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竹子一样生长

来源 :南风·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ww0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哥喜竹。我也喜竹。我喜竹,是喜欢竹的快速生长,喜欢它的经济价值,喜欢它夏日带来的清凉以及雨落竹叶的萧萧之声。大哥的家前屋后都是竹子,到了夏季,风一吹,竹子摇曳,就成了一片竹涛的海洋。
  大哥是我的堂哥,他长我六岁,从小好静,亲戚朋友到了家中,如果不去书房,根本发现不了他。我和其他兄弟姐妹都是人来疯,越是有人在,越是喜欢闹腾。大哥却不,他总是在书房的一隅安安静静地看书,也难怪大家把他疏忽了。亲戚朋友得知大哥在家,基本上得到吃饭时间,这时,家人才把大哥从书房里叫出来,他还是一副浑然忘我、意犹未尽的样子。
  大哥看书到了痴狂的地步。在吃饭的时候看书是一件很不文雅的事,然而伯父伯母特别希望大哥能够跳出农门,既然是学知识,也就不管了。他们甚至在别人告诫大哥吃饭不要看书时还说:“他呀,就是书呆子。”这是明贬暗褒哩,别人也不好说什么。因为伯父伯母的“放纵”,大哥看书就更加疯狂了。农村的孩子难免要干农活,虽然伯父伯母对大哥寄托了很高的期望,但农活还是少不了的。大哥放牛的时候捧着书,甚至在田里干活的时候还带着书。大家休息的时候都是聊天,他却在看书。
  大哥成绩斐然,在我们当地小有名气。他成为当地的神话是在初中,先是他在《今日女报》发表了一篇文章揭露学校弄虚作假,学区到学校调查,校长暴跳如雷,扬言要在大哥的档案里记一笔。当然,校长后来有了惜才之念,没有这么做,否则大哥就麻烦了。接着是他在《校园与家庭》杂志发表了一首诗歌,全国各地的信件如雪花般飘来,有时候,一天有十来封信,回信都回不过来,家里穷,邮票都买不起了。后来统计,居然有一千多封。这件事情在我们当地轰动一时,把大哥推向了神坛。
  因为大哥比我年长,在我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大哥就上初中了,所以和他接触不是特别多。真正交流是在帮爷爷守鱼塘的时候。爷爷承包了村里的鱼塘,为了防止有人偷鱼,就在鱼塘边搭一个茅棚,一般用茅草、帆布、薄膜等东西遮盖,然后在茅棚里打上木桩、铺上木板,一张简易床就制成了。带上被褥,就可以睡觉了。茅棚依山而建,入口对着鱼塘,这样起到了警戒的作用。爷爷白天要种田种地,很是辛苦。从家里到鱼塘有三四里路,大哥、哥哥和我便自告奋勇要去守鱼塘,家人同意了。
  乡村一般睡得早,到了鱼塘也就八点,我们兄弟就一起聊天,聊学习,聊未来。聊到十点,大哥和哥哥就入睡了,我却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乡村的夜很静,远处偶尔传来一声犬吠和蛙鸣,把夜衬托得更加寂静了。
  我胆子小,虽然睡在两个哥哥中间,但是看到他们睡着了,眼睛也不敢看外面的月色。风吹月影,我会想起爷爷所说故事里面的鬼魅。这样一来就有了麻烦,那就是我需要上厕所的时候不敢去,碰到这种事情,我就只能把大哥拍醒,让他带我去。他睡眼惺忪,带我走出茅棚。夜凉如水,不远处的大奶奶家隐藏在月色中。抬头望,月华当空,繁星满天,一眨一眨地,数都数不过来。天幕处,山尖与天相接,朦朦胧胧的。月光水银泻地般洒向乡村的每一个角落,一切如梦似幻。鱼塘上,氤氲的雾气升腾着,水面波澜不惊,一点涟漪也没有,估计鱼儿都睡了吧。
  这时候的大哥似乎睡意去了不少,他也站在鱼塘边,和我一起看月色。凝视那一轮明月,他时常走神,突然冒出一句:贤中,你说外面的世界是怎样的?我说,不知道,但是我知道外面的人和我们看的是同一个月亮。大哥说,是同一个月亮,但是会不一样,我得跳出大山去看不一样的月亮。站久了,我们就觉得寒气沁人,于是继續回到茅棚睡觉。后来,大哥开始住校,一个星期才回来一次,一直到高中毕业。再后来,大哥考上了长春大学,成了我们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几乎到了祖国的最北端,何止千里,简直是万里之遥。我们兄弟只能在寒暑假见面了,大哥每次回来,除了给我们看看照片上的北国风光,就是一箱子的书。这些书都是我特别喜欢的。
  大哥大学毕业是2006年,家里已经负债累累,就没有再继续深造,而是选择南下打工。由于母亲常年生病,家境贫寒,我不想再拖累家庭,于是结伴同行。我想,大哥是大学生,肯定可以找一份好工作。
  事实上,大哥和我一样,进了同一家工厂做普工。这还是哥哥已经在工厂做了管理人员的缘故,否则我是童工,大哥戴着眼镜,谁要呢?
