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要卖肾救妈妈!”
8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孩童钻进父母怀抱撒娇的年龄。而年仅8岁的陈子怡,她的童年,却是另一番情形。
2004年,陈子怡的妈妈被查出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年中,看着被病魔苦苦折磨、随时都可能与她离别的妈妈和急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的爸爸,年仅8岁、懂事的小子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肾救母。
“真可怜人,当时我心痛得掉眼泪,就那么瘦小的一个小女孩,看着还心痛不过来呢!哭成个小泪人儿,要求卖肾为妈妈治病,是个男人谁能接受这个场面?”
“她哭我也哭,没办法,我抱着她想给她买些零食哄哄她,她……她说省钱给妈妈治病……当时我口袋里也只有560元钱就全部给孩子了。那天,恨不得能把心掏给她,目送着她走进学校(学校离这里很近),我转过身回到办公室爬在桌子上一个人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真可怜……刚好,那时我一个人值班,这孩子太懂事了,聪明得很,也真可怜。”
2008年9月13日,汝阳县中医院放射科的李向阳,提起当日小子怡独自来到医院哭着要求卖肾救母的场面时。哽咽着,语不成句。
“你不怕她把钱弄丢吗?”
“你想她能弄丢吗?”
“……”
晴天霹雷
2008年9月13日,正值中秋。
得到小子怡卖肾救母的消息,记者不顾一切赶到了小子恰所在地,洛阳市汝阳县小子怡姑姑陈喜风家,可她已经被她爸爸接走了。
几样破烂的旧家具和一台唯一称得上观代电子产品的老式14英寸旧黑白电视。几乎是陈喜凤全部的家当。
得知记者的来意,陈喜凤望着地面,呆呆地说不出一句话。几分钟的恍惚后,她的眼泪刷地一下子涌了出来,膝盖一软,在记者面前就要跪下。记者连忙扶起了她,再次问起小子怡时,她哽咽得连话也说不清楚了。
“子怡和她的妈妈,天天通电话……她妈妈叫杜便巧,34岁……在南阳邓州市一家私立医院就医。”
“说得直白点,她2个人通电话,只是在听对方的哭声……很多时候都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听听哭声就挂了。子怡这孩子太懂事,她穿的鞋破了,对俺的孩子说,不买鞋,省下钱给妈妈治病……”
接着,陈喜凤断断续续地给记者讲了小子怡的家庭。
陈广阔,陈子怡的爸爸,现年33岁,是汝阳县水泥厂一名普通的维修工。10年前,不善言谈、诚实勤劳的他与同在一个厂里上班、长相秀丽的农村姑娘杜便巧走到了一起。婚后不久,这对恩爱的夫妻身边就添了一个活泼伶俐的女儿一陈子怡。
小子怡的到来,让这个月收入不足800元的贫寒家庭,充满了温馨,天真聪明的小子怡让这个家庭时时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而4年前,一个晴天霹雳断送了这个小小家庭的欢乐幸福。
2004年10月22日,30岁的杜便巧忽然浑身乏力、胸闷、眩晕。经洛阳150医院诊断,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妻子的病能治好吗?治病的高额费用从哪里来?当时,小予怡只有4岁,手握着诊断书的陈广阔一下就六神无主,站立不住,瘫坐在门诊大厅的地上。
干细胞移植,二十六七万元,这笔巨额费用对于这对出身贫寒、家境并不富裕的小夫妻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伤心绝望的杜便巧和陈广阔同时想到的是将要被灾难摧残的家庭,和尚未成年、天真可爱的小子怡……两人再也控制不住,在门诊大厅号啕大哭……
为治病,一家人疲于奔命
“从2004年10月到现在,他们东拼西凑了8万多元看病,到现在俺弟是叫地地不灵,唤天天不应,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因此把小子怡寄养在俺家……”子怡的姑姑无奈地说。
洛阳150医院、汝阳县医院、郑州医院、南阳邓州血液病医院……从杜便巧被确诊为白血病之后,她和陈广阔两人便抱着一丝丝希望在各大医院间辗转,钱也大把大把地花去。
4年里,陈广阔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大脑过度紧张,导致现在心智迟钝,常常自言自语。
只顾忧心挣不到钱、借不到钱治疗妻子的病,陈广阔“走神丢了魂”样,有几次险些发生车祸。
借钱借不来,陈广阔就拼命挣钱,在单位加班、抽空捡破烂、找出力活干,就是想多给妻子挣点医药费,真是困难得没办法了,陈广阔就和小子怡上山挖药材给妻子治病。为此,陈广阔从悬崖上摔下来弄得遍体鳞伤,“幸好没有伤住胳膊、腿,在山坡上,小子怡摸着她爸爸的伤,两人抱头大哭……”
陈子怡的爷爷,是位教师,每月1000多元工资。但对治疗白血病那昂贵的医疗费也只是在“大海”上打了一个“小水漂”。爷爷现在还穿着露脚指头的鞋给学生们上课;奶奶是个极实在的农民,种了一亩多地,只能暂时维持几口人的温饱。
陈喜凤没有闲着,虽然也有病,经常进建筑队干出力活,卖菜……省吃俭用,挤出点钱交给弟弟治疗弟媳的病。
小子怡跟着姑姑一起推着三轮车叫卖,有时半天卖不出去菜,小子怡就急得哭了。小子怡一哭,陈喜凤也就忍不住了。为了不让小子怡过分伤心,陈喜凤就改行进了建筑队。
“伯伯,救救我妈妈!”
