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特色建设的文化生态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学校建设和发展中,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学校特色的重要,它是凝聚学校内涵的文化张力,是一所学校经过长期办学实践,积淀形成的学校办学的内在倾向和个性特征。学校特色不可能“横空出世”,更不是应景之作,它是贯穿学校发展生命历程的精气神,因而成为学校师生的文化自觉。本文试图以江苏省南通中学的文化发展为例,探究学校特色的文化生态。
  一、学校特色是基于学校文化的追寻、拷问和坚守
  学校教育既有一般的、共性的教育规律,也有办学主体在实践教育一般规律过程中形成的教育个性习惯,如果这种教育个性习惯被不断证明具有实践的有效性和思想的先进性,就能为广大师生所接受、所认同,因而就具有了文化的广泛性,成为学校的传统。学校传统是目标驱动的学校文化惯性。如果一所学校的办学尚不具明晰特色,我以为主要是这所学校缺乏传统文化支撑,这或许与当前办学者的挖掘、提炼、传承和引领传统的主动性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是这所学校在过去的办学实践中没有形成为师生所普遍认同的学校传统,以及由此凝聚的自身独有的办学个性。在丰富学校内涵、呼唤办学特色的时代背景下,局促地提出一个新口号或愿景,尽管可能具有时代的召唤力,但如果缺乏传统的支撑和习惯的融通,就难以被学校师生内在认同,因而就难以具备广泛的号召力、内在的推动力和持久的生命力,就不能形成真正的学校特色。
  江苏省南通中学是一所具有悠久历史、深厚传统和鲜明文化特征的学校,学校建于1909年,建校之初,学校创办者张謇先生亲为订立学校校训“诚恒”,它既是对每个师生的训诫,也是学校的教育主张。诚者,忠实不欺,这是做人的基本道理:诚于做人;恒者,始终如一,这是做学问的基本道理:恒于学问。两者精练表达出教育的圭臬:做怎样的人、如何做学问。“诚恒”贯穿了南通中学百年的办学历程,成为通中人的文化标识。
  南通中学凝聚和彰显的学校精神,凸现于蔡元培先生为学校的题词:积健为雄。1919年,省立第七中学(即江苏省南通中学的前身)考入北京大学的两名学生被选派参加远东运动会,分别取得短跑第一、第二的佳绩,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时任北京大学校长的蔡元培先生了解到这两名学生毕业的中学已开设在当时极为先进和完备的体育课程和竞技项目,学生的体育素养和综合能力得以全面培养,便欣然为他们的母校题词“积健为雄”,取意“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是对教育以强我中华之呼唤,是发轫于健身强体而力透于精神灵魂的教育立意,因而成为贯穿和渗透于学校各个方面,尤其是师生心灵的精神气象和文化域场。
  南通中学百年办学,在传承和丰富着学校文化的同时,不断积累起丰厚的教育资源,这些资源闪烁着社会精英的光彩,因而通中的学子都充满自豪和自信,前辈的今天正是他们的明天。在学校百年庆典前夕,江泽民同志来到他父亲江上青烈士曾经学习和战斗过的地方——南通中学,他追故吟今,引笔挥毫:百年通中,英才辈出。作为以教育人、培养人为天职的学校,最大勉励莫过于“英才辈出”。目前,通中已经走出了20多位两院院士,他们的毕业年代跨越上世纪初至80年代。如何用学校丰富的教育资源,激励当今的通中学子,使他们积极地走向文明、走向阳光、走向奋进?学校精心设计和组织了一系列富有创意的活动,其中尤以感染和震撼师生心灵、激情和智慧交融的德育系列场景最为生动,学生投身其中,留下一个个难忘的教育情境,产生恒远的、深度的成长记忆。这就是难忘教育的初型。
  “难忘教育”萌发于对学校文化的传承和开发,所以它成为学校师生的集体自觉;“难忘教育”初创于学校德育系列活动,它的实践有效性和教育感染力又推进它臻于完善,形成了学校德育特色课程和学生社团活动课程;“难忘教育”又必然地走向学校全域,走进学校主课程,走进课堂教学,走向每一个教育细节,进而走遍整个校园,成为南通中学的教育特色。从中不难发现,学校特色不是一蹴而就的,更不可能随心所欲,夸夸其谈,如此只能是应景之作,必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的洗涤很快褪色。其实,每一任办学者都在播种和耕耘着学校文化,学校特色是一定阶段播种和耕耘的收获,也许现在还未到收获的季节,那就辛勤耕耘吧,基于学校文化的追寻、拷问和坚守,必然收获丰硕的成果。
