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它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任何的数学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懂学生
当今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是师生互动、建构智慧生成的过程,而这一切都必须要从读懂学生开始。要读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明确学生知识上的需求、明白学生思维上的需求等等,最后精心预设才能使教学建立在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
一、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1.为什么总有学生提出一些课前我们没有预设到的奇怪问题?
2.这个知识学生早就会了,课还怎么上下去?
3.在同一个知识点上,怎么学生的差异如此之大?
4.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知识,学生还是错?
……
然而不仅仅是老师,学生也存在困惑:
1.數学课上,老师都讲了半天了,我还是不明白。
2.今天老师老师让我们做了好多练习,重复的题都已经做了N次了。
3.老师让我们做练习,还没做到一半,又开始上课,我想自己动手做完。
……
出现以上的困惑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学生。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低估学生的水平;没能走进学生的世界,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心理。如果我们老师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能读懂学生,以上的困惑就应该能够解决了。因此,《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读懂我们的教学对象,必须读懂我们的学生。
二、如何读懂学生?
1.努力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跨进校门的时候,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在不断的学习中,又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有自己的思维经验和方法。而我们知道,所有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整个教学过程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应有的学习起点”,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学习起点”。学生“应有的学习起点”和“现实的学习起点”是怎样的呢?学生“现实的学习起点”和“应有的学习起点”有多大差距呢?因此,读懂学生很重要,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做起。教学中如能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再进行教学,必将事半功倍。
(1)读懂学生的生活起点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什么生活经验?如果能准确把握住这一起点,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年、月、日》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对“年、月、日”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我们不必一一概念式地填鸭介绍,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出一年、一月、一日大约有多长。
生1:今年春节到明年再过春节是一年。
生2:我的弟弟是今年11月18日出生的,明年的11月18日,我弟弟又长大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
生3:老师从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过了一个月。
生4: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
……
学习“年、月、日”这样的内容不像学习时分秒,老师不可能让学生现场体验。课堂上,不妨放手让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让同学们回味已有生活经历。将学生记忆中的各种“年、月、日”的体验调入“前台”,就这样轻松地把年、月、日的时间概念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如果我们可以读懂学生的生活起点,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变得更“简单”。
(2)读懂学生的思维起点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老师预设的有很大差别,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原有的思维起点。只有读懂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思维起点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题目,问学生:缺了几块砖?
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让孩子先画一画,再数一数。
然而学生的画法并没有像我们老师所预设的,出现各种画法:
我们看来没那么难的题目,学生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因为我们没有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一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弱,砖的排列规律对于他们来说也非常陌生,即使孩子画对了,因为一年级是使用铅笔的原因,画完以后数也是很容易出错。我们却要孩子画了再数,这样其实挺为难孩子。
有的孩子说这样更容易:
他是这样想的:“我发现每一层砖块的数量都是同样多的。首先数一数就知道完整的一层有5块砖(2个半块算一块);然后一层层地看,再数数每一层现在有几块砖,用每层一共的5块砖减去现在有的砖块数,就算出每一层还缺了几块砖;最后再把各层缺的砖加起来,就知道一共缺了几块砖。”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课堂上老师只有读懂学生的思维起点,从而说学生能理解的话,做学生能懂的事,学生才会说得好,做得棒。
2.努力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思维与新知识发生碰撞的一瞬间形成动态资源。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握住课堂中意外生成的动态资源,因势利导加以利用,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整个学习过程会更加灵动和谐。
(1)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
笔者认为,改善教学行为、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出发点是: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曾听过吴正宪老师上《角的度量》一课: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尝试测量角。(如图1)
【关键词】小学数学;读懂学生
当今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在数学课堂不应该只是传授知识和技能,还应该是师生互动、建构智慧生成的过程,而这一切都必须要从读懂学生开始。要读懂学生,就要了解学生情感上的需要、明确学生知识上的需求、明白学生思维上的需求等等,最后精心预设才能使教学建立在学生成长需要的基础上。
一、为什么要读懂学生?
在教学中,老师们经常会有这样的困惑:
1.为什么总有学生提出一些课前我们没有预设到的奇怪问题?
2.这个知识学生早就会了,课还怎么上下去?
3.在同一个知识点上,怎么学生的差异如此之大?