见到小子怡和她的父亲陈广阔时已是晚上。一家饭店靠门口的桌子旁,小子怡哭丧着脸,陈广阔则一脸的无奈。
得知记者的来意,陈广阔连忙站起让座,并要报饭,被记者拒绝了。看到他们父女二人的表情,记者打破僵局,问道:“谁又得罪小子怡了?”
“我没有得到子怡的同意,把她领到这里吃饭,所以……”陈广阔低沉的声音里满是无奈。
“子怡说,省钱给妈……可她也正长身子……”也许,记者的到来让陈广阔看到了些许的希望和依靠,他内心憋了好久的难受一下子倾泻而出,两行热泪扑簌簌地从这位33岁的男人脸上滚落下来,陈广阔说不下去了。
是呀!在这寒意渐重的日子里,有谁能给这对父女、这一家人温暖的安慰、无私的帮助呢?因为屡屡借钱,即便是亲戚朋友,现在见了他们一家子也有要东躲西藏的。
“记者伯伯,我不要让妈妈死,我不能没有妈妈呀!记者伯伯救救我妈妈吧!爸爸、姑姑都说你能救妈妈,我给您跪下了……伯伯……”一直流着眼泪望着记者的小子怡,忽然扑到记者的怀里,大声哭泣起来。抱着幼小、单薄却坚韧的小子怡,记者鼻子一酸,泪水又模糊了眼睛。和小子怡泪脸对着泪跟,记者说不出一句安慰她的话,只能艰难地点头。
记者走了,留下了身上仅有的200元钱走了,迈着无奈、沉重的脚步走了。
小子怡和她的父亲目送着远去的记者,眼睛里满含着期盼和渴望……
8岁,正是天真烂漫的孩童钻进父母怀抱撒娇的年龄。而年仅8岁的陈子怡,她的童年,却是另一番情形。
2004年,陈子怡的妈妈被查出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年中,看着被病魔苦苦折磨、随时都可能与她离别的妈妈和急得团团转却束手无策的爸爸,年仅8岁、懂事的小子怡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卖肾救母。
“真可怜人,当时我心痛得掉眼泪,就那么瘦小的一个小女孩,看着还心痛不过来呢!哭成个小泪人儿,要求卖肾为妈妈治病,是个男人谁能接受这个场面?”
“她哭我也哭,没办法,我抱着她想给她买些零食哄哄她,她……她说省钱给妈妈治病……当时我口袋里也只有560元钱就全部给孩子了。那天,恨不得能把心掏给她,目送着她走进学校(学校离这里很近),我转过身回到办公室爬在桌子上一个人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真可怜……刚好,那时我一个人值班,这孩子太懂事了,聪明得很,也真可怜。”
2008年9月13日,汝阳县中医院放射科的李向阳,提起当日小子怡独自来到医院哭着要求卖肾救母的场面时。哽咽着,语不成句。
“你不怕她把钱弄丢吗?”
“你想她能弄丢吗?”
