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教学方法应重视学生的感觉、质疑、逻辑推理等感情和思维过程。新课程标准则特别强调学生主动学习,要求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强调“问题意识”,注重问题引导则是高中历史新课改的重要理念。
关键词:问题意识 问题引领 小组合作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在美国的高校里有一位导师,他曾经带了两个学生,一个中国留学生和一个外国留学生,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他们遭遇到了一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一天那个外国留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他的操作实践能力不是太强,恰好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比较擅长。于是乎中国留学生花了很大的精力运用外国留学生提供的方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课题研究结束后,教授对攻克难题的奖励基金是这样分配的:外国留学生分得八成,而中国留学生仅得二成。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大家稍稍动动脑子就能明白。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波普也曾说过“问题能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通过这些名言和案例,我们不难体会到教学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深入学习和研究。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历史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让问题引领思维,让问题引导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我初步总结出一套以“问题引导”的“自主 互助 展示”教学模式。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问题引导”在模式中的应用和反思。
一、“问题引导”在“自主 互助 展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根据我校“自主 互助 展示”教学理念,我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充分引入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初步形成“自主 互助 展示”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 激活思维 引入课题(即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发现疑难 小组合作(即解决问题)→互动交流 精彩展示 小结评價(归纳概括)→魅力精讲 变式训练 提高能力(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景 活跃思维 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堂引入部分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紧扣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历史问题我来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急需交流求知的欲望。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漫画解读、人物对比、视频呈现,采用提出问题、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新课的讲授铺路搭桥。如我在讲授《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一课时,是这样创设问题情景的:多媒体投出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等人物肖像,提出问题。亲爱的同学们,深处近代那水深火热的年代中,你这到这几位先辈们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吗?结果如何呢?你有何感想?如果身处在那个年代,作为国家的主人,你认为如何才能救国,如何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呢?
(二)自主学习 发现疑难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所在,要求学生根据学案问题设计自学教材,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来进行。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最后都必须明确地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问题的答案。当然学生学习的状况还取决于教师的问题设计。教师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梯度,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问题设计是为了在认知的基础上推向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完全是太容易的问题,无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但如果一开始就难度太大,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层次分明。最好能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进而解决下一问,前一问为后一问的解决作铺垫。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问题设计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我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探究题:问题1:“打倒孔家店”口号的内涵是什么?问题2:这个口号在当时提出是否有必要?你是怎么看待的呢?问题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问题一抛出,同学们马上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各抒己见,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时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互动交流 精彩展示 小结评价(归纳概括)
互动交流可以包括三种形式:①组内互动。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②组间互动。教师或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对于组内互动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组间互动来完成;③师生互动。由教师负责组织进行。
精彩展示的目的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不同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重点讲解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精彩展示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 精彩展示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者精彩展示应具有启发性。
展示成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再由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进行重点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以加深印象。然后由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魅力精讲 变式训练 提高能力(生成创新)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升华本节课的情感境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入、透彻、全面。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情況能准确的把握,能及时整合课堂出现的各种闪光点和不足的地方。教师的语言要激情澎湃、魅力四射、深入浅出、字字入心。同时根据解决在上面的学习过程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又新发现的问题,给学生分在几个小组,课下查找资料,分析讨论,合作解决上面的问题,再利用课余时间,由组长组织完成或课上解决这些问题。
二、“问题引导”在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此种模式突出“问题引导”,所以课堂上教师容易形成为问题而问题,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局面。过量的质疑让课堂上充满了问题,而有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此时围绕问题教师想办法又得引导学生解决,这是模式中最大的问题。而且学生受到事先设计好的探究程序的束缚,而使得整个探究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
2.课堂问题探究过程中,因受时间和教学任务所限,使得探究活动不充分, 不深入。容易出现教师不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中的具体体验,出现急于告诉学生结论的现象。
3.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过度的放手于学生,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教师有意识地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充分思考讨论,这种作法勿庸质疑,但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时常出现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言不对题的现象,且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该详讲则详讲,该演示则演示,该点拨则点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思故我在,只有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等
《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 陈爱 著 开明出版社 2004年3月
《课堂沟通论》 郭华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
关键词:问题意识 问题引领 小组合作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首先和大家分享一个案例:在美国的高校里有一位导师,他曾经带了两个学生,一个中国留学生和一个外国留学生,在一个课题研究过程中他们遭遇到了一个难题百思不得其解。某一天那个外国留学生突发奇想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他的操作实践能力不是太强,恰好中国留学生在这方面比较擅长。于是乎中国留学生花了很大的精力运用外国留学生提供的方法终于解决了这个难题。课题研究结束后,教授对攻克难题的奖励基金是这样分配的:外国留学生分得八成,而中国留学生仅得二成。结果为什么会这样呢?我想大家稍稍动动脑子就能明白。世界著名科学家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中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波普也曾说过“问题能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现,去实验,去观察。”通过这些名言和案例,我们不难体会到教学中问题意识的重要性。“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深入学习和研究。
实施新课程改革以来,所倡导的学习方式特别强调问题在学习活动中的重要性。一方面强调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把问题看作是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中的主线;另一方面通过学习来生成问题,把学习过程看成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历史课堂要以问题为中心,围绕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让问题引领思维,让问题引导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尝试,我初步总结出一套以“问题引导”的“自主 互助 展示”教学模式。下面我就简单介绍一下“问题引导”在模式中的应用和反思。
一、“问题引导”在“自主 互助 展示”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尝试
根据我校“自主 互助 展示”教学理念,我在历史学科教学中充分引入小组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重对学生的问题引导,初步形成“自主 互助 展示”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的基本教学流程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 激活思维 引入课题(即提出问题)→自主学习 发现疑难 小组合作(即解决问题)→互动交流 精彩展示 小结评價(归纳概括)→魅力精讲 变式训练 提高能力(生成创新)
(一)创设情景 活跃思维 引入课题(提出问题)
“一个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所以课堂引入部分至关重要。教师要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紧扣教材内容,精心设疑,巧设悬念,创设问题情景,营造历史问题我来解的学习氛围,使学生产生急需交流求知的欲望。教师在问题的设计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如漫画解读、人物对比、视频呈现,采用提出问题、设问引思、复旧引新等手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为新课的讲授铺路搭桥。如我在讲授《孙中山的民主追求》一课时,是这样创设问题情景的:多媒体投出林则徐、洪秀全、李鸿章、康有为等人物肖像,提出问题。亲爱的同学们,深处近代那水深火热的年代中,你这到这几位先辈们为了救亡图存所做的努力吗?结果如何呢?你有何感想?如果身处在那个年代,作为国家的主人,你认为如何才能救国,如何才能救民于水火之中呢?
