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语课“生成性”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来源 :新校园·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ffi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成性”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新理念之一,具有动态性、生成性和真实性。该教学可以从教师加强自身的教育智慧,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弹性预设发挥教师的引领作用,发现和利用生成性资源,提高师生互动等方面来实现,从而使学生的生命得到尊重,使教师的价值得以体现,使新课堂呈现出生机勃勃、精彩纷呈的动态变化的教学效果。
  一、“生成性”教学的含义
  “生成”就是创生、建构或生长,是某物从不存在到存在、从存在到演化的过程。
  美国学者多尔(William E. Doll)在《后现代课程观》一书中指出,“课程是一种形成性的而不是预先界定的课程,干扰因素是丰富的转变性课程的本质”。而“生成性”教学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它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以强调教学各要素的平等对话、追求真实互动、重视偶发事件以及充分张扬师生主体性和创造性为基本理念,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和实践要求。讲求生成,就是讲求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学生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与对世界的个性化理解,通过真实的多边互动积极面对教学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或干扰因素,将其转化为生成新意义的契机,从而使学生主体性、差异性得到充分尊重。预设与生成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体。就对立而言,课前细致的预设使本该动态生成的教学变成了机械执行教案的过程;就统一而言,预设与生成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
  与“预设性教学”的被动接受和静态预设相比,“生成性教学”更强调学习的自主构建和动态生成。在这样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是机械地按原先设定的一种思路进行教学,而是在当时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下,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教师因势利导,创造性地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产生自己的学习经验,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使凝固的课堂场景变成一幅幅鲜活的、生动的画面,流淌出生命的活力。
  二、“生成性”教学的现实需要
  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堂的所有细节,而是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
  传统的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分强调封闭和预设,教案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法宝”,因而教师为设计教案绞尽脑汁,力求尽善尽美。然而,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推进,这样的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似乎已经不那么管用了。即使是一些被认为是经典的教案,在实施过程中也会常常“卡壳”。这种课堂教学机械、沉闷,师生生命力在课堂中得不到充分发挥。究其原因,主要是教师过分拘泥于静态教案的预设而忽视动态学案的生成。生成性的课堂是师生交往、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活力四射、个性张扬、异彩纷呈的课堂。
  叶澜教授在“新基础教育理论”中提出了要用“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引领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的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就要求我们从生命的高度,从关注学生发展的角度,构建动态生成的英语课堂,从以教师为中心走向师生互动的学习共同体,从机械僵化的线性教学走向开放、真实、灵动的板块式教学,尊重学生的生命,体现教师的价值。
  三、“生成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动态性
  它要求教育工作者以动态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待课堂教学,强调课堂教学方式的非预设性,教学路径的非直线性和教学内容的开放性等。具体表现在多样化的、具有弹性的课程结构,实行整合教学;优化组合各种教学方法,发挥最大效用;以学生习得为指标,引入“增值”概念综合测试和评定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
  2.生成性
  所谓生成性,从形式上考量,表现为预设性的静态生成和非预设性的动态生成;从主体上考量,表现为学生生成、教师生成和师生共同生成;从内容上考量,表现为显性的学科知识、技能等生成,隐性的学科能力、学科意识等生成。因此,要使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特别需要强调教学的活动性、主体性和交互性。
  3.真实性
  教学情境的真实性是社会的需要,是做人的需要。平等、开放、差异性、独特性,是交往的天然要素,是课堂教学真实性所在。“动态生成”教学强调充分暴露学生真实的思想,教师“要顺着学生的思路教”成为课堂现实的写照。由此,课堂场景变成一幅真实、自然、生成的画卷。
  四、“生成性”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实施
  1.弹性预设,促进生成
  实施“动态生成”,不是不要教学“预设”。“生成”与“预设”是教学中的一对矛盾统一体。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了教学过程的可变性,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没有好的“预设”很难有精彩的“生成”。但这个教学预设不是单维的、严密的、封闭的、主观的线性教学设计,而应该是多维的、灵活的、开放的、动态的板块式设计。叶澜教授指出:“一个真正关注人的发展的教学设计,会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会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不仅是认知的)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会促使课堂中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和对及时反馈提出要求。”
