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2008年1-9月我国对外贸易的形势与特点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9个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到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2%;进口89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9.0%,累计贸易顺差1809.9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净减少204.8亿美元。前9个月对外贸易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一般贸易增长迅速,加工贸易增长速度相对回落。加工贸易增长平缓的原因,从进口看,主要说明加工贸易方式所需的进口商品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较小,而从出口看,其商品结构受国际需求和国内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则较大。
第二,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为进(出)口金额增幅大大超过进(出)口贸易量的增长。如前9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达到2942亿美元,增长69.5%;但贸易金额与贸易量增长反差很大。如进口铁矿砂3.5亿吨,增长22%,但进口均价达141.3美元/吨,上涨高达77%。百亿美元以上出口产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出口246亿美元,出口量增长-0,4%,而出口金额增长5.8%。
第三,受国际市场价格诱导,一些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量仍然较大。如前9个月煤炭累计出口3572万吨,同比下降6.1%,而金额增长了65.1%,扣除进口煤炭3237万吨,仍然净出口335万吨。这说明,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结构如果仅靠关税调节措施,而国内价格如不能调整到位,优化出口结构是难以圆满做到的。
第四,对美国与香港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仍然保持较高增幅。
第五,广东省出口增速明显下滑,一些西部省区出口增速提高。前9个月,广东省出口增长速度只为13.5%,其中深圳市出口增速为10.2%,对比2007年该两省市的出口增速22.3%和24.0%呈现明显下滑。西部一些省区的出口增长速度相当强劲,如广西出口增速达到52.8%,四川增速44.1%。这说明出口导向型加工企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初现成效。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对2008年前9个月的进出口贸易形势作出如下分析和解释:
(一)2008年在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进出口贸易增长受价格虚高的影响成分较大
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国际市场上大量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对我国进口贸易造成明显的成本上升,尽管进口的商品数量有所增长,但价格上升幅度远远大于进口量的增长。这种情形也发生在中国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中。但是,与从其他地方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从中国进口价格的上涨速度其实慢得多。特别是出口美国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反映的其实是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这就是说,上半年中国对外出口也有明显的价格因素,也存在商品量增长低于商品价格增长的现象,但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对比其他国家要小,因此中国出口商品仍然有竞争力,出口增长势头虽然减弱,但仍然保持增长,特别对经济景气状况较好的欧盟和日本市场,出口增长速度依然较大。
(二)价格虚高的景气假象掩盖了大量中小企业困难的真实情况
由于价格虚高,按美元价值量来计算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貌似景气,名义增长率不低,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已经出现严重困难。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上半年有6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歇业,长江、珠江三角洲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其中又以节能灯、五金工具、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企业最为严重。近期看来,情况没有出现根本好转,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境已经直接威胁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