  由于大哥戴着眼镜,就显得和大家格格不入。他是读书人,做事慢,哥哥不敢把他安排到其他部门,只能把他放到自己部门,这样可以加以照顾。只是有时候自己部门事少,其他部门赶货需要借调人,大哥就不得不去其他部门帮忙了,这样以来,大哥就要受到许多无端的刁难。很多同事都不理解大哥,问他为什么不去找一份办公室的白领工作。
  我知道大哥心中有着太多的苦楚,一是他所学的金融管理专业不好找工作;二是他身上没钱,经不起折腾,他希望快点挣钱,给家里减轻负担,他觉得自己亏欠家里太多。
  大哥一边上班,一边在找工作,算是骑驴找马。他是2007年上半年离开我们的,先后去了宝安沙井、宝安中心、上海、清远、长沙等地方从事业务、金融等工作。那时候我还没有买手机,所以很少和他联系,也不知道他过得怎么样。
  大哥从神坛上走下来是在2008年上半年。哥哥突然告诉我,大哥要回工厂继续上班。哥哥叹息着说,大哥说要去注塑部,想学点技术。学注塑技术有什么用呢。他近视眼,别人肯定不要,我还是让他回我这里上班。
  那年,我已经十八岁,知道了尊严和脸面,大哥之所以不想回我们这个部门,就是为了保存一点颜面,可是哥哥说的也有道理,除了哥哥,谁敢要大哥这种读书人呢?车间要的是做事特快的工业机器人!
  大哥回来那天,我和哥哥去接他,一起小心翼翼地呵护他的尊严,不提他之前的工作,只是说,我们兄弟们在一起挺好的,有个照应。
  去人事部报到的那天,大哥的尊严就如高空掉下的玻璃瓶碎了一地。保安队长在厂门口拿着大哥的简历百般刁难:“戴着眼睛,还大学生呢。工厂要你能干什么?你把眼镜摘下来,看看我厂牌上写了什么字?”   厂牌很简单,上面就是名字、职务、工号,并无其他。保安队长距离大哥有一米的距离,正常视力是可以看清楚的,可是大哥是高度近视眼啊,他哪里看得清。大哥揉了揉眼睛,再如电脑般在大脑里调出自己所认识的所有文字,进行猜测。可是,前面一米远的字还是模糊一片。队长有着猫戏老鼠的快感。我只是一个技术员,跟保安队长并不熟悉,就算跟保安队长说句话也是不管用的,我实在不忍心再看大哥难堪,决定远远地走开。还好哥哥从车间及时赶来,跟保安队长说了几句话,大哥才得以进厂。
  其实进了厂才是痛苦的开始。有些同事冷嘲热讽,好马不吃回头草,还大学生,哼哼……大哥心态好,表面风平浪静。事实上,偶尔周日晚上不加班的时候,大哥站在集体宿舍的阳台上,望着那一轮皎洁的明月,心中却是无比的痛。一是近距离同事的冷嘲热讽;二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伯父伯母无奈叹息,家乡不少长舌妇把大哥说得一无是处,白读了大学……云云;三是在家乡相亲的女友很不满意大哥的现状。大哥心中的苦楚太多。他已经从神坛上走了下来。
  2008年的年关,我们一起回到了家乡。那时的我已经打工两年,对一眼可以看得见的未来产生了极大的担忧。从2007年的下半年开始,我就在筹划未来,并找到了逃离工厂的捷径——写作。可我的写作之路坎坷无比,我写下的所有文字都发表不了。2008年7月,我才在一家杂志上发表了一篇三百多字的豆腐块处女作,此后的稿子几乎都是石沉大海,靠写作离开工厂自然成了梦幻。
  大哥怀才不遇,我深陷工厂流水线无法脱身,算是同病相怜。回到家乡后,大哥还是一如既往地爱学习,每次看见他,我就和他探讨未来,我言谈之中,不乏担心。我的心态,已经未老先衰。
  那是一个肃杀的上午,北风从西伯利亚高原一路南下到了我们居住的湘南农村,大哥说:“贤中,我们去挖冬笋吧。”冬笋是一道美食,在冬天备受人们推崇。我们扛着锄头步入竹林,大哥告诉我,春笋是看得见的,好挖,冬笋却深藏地下,挖冬笋有诀窍,就是顺着竹鞭挖。我找到一根竹鞭,顺着竹鞭往下挖,挖到了多颗竹笋。但猛然发现,我已经足足挖了二十多米,我从来沒有想到一根竹鞭可以那么长。大哥说,我给你讲一个关于竹子的故事吧。
