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改在高中教学中已实施了几年,其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成为我们所有教师的追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实现课堂“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然而,传统教学模式根深蒂固,教师在具体实施教学方式的转变上困难重重,也走了不少弯路,从中我深切体会到在这场变革中教师的重要性,新课改能不能顺利实施下去关键在于教师,那么教师应该怎么做呢?我认为教师首先应该做好三方面的转变工作:转变教学理念、转变课堂中师生关系、转变教师间的独立关系。
关键词: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改;转变;理念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始终很难摆脱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我们习惯于一讲到底,习惯于学生的默默不语只听见沙沙的笔记声。我们不是害怕学生说错,也不是害怕学生提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而带来课堂上的尴尬,只是我们真的不知道课堂可以变得比较精彩,因为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在记忆中,高中生活是我们最痛苦的回忆,回忆中充满了枯燥的学习与繁重的作业,而所学的东西真的有多大用处呢?
新课改就是为了改变以往高中生的痛苦经历,以及使所学的东西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用而生的。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工作: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改的首要条件。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为了教而教,为了考而教。新课程教学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怎样才算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教是为了不教。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预习”代替教师的完全讲解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为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一直未能普及,往往还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点一点讲解书中的内容,学生自然就成了被动接受者,来不及有不同的想法。为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有必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同时在预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起点要低: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预习还是一种很陌生的概念,所以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机会,可以从预习新课的内容着手,同时要求学生画出重要的字句,等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之后,可以布置一点预习作业,以引领学生自学的方向,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答案,如果学生的能力再强一点,我们可以试着不给预习题,而让学生自己找出新课的重点并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在课堂上作为学习研究的资源;②要因人而异制订不同的预习要求。学生的能力有差异,能力强的可以加深预习要求,而能力差的可能连预习的时间都没有,那时我们不可一概而论,可以只要求他们预习后对新课有个了解;③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有的教材不适合学生预习,如高中数学函数周期一课,如果只看书本介绍学生是没法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的,因为太抽象,学生理解不了。“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是另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具体有以下方法: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他们感兴趣而又能解决的作业,如查找有关集合的历史故事,查找有关数列的实际应用,这些上一下网就能办到;发动学生收集易错题、重点题(可以分工合作:一组学生负责上网查找,一组学生从做过的题目中寻找,一组学生负责整理归类,一组学生负责记录)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科教育,一方面是知识的传递与积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的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完整性甚至思维的逆向性、跳跃性、创造性,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能否很好地立足于社会的前提。
然而受升学率的影响,我们长期以来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真正培养。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想想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做过的题目再一次出现的时候又不会了?我们的学生在老师跳步骤的演算下看不懂了?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之前是不是要反反复复由老师领着复习好几遍?在学生考出好成绩后,我们真的能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上一层楼了?当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比如严谨性、逻辑性、完整性等等,但这里面有多少能力提高的成分呢,我们可想而知。
基于以上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我们老师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放手让学生来思考问题,总结经验与结论;在难题面前我们不要每次都包办——设置一个个台阶让学生顺藤摸瓜,有的时候我们也要放弃“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观念,让学生自己找思路,因为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从头开始的、很多人都是白手起家的,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坚毅性。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提升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锐意进取的体现。学生是未来的主人,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如果他们始终只会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那就只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在学校养成了这种习惯以后就很难改变甚至害怕改变,所以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问。
解决问题又比提出问题高一个台阶,是学生进一步发挥主动性的表现。而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在被他们用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变得更真实更有价值,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和综合、分析等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他们踏上社会自立做好准备。
二、转变课堂中师生的主从关系
