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哼鸣训练在声乐练习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可以通过鼻腔练习发音,来纠正部分人存在的不规范的歌唱习惯,掌握正确的发声情况。本文通过对声乐练习中的哼鸣训练进行探讨,并提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声乐训练;哼鸣训練;歌唱
一、什么是“哼鸣训练”
歌唱表演中离不开发声的练习,如何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是每个学习音乐的人的重点。“哼鸣”联系可以让歌唱者保持良好的演出状态,能够逐步改善歌唱者的音色和共鸣。但同时“哼鸣”练习也需要占用歌唱者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联系,因此往往被歌唱者忽视,“哼鸣”练习的地位不突出。
“哼”,是歌唱者通过微微闭起口腔,通过鼻腔进行发音。而“哼鸣”训练其实与“哼”的发声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在发声过程中要求歌唱者更为夸张一些,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哼鸣”训练的认识逐渐加深,将“哼鸣”更为细致地概括为——哼鸣作为一种声乐艺术现象,是指在良好气息支持和口咽腔状态下、利用鼻咽腔共鸣体的协调配合,以鼻腔为主要发声通道出口的特殊歌唱型态。因为出力部位的不一样,因此把“哼鸣”训练分为以鼻腔为主的鼻腔哼鸣,和咽腔鼻腔相结合的咽腔哼鸣。而传统型的“哼鸣训练”就是指鼻腔哼鸣,因为这种发声方式发出的声音更接近鼻音,因此一直受到歌唱界人士的质疑,而咽腔哼鸣则是新时期下人们所推崇的正确的“哼鸣训练”。
在声乐史上,有不少声乐专家对于“哼鸣训练”持反对的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哼鸣训练”被重新定义,越来越多声乐届的学者认为“哼鸣训练”对于歌唱者的表演技巧有提高和重要的帮助,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快地进入歌唱地状态,保持稳定的演唱水准。
二、“哼鸣训练”在声乐中的作用
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能有出色的歌唱,因此“哼鸣训练”也是为了打好演唱者的基础。在“哼鸣训练”过程中,演唱者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歌唱过程中的语言,包括发音咬字等细节
演唱者在进行歌唱表演时,要注意歌曲的吐字清晰,咬字是否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演唱者能否清晰地通过歌唱传递出歌曲的感情,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持“哼”的感觉
“哼鸣训练”的关键就在于“哼”,演唱者要保持有“哼”的感觉,但这种“哼”出来的发音部位不是用鼻腔,而是咽腔,发出的不是鼻音,这是演唱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哼鸣训练”在声乐训练中的意义
(一)哼鸣练习可以有效地放松后部肌肉,有利于演唱者打开喉咙
演唱的基本功就是要演唱者打开喉咙,稳定喉头。这关系到演唱者声音的清亮程度,对演唱者的水平有直接影响。而哼鸣训练能有助于演唱者打开喉咙,放松喉咙附近的肌肉,放松声带进行自由地震动,使演唱者的表演水平更加稳定,发挥得更好。
(二)有利于演唱者感受声音的共鸣,轻松达到高音