  竹子播种到地下后,即使精心照顾,前4年也只不过长3厘米。但是,从第5年后,它以每天足足30厘米的速度生长着。这样只用6周就可以长到15米,这里瞬时间就可以变成郁郁葱葱的竹林。你以为竹子长得快,其实那是竹子前四年在积蓄力量,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米。从第5年开始暴风成长,6周时间好像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我们也是如此啊,你时常说不少九零后作家已经在文坛崭露头角,而你连文章都发表不了,即使拼命努力也看不到成果,其实不是这样的,你这是在扎根,扎很深很结实的根。等到时机成熟,自然会登上别人遥不可及的巅峰。我们共勉。
  那天在竹林里,我收获的不仅仅是满载而归的冬笋,不仅仅是大哥为何爱竹的原因,还有对竹的理解以及震惊。
  生活如古井波澜不惊。在此后的日子里,我见证了一个又一个同时代写作者创造的奇迹,他们一飞冲天,而我依然默默无闻。大哥也是如此,他在稳定工作的同时坚持学习。每次去他租房,他都手不释卷,我们心照不宣地在文学的沃土上扎根,期待十年一剑,萌芽而出。
  2017年的年底,大哥十年一剑,终于破土而出了。他在没有写出一个字的情况下,在没有提交任何样张的情况下,只给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大众类民营图书公司磨铁图书打了一个电话,对方就直接跟他签订了出版合同,并且汇来了两万块钱给他作生活费,让他在家专职写作。图书公司还约定书稿写完后,支付剩余八万元稿费;如果销量超过十万册,每册再提成两元。在多少县市级作协主席都需要自费出书的情况下,大哥创造了一个出版的奇迹。在纸质图书式微的今天,我难以想象双方仅仅凭借一通电话就敢合作过程里的智慧与传奇,大哥该有多少渊博的知识才能折服阅人无数的出版人?顺便说一下,离家十余年,大哥稳打稳扎,已经顺利完成了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普通人所要走的必经之路。
  2018年,大哥全职在家写作,历时九个月完成了稿子,提交作品后,图书公司给出了些许修改意见,大哥又历时两月完善。磨铁图书很讲信用,很快给大哥打来了十万块钱,并跟大哥合作第二部作品——多出的两万元是大哥的生活费。大哥收到十万块钱时,他给我打来电话,我才确认这不是梦境,在我脑海中,迅速涌现出一片竹林,一个少年对另一个少年说:“我们要像竹子一样生长。”那里竹海遍地,肥沃的大地下,竹鞭盘根错节,孜孜不倦地吸取大地的养料,它们笔直的躯干直指苍穹。
  家乡草木甚多,有扎根大地的竹子,有只争朝夕的朝颜,有随着太阳开放的向日葵……这些湘南的草木物华在大地上生出葳蕤,它们性格各异,像极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人间。
  邹贤中,1990年生于湖南衡阳,中国作协会员,鲁院广东公安作家班、毛院第16期作家班学员。作品见《人民文学》《安徽文学》《美文》《延河》等,被《散文选刊》等转载;获衡阳市文学艺术奖、广州青年文学奖。
其他文献