(三)通货膨胀和国内政策调整对加工贸易增长更不利
自2007年以来,除了CPI指数不断攀升以外,国家对出口贸易的政策也不断进行收缩性调整,降低了出口退税率、收紧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政策,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对企业出口贸易都产生了抑制作用。从我国两种主要的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出口受到生产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双重夹击下,对比一般贸易处于更不利的境地。
(四)美元汇率下跌导致了我国出口增速在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变化
自2002年以来,美元汇率不断下跌,到2008年7月中旬达到最低谷,美元对欧元汇率低到1.6:1美元对日元为0.0095:1;从7月中旬以后,美元汇率开始反弹。人民币汇率汇改至今已历时3年,截止2008年7月,名义汇率升值幅度接近18%。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美元对欧元的大幅度贬值导致人民币对欧元不升反贬,截止2008年6月,人民币对欧元累计贬值8.4%,有力地增强了中国企业和商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导致我国对欧洲出口贸易的稳定快速增长。在东盟各国中,除泰国外,汇改前后人民币对东盟各主要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我对东盟出口基本不受汇率影响。日元、韩元和新台币对美元的升值,抵消或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在这三个出口市场的负面影响,因此2008年前9个月,我国对该三个经济体的出口增速仍然保持;其中对韩出口呈现高速增长,其原因是韩国在华投资企业产品返销韩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维持初级产品、特别是能源产品的国内低价格难以为继
前9个月,我国资源性产品出口量的增长速度仍然很快,这些能源产品的国内价格若不能理顺,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就难以实现。特别是继续维持国内能源产品的低价格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一是促使国际产业界继续向中国转移高耗能的生产项目,对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不利;二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造成对世界的消费补贴。既有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消费者补贴,还有外轮在中国港口加油的价格补贴,根据计算,外国万吨轮船在我国港口加油一次可节省油料成本50万美元。长此以往,将大大损害中国自身的利益,因此,能源产品的低价格是不可持续的。粮食产品由于采取了禁止出口的政策,因此出口量和出口金额都出现绝对下降,并由此割断了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关系。但这种出口歧视政策只能是短期和临时性措施,不可能持久。因为这种政策不符合我们自己高举的贸易自由化的旗帜,易于受人以柄;而且也不符合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利益。在国际粮价高涨的外部条件下,以禁止出口的方式保护全国粮食消费者的利益是以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利益损失为代价。短期内的代价容易被接受的,但要持续很久也是不容易的,而且也不合理。
二、各主要货币及人民币的汇率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外贸影响
欧元汇率的变化。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软,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59的高位开始下跌,从8月1日到10月24日欧元对美元汇率下跌18.4%,同期英镑下跌19%;到2008年11月初欧元已跌至1.27,2009年还可能继续下跌。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欧元区经济衰退的风险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减少,欧洲央行为刺激经济已经在减息,欧元供给增加;二是美国市场需求下降,欧元区对美国出口放缓,欧元区国家对美国贸易顺差减少,加上美国金融机构因危机陷入流动性困难,美元供应减少,欧洲资本回流美国,导致对美元需求上升,美元对欧元汇率走强;三是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相对于长期均衡水平而言,7月之前的欧元汇率水平已被大大高估,均衡汇率水平应是1.20,因此欧元走软乃是理性回归。
但欧元汇率的未来趋势不可能持续跌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都采取了救市政策。美国与欧元区各国相比较,其财政政策和注资、降息措施的力度更大一些,因此,美元汇率的长期趋势不可能走强。如果美国救市政策有效,刺激市场回升,也将带动欧洲出口回暖,预计欧元汇率不可能跌破1:1。