声乐学习者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往往发声飘渺不定,没有穿透力,声音发虚,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演唱者的声音没有内在的力量,而哼鸣训练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演唱者要合理地运用好共鸣,包括头腔共鸣、胸腔共鸣以及哼鸣训练中的咽腔共鸣。演唱者加强哼鸣训练可以使单薄的声线更加浑厚,更具有穿透力,从而达到美化演唱者的声音,使演唱者达到更高音的情况。
(三)有利于演唱者进行低高中音的转换,扩充演唱者音域
换声是歌唱训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困难的问题。对于先天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只有加强后天的换声训练,才能克服这个困难。声乐学习者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换声这个问题,对演唱者的音域有很大局限,演唱者的音乐之路也很难有更大的开阔。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换声是指演唱者从低音往高音上唱,容易出现一个瓶颈的地方,硬唱上去还容易导致破音的情况。这时候就引出了一个“假音”的概念。通过假音的连接,真假混合来渡过这个换声区。而演唱者通过哼鸣训练,通过咽腔的发音能够使真声和假声完美地混合在一起,如果假声占的成分越高,演唱者的音就可以飚得越高,从而进一步拓展演唱者的音域。
(四)有利于演唱者控制好自身的气息
歌曲的练习离不开呼吸的练习,很多歌唱者在声乐学习的开始容易有气息不稳定的情况。演唱者如果在歌唱过程中过分注意气息,容易导致演唱僵化,显得刻意不自然,而不留意气息的更替容易导致上气不接下气。哼鸣训练则很好地做到气息均衡,能够用最少的气息获得最大的共鸣,省力之余又能灵活控制好演唱者的气息,使演唱者换气自然,表演更加轻松。
(五)哼鸣训练有利于放松声带,减少因过度使用声带导致的损伤
许多声乐学习者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都没有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声带,尤其是新生,往往由于练习方法错误,容易导致声带受损,喉部肌肉疲倦等情况。而通过哼鸣训练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哼鸣训练以小声、轻柔的训练为主,能够保证演唱者气息的集中,能有效地放松喉部肌肉,放松声带,达到声带保护和恢复的效果。
四、哼鸣在声乐训练中的运用——哼鸣练习的三个步骤
歌唱者通过每天的声乐练习,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歌唱技巧。而“哼鸣训练”能帮助声乐学习者更轻松地在低中高音之间转换,提高歌唱者的假音区域,使音色更加清亮。以下通过“哼鸣练习”的三个步骤,来加强歌唱者的声乐演唱技巧。
(一)开口、无固定音高的“喊唱哼鸣练习”
这要求演唱者唇部微微张开,两肋(横膈膜处)拉开,口鼻同时吸气,喉头下降,软腭自然微微向前向下垂,口咽腔不断调整其形状,特别是后咽壁有被拉伸的感觉(以使咽腔形成一个有光滑声音反射面的共鸣室),声带自然闭合,从鼻腔最后面的咽腔(壁)处发出无固定音高、下滑的哼鸣声音。这个时候演唱者要保持声带的放松,既要有一定的松弛,又要有适当的挡气。这种练习可以训练演唱者的咽腔腭弓,使演唱者更容易找到唱歌的感觉,感受声音在自由上下连贯地游走。
(二)有固定音高的哼鸣练习
演唱者把无固定音高换成有固定音高,可以逐步建立起歌唱练习的阶梯,有种爬坡的感觉,可以让演唱者保持稳定的演唱状态,演唱者声音会变得清晰明亮。
(三)用哼鸣来带动其他母音的练习
做这个练习时先发出一个轻声哼鸣,然后在哼鸣的感觉和位置上唱nao,借助哼鸣所形成的良好共鸣腔体(通道),来美化和扩大(nao)这个由浊鼻音声母带出的ao音。歌唱者在进行这个练习的时候要放开来唱,这个练习可以让歌唱者的声音保持清亮,美化歌唱者的音色,让歌唱者的声音更加出彩。
