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中未醒的卡罗尔

来源 :全国新书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fflyg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年前从英国回来度假时,给两岁的侄女小木头买了5本一套《爱丽斯漫游奇境》,英国的儿童书出得总是很漂亮,因为是准备着给孩子抓摸撕咬的。
  很久以前,有一个小女孩叫爱丽斯,有一天,她和她的姐姐一起去河边,躺在草地上,她突然看见一个兔子走过来,起初她不觉得奇怪,草地上是经常会有兔子的,但奇怪的是那个兔子掏出怀表看了看时间,小女孩觉得好奇,便跟着兔子往前走,一走便掉到兔子洞中去了。
  小木头将信将疑,但还是问,后来呢?
  书是英语的,我离开上海回英国后,家中不再有人读给她听。心想这兔子洞中的故事,是很容易被她淡忘的。这次回来,看到那本一匣的小书丝毫没有被打入冷宫的迹象,它们已大大尽了职责,硬纸片的边角都已很磨损了,图画倒仍清晰。
  “还记得那个掉到兔子洞中的小女孩么?”
  “小孩怎么会掉到兔子洞中去?……你还在胡说八道。”5岁的小孩,已学会了怀疑一切。“你看看,你看看”,她把最后一本打开,翻到我的鼻子下面,“这个小女孩在河边睡觉,她正在做梦呢。”小木头说得很自信,但看着看着,她突然如梦初醒,“其实,她还是很危险的,如果她不从梦中醒来,她不就一直呆在兔子洞中了么!”
  孩子总是孩子,即使是被成人文化培养成了小大人一般的孩子,他们总是会出其不意说出些让你颇能有些咀嚼的孩子话。反过来,也有大人总是像孩子,喜欢与孩子为伴,我们或称之为老顽童,或称之为童心未泯。
  例如,《爱丽斯漫游奇境》的作者,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便是这样一位在童心梦中永远不醒,近来让人常常有所疑问的人。
  卡罗尔向来是位双重性格的人。据说当年维多利亚女王读了《爱丽斯》后非常喜欢,立即命令她的手下前去搜罗这位故事高手的其他作品,没想到带回来的却是厚厚几本艰涩难读的数学著作,署名是道基森(Charles Lutwidge Dodgson)。女王勃然大怒,几乎将手下斩首,最后才不得不相信,这位著作甚丰的牛津大学数学教授,确实另有名分,也是童话故事高手。卡罗尔本人对这个故事未予评论,对他来说,数学教授是他冠冕堂皇的正式身份,童话作家是他的爱好,是他的隐私,是他从不愿与成人分享的秘密。
  卡罗尔的父亲是一位牧师,也是一位数学家。他一向希望儿子能步自己后尘,而且卡罗尔自幼也确实在数学上颇有天赋。他遵从父命进入牛津,一方面往数学及教堂方面发展,但终因说话结巴而放弃做进入教堂的设想,另一方面,他也始终没有放弃在文学及艺术上的追求,1856年25岁的他开始用卡罗尔的名字发表诗作,建立了他的另一个世界。直到他66岁时去世,他创作了许多童话。能够进入这个虚构世界,认识到作为卡罗尔的他的,只有那些可爱的十来岁的小女孩。
  爱丽斯的灵感,便来自于这样一位小女孩,她的名字叫爱丽斯·立德尔。卡罗尔第一次讲述爱丽斯的故事,是在1862年7月4日。若干年后,卡罗尔回忆起那天:
  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天,我绞尽脑汁想讲一个新童话给孩子们听,这样就把我的女主人公送进了一个兔子洞中,我丝毫不知道下一步会发生什么。自那以后,许多年过去了,但那个金色的下午,在我的脑海里仍如同昨天一样——上是无云的蓝天,下是如镜的河水,小舟漫自漂浮,来回懒懒荡着的双桨偶尔溅起几点水滴,那3张小脸,带着期待,如饥似渴地注视着那个童话世界中下一步将发生什么。
