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治疗的临床分析

来源 :延边医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SSEA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分析腹股沟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将其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法,观察组采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治疗法,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镇痛率,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观察组为6.7%,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复发率为11.7%,观察组为3.3%,对比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股沟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可行性较强,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腹股沟疝;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传统疝修补;临床治疗效果
  本研究为了分析腹股溝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治疗的临床效果,对我院于2013年7月到2014年7月接收并治疗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进行平均分组,分别采用传统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给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现在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我院收治的120例腹股沟疝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华外科学会以及腹壁外科学组所制定的有关腹股沟疝手术治疗方案中的 诊断标准,且均无心肝肾功能障碍[1]。将120例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男性33例,女性27例;年龄范围23~79岁,平均(58.4±2.7)岁;其中斜疝52例,直疝8例;单侧55例,双侧5例;初发疝53例,复发疝7例。观察组患者:男性32例,女性28例;年龄范围23~81岁,平均(58.3±2.9)岁;其中斜疝51例,直疝9例;单侧56例,双侧4例;初发疝53例,复发疝7例。比较对照组与观察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等临床资料,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临床数据对比。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治疗法:按照Bassimi或Mcvay方法进行治疗[2]。
  观察组采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治疗法:具体操作流程为(1)所有患者均在麻醉状态下进行手术,均取仰卧位;(2)于腹股沟韧带体表投影中点上方2 cm到耻骨结节处作约5cm的切口,逐层将腹部外的斜肌腱膜切开,确定病囊后游离至腹膜外脂肪水平,以充分暴露腹膜外脂肪;(3)根据疝囊的大小进行处理,体积较小的疝囊,可直接剥离塞进腹腔,体积较大的疝囊,可于疝囊颈部4~5cm 处断离,之后再塞进腹腔;(4)将填充物放入疝环内,缝合并固定腹横筋膜与临近致密组织;(5)放回精索,缝合并固定网片边缘与邻近组织[3]。
  1.3 观察指标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镇痛率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包括发热、神经性疼痛、腹股沟疼痛、阴囊水肿、尿滞留等。随访1年,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
  1.4 数据处理
  采用SPP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
  2 结果
  2.1 治疗情况对比
  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术后镇痛率,差异明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情况(x±s)
  2.2 并发症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治疗后发热3例,神经性疼痛2例,腹股沟疼痛5例,阴囊水肿1例,尿滞留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1.7%;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发热1例,神经性疼痛1例,腹股沟疼痛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7%;对比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并发症情况[n(%)]
  2.3 复发情况对比
  对照组患者复发7例,未复发53例,复发率为11.7%;观察组患者复发2例,未复发58例,复发率为3.3%;对比两组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复发情况(n)
  3 讨论
  腹股沟疝也成为“疝气”,是临床上常见的普外科疾病,老年人为多发人群,临床上一般会出现腹部可复性无痛包块[5]。对于该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上一般采用手术疗法,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就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手术方法之一。
  本研究通过对两组腹股沟疝患者分别采用传统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治疗,结果显示:相比于传统修补术组,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术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较短,治疗费用较少,术后镇痛率、并发症发生率与复发率均较低。
  综上表明,腹股沟应用疝环填充式无张力修补治疗的临床效果满意,可行性较强,值得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曹相敬.腹股沟疝患者传统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的临床效果对照[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231-232.
  [2]廖伟雄.疝无张力修补术治疗老年腹股沟疝的临床疗效分析[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5):1104-1106.
  [3]徐祖兴.无张力修补术在治疗腹股沟疝中的临床应用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4(23):3040-3041.
  [4]匡唐光.平片法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138-139.
  [5]刘时征.传统疝修补术与疝环填充式无张力疝修补术临床疗效比较[J].中华疝和腹壁外科杂志(电子版),2014(2):54-56.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观察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总结缬沙坦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之间收治的122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观察对象,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接受基础临床治疗加服依那普利,观察组患者接受基础临床治疗加服缬沙坦,分析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4%,对照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68%,两组观察
期刊
摘要:目的:对血液灌流在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中的临床急救效果予以探讨分析。方法:随机选取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在我院急诊科接受治疗的66例重症有机磷中毒患者,将其随机均分为两组,分别作为对照组(33)与观察组(33),对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急救方法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基础上再加用血液灌流方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胆碱酯酶恢复时间、昏迷时
期刊
为弥补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对揭露煤矿断距小于10m的断层发育情况的不足,进一步准确掌握煤矿工作面内中小型断层的发育情况,科学指导矿井安全、高效生产,在山西省晋城矿区某工作面采用槽波地震透射技术与反射技术对该工作面进行联合探测研究。经频谱分析、频散分析、速度分析和槽波提取后,分别对透射槽波进行层析成像、对反射槽波进行动校正处理。试验结果表明:无论是透射还是反射槽波技术,单一方法的解释精度均与实际揭露的有一定的偏差,通过透射与反射两种方法联合探测、综合解释,槽波地震勘探在晋城矿区提高了解释精度,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莫沙比利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至2014年10月我院治疗的12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0.63%,高于对照组的76.56%,具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呕吐、胃灼热、腹痛等症状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具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莫沙比利联合铝碳酸镁片治疗胆汁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