  二、学校特色的核心价值是课程文化
  学校特色是学校内涵的集中反映,它不只是某个方面的教育特长,如艺术特长、体育特长等,拥有这些传统项目特长的学校,可以成其为“特色学校”,但难以支撑基础性的学校教育特色。教育特色是学校主体活动的集中体现,其核心是学校课程。目前可能有这样的误解:指向特色的学校课程,只能从校本课程中挖掘和体现,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刚性设置是没有自主空间的。其实不然。首先,校本课程虽然可体现学校特色活动,但它只是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延伸和补充,显然不是学校的主体课程。其次,虽然国家和地方课程确定了课程门类、课程标准和课时结构,但课程执行和呈现却可能因校而异。比如,在新课程背景下,有些学校无法摆脱“传统的阴影”,“穿新鞋、走老路”,其课程的活动设计、呈现方式和课堂交流仍是老气横秋,却责备新教材缺乏知识的逻辑体系,殊不知新课程已从知识中心走向了活动中心。由此可见,学校课程的执行力度和呈现方式从根本上决定了学校教育的内涵,且主体性地表达着学校课程文化,学校特色即为课程文化的积淀。
  南通中学课程文化的传统特征是“严谨善教”,这是南通中学历史上不同时期的诸多名师,如徐益修、胡风、王个簃、朱东润、徐质夫、严迪昌、陈达刚等,共同留下的宝贵财富,他们的学养风范引领、滋养着南通中学的教学文化,铸就了学校教风。源远流长的教风在新时期得以光大,并在提炼、加工和实践研究中进一步成为广大教师的教学主张,形成有深厚基础的学校教学特色,这就是始于上世纪80年代、历时14年之久的“导学式教学”研究。“导学式教学”要求“以导为主线,以学为中心,教师为学而导,学生循导而学;双向交流,和谐共振,启发思维,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和学习能力,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导学式教学研究过程,既是传承和深化学校教学文化的过程,更是学习教育理论、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教育技能、发展教学特色的过程。坚持不懈地潜心研究和实践,创出了南通中学鲜明的教学特色——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实为要的教学态度,以导为主的教学方法,以活为长的教学风格。在这样的教学文化背景和鲜明教学个性的土壤中,南通中学的教和学呈现着灵动和求“活”的文化生态,成为了江苏省新课程实验样本学校,并在执行新课程计划的实验中,迅速切入新课程的核心领域——课堂,提出了“高效课堂”的建构和活动设计范式,突出“过程、方法和价值观”的活动影响。在这一过程中,南通中学教师的教学主张进一步放大,教学个性更加彰显,他们悟出了课堂的“高效”在于懂得取舍、善于激活,引导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在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驰骋,这样的课堂学习过程定能让学生灵动而难忘,这就是南通中学正在深入探究的个性课堂——“难忘课堂”。“难忘课堂”既是有形的、又是无形的,“有形”之处在于明确的课堂理念:通过激发认知、调动思维、打动心智的精心课堂设计和活动,达到课堂难忘;“无形”就在于没有固定的课堂模式,需要教者根据具体的内容、对象、时机和进程,创造性地发挥主导者的智慧和技能,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所以“难忘课堂”更是一种课堂文化,它必须在丰润的文化根基和成熟的教师团队中,才能游刃有余、剑不偏锋。
  课程实施与呈现是基于课程文化的,如果学校为单一目标所限制,并视教育为达到功利目的的唯一手段,长期为之辛劳和耗力,那么整个学校课程文化就是单调的。所以,作为播种和耕耘者,抑或是开拓者,要从创设学校健康、舒展的课程文化入手,这样才能形成有教育穿透力、有时代生命力的学校特色。
