国

  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生们见过太多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坚持,也学会了接受那些不该放弃的放弃。ICU抉择之难,在于不仅要战胜医学的不确定性,更多地,是重症监护室门外的人们基于情感、金钱、人性与伦理的多种博弈与考量。

走钢丝的医生


  “危重患者疾病凶险,分秒之间定要做出决策,堪比高空走钢丝,怎么走都是风险与压力。”ICU医生殳儆在她的《医述:重症监护室的故事》一书里这样写道。这种生死赌局的选择权,时常落在ICU医生身上。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任何外界因素,比如家属的态度,都会左右医生的决策。
  董飞是北京某顶级医院的内科医生,曾在内科ICU轮转过。他说,当病人的病情比较清楚、诊治的主要问题明确时,处理方案也相对明确,但冒险的、令人崩溃的状况,常常发生在病人病情不明朗而时间却又所剩无几时。
  他接诊过一位罹患淋巴瘤的老人,因胃肠道受累起病,后因癫痫发作转到内科ICU,检查发现是淋巴瘤侵及中枢神经系统,经过针对性治疗,病情一度好转。但在老人即将转回普通病房的前一天,忽然大量血便,并伴有失血性休克。这让医生十分为难,因为消化道出血的原因很可能是淋巴瘤的表现,这种出血往往是消化道弥漫性渗血,内科保守止血十分困难,有时可能需要外科手术。但患者年纪大了,能否再经得起折腾,谁也不能保证。
  在医生举棋不定的时候,患者家属发话了,要求积极治疗,态度很坚决。有了家属的支持,医生们决定放手一搏。在大剂量的血管活性药物支持下,他们给老人做了腹盆强化CT检查,结果出乎意料,发现其实只是一根肠道小血管出血。医生迅速对症治疗,当晚患者血压便趋于稳定,最终转危为安。
  董飞说,多数情况下,如何处理各种病情,都有一整套的标准流程。但一个治疗方案实施下去,当病人遭受着肉身的痛苦、病人家属承担着经济的压力时,医生“每天内心最挣扎和最纠结的事情”,就是等待这些代价能否换来病人一个好的结局。现代医学虽兴盛发达,但对很多具体状况与疾病仍无力回天,尤其是在死亡率最高的科室ICU。“但很多病人与家属都不理解,他们以为,看病就像逛超市一样,付了钱,就必须买到想要的货品。”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ICU主任刘小军也表示,家属对治疗效果的过高期待与对医学不确定性的低估,会让医生倾向于缩手缩脚,不冒险以求不被责备,“在这种情况下,最终受害的只能是病人。”
患儿家属深夜被叫进重症监护病房,医生向他们介绍病情。对于病人家属来说,医护人员喊到自己时既高兴又害怕。他们盼望着听到病人可以转出ICU的好消息,也害怕一切有关病人的坏消息。图/视觉中国

  殳儆曾长期在浙江省嘉兴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监护室工作。她记得,那是一个刚做过肝脏手术转到普通病房的患者,却在几个小时后突然出现呼吸衰竭。即便用气管插管维持呼吸,氧饱和度也只达到85%的低水平,而正常人这一指标都在95%以上。
  外科大夫怀疑是肺栓塞。手术仅过去一天,诊断尚未明确,如果贸然使用溶栓药物,创伤处有可能出现大面积出血;如果赌输了,根本没有栓塞,溶栓药引起的出血将更为致命。
  但医生没有时间犹豫。他们一面准备好溶栓药物,一面顶着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的压力对其进行CT血管造影术检查,打印好溶栓风险告知书,各种措施多管齐下,分秒必争。当影像检查显示确有血栓时,家属这一环却掉了链子——突如其来的病情逆转让他们这些外行人难以接受也难以理解,他们不停地问着各种“为什么”。尽管在医生看来这些问题都没有问在点子上纯属浪费时间,但没有家属的同意,抢救就无法进行。
  20分钟过去了,双方依旧僵持不下。殳儆最后直接问:“溶吗?快点想好,不溶栓缺氧时间长了,心跳可能马上停掉。”她深知,使用这样“凶悍”的语气是有风险的—— 一旦治疗失败,便有可能成为家属事后指责的把柄。终于,家属在迟疑中签了字。
  幸运的是,在溶栓一周后,病人拔掉了氣管插管,顺利转出ICU。