传统的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主从式关系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了学生不敢质疑屈服于权威的不良心理,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好的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即一切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都是好的。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不再是讲与听的主从关系,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师生是共同合作的关系。
要真正实现师生合作的关系,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有以下几点认识:
1.思想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在知识面前没有权威,只有先后、多少之分,学生作为求学者,学的是知识的本身,而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利用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威信,要学生一切听从于我们。
2.教师要认识学生,即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高中生普遍存在学习上被动的现象,特别有问题的学生更不敢开口问老师,为了了解他们,我们只有采取主动方式,多与学生交流,在闲话家常中慢慢走近学生的心里,当学生消除了对老师的畏惧和陌生感后,他们就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学习和生活上的。
3.教师要认识自己的不足。新课程的学习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更高了,不说别的,就说知识方面,当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人翁地位时,他们不再会满足老师所传授的那些知识,他们将会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学生就喜欢问个究竟,有些课外书上的不需要掌握的连我们也不曾注意的内容学生会去研究,为了不同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该满足他们的要求,还有学生中特有的文化也是不被我们重视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然后去弥补不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转变教师间的独立关系——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通常教师间的交流只有在同学科中进行,一般以公开课的听、评课方式呈现,平时并没有太多的交流,更谈不上合作。而公开课总显得不自然,修饰的成分过多,且评课也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达到教师间的交流目的。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认为教师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其方式不应受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比如在听课、评课上,有些学校实行“推门听课”的策略,即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去听某位老师的课而不会被拒之门外。其优点是: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实实在在地反应平时的上课状态,在自然的环境中尽情地展示师生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对还是错都是不加修饰的,而且内容要远比公开课丰富得多,包括上课的突发事件处理,尽显任课老师的智慧,当然任课老师的不足之处也会在课上反映出来,这样的听课和听课后的评课才能使大家真正学有所得。甚至还可以开展专题研究性的公开课活动,即围绕某个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来设计课堂,由一位老师上示范课,其他老师参与听课和评课,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另外,不同学科间的老师也应该加强合作交流。数学老师听语文课,那叫“外行看热闹”,其实不然。不是有句话叫“旁观者清”吗?正因为数学老师不懂语文,所以数学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出语文老师看不出的问题,能提出语文老师所不能提出的建议,同理我们可以让文科老师来评评理科教学,提出理科老师所不能看到的问题和建议。如果能做到文理老师亲密合作的话,我相信文理偏科的学生会越来越少,学生的发展将更全面。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的一点浅薄认识,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新课改的车轮滚滚向前推进,势不可挡,因为它顺应时代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改革的道路漫长而深远,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常州市教育局.共同应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困惑与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
[2]唐加俊.更新观念注重能力大胆创新――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断
[3]郑金洲.改革开放30年教育观念的创新.人民教育,2008.21
关键词:传统的教学方式;新课改;转变;理念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我们始终很难摆脱传授式的教学方式,我们习惯于一讲到底,习惯于学生的默默不语只听见沙沙的笔记声。我们不是害怕学生说错,也不是害怕学生提的问题我们解决不了而带来课堂上的尴尬,只是我们真的不知道课堂可以变得比较精彩,因为我们也是这么过来的,在记忆中,高中生活是我们最痛苦的回忆,回忆中充满了枯燥的学习与繁重的作业,而所学的东西真的有多大用处呢?
新课改就是为了改变以往高中生的痛苦经历,以及使所学的东西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有用而生的。通过教学实践,我深深地体会到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做好以下三方面的转变工作:
一、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是实施新课改的首要条件。传统的教学理念就是为了教而教,为了考而教。新课程教学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怎样才算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而教?我认为可以这样理解:教是为了不教。即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以及培养学生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预习”代替教师的完全讲解
“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最为简单而又行之有效的方法,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一直未能普及,往往还要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一点一点讲解书中的内容,学生自然就成了被动接受者,来不及有不同的想法。为了学生的自我成长,有必要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同时在预习中我们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起点要低:对于刚进入高中的学生来说,预习还是一种很陌生的概念,所以我们不能操之过急,要给学生一个适应的机会,可以从预习新课的内容着手,同时要求学生画出重要的字句,等学生慢慢养成预习的习惯之后,可以布置一点预习作业,以引领学生自学的方向,并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答案,如果学生的能力再强一点,我们可以试着不给预习题,而让学生自己找出新课的重点并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在课堂上作为学习研究的资源;②要因人而异制订不同的预习要求。学生的能力有差异,能力强的可以加深预习要求,而能力差的可能连预习的时间都没有,那时我们不可一概而论,可以只要求他们预习后对新课有个了解;③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有的教材不适合学生预习,如高中数学函数周期一课,如果只看书本介绍学生是没法理解周期函数的概念的,因为太抽象,学生理解不了。“学生自己收集资料”是另一种自主学习的方法。具体有以下方法:老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他们感兴趣而又能解决的作业,如查找有关集合的历史故事,查找有关数列的实际应用,这些上一下网就能办到;发动学生收集易错题、重点题(可以分工合作:一组学生负责上网查找,一组学生从做过的题目中寻找,一组学生负责整理归类,一组学生负责记录)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主动性,还能增强学生合作的意识。