日元对美元汇率。由于日本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状态,日元一直保持很低的利率水平,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变动主要取决于美国的利率变动。由于布什政府采取的低利率政策,到2004年已使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4%;从2004年开始,由于美元利率开始回调,日元对美元汇率才开始减缓升值的幅度。从2005年以后至2007年底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130左右升值到1:110。2008年上半年,日元小幅度升值到1:107左右,到10月中旬,日元汇率已经升值到1:95;从8月1日到10月24日,日元对美元升值了8.8%。日元升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从日本借了大量的日元资金从事套利交易。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明显暴露以后,由于从事短期套利交易的风险加大,加上日本的金融机构资金开始紧张,大量资金从美元等形式的资产要换成日元资产回流日本,从而抬高了日元汇率。未来影响日元汇率升值的短期、长期因素都将存在:一是资本回流,日元需求上升;二是金融救市,美元供给增加;三是日元利率没有下调的空间。日元贬值的唯一压力来自日本出口贸易因日元升值而导致顺差缩小,美元收入减少。综合以上因素,至少在2009年上半年,日元对美元汇率仍将继续小幅度升值,可能在1:95和1:85之间徘徊。如果日元汇率突破1:80的历史最高点,可能导致日本出口贸易严重困难,贸易顺差发生逆转,迫使日元汇率转向下行。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对我国外贸影响。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至2008年6月,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变化:对美元升值16.1%;对日元升值12.2%;对新台币升值11.9%;对欧元贬值8.4%;对韩元升值15.7%。而伴随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变化所产生的贸易效应表现为:对美国、香港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放缓;对日本出口增速也放缓;对台出口增速下滑;但对欧盟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上升;对东盟出口增长稳定。唯一例外的是对韩国出口没有因为人民币升值而使出口增速下降,反而有所提高。2008年以来,日元、韩元和新台币对美元的升值,抵消或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在这三个出口市场的负面影响。因此,2008年前9个月,我国对该三个经济体的出口增速仍然保持;其中对韩出口呈现高速增长,其原因是韩国在华投资企业产品返销韩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汇率伴随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短期内不可能发生逆转,从欧元汇率走势分析看,2009上半年欧元仍有较大贬值空间,如果人民币继续盯住美元,人民币对欧洲主要货币汇率从贬值转为升值,那么我国将对主要贸易国家(除日本外)的货币无一例外全部升值,在当前国外环境不利形势下对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人民币汇率水平既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政策,又取决于对出口增长形势的预期和判断。如果要采取刺激出口的汇率政策,由于贸易结算和支付绝大多数是美元,因此首先应停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尽可能下行并较大幅度贬值,才能抵消欧元对美元贬值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另外,日元对美元升值,也对人民币升值,这对我国是有利的。
三、防范汇率风险的领域与措施
外汇储备资产。从长期趋势看,美元是走软的货币,因此必然有汇率缩水的风险。从外汇储备币种看,应减少美元资产的比重,主要是通过增量来调整,而不一定要通过减持来调整。从资产形态上,应减少金融资产比重,增加不动产、黄金和实物储备比重。
进出口贸易。第一,出口企业应充分应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减少企业的收汇风险,原先依靠海外投保、或依赖国际金融机构担保的业务,也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发生了疑问。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财政部全资所属公司,有着国外金融机构无法相比的信用,未受金融危机影响,是国内企业投保的首选。
第二,出口市场多元化。在我国七大贸易伙伴中,应适当减少对美国、香港市场的依赖,防止美元汇率贬值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应尽量开拓日本、韩国、东盟市场。在七大贸易伙伴之外,尽量开拓俄、中亚市场和巴西、印度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在市场多元化基础上努力争取结算、支付货币多样化。