理智与情感


  北京协和医院一位不愿具名的ICU医生将大夫与病人家属之间的谈话内容总结为两大主题:能不能治?有没有钱?看起来似乎前者是医生的事,后者是家属的事,但一个医疗决策的做出,却并非各行其是,恰恰相反,哪怕医生已经掌握了治疗局面,家属的态度也能左右抉择。
  在一次次的抢救中,董飞也渐渐学会衡量:对那些正值花样年华、身体基础功能好、却突然遭受急性创伤的生命该义无反顾地救治,哪怕这个病人家庭条件不好,医生们也会劝家人借钱治疗;但如果是相反的情况,决策就会变得不一样,此时不管有没有钱,激进未必是最好的策略。医生希望通过他们的专业判断来引导病人家属做出“正确的决定”。然而,人们的抉择却未必都是用理性来衡量,所谓“正确的判断”也是因人而异的。
  去年5月份,金超79岁的爷爷在一次摔倒后诱发了横纹肌溶解症,伴随肝肾功能指标超正常值几千倍的急性肾衰和肝衰,旋即从骨科转入武汉市第一人民医院ICU。
  半个月后,ICU主任找他谈过话,说希望不大,后续治疗和维持的费用很高。那时期,每天医院账单上的数字噌噌上涨。他记得入住ICU的第一天,中午账单还是5000元人民币,两三个小时后就变成了8000元,“关键这不是一天两天,你不知道后面还会有多少天、多少张这样的账单等着你。”按平均一天5000块来估算,一个月少说也要15万元。金超在浙江经营家居建材生意,年收入有50多万,但也抵不住这样大的开销。   因为费用太高,奶奶有点想放弃。但金超从小父母离异,小学二年级以后就一直与爷爷奶奶一起生活。他听不得“放弃”二字,决定积极治疗。当时,他的爷爷已经合并肺部感染,最好的抗生素一针就要1000多块钱,还只能自费,但他要求用最好的药品,请最好的医生做手术,不放过哪怕一丁点儿生还的希望。
  在ICU,董飞见过太多类似这样的情况了。他刚到内科ICU没多久,收治了一位患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老太太。病人很快就用上了危重症救治的“终极武器”——人工膜肺(ECMO),但病情依旧在恶化。患者子女都在国外,只有老伴一人前来看望。医生们束手无策,告诉老大爷,继续治疗很只能是人财两空。老大爷却表示,就算是把房子卖了也要治。坚持治疗了十几天后,老大爷还是放手让老伴走了,情绪平静得让医生们有些意外。但那天夜里,董飞穿过走廊时,看到老大爷独自在楼道里看着天花板流泪。那时他才意识到,虽然老大爷在医生面前想通了,但感情上仍难以接受老伴的离去。
  董飞说,很多时候人们不是看不清这种坚持已经逾越了医学的能力,只是情感上割舍不下。“如果是你自己会怎么选?”记者问。“如果我是病人,我会放弃;如果我是她的丈夫,我也会和他做出一样的选择。”董飞平静地回答说。