“……”
晴天霹雷
2008年9月13日,正值中秋。
得到小子怡卖肾救母的消息,记者不顾一切赶到了小子恰所在地,洛阳市汝阳县小子怡姑姑陈喜风家,可她已经被她爸爸接走了。
几样破烂的旧家具和一台唯一称得上观代电子产品的老式14英寸旧黑白电视。几乎是陈喜凤全部的家当。
得知记者的来意,陈喜凤望着地面,呆呆地说不出一句话。几分钟的恍惚后,她的眼泪刷地一下子涌了出来,膝盖一软,在记者面前就要跪下。记者连忙扶起了她,再次问起小子怡时,她哽咽得连话也说不清楚了。
“子怡和她的妈妈,天天通电话……她妈妈叫杜便巧,34岁……在南阳邓州市一家私立医院就医。”
“说得直白点,她2个人通电话,只是在听对方的哭声……很多时候都是连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听听哭声就挂了。子怡这孩子太懂事,她穿的鞋破了,对俺的孩子说,不买鞋,省下钱给妈妈治病……”
接着,陈喜凤断断续续地给记者讲了小子怡的家庭。
陈广阔,陈子怡的爸爸,现年33岁,是汝阳县水泥厂一名普通的维修工。10年前,不善言谈、诚实勤劳的他与同在一个厂里上班、长相秀丽的农村姑娘杜便巧走到了一起。婚后不久,这对恩爱的夫妻身边就添了一个活泼伶俐的女儿一陈子怡。
小子怡的到来,让这个月收入不足800元的贫寒家庭,充满了温馨,天真聪明的小子怡让这个家庭时时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而4年前,一个晴天霹雳断送了这个小小家庭的欢乐幸福。
2004年10月22日,30岁的杜便巧忽然浑身乏力、胸闷、眩晕。经洛阳150医院诊断,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妻子的病能治好吗?治病的高额费用从哪里来?当时,小予怡只有4岁,手握着诊断书的陈广阔一下就六神无主,站立不住,瘫坐在门诊大厅的地上。
干细胞移植,二十六七万元,这笔巨额费用对于这对出身贫寒、家境并不富裕的小夫妻来说,无疑是一个天文数字。
伤心绝望的杜便巧和陈广阔同时想到的是将要被灾难摧残的家庭,和尚未成年、天真可爱的小子怡……两人再也控制不住,在门诊大厅号啕大哭……
为治病,一家人疲于奔命
“从2004年10月到现在,他们东拼西凑了8万多元看病,到现在俺弟是叫地地不灵,唤天天不应,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因此把小子怡寄养在俺家……”子怡的姑姑无奈地说。
洛阳150医院、汝阳县医院、郑州医院、南阳邓州血液病医院……从杜便巧被确诊为白血病之后,她和陈广阔两人便抱着一丝丝希望在各大医院间辗转,钱也大把大把地花去。
4年里,陈广阔没有睡过一个安稳觉,大脑过度紧张,导致现在心智迟钝,常常自言自语。
只顾忧心挣不到钱、借不到钱治疗妻子的病,陈广阔“走神丢了魂”样,有几次险些发生车祸。
借钱借不来,陈广阔就拼命挣钱,在单位加班、抽空捡破烂、找出力活干,就是想多给妻子挣点医药费,真是困难得没办法了,陈广阔就和小子怡上山挖药材给妻子治病。为此,陈广阔从悬崖上摔下来弄得遍体鳞伤,“幸好没有伤住胳膊、腿,在山坡上,小子怡摸着她爸爸的伤,两人抱头大哭……”
陈子怡的爷爷,是位教师,每月1000多元工资。但对治疗白血病那昂贵的医疗费也只是在“大海”上打了一个“小水漂”。爷爷现在还穿着露脚指头的鞋给学生们上课;奶奶是个极实在的农民,种了一亩多地,只能暂时维持几口人的温饱。
陈喜凤没有闲着,虽然也有病,经常进建筑队干出力活,卖菜……省吃俭用,挤出点钱交给弟弟治疗弟媳的病。
小子怡跟着姑姑一起推着三轮车叫卖,有时半天卖不出去菜,小子怡就急得哭了。小子怡一哭,陈喜凤也就忍不住了。为了不让小子怡过分伤心,陈喜凤就改行进了建筑队。
“伯伯,救救我妈妈!”
见到小子怡和她的父亲陈广阔时已是晚上。一家饭店靠门口的桌子旁,小子怡哭丧着脸,陈广阔则一脸的无奈。
得知记者的来意,陈广阔连忙站起让座,并要报饭,被记者拒绝了。看到他们父女二人的表情,记者打破僵局,问道:“谁又得罪小子怡了?”
“我没有得到子怡的同意,把她领到这里吃饭,所以……”陈广阔低沉的声音里满是无奈。
“子怡说,省钱给妈……可她也正长身子……”也许,记者的到来让陈广阔看到了些许的希望和依靠,他内心憋了好久的难受一下子倾泻而出,两行热泪扑簌簌地从这位33岁的男人脸上滚落下来,陈广阔说不下去了。
是呀!在这寒意渐重的日子里,有谁能给这对父女、这一家人温暖的安慰、无私的帮助呢?因为屡屡借钱,即便是亲戚朋友,现在见了他们一家子也有要东躲西藏的。
“记者伯伯,我不要让妈妈死,我不能没有妈妈呀!记者伯伯救救我妈妈吧!爸爸、姑姑都说你能救妈妈,我给您跪下了……伯伯……”一直流着眼泪望着记者的小子怡,忽然扑到记者的怀里,大声哭泣起来。抱着幼小、单薄却坚韧的小子怡,记者鼻子一酸,泪水又模糊了眼睛。和小子怡泪脸对着泪跟,记者说不出一句安慰她的话,只能艰难地点头。
记者走了,留下了身上仅有的200元钱走了,迈着无奈、沉重的脚步走了。
小子怡和她的父亲目送着远去的记者,眼睛里满含着期盼和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