第三,结算、支付货币多样化。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霸权地位经金融危机重创会有所削弱,但还没有别的货币可以取代,未来其他西方货币地位也会略有上升,适应这种国际货币体制,我国的对外贸易结算、支付应尽可能增加其他货币作为支付工具,并在结算之前根据各种汇率变化的风险,收进硬货币,支付软货币,并努力在外汇管理中鼓励企业实现结算与支付货币多样化。
第四,进口贸易方式多样化。在进口贸易中,我国只采用现货贸易方式,必然受商品价格、汇率变动风险的不利影响,应当学习和采用期货和现货两种方式开展进口贸易,当期货价格下跌时,应根据价格趋势作出交易决策,以防止价格上升造成损失,同时也可以把期货交易应用到防范汇率风险中来。
第五,开展外汇交易业务避险。在外汇交易业务中,外汇掉期业务、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等都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业务,也是教科书和外汇业务操作中重点介绍的方法,但我国出口企业大量是中小企业,要熟练应用这些业务方法存在客观困难,需要有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汇率风险防范服务,这种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
第六,增加人民币结算支付。世界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元危机,这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新机遇。要在对外贸易中争取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支付,扩大人民币的流通。为此,应适时加入国际清算业务,为人民币扩大流通创造条件。使用人民币结算和支付,我国企业的汇率风险才能降到最低。
企业海外投资。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也要防止汇率风险的损失。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过去我国企业在美国或以美元来计算的资产都不同程度遭受到美元汇率贬值的损失。因此,在选择投资地点或选择某种货币作为资产计量时要考虑该国和该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避免因汇率变动造成投资的损失。另外,未来欧元走软,欧洲经济又陷入低迷,因此,对于中国生产性企业而言,收购欧洲生产制造能力是不错的机会
利用外资:外债和证券融资。在利用外资中,除了外商直接投资,我国不少企业或政府部门,也吸引国外的债务融资,在有选择的条件下,也要考虑不同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美元外债比重太高对我是不利的。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融资,也要考虑证券市场的货币种类,要避开汇率风险大的市场,开发汇率风险小的市场。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
根据海关统计,2008年前9个月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累计达到19671.3亿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5.2%,其中出口10740.6亿美元,同比增长22.2%;进口8930.7亿美元,同比增长29.0%,累计贸易顺差1809.9亿美元,同比下降11.3%,净减少204.8亿美元。前9个月对外贸易形势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一般贸易增长迅速,加工贸易增长速度相对回落。加工贸易增长平缓的原因,从进口看,主要说明加工贸易方式所需的进口商品受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因素的影响较小,而从出口看,其商品结构受国际需求和国内政策调整因素的影响则较大。
第二,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主要表现为进(出)口金额增幅大大超过进(出)口贸易量的增长。如前9个月我国进口初级产品达到2942亿美元,增长69.5%;但贸易金额与贸易量增长反差很大。如进口铁矿砂3.5亿吨,增长22%,但进口均价达141.3美元/吨,上涨高达77%。百亿美元以上出口产品中,自动数据处理设备的零件出口246亿美元,出口量增长-0,4%,而出口金额增长5.8%。
第三,受国际市场价格诱导,一些资源性产品的出口量仍然较大。如前9个月煤炭累计出口3572万吨,同比下降6.1%,而金额增长了65.1%,扣除进口煤炭3237万吨,仍然净出口335万吨。这说明,资源性产品的出口结构如果仅靠关税调节措施,而国内价格如不能调整到位,优化出口结构是难以圆满做到的。
第四,对美国与香港的出口增长速度明显下降,但对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出口增长仍然保持较高增幅。
第五,广东省出口增速明显下滑,一些西部省区出口增速提高。前9个月,广东省出口增长速度只为13.5%,其中深圳市出口增速为10.2%,对比2007年该两省市的出口增速22.3%和24.0%呈现明显下滑。西部一些省区的出口增长速度相当强劲,如广西出口增速达到52.8%,四川增速44.1%。这说明出口导向型加工企业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已初现成效。根据上述特点,可以对2008年前9个月的进出口贸易形势作出如下分析和解释:
(一)2008年在国内外通货膨胀的影响下,进出口贸易增长受价格虚高的影响成分较大