最好的告别


  金超的爷爷在去年11月还是离开了。现在想来,他非常清楚那是人为地将爷爷的死亡时间延后半年,也是毫无生活质量的半年:由于插着呼吸机的管子,喉部肌肉受损,任何吞咽都会呛到肺里,只能依靠鼻饲管将营养液从胃管送往小肠,还要不停歇地注射抗生素对付感染以及使用药物帮助肠胃恢复功能。老人的整个嘴唇裂开血口子,上颚结了黄色的痂,需要他用手定期帮忙清理。
  对躯体的各种治疗摧残了精神,爷爷在后期开始有些精神错乱,甚至时不时胡言乱语——“医生护士要害他,天天给他打针让他死。”金超回忆爷爷当时的情形。这位在武汉地质系统工作了大半辈子的知识分子,最后的日子谈不上体面。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ICU主任席修明将ICU比作一种“协助偷生术”。假定的竞争者是死神,ICU是各式武器齐备的地方:叶克膜代替心肺工作,鼻饲管保证营养供给,呼吸机维持机械通气,监护仪保证心率和血压被密切观察和控制……在这里,医护人员熟练掌握各式仪器,当各种管道各司其职地布满全身,单一器官或多重器官衰竭的危重病人有很大概率能逃过一劫。
  然而正如美国医生葛文德在《最好的告别》一书中所言:死亡是我们的敌人,也注定是最后的赢家。在科技昌明的今天,ICU的病死率依旧在6.4%至40%之间波动,美国每年死亡的病人中大约有22%的死亡地点为ICU。如果有一个地方最容易让人们思考死亡,那可能就是ICU了;如果有一个地方最需要探讨临终关怀和尊严死的问题,那可能也是ICU了。
  《最好的告别》译者彭小华与ICU有许多间接的交集。她见过亲友的母亲七年前脑梗以后,在大脑没有意识的情况下在ICU生存至今的情况;她也了解到由于国内长期避讳谈死亡,亲友出现那种老人突发意外离世时,儿女因为无法得知老人意愿,连如何处理骨灰都不知道的状况。
  2014年,彭小华读到葛文德的《最好的告别》时,如获至宝。鉴于身边一些类似的过度医疗以及人们面对临终时普遍的不知所措,她感到将这本书介绍到国内的重要性。与这本书的结缘是一个开端,近年来她一直在关注死亡与临终话题。
  她认为,这个年代有这么多可以延长生命的手段,人要好好地死、自然地死,变成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北京大学医学人文研究院教授王一方指出:“善终应成为一项权利,一項福利,让绝大多数人都能通过安宁和缓的医疗通道,有尊严、少痛苦、更愉悦地步入往生之途;善终也应是一个社会的伦理共识,一场自我教育运动。”
  在爷爷治疗的中途,看着老人这么痛苦,金超坦言他有过后悔。“但是说实话,你说‘放弃’这两个字,谁敢说?我也不敢说。”他进一步解释,假设奶奶说了放弃,她会觉得孙子会怪罪她;如果自己说了放弃,也怕其他人会怪自己。“其实我们的私心也占了很大一部分。”
  彭小华在陪母亲住院期间,与病房的病人家属们聊过这个问题,多数人表示自己临终时不愿意“遭ICU那些罪”,但是对待自己的家人时,却又会选择拼命地积极治疗,原因是“怕被别人议论”。彭小华说,这都是观念在作祟。
  彭小华的婆婆是英国人,大约十年前入住养老院时,就签署了法律文件,声明自己将来无法自主做医疗决策时,这项权利授权给她的大女儿和大儿子。2015年,她因为心脏问题进过一次ICU,但医生表示将来很有可能还会出现这种情况,到时候还要不要抢救?那时她已是88岁的高龄,且患有老年痴呆症。她的两位“代理人”以己度人,想着自己也不愿意承受ICU的种种有创操作,便替她签署了“生前预嘱”:不抢救、不进ICU、不戴呼吸机、不做气管切开、不要鼻饲。2016年老人因尿路感染,只过了一周便安详地离开了。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肿瘤的终末状态、不可逆性疾病与不能从加强监测治疗中获得益处的患者,一般不是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但几乎所有的ICU医生都收治过这类病人——他们通常是肿瘤晚期的患者,以及各种并发症以至长期卧床或罹患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偏瘫、帕金森病的高龄病人。一位ICU医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不是说这类病人一概不管,但当维持生命却给病人带不来任何生活质量时,一种有尊严的死亡可能是必须要考虑的。
每一个被送入ICU病房的病人都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期盼。图/视觉中国