(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学科教育,一方面是知识的传递与积累,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对学生进行的思维的培养和发展。培养学生思维的严谨性、逻辑性、完整性甚至思维的逆向性、跳跃性、创造性,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将来能否很好地立足于社会的前提。
然而受升学率的影响,我们长期以来只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学生思维的真正培养。为什么这么说呢?只要想想我们的学生是不是做过的题目再一次出现的时候又不会了?我们的学生在老师跳步骤的演算下看不懂了?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之前是不是要反反复复由老师领着复习好几遍?在学生考出好成绩后,我们真的能说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上一层楼了?当然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比如严谨性、逻辑性、完整性等等,但这里面有多少能力提高的成分呢,我们可想而知。
基于以上情况的分析,我认为,我们老师该放手的时候就放手。放手让学生来思考问题,总结经验与结论;在难题面前我们不要每次都包办——设置一个个台阶让学生顺藤摸瓜,有的时候我们也要放弃“跳一跳就能摘到桃子”的观念,让学生自己找思路,因为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都是从头开始的、很多人都是白手起家的,所以我们应该适当地挑战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更具坚毅性。
(三)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能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和思维提升的一种表现,也是学生锐意进取的体现。学生是未来的主人,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如果他们始终只会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那就只会被人牵着鼻子走,在学校养成了这种习惯以后就很难改变甚至害怕改变,所以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提问。
解决问题又比提出问题高一个台阶,是学生进一步发挥主动性的表现。而学生所学的知识只有在被他们用于解决问题的时候才会变得更真实更有价值,同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掌握了收集信息、整理信息的基本方法和综合、分析等处理问题的基本能力,为今后他们踏上社会自立做好准备。
二、转变课堂中师生的主从关系
传统的教学多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被动接受。这种主从式关系的教学方式严重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造成了学生不敢质疑屈服于权威的不良心理,这对他们今后的发展是极其不利的。
那么怎样的教学方式才是好的呢,这是我们一直在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适合自己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即一切从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开发学生思维的方法都是好的。在这里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关系不再是讲与听的主从关系,老师应该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师生是共同合作的关系。
要真正实现师生合作的关系,我认为教师首先必须有以下几点认识:
1.思想认识。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处于同等的地位,在知识面前没有权威,只有先后、多少之分,学生作为求学者,学的是知识的本身,而老师作为知识的传播者,其责任是传道授业解惑,并不是利用知识来提高自己的威信,要学生一切听从于我们。
2.教师要认识学生,即了解学生的需求、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高中生普遍存在学习上被动的现象,特别有问题的学生更不敢开口问老师,为了了解他们,我们只有采取主动方式,多与学生交流,在闲话家常中慢慢走近学生的心里,当学生消除了对老师的畏惧和陌生感后,他们就会滔滔不绝地向你说出自己的想法,包括学习和生活上的。
3.教师要认识自己的不足。新课程的学习虽然以学生为主体,但对老师的要求其实更高了,不说别的,就说知识方面,当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学习主人翁地位时,他们不再会满足老师所传授的那些知识,他们将会向我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问题学生就喜欢问个究竟,有些课外书上的不需要掌握的连我们也不曾注意的内容学生会去研究,为了不同学生的发展,我们就该满足他们的要求,还有学生中特有的文化也是不被我们重视的。我们只有认识到这些,然后去弥补不足,才能更好地为学生服务。
三、转变教师间的独立关系——加强教师间的合作
通常教师间的交流只有在同学科中进行,一般以公开课的听、评课方式呈现,平时并没有太多的交流,更谈不上合作。而公开课总显得不自然,修饰的成分过多,且评课也流于形式,并不能真正达到教师间的交流目的。
在新课改精神的指导下,我认为教师间应该加强合作与交流,其方式不应受时间、地点、对象的限制。比如在听课、评课上,有些学校实行“推门听课”的策略,即任何人任何时间都可以去听某位老师的课而不会被拒之门外。其优点是: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实实在在地反应平时的上课状态,在自然的环境中尽情地展示师生的合作关系,无论是对还是错都是不加修饰的,而且内容要远比公开课丰富得多,包括上课的突发事件处理,尽显任课老师的智慧,当然任课老师的不足之处也会在课上反映出来,这样的听课和听课后的评课才能使大家真正学有所得。甚至还可以开展专题研究性的公开课活动,即围绕某个教学方式、教学目的来设计课堂,由一位老师上示范课,其他老师参与听课和评课,以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另外,不同学科间的老师也应该加强合作交流。数学老师听语文课,那叫“外行看热闹”,其实不然。不是有句话叫“旁观者清”吗?正因为数学老师不懂语文,所以数学老师能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出语文老师看不出的问题,能提出语文老师所不能提出的建议,同理我们可以让文科老师来评评理科教学,提出理科老师所不能看到的问题和建议。如果能做到文理老师亲密合作的话,我相信文理偏科的学生会越来越少,学生的发展将更全面。
以上是我对新课改的一点浅薄认识,请各位同仁多多指教!
新课改的车轮滚滚向前推进,势不可挡,因为它顺应时代的要求,“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共同的奋斗目标。改革的道路漫长而深远,我们只有不断努力、不断进取才不会被时代淘汰!
参考文献:
[1]常州市教育局.共同应对——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困惑与思考.江苏人民出版社
[2]唐加俊.更新观念注重能力大胆创新――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断
[3]郑金洲.改革开放30年教育观念的创新.人民教育,20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