五、结语
无数实验证明,科学合理的“哼鸣训练”是可以在声乐训练中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对于“哼鸣训练”,我们该本着科学理智的态度来对待,要理性分析个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来强化歌唱者的唱歌技巧,使歌唱者拓宽自身的音域,美化自身的音色,提高歌唱能力。
【参考文献】
[1]阎美良,浅谈声乐中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性[J],《青春岁月》,2014(18)
[2]杨爱萍,浅析声乐基础教学中“哼鸣”练习的训练要领[J],《音乐大观》,2014(15)
[3]孙伟,哼鸣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4(13)
关键词:声乐训练;哼鸣训練;歌唱
一、什么是“哼鸣训练”
歌唱表演中离不开发声的练习,如何掌握正确的发声技巧是每个学习音乐的人的重点。“哼鸣”联系可以让歌唱者保持良好的演出状态,能够逐步改善歌唱者的音色和共鸣。但同时“哼鸣”练习也需要占用歌唱者更多的时间来进行联系,因此往往被歌唱者忽视,“哼鸣”练习的地位不突出。
“哼”,是歌唱者通过微微闭起口腔,通过鼻腔进行发音。而“哼鸣”训练其实与“哼”的发声没有多大的区别,只是在发声过程中要求歌唱者更为夸张一些,持续的时间也更长。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哼鸣”训练的认识逐渐加深,将“哼鸣”更为细致地概括为——哼鸣作为一种声乐艺术现象,是指在良好气息支持和口咽腔状态下、利用鼻咽腔共鸣体的协调配合,以鼻腔为主要发声通道出口的特殊歌唱型态。因为出力部位的不一样,因此把“哼鸣”训练分为以鼻腔为主的鼻腔哼鸣,和咽腔鼻腔相结合的咽腔哼鸣。而传统型的“哼鸣训练”就是指鼻腔哼鸣,因为这种发声方式发出的声音更接近鼻音,因此一直受到歌唱界人士的质疑,而咽腔哼鸣则是新时期下人们所推崇的正确的“哼鸣训练”。
在声乐史上,有不少声乐专家对于“哼鸣训练”持反对的态度,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哼鸣训练”被重新定义,越来越多声乐届的学者认为“哼鸣训练”对于歌唱者的表演技巧有提高和重要的帮助,可以帮助歌唱者更快地进入歌唱地状态,保持稳定的演唱水准。
二、“哼鸣训练”在声乐中的作用
所有的训练都是为了能有出色的歌唱,因此“哼鸣训练”也是为了打好演唱者的基础。在“哼鸣训练”过程中,演唱者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视歌唱过程中的语言,包括发音咬字等细节
演唱者在进行歌唱表演时,要注意歌曲的吐字清晰,咬字是否到位,不能含糊不清。演唱者能否清晰地通过歌唱传递出歌曲的感情,语言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保持“哼”的感觉
“哼鸣训练”的关键就在于“哼”,演唱者要保持有“哼”的感觉,但这种“哼”出来的发音部位不是用鼻腔,而是咽腔,发出的不是鼻音,这是演唱者需要注意的问题。
三、“哼鸣训练”在声乐训练中的意义
(一)哼鸣练习可以有效地放松后部肌肉,有利于演唱者打开喉咙
演唱的基本功就是要演唱者打开喉咙,稳定喉头。这关系到演唱者声音的清亮程度,对演唱者的水平有直接影响。而哼鸣训练能有助于演唱者打开喉咙,放松喉咙附近的肌肉,放松声带进行自由地震动,使演唱者的表演水平更加稳定,发挥得更好。
(二)有利于演唱者感受声音的共鸣,轻松达到高音
声乐学习者在刚开始训练的时候,往往发声飘渺不定,没有穿透力,声音发虚,造成这些情况的原因是演唱者的声音没有内在的力量,而哼鸣训练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演唱者要合理地运用好共鸣,包括头腔共鸣、胸腔共鸣以及哼鸣训练中的咽腔共鸣。演唱者加强哼鸣训练可以使单薄的声线更加浑厚,更具有穿透力,从而达到美化演唱者的声音,使演唱者达到更高音的情况。