4.为什么反复强调这个知识,学生还是错?
……
然而不仅仅是老师,学生也存在困惑:
1.數学课上,老师都讲了半天了,我还是不明白。
2.今天老师老师让我们做了好多练习,重复的题都已经做了N次了。
3.老师让我们做练习,还没做到一半,又开始上课,我想自己动手做完。
……
出现以上的困惑的原因是因为我们没有读懂学生。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已有学习经验和知识基础,低估学生的水平;没能走进学生的世界,没有真正读懂学生的心理。如果我们老师能了解学生的心理,能读懂学生,以上的困惑就应该能够解决了。因此,《数学课程标准》特别提出:“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也就是要求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所以,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都必须读懂我们的教学对象,必须读懂我们的学生。
二、如何读懂学生?
1.努力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
学生跨进校门的时候,已经积累了许多生活经验;在不断的学习中,又积累了一定的知识,有自己的思维经验和方法。而我们知道,所有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建立在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的。整个教学过程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应有的学习起点”,也要重视学生“现实的学习起点”。学生“应有的学习起点”和“现实的学习起点”是怎样的呢?学生“现实的学习起点”和“应有的学习起点”有多大差距呢?因此,读懂学生很重要,要读懂学生必须从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做起。教学中如能读懂学生的学习起点,再进行教学,必将事半功倍。
(1)读懂学生的生活起点
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思考我们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什么生活经验?如果能准确把握住这一起点,这样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就会变得更加容易,感悟就会更加深刻。例如,在《年、月、日》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在生活中对“年、月、日”就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这时我们不必一一概念式地填鸭介绍,可以请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生活中经历的一些事情,描述出一年、一月、一日大约有多长。
生1:今年春节到明年再过春节是一年。
生2:我的弟弟是今年11月18日出生的,明年的11月18日,我弟弟又长大了一岁,就是过了一年。
生3:老师从这个月领工资到下个月再领工资就是过了一个月。
生4:今天这时到明天这时就是一日。
……
学习“年、月、日”这样的内容不像学习时分秒,老师不可能让学生现场体验。课堂上,不妨放手让同学们七嘴八舌地说,让同学们回味已有生活经历。将学生记忆中的各种“年、月、日”的体验调入“前台”,就这样轻松地把年、月、日的时间概念印在同学们的脑海里。如果我们可以读懂学生的生活起点,我们的数学课堂就会变得更“简单”。
(2)读懂学生的思维起点
在教学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的思维方式和老师预设的有很大差别,我们应当尊重学生原有的思维起点。只有读懂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思维起点才能找到最适合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
在一年级下学期,我们经常会遇见这样的题目,问学生:缺了几块砖?
教学中很多老师会让孩子先画一画,再数一数。
然而学生的画法并没有像我们老师所预设的,出现各种画法:
我们看来没那么难的题目,学生为什么会画成这样?因为我们没有找准学生的思维起点。一年级学生的空间思维弱,砖的排列规律对于他们来说也非常陌生,即使孩子画对了,因为一年级是使用铅笔的原因,画完以后数也是很容易出错。我们却要孩子画了再数,这样其实挺为难孩子。
有的孩子说这样更容易:
他是这样想的:“我发现每一层砖块的数量都是同样多的。首先数一数就知道完整的一层有5块砖(2个半块算一块);然后一层层地看,再数数每一层现在有几块砖,用每层一共的5块砖减去现在有的砖块数,就算出每一层还缺了几块砖;最后再把各层缺的砖加起来,就知道一共缺了几块砖。”
“水有源,故其流不穷;木有根,故其生不穷”,课堂上老师只有读懂学生的思维起点,从而说学生能理解的话,做学生能懂的事,学生才会说得好,做得棒。
2.努力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学生思维与新知识发生碰撞的一瞬间形成动态资源。读懂学生的学习过程,把握住课堂中意外生成的动态资源,因势利导加以利用,并及时调整教学方法,这样整个学习过程会更加灵动和谐。
(1)读懂学生的学习需求
笔者认为,改善教学行为、进行课堂教学的重要出发点是:了解孩子的学习需求。曾听过吴正宪老师上《角的度量》一课:学生认识了量角器后尝试测量角。(如图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