由于受通货膨胀的影响,国际市场上大量资源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对我国进口贸易造成明显的成本上升,尽管进口的商品数量有所增长,但价格上升幅度远远大于进口量的增长。这种情形也发生在中国对其他贸易伙伴的出口中。但是,与从其他地方进口商品价格的上涨相比,从中国进口价格的上涨速度其实慢得多。特别是出口美国的产品价格的上涨反映的其实是人民币对美元的贬值。这就是说,上半年中国对外出口也有明显的价格因素,也存在商品量增长低于商品价格增长的现象,但中国商品价格上涨幅度对比其他国家要小,因此中国出口商品仍然有竞争力,出口增长势头虽然减弱,但仍然保持增长,特别对经济景气状况较好的欧盟和日本市场,出口增长速度依然较大。
(二)价格虚高的景气假象掩盖了大量中小企业困难的真实情况
由于价格虚高,按美元价值量来计算的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貌似景气,名义增长率不低,但实际上大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已经出现严重困难。根据有关部门统计,2008年上半年有6万多家规模以上企业歇业,长江、珠江三角洲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面临破产倒闭,其中又以节能灯、五金工具、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型企业最为严重。近期看来,情况没有出现根本好转,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困境已经直接威胁到地方经济发展和群众就业。
(三)通货膨胀和国内政策调整对加工贸易增长更不利
自2007年以来,除了CPI指数不断攀升以外,国家对出口贸易的政策也不断进行收缩性调整,降低了出口退税率、收紧了对加工贸易企业的政策,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对企业出口贸易都产生了抑制作用。从我国两种主要的贸易方式来看,加工贸易出口受到生产成本上升和人民币汇率升值的双重夹击下,对比一般贸易处于更不利的境地。
(四)美元汇率下跌导致了我国出口增速在不同贸易伙伴之间的变化
自2002年以来,美元汇率不断下跌,到2008年7月中旬达到最低谷,美元对欧元汇率低到1.6:1美元对日元为0.0095:1;从7月中旬以后,美元汇率开始反弹。人民币汇率汇改至今已历时3年,截止2008年7月,名义汇率升值幅度接近18%。尽管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幅度较大,但美元对欧元的大幅度贬值导致人民币对欧元不升反贬,截止2008年6月,人民币对欧元累计贬值8.4%,有力地增强了中国企业和商品在欧洲市场的竞争力,导致我国对欧洲出口贸易的稳定快速增长。在东盟各国中,除泰国外,汇改前后人民币对东盟各主要成员国货币的汇率没有发生较大变化,因此我对东盟出口基本不受汇率影响。日元、韩元和新台币对美元的升值,抵消或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在这三个出口市场的负面影响,因此2008年前9个月,我国对该三个经济体的出口增速仍然保持;其中对韩出口呈现高速增长,其原因是韩国在华投资企业产品返销韩国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维持初级产品、特别是能源产品的国内低价格难以为继
前9个月,我国资源性产品出口量的增长速度仍然很快,这些能源产品的国内价格若不能理顺,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就难以实现。特别是继续维持国内能源产品的低价格将产生许多负面影响。
一是促使国际产业界继续向中国转移高耗能的生产项目,对实现我国的节能减排不利;二是在开放经济条件下将造成对世界的消费补贴。既有高耗能产品出口的消费者补贴,还有外轮在中国港口加油的价格补贴,根据计算,外国万吨轮船在我国港口加油一次可节省油料成本50万美元。长此以往,将大大损害中国自身的利益,因此,能源产品的低价格是不可持续的。粮食产品由于采取了禁止出口的政策,因此出口量和出口金额都出现绝对下降,并由此割断了国内外市场粮食价格的影响关系。但这种出口歧视政策只能是短期和临时性措施,不可能持久。因为这种政策不符合我们自己高举的贸易自由化的旗帜,易于受人以柄;而且也不符合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利益。在国际粮价高涨的外部条件下,以禁止出口的方式保护全国粮食消费者的利益是以粮食主产区农民的利益损失为代价。短期内的代价容易被接受的,但要持续很久也是不容易的,而且也不合理。
二、各主要货币及人民币的汇率变化趋势及对我国外贸影响
欧元汇率的变化。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欧元对美元的汇率持续走软,欧元对美元的汇率从1.59的高位开始下跌,从8月1日到10月24日欧元对美元汇率下跌18.4%,同期英镑下跌19%;到2008年11月初欧元已跌至1.27,2009年还可能继续下跌。其原因主要有:一是欧元区经济衰退的风险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逐步减少,欧洲央行为刺激经济已经在减息,欧元供给增加;二是美国市场需求下降,欧元区对美国出口放缓,欧元区国家对美国贸易顺差减少,加上美国金融机构因危机陷入流动性困难,美元供应减少,欧洲资本回流美国,导致对美元需求上升,美元对欧元汇率走强;三是西方学者普遍认为,相对于长期均衡水平而言,7月之前的欧元汇率水平已被大大高估,均衡汇率水平应是1.20,因此欧元走软乃是理性回归。
但欧元汇率的未来趋势不可能持续跌落。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欧美各国都采取了救市政策。美国与欧元区各国相比较,其财政政策和注资、降息措施的力度更大一些,因此,美元汇率的长期趋势不可能走强。如果美国救市政策有效,刺激市场回升,也将带动欧洲出口回暖,预计欧元汇率不可能跌破1:1。