  卡罗尔与立德尔一家相识于1856年,立父是卡罗尔执教的学院新来的院长,他们初次见面是在2月,在前往观看牛津划船比赛的火车上,正式结识是两个月后,卡罗尔当时刚开始对摄影大感兴趣,他与一位朋友拍摄一家教堂,正巧立氏一家在那儿,他邀请爱丽斯三姐妹做他照片中的小模特。这次拍摄并不成功,因为这3个孩子无法安安静静听从安排,但是他与立家孩子的交往却就此有了基础。他为他们全家拍照,讲故事给孩子们听。但是早在当年秋天,立太太便对卡罗尔与立家孩子的交往抱着谨慎的态度,她觉得照片拍得太多了。“这好像是暗示我我对他们家的侵犯太久了。”卡罗尔在他的日记中这样写道。幸而在那个冬天,立氏夫妇远在国外,照顾3个孩子的家庭教师对卡罗尔偏爱有加,她允许卡罗尔自由出入立家大院。立氏夫妇回来后,卡罗尔去他们家的次数减少,但夏日里仍能一年四五次带这3个孩子荡舟在牛津附近的泰晤士河上。于是,几年以后,便有了那个金色的下午,便有了文坛上的这篇不朽之作。
  第二个夏天,《爱丽斯漫游奇境》书稿将成,卡罗尔又带着一群女孩前去游河,下午3点,其他人都坐马车上了归途,卡罗尔带着立氏3姐妹坐火车回家。卡罗尔在日记中称此次旅程非常爽心,特别是旅程的结尾更是十分愉快。第二天,卡罗尔请求立母将3个孩子送去让他拍照,立母没有答应,而且至此以后立母便禁止卡罗尔与她的女儿们有任何交往。究竟事出何因,无人知晓。
  卡罗尔向来有记日记的习惯,从1853年他在牛津的三年级开始,到1897年圣诞节他去世前三个星期,卡罗尔从没间断过写日记,总共有13卷。在他去世后一年,他的侄子依据这些日记出版了第一本《卡罗尔传》,但是在当时,还没有人意识到道基森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有多重要,没有人再去注意这堆日记,13本笔记都去向不明。若干年后,人们在一个地窖的硬纸箱中重新见到它们,4本已经丢失,其中两册正是他与立德尔一家交往的最关键的时期。现在的传记作家所能依据的,只有他第一本传记中所引用的段落。卡罗尔与立家交往6年,除了丢失的日记之外,最后立母绝交这天的日记也被人撕去,而且此地无银三百两,在前一页的最后,不知是谁的笔迹,写道日记本此处没有缺漏。这一撕一辩就造成了文学史上的一个千古疑团。一般最顺理成章的猜测便是卡罗尔对立氏三姐妹图谋不轨,被立母察觉,特别是那个“十分愉快”的旅程的结尾到底发生了什么,成了立家与卡罗尔绝交的关键。
  立家的姑娘们自始至终没有对那天发生的事作过评论或解释,她们渐渐长大成人,都以她们的美丽及修养而著称,不再是卡罗尔所喜欢的小女孩们。爱丽斯后与维多利亚的四王子相爱,但终因她出身平民而未能成婚。《漫游奇境》成为经典读物,她们不再与卡罗尔有任何接触,这一段公案渐渐被人遗忘。直到近几年,这段公案才频频引起传记作家的兴趣,按照女权童权的诸种观点,卡罗尔对年幼少女的迷恋与兴趣非但是极为政治不正确,简直就是变态。卡罗尔向来爱写信,从29岁到去世,他总共写了十万多封信,他曾说,“人是写信的动物。”为了让他的小读者高兴,卡罗尔想尽办法变换风格,有的信是图文并茂,或以图代文,有的是镜中之信,文字反写而成,需从镜中阅读才能读懂,还有些信是以他童话中人物之名义写成,因为是精灵之信,故而字迹极小,需在放大镜下才能读。
  卡罗尔的梦想也许是这些小朋友们最好都不要长大。然而孩子们总会长大,小女孩都渐渐变成了大姑娘,就像爱丽斯终究会醒来。卡罗尔创作了爱丽斯,他知道离开童话世界不是易事。看着身边的小女孩们一个个长大,一个个将她们送离童话故事童话书,又吸引着一个个的新女孩到来,卡罗尔却一直没有勇气告诉他自己童话只是一场梦,总该有梦醒时分。真实生活里的道基森很快被人遗忘了,那个梦中未醒的卡罗尔却永远流传了下来,无论褒贬,成了永恒。
  卡罗尔一直未婚。
其他文献
为了研究肿节风全草中倍半萜类化学成分,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ODS柱色谱及制备液相色谱等分离技术从肿节风70%乙醇提取物的正丁醇和乙酸乙酯萃取部分分离得到4个倍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