  教学设计只是一个教学构想,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精细严密的筹划。因此有必要对课堂过程进行多方位的预测,对可能出现的情况预想应对措施。例如,教师设想用问题导入话题以激发学生思考和讨论,使他们在讨论过程中练习用英语表达思想内容,那么就应该预想如果学生们没有反应该怎么办,或者虽然有人回答但未中要点又怎么办。当课堂现实与课前想象出现了不吻合的情况就会影响教学设计方案的实施,如果不及时解决最终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有了对课堂过程的预想,教师就会有教学生成的准备,课堂上一旦学生的表现出乎所料,教师就应该及时判断原因并做出相应的对策。课堂过程中这些小环节的生成可以解决学生的问题,扫除学习障碍,使教学继续朝着预设目标的方向发展。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习惯在每个重要的教学环节旁边另外开辟一栏,列出可能出现的问题与应对策略,根据自己对学生的知识水平、思维特征等的预先深入的了解,充分预想课堂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问题,然后将解决每个问题的应对策略附于其后,甚至设计了几个不同的板块,这几个活动的板块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时穿插、变化。这样,在不同的环境,面对不同的学生,尽管产生的问题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截然不同,但是由于有充分的预设,所以教师不会手足无措。即使出现在这些预设之外的情况,也能够很快想出应对的策略,及时化解。
  2.巧掘课堂,生成有源
  课堂教学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教科书、作业本、教学挂图等为主的静态教学资源;另一类是动态教学资源。动态教学资源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预设性动态教学资源,如音像资料和多媒体课件等;另一种则是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所谓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是指课堂教学活动中所蕴含的,能对课堂教学效果产生直接影响的,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的,具有一定课程意义的氛围、环境、信息和机会。在课堂教学中,相对于预设性动态教学资源来说,它是偶遇的、随机的现象和时机。这些现象和时机只有由经验丰富的教师进行灵活机智地加工和处理之后,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
  生成性教学的契机有多种来源:学生的回答、学生的提问、学生的沉默、学生的错误以及其他偶发事件都可以成为生成新的目标、内容和方法的资源。在课堂中不是缺乏生成性的教育资源,而是缺乏善于发现和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眼睛。善于捕捉和巧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性动态教学资源,对于改进英语学习方法、转变英语课程功能、优化英语课堂教学等具有重要意义。
  3.捕捉契机,精彩生成
  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偶发事件的教学才是偶然,而没有问题呈现的教学才是有大问题的。正如著名的教育家叶澜所说:“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发现,不少教师缺乏生成意识和及时捕捉、随机处理课堂新信息的能力,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出轨”时,教师不是视而不见就是将其强行拉回,纳入预设的轨道,从而压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泯灭了他们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抓住生成性资源这笔财富,让课堂教学变得更加真实、更加精彩。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是一种开放性、多向性的信息交互活动,它鼓励师生在互动中的即兴创造。课堂教学中的一切活动都应使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要有启思的魅力,急中生智,随机应变。教师应通过学生的质疑问难来推进教学,使学生的认识逐步深化。比如,在学习了有关虚拟条件句“What would you do?”这个单元后,笔者布置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If you were deaf, how would you feel? ”绝大部分学生都异口同声地回答道:“I would feel very sad.”但其中夹杂着的一个回答却引起了笔者的特别注意,这个学生的回答居然是:“I would feel very happy!”于是笔者便追问:“Why?”“Because my parents often ask me to work hard and they say the same word everyday.That makes me so boring that I would rather be deaf.”这时笔者抓住机会,让学生以“How can we get on well with our parents?”为话题展开了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消极的逃避并不是好的办法,而应该积极与父母沟通、交流。同时学生们还列举了诸如写信、发短信、发E-mail等与父母交流的方式方法。
  总之,在课堂中有效利用生成资源,需要教师“抓在出现时,点在需要处;化在关键时,用在可用处”。如何可以“临危而不乱”,如何可以“意外变精彩”,这些都需要教师承认变化、发现变化、抓住变化,在变化中找资源,在变化中寻方法,在变化中求发展。
其他文献
以甲苯和苯酐为原料,在三氯化铝的催化下发生酰基化反应生成2-(4'-甲基苯甲酰)苯甲酸(MBBA),最佳合成条件为:n(AlCl3):n(苯酐):n(甲苯)=2:1:6,反应温度50℃,反应时间4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106    资料与方法  回顾我院2005年1月~2008年12月开展的57例乳腺癌根治术,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5~70岁,平均49.16岁。其中左乳23例,右乳33例,双乳1例;行改良根治术32例,根治术24例,扩大根治术1例;发生皮瓣坏死5例,坏死率8.77%,坏死直径2~8cm;切口周围坏死3例,近腋窝处坏死2例。 
课堂之所以是充满生命活力的,是因为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的富有修改的生命体。课堂教学的价值就在于第一节课都是不可预设、不可复制的生命历程。因此,教师要勇于课堂中可能
目的 分析和总结跟骨关节内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经验。方法回顾2003年7月至2008年4月我院采用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和切开复位跟骨钛钢板内固定治疗的108例跟骨关节内骨折患者
目的探讨用钢丝Bunnel缝合法修复治疗跟腱断裂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对26例跟腱断裂患者采用钢丝编织缝合牵拉,使跟腱断端部分重叠对合,将钢丝经跟骨穿孔固定于内侧皮下。跟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