(二)自主学习 发现疑难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
本环节是整堂课的重点所在,要求学生根据学案问题设计自学教材,解决问题。问题的解决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通过学生独立思考、回答来解决;也可以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来解决;还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甚至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来进行。不论采取哪种方式,最后都必须明确地指出解决问题的途径,问题的答案。当然学生学习的状况还取决于教师的问题设计。教师问题的设计要有科学梯度,设计的问题应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问题设计是为了在认知的基础上推向知识的深层次思考。完全是太容易的问题,无助于学生积极思维;但如果一开始就难度太大,又会使学生望而生畏,不知如何回答。所以,问题的设计应从易到难,逐步深入、层次分明。最好能使学生在解决前一问的基础上进而解决下一问,前一问为后一问的解决作铺垫。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了提高,进而达到了教学的目的。同时问题设计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启发性,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 例如我在讲授《新文化运动》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组探究题:问题1:“打倒孔家店”口号的内涵是什么?问题2:这个口号在当时提出是否有必要?你是怎么看待的呢?问题3: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的传统文化呢?问题一抛出,同学们马上进入了激烈的讨论中,各抒己见,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一时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通过讨论、归纳、总结,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认识程度,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体验合作学习成功的乐趣。
(三)互动交流 精彩展示 小结评价(归纳概括)
互动交流可以包括三种形式:①组内互动。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②组间互动。教师或小组长负责组织进行。对于组内互动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组间互动来完成;③师生互动。由教师负责组织进行。
精彩展示的目的是在学生自学、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根据教学重点、难点及学生在自学交流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不同的小组推选代表进行重点讲解展示。在展示过程中,力争做到以下几点:首先, 精彩展示的语言、内容要精;其次, 精彩展示应具有针对性,切忌面面俱到,应根据学生自学、讨论交流过程中反馈的信息展开;再者精彩展示应具有启发性。
展示成果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巩固深化所学知识。先让学生谈学习体会、学习心得,谈学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再由教师对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规律和解题思路、方法、技巧进行重点归纳梳理,形成知识网络以加深印象。然后由教师精心设计练习题,练习题的设计应紧扣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能力培养目标及学生的认知水平进行。练习题要求学生当堂完成,让学生通过练习既能消化、巩固知识,又能为教师提供直接的反馈,以便对练习中出现的问题应及时发现,给予指正,做出正确的评价。 (四)魅力精讲 变式训练 提高能力(生成创新)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知识体系,强调本节课的学习重点,升华本节课的情感境界,归纳本节课的学习方法等。教师对教材的理解要深入、透彻、全面。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实施情況能准确的把握,能及时整合课堂出现的各种闪光点和不足的地方。教师的语言要激情澎湃、魅力四射、深入浅出、字字入心。同时根据解决在上面的学习过程学生没有解决的问题,或者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又新发现的问题,给学生分在几个小组,课下查找资料,分析讨论,合作解决上面的问题,再利用课余时间,由组长组织完成或课上解决这些问题。
二、“问题引导”在教学模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1.此种模式突出“问题引导”,所以课堂上教师容易形成为问题而问题,为解决问题而解决问题的局面。过量的质疑让课堂上充满了问题,而有了问题就得解决问题,此时围绕问题教师想办法又得引导学生解决,这是模式中最大的问题。而且学生受到事先设计好的探究程序的束缚,而使得整个探究活动缺乏创新性和生成性。
2.课堂问题探究过程中,因受时间和教学任务所限,使得探究活动不充分, 不深入。容易出现教师不注意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活动中的具体体验,出现急于告诉学生结论的现象。
3.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过度的放手于学生,导致课堂秩序的混乱。教师有意识地把属于学生的时间还给他们,让他们充分思考讨论,这种作法勿庸质疑,但学生缺乏自主探究的习惯和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生时常出现要么一言不发,要么言不对题的现象,且教师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点拨,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该详讲则详讲,该演示则演示,该点拨则点拨。
亚里士多德曾说过:“思维就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有位教育家说过:“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作答。”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以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设置问题,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则直接影响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我思故我在,只有不断反思,不断调整,才能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历史教学》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 《中学历史教学》等
《多元智能理论与“问题解决”教学》 陈爱 著 开明出版社 2004年3月
《课堂沟通论》 郭华著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