  三、学校特色应贯穿学校发展的生命历程
  学校特色凝结了学校教育的个性特征,它既是学校长期办学实践的历史积淀和现代诠释,又是学校走向明天的历史起点和文化传承,所以,一方面为我们所坚守和表达的学校特色应贯穿历史、现在和未来,另一方面,学校特色应在学校动态发展中获得生命的源泉和生长空间。作为当前的学校办学者,既要审视历史、把握现在,又要思考未来,使业已形成的办学特色能在一个长远的历练和养育中,得到实践的丰富和文化的滋养,并引领学校迈向未来。
  南通中学的历史定位,既是教育思想文化的高地,又是所在地区优秀学子汇聚发展的地方。一百年来,南通中学始终秉持“追求人品与学问同步卓越”的教育理念,在收获丰硕教育成果的同时,形成了鲜明而独特的学校文化,主要表现为:包容开放的教育思想和独立坚守的学校精神;民主和谐的人文环境和方圆融通的思想方法;“导学精进”的教育内涵和“实”、“活”相济的教学素养;浓郁纯真的教育情感和历久弥醇的成长印记。放眼新的一百年,学校应以怎样的思路和目标统领和规划通中未来,这个目标怎样融合学校的历史定位和时代要求,前行于“高起点、举特色、深内涵、拓外延”的发展之路上。南通中学提出的目标是“精品高中,多元发展”。
  所谓“精品”,是指办学思想的精准、办学过程的精致、办学成果的精湛,不仅如此,还是办学个性的放大、办学特征的彰显、办学内涵的加深。要达到这个高度,除有学校层面的精心打造外,最重要的是每位教育者都能成为“精品”的设计制作者,成为创造性实践学校教育思想的建设耕耘者,成为感染、启迪学子心灵的知心难忘者。为此,南通中学首推评选“难忘教师”活动,意在引导教师以高尚人格、深厚学养和精湛技艺引领和影响学生成长,成为他们情真意浓、历久弥新、终身难忘的良师益友。经过广泛发动、层层推举和公开评选,2010年,首届“江苏省南通中学难忘教师”隆重推出。
  所谓“多元”,是学校呈现的文化、课程、特长,以及办学格局、发展形态的多向与繁荣,这是学校发展和特色锤炼的人文基础和文化土壤,也是学校适应时代、领先社会、动态发展的旺盛生命力所在。南通中学以联合办学推进区域教育共同进步,并在民族教育、国际教育等领域积极拓展,努力形成学校教育与区域教育、本土课程与国际课程、汉族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共荣。
  “造就精品”是继承性发展;“促进多元”是发展性继承。两者呼应而上,构成南通中学走向新百年发展主题,“难忘教育”必将在精品培育和多元文化中不断丰富与发展。
  (姚天勇,江苏省南通中学,226001)
其他文献
从某种意义来说,草根文化就是“身边文化”、“生活文化”、“地域文化”,学生的所见、所闻,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的各种现象、活动,时时、处处都有草根文化的身影。把草根文化植入母语教学中,是传承传统文化、保持文化多元化的重要手段,无疑从新的视角给母语教学开了一扇窗,给大语文教学展现一片新空。  语文教学需要从地域、社区等文化中开掘“草根”因素,让语文教学沐浴着乡土阳光,实现语文是一种“根疗”教育的学科
王 湛 在新的起点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陈桂生 话说“班规”  张鲤鲤 构建“学习型江苏”:从理念到行动  李传江 关于“苏北地区贯彻实施《纲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思考  陈金干 农村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保障  束晓霞 走向优质均衡:“重点高中”的发展困境与路径选择  徐敏南 简论高中语文有效教与学  王 晋 在“经”与“权”之间  陈 敏 浅议中学数学教学中数学史的价
内容摘要:小学语文教学是基础教育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孩子的全面发展起着基础作用, 而小学语文诗歌教学是全部教学的难点,因此,使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质量,是当前关注的重点,基于此,本文论述了情景教学法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情景教学法 小学语文 古诗 应用  情景教学法指的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通过创设情景以及对进行语言的描绘,使得学生在教学情境中感受到创作主体的