  在ICU大夫看来,毫无生活质量地将生命熬到油尽灯枯,不仅关乎个体善终,也考验公共医疗资源的承受能力。王一方指出,从全凭生命支持技术苦撑的慢死到无意识、无尊严、无品质的不死不活,医疗绩效正在下降。无效医疗遭遇ICU资源严重不足,是“好死不如赖活”的死亡价值观对医疗资源的绑架。   无限期地延长一个没有任何可能治愈的病人生命,到底有没有价值?对此,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主任杜斌认为,医生并没有权力做这样的价值判断。如果对于病人家属来说,患者只要还有呼吸、心跳,哪怕是长期昏迷,他们都感到心里踏实,这个时候,大夫凭什么用医疗标准来代替病人家属的评判?

没有选项的抉择


  当那些有经济实力的家庭在探讨最好的治疗边界在哪里时,放弃,却是摆在另一部分病人面前唯一可能的选项。詹庆元是中日友好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他见过太多因为经济能力不够而直接放弃治疗,或者住进ICU一段时间以后又中途放弃的病人。他们有痊愈的希望,而且救活他也往往意味着救活一个家庭。“当你遇到一个二三十岁得了重症肺炎的年轻人,因为缺钱可能无法继续治疗的时候,你无论如何是接受不了的。”他时常面临这样无可奈何的境地,然而所能做的就是尽量想办法让病人家属去筹钱,或者是帮病人发起水滴筹,自己也参与捐助。
  回忆起这样的病人,ICU医生们不无伤感。刘小军曾经接收过一位二十多岁的孕妇,在他眼中这名患者不过是个孩子。孕妇由于得了重症肺炎,已经花费了几十万元。家人说,“刘主任,我们要走了,家里什么都卖了,什么都没有了。”刘小军劝他们留下,“咱们不走,能治好!我给你担保,从现在开始一直到治疗结束,先不需要你再交钱。”最后终于留住了一个年轻的生命。但现在想来,他有些后怕:如果这个病人最后没有抢救成功,家属欠着费走了,这几十万的窟窿他该怎么办?
  董飞也碰到一位40多岁的休克病人,从急诊科转来。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几乎各种休克他都有了。从下午两点钟开始,大夫一直在做床旁治疗,插管、放中心静脉导管、调整血管活性药物,直到晚上11点左右,患者的循环终于趋于稳定。这时,他才有空坐下来把病历补上,一直写到后半夜。虽然极度疲惫,但董飞很开心,因为“通过自己的努力,这个生命还是有机会活过来”。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家属就敲门进来,说没有钱不治了。他的心情顿时急转直下,“非常痛心。那个时候,你就会想你前一天所做的那些都是为什么?”
  在一篇日记的最后,董飞这样写道:我时常恨自己无能,不能更快更好更省地为病人祛除病痛;我也时常怨社保无力,我们被迫总是和家属谈钱、钱、钱,让病人在费用面前低下头来。我想做的无非就是一个纯粹的医生,治病救人,不必看著病人这些情感的纠葛而心中五味杂陈。“可这又谈何容易呢?”
  (应受访者要求,董飞、金超为化名)
其他文献
张丰  和朝日新闻中文网原主编野岛刚先生一起去大阪看阪神甲子园棒球赛。本来约好早上6点在东京品川站一起乘坐新干线,头一天晚上他发来消息,把见面时间推迟了一小时。“第一场比赛大阪本地学校参加,无论如何买不到票;第二场有京都的学校,也很难。我们慢慢过去看第三场吧。”  去年迎来百年纪念的甲子园棒球赛是日本历史最悠久的比赛之一,全日本4000所高中所在的47个都道府先各自决出冠军,最后在大阪的甲子园球场
学界至今仍对地震预警持不同意见,支持方认为它能有效避免损失,反对方则认为它需要长期的人力物力投入,减灾效果却有限。社区"大喇叭"读秒、短信提示、电视自动弹出倒计时……6月17日晚四川省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后,由成都高新减灾研究所(以下简称"成减所")研发的地震预警系统让许多四川居民在地震波到来数秒前收到避险信号,一时间,不少市民拍摄的地震预警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
伊恩·布鲁玛  75年前,美英两国的声望如日中天,它们以自由和民主的名义打败了日本和德国。战后秩序的基本原则,是1941年温斯顿·丘吉尔(Winston Churchill)和富兰克林·罗斯福(Franklin D. Roosevelt)在纽芬兰沿海的一艘战舰上起草的《大西洋宪章》规定的。击败轴心国后,他们设想的是一个国际合作、多边制、民权独立自由的世界。  几十年来,尽管多次鲁莽发动战争,冷战爆