不要埋怨我好不好?我也一直不清楚为什么我没有花期。  这是我痛苦的记忆。在酷夏如火的日子里,梧桐,或者石榴花的嘲讽,都是让我寒冷得如堕冰窟的利箭,但于我,你依然是最深刻的想念。  在无边的绿色中,我守不住一份属于自己的清纯,你是否知道,在不知不觉中陷进去的,那是我唯一的一颗单纯而多情的心,为你。  请你不要埋怨,把手伸出来,握住我,再感受一下我饱满的性感。不舍时,还请你慢慢离开我,慢慢的,把记忆封
期刊
从崇阳县城出发,沿246省道行驶50多公里,一路蜿蜒曲折,山高水长,不到一个小时就到了鄂南边陲的金塘镇桥上村。一条小溪穿过一座古老的石桥经过群山之间的小村,清澈见底的溪水倒映着蓝天白云和群山。一切都是那么安宁,一切又是那么恬静。鸡鸭在房前屋后撒欢,牛羊在山坡吃草,农人在田边地角忙碌。小山村的房前屋后,田边地角,山野丛林到处都是郁郁葱葱,黄白相间的苦菜花,整个村子镶嵌在深深浅浅的绿色之中。  “羊乳
期刊
明明这个姑娘对他冷漠至厮,他都没有把握能被这个姑娘放进眼里,便将他的心,一次又一次地献给她。  01  我早就记不得我是谁了。  我在这河边,日复一日地熬汤,我送走了萎靡不振念念不舍的高官巨贾,我送走了文韬武略意气风发的帝王将军,我也送走了饥荒蜂拥而来的百姓,送走了冤死的平民,暴毙的王孙。  我送走过很多人,前世坐拥功名利禄的人不愿走,非得在我这汤锅前涕泗横流一番,才抿一口汤,不情不愿地踏上桥过了
期刊
请你来  这是依山傍水的镇远古城。  品尝甘甜香醇的苗寨拦门酒。  这是美丽的西江千户苗寨。  请你来到细雨蒙蒙的肇兴侗寨。  云层绕山、满眼翠绿;  依山建寨、巧夺天工;  歌舞飞扬、美食迎客……  这就是被誉为  “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旅游之地的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绿水 村落 民俗  行走黔东南,会震撼于  浸润在山水村落间民歌的天籁之音;  游名胜古迹,能触摸到  蕴蓄在村寨
期刊
老夫游戏墨淋漓,花草都将杂四时。  莫怪画图差两笔,近来天道彀差池。   ——徐渭自题《四季花卉图》  (一)  首先,我被徐渭的行书吸引,字体圆润,却笔力千钧,内敛而不乏外纵之美。在字体大小几乎一致的面积里,笔画多者不拥挤,行笔自如,少有犯规,譬如“画图”“鹅鼻”等;笔画少者,不松散,重心自扶,也不出格,譬如“夫”“天”“山”等。这种谨心慎意的气守丹田,在我看到的徐渭书法中不算多见。它们往往胸
期刊
艺术家简介  謝以家,1964年毕业于贵州大学艺术系,后一直从事美术教育工作,现为贵州省美协会员。
期刊
此时她的骨头也已经被碾碎了。很快,她的四肢被扭曲成奇怪的角度,慢慢地被缝合怪物吞噬,融为一体。   一  “莉莉已经失踪一个多月了。”韩美走出电梯,心情复杂地想,“监控拍到她一个人离开了家,走到了城外,然后消失不见。”  韩美是和莉莉同住一个小区的闺蜜,今天她决定亲自调查莉莉的下落。  进入莉莉家后,韩美觉得有些口渴。她找到热水壶,随手拿起旁边的钢丝球刷了刷水垢,烧了一壶热水。她一边喝着热水,一边
期刊
日子过得飞快,又到一年的八月,又是一年的桂花开。  忙完了一天的工作,我疲惫地走在月光下的校园里,初秋的夜,有丝丝的薄凉,忽地闻到一股桂花的香味,轻轻地,宛如柔滑的丝巾滑过面颊,又像很重,扑鼻而来,非要钻入人的五脏六腑,给人一种被洗涤的清爽,弥漫而执着。我忍不住一边张望宿舍楼前的桂花树,一边多做几次深呼吸,想让这香味,带走我所有的疲惫、困顿,甚至内心的伤感。  “八月桂花遍地开,九月桂花香万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