受生活环境及传统“授受”教学模式的影响,农村小学生向来羞怯怕生,总是低声低气的,紧张得不知所措;说起话来结结巴巴,语无伦次,恨不能找个地洞钻下去。为了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我们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想方设法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语境,引起学生想说要说的欲望,激发他们敢说会说的兴趣,让每个学生情不自禁地说起话来,无拘无束地进行口语交流。  一、“玩”中提趣  玩是儿童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生活的主题
为加快我市小学名特优教师队伍建设步伐,早日实现全市城乡教育高位均衡发展的目标,受江阴市教育局委托,我校于2008年9月举办了江阴市第三期小学名师基础工程培训班。两年来,我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扎根教育实践,研究教师发展,服务基层学校,促进专业成长”为宗旨,创新理念,勇于实践,真诚服务,较好地完成了培训班各项目标要求。回顾两年来的工作,我们主要从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承载使命:打造
关于高效课堂,不同的学者各有不同的观点,因为他们所切入的观察点不同,得出的定义或者进行的诠释就不尽相同,但指向都是相同的、明确的,这就是对课堂教学效率、效果的审视。高效课堂不是新生概念,因为教育一诞生,就自然有了效果、效率这些方面的思考,有了落实的具体措施,更有评估的策略。只是前几年,以中国教师报为代表的一些媒体对此进行了规模较大的讨论,从而将这个概念或者说这个话题推到热点上了。我认为,高效课堂就
创意,指创造性的想法、意念,通过产品、行为表现出来,具有别出心裁、独具一格的美感。在教学思路的设计和教学行为的显现中,教学创意则一定会显现教学艺术的意味。语文教学创意的基本特征,至少包括以下方面。  思想底色:面向全体与面向个体的统一  教学创意和艺术,首先源自于教师对教育的理解,那些意念、行为让人为之感动的,从根本上说还是来自思想的力量、情感的力量。  一、教学创意应该基于人文关怀的阳光普照,真
读薛法根老师《〈哪吒闹海〉教学实录》,我感到扑面而来的熟悉的气息:汩汩冒出的幽默,不事雕琢的自然,大开大合的结构,风流蕴藉的内容……如果分开,也许能在不少老师的课上看到;但合而融之,则是薛法根的课堂,这种种元素散发着,弥漫着,氤氲成薛法根独有的课堂文化的气息。  想起薛老师10年前的代表课《螳螂捕蝉》,里面的很多元素依然活跃在今天的《哪吒闹海》课堂上,《螳螂捕蝉》之后,还有《第八次》、《天鹅的故事
每个孩子的大脑都像一个沉睡的巨人。他们探究精神的源头是好奇心,无时不在追问我是谁、我来自何方,言语之中充满着创生和灵性。这种独特的诗性的智慧构成了儿童的基本生存状态,鲜明地表现了儿童就是一个哲学家。  嬗变:诗性智慧消失的考问  然而,随着年级的递升,知识量的增加,我们的课堂不但没有成为滋养儿童精神生命成长的养料,在一定意义上反而成了禁锢学生个体精神的枷锁,儿童诗性智慧的消失成了一个不可避免的现实
摘要:课程改革的关键是教师。教师课程领导力是指教师在课程规划、资源建设、实施与评价等方面的规划力、整合力、开发力等,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标志;是学校领导文化转性的标志;是课程实施从忠实取向走向创生取向的标志。课程文化是教师课程领导力的重要追求。学校课程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教师的课程领导力,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了学校的办学品位。  关键词:课程文化建设;课程领导力;西庐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