2019年4月1日,雄安迎来新区成立两周年。 在这片近20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虽然表面上看上去没有太大变化,但内在已经蜕变,新的力量正在不断积蓄。目前,新区规划的顶层设计已经完成,即将转入大规模实质性开工阶段。  过去两年,河北省委、省政府累计安排1000多名国内外专家、200多个国内外团队、250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推动规划编制工作。  接下来,雄安将深化规划内容,做好城市设计,把蓝图转化为现
曾经,我们以为这不过是一场大火、一个酷夏、一次生物圈的优胜劣汰,明明看见,却又视而不见。现在我们警醒,这是家园的消逝、生灵的困厄、全人类命运的挑戰,大自然不需要人类,人类才需要大自然。反思过后,一场守护行动就此开启,为焕一方碧空,造一湖清澈,植一山葱郁,添一处宜居。每个守望绿色的行动,都是对美好家园的承诺。每个人都是时代的主角,每个生灵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为山河如锦,为生活富足,让我们携手。走在乡间
6月6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抓好保居民就业、保基本民生、保市场主体工作的十条措施的通知》,促进个体经营者、小微企业等市场主体发展和增加就业机会。  针对当前小微企业面临的困境,学界有评论认为,需要的不是“刺激”而是“救命”。应对此种形势,山东省新发布的措施非常明确。具体来说,“山东十条”的主要内容可概括如下。  一、免税:在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的基础上,在地方权限内,從文件发布之日至年
2004年左右,杨振宁和翁帆新婚不久,老同学许渊冲做东小聚。  杨振宁和许渊冲相识于1939年1月西南联大的大一英语课上,两人都分在N组。半个多世纪后重逢,杨振宁发现,当年绰号“许大炮”的许渊冲还和过去一样冲劲十足,“如果不是更足的话”。  席间,许渊冲递给弟子、新东方创始人之一的王强两页纸,让王强去念给杨振宁听。上面是打印出来的《一树梨花压海棠》诗的英、法译文。杨振宁有一点耳背,王强走到他身边先
图/IC  “我被家暴了!”  11月25日是“国际反家暴日”,仿妆博主宇芽选择在这一天上传的一段监控视频引起全网震惊:视频中,她为了躲避打人的男友逃进电梯后又被残忍拖出,毫无尊严。打人的沱沱是重庆文艺圈知名的插画师,沱沱的前妻、前女友和学生也在记录视频中站出来指证他的暴力行为。11月27日,沱沱被重庆江北区公安机关行政拘留20日。  12月1日,“疯狂英语”创始人李阳的妻子Kim发微博称原谅曾施
第三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下簡称“进博会”)技术装备展区,首次参加进博会的爱普生成了这个展馆的“流量担当”。  “来展台的观众都对PaperLab非常感兴趣。”爱普生(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深石明宏介绍,PaperLab是爱普生全球首创的干纤维纸张循环系统。它无需用水即可实现纸张循环再生,同时通过对废纸进行纤维分离,实现涉密信息完全销毁。来自实验室的数据,与传统造纸技术相比,持续使用一台PaperL
6月13日下午,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已经封闭。摄影/本刊记者 温如军  “新发地有18个门,每次进去就像迷宫一样。”  戴中久是中国蔬菜流通协会执行会长,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是他们的会员单位之一。现在,新发地的18个门已经全部关闭,这个全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自身也陷入发展迷宫。  本轮北京的疫情反弹,“震中”就在新发地。截至目前,北京市很多病例均与新发地农产品市场有关联。新发地市场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