(三)有利于演唱者进行低高中音的转换,扩充演唱者音域
换声是歌唱训练中的一个非常重要而且非常困难的问题。对于先天条件不好的学生来说,只有加强后天的换声训练,才能克服这个困难。声乐学习者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换声这个问题,对演唱者的音域有很大局限,演唱者的音乐之路也很难有更大的开阔。在这里我们讨论的换声是指演唱者从低音往高音上唱,容易出现一个瓶颈的地方,硬唱上去还容易导致破音的情况。这时候就引出了一个“假音”的概念。通过假音的连接,真假混合来渡过这个换声区。而演唱者通过哼鸣训练,通过咽腔的发音能够使真声和假声完美地混合在一起,如果假声占的成分越高,演唱者的音就可以飚得越高,从而进一步拓展演唱者的音域。
(四)有利于演唱者控制好自身的气息
歌曲的练习离不开呼吸的练习,很多歌唱者在声乐学习的开始容易有气息不稳定的情况。演唱者如果在歌唱过程中过分注意气息,容易导致演唱僵化,显得刻意不自然,而不留意气息的更替容易导致上气不接下气。哼鸣训练则很好地做到气息均衡,能够用最少的气息获得最大的共鸣,省力之余又能灵活控制好演唱者的气息,使演唱者换气自然,表演更加轻松。
(五)哼鸣训练有利于放松声带,减少因过度使用声带导致的损伤
许多声乐学习者刚开始练习的时候都没有注意保护好自己的声带,尤其是新生,往往由于练习方法错误,容易导致声带受损,喉部肌肉疲倦等情况。而通过哼鸣训练就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哼鸣训练以小声、轻柔的训练为主,能够保证演唱者气息的集中,能有效地放松喉部肌肉,放松声带,达到声带保护和恢复的效果。
四、哼鸣在声乐训练中的运用——哼鸣练习的三个步骤
歌唱者通过每天的声乐练习,可以不断提高自身的歌唱技巧。而“哼鸣训练”能帮助声乐学习者更轻松地在低中高音之间转换,提高歌唱者的假音区域,使音色更加清亮。以下通过“哼鸣练习”的三个步骤,来加强歌唱者的声乐演唱技巧。
(一)开口、无固定音高的“喊唱哼鸣练习”
这要求演唱者唇部微微张开,两肋(横膈膜处)拉开,口鼻同时吸气,喉头下降,软腭自然微微向前向下垂,口咽腔不断调整其形状,特别是后咽壁有被拉伸的感觉(以使咽腔形成一个有光滑声音反射面的共鸣室),声带自然闭合,从鼻腔最后面的咽腔(壁)处发出无固定音高、下滑的哼鸣声音。这个时候演唱者要保持声带的放松,既要有一定的松弛,又要有适当的挡气。这种练习可以训练演唱者的咽腔腭弓,使演唱者更容易找到唱歌的感觉,感受声音在自由上下连贯地游走。
(二)有固定音高的哼鸣练习
演唱者把无固定音高换成有固定音高,可以逐步建立起歌唱练习的阶梯,有种爬坡的感觉,可以让演唱者保持稳定的演唱状态,演唱者声音会变得清晰明亮。
(三)用哼鸣来带动其他母音的练习
做这个练习时先发出一个轻声哼鸣,然后在哼鸣的感觉和位置上唱nao,借助哼鸣所形成的良好共鸣腔体(通道),来美化和扩大(nao)这个由浊鼻音声母带出的ao音。歌唱者在进行这个练习的时候要放开来唱,这个练习可以让歌唱者的声音保持清亮,美化歌唱者的音色,让歌唱者的声音更加出彩。
五、结语
无数实验证明,科学合理的“哼鸣训练”是可以在声乐训练中起到十分显著的作用。因此,对于“哼鸣训练”,我们该本着科学理智的态度来对待,要理性分析个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科学合理的训练来强化歌唱者的唱歌技巧,使歌唱者拓宽自身的音域,美化自身的音色,提高歌唱能力。
【参考文献】
[1]阎美良,浅谈声乐中发声练习的整体统一性[J],《青春岁月》,2014(18)
[2]杨爱萍,浅析声乐基础教学中“哼鸣”练习的训练要领[J],《音乐大观》,2014(15)
[3]孙伟,哼鸣练习在声乐训练中的作用[J],《音乐大观》,201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