日元对美元汇率。由于日本长期陷入通货紧缩状态,日元一直保持很低的利率水平,日元对美元的汇率变动主要取决于美国的利率变动。由于布什政府采取的低利率政策,到2004年已使日元对美元汇率升值了24%;从2004年开始,由于美元利率开始回调,日元对美元汇率才开始减缓升值的幅度。从2005年以后至2007年底日元对美元汇率从1:130左右升值到1:110。2008年上半年,日元小幅度升值到1:107左右,到10月中旬,日元汇率已经升值到1:95;从8月1日到10月24日,日元对美元升值了8.8%。日元升值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日本长期实行低利率,美国和欧洲的金融机构从日本借了大量的日元资金从事套利交易。2008年9月,美国金融危机明显暴露以后,由于从事短期套利交易的风险加大,加上日本的金融机构资金开始紧张,大量资金从美元等形式的资产要换成日元资产回流日本,从而抬高了日元汇率。未来影响日元汇率升值的短期、长期因素都将存在:一是资本回流,日元需求上升;二是金融救市,美元供给增加;三是日元利率没有下调的空间。日元贬值的唯一压力来自日本出口贸易因日元升值而导致顺差缩小,美元收入减少。综合以上因素,至少在2009年上半年,日元对美元汇率仍将继续小幅度升值,可能在1:95和1:85之间徘徊。如果日元汇率突破1:80的历史最高点,可能导致日本出口贸易严重困难,贸易顺差发生逆转,迫使日元汇率转向下行。
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及对我国外贸影响。自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改革至2008年6月,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变化:对美元升值16.1%;对日元升值12.2%;对新台币升值11.9%;对欧元贬值8.4%;对韩元升值15.7%。而伴随人民币对主要贸易伙伴的汇率变化所产生的贸易效应表现为:对美国、香港的出口贸易增长速度放缓;对日本出口增速也放缓;对台出口增速下滑;但对欧盟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上升;对东盟出口增长稳定。唯一例外的是对韩国出口没有因为人民币升值而使出口增速下降,反而有所提高。2008年以来,日元、韩元和新台币对美元的升值,抵消或部分抵消了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在这三个出口市场的负面影响。因此,2008年前9个月,我国对该三个经济体的出口增速仍然保持;其中对韩出口呈现高速增长,其原因是韩国在华投资企业产品返销韩国发挥了重要作用。由于汇率伴随世界经济形势恶化短期内不可能发生逆转,从欧元汇率走势分析看,2009上半年欧元仍有较大贬值空间,如果人民币继续盯住美元,人民币对欧洲主要货币汇率从贬值转为升值,那么我国将对主要贸易国家(除日本外)的货币无一例外全部升值,在当前国外环境不利形势下对2009年我国对外贸易无疑是雪上加霜。因此,人民币汇率水平既取决于人民币汇率政策,又取决于对出口增长形势的预期和判断。如果要采取刺激出口的汇率政策,由于贸易结算和支付绝大多数是美元,因此首先应停止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尽可能下行并较大幅度贬值,才能抵消欧元对美元贬值对我国出口的不利影响。另外,日元对美元升值,也对人民币升值,这对我国是有利的。
三、防范汇率风险的领域与措施
外汇储备资产。从长期趋势看,美元是走软的货币,因此必然有汇率缩水的风险。从外汇储备币种看,应减少美元资产的比重,主要是通过增量来调整,而不一定要通过减持来调整。从资产形态上,应减少金融资产比重,增加不动产、黄金和实物储备比重。
进出口贸易。第一,出口企业应充分应用出口信用保险政策性金融工具。减少企业的收汇风险,原先依靠海外投保、或依赖国际金融机构担保的业务,也随着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发生了疑问。而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是我国财政部全资所属公司,有着国外金融机构无法相比的信用,未受金融危机影响,是国内企业投保的首选。
第二,出口市场多元化。在我国七大贸易伙伴中,应适当减少对美国、香港市场的依赖,防止美元汇率贬值和人民币汇率升值对企业的不利影响,应尽量开拓日本、韩国、东盟市场。在七大贸易伙伴之外,尽量开拓俄、中亚市场和巴西、印度这些新兴经济体的市场,在市场多元化基础上努力争取结算、支付货币多样化。
第三,结算、支付货币多样化。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霸权地位经金融危机重创会有所削弱,但还没有别的货币可以取代,未来其他西方货币地位也会略有上升,适应这种国际货币体制,我国的对外贸易结算、支付应尽可能增加其他货币作为支付工具,并在结算之前根据各种汇率变化的风险,收进硬货币,支付软货币,并努力在外汇管理中鼓励企业实现结算与支付货币多样化。
第四,进口贸易方式多样化。在进口贸易中,我国只采用现货贸易方式,必然受商品价格、汇率变动风险的不利影响,应当学习和采用期货和现货两种方式开展进口贸易,当期货价格下跌时,应根据价格趋势作出交易决策,以防止价格上升造成损失,同时也可以把期货交易应用到防范汇率风险中来。
第五,开展外汇交易业务避险。在外汇交易业务中,外汇掉期业务、远期外汇交易、外汇期货交易等都是规避汇率风险的重要业务,也是教科书和外汇业务操作中重点介绍的方法,但我国出口企业大量是中小企业,要熟练应用这些业务方法存在客观困难,需要有专门的中介服务机构为其提供汇率风险防范服务,这种金融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与支持。
第六,增加人民币结算支付。世界金融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美元危机,这为人民币国际地位的提高提供了新机遇。要在对外贸易中争取多使用人民币进行结算和支付,扩大人民币的流通。为此,应适时加入国际清算业务,为人民币扩大流通创造条件。使用人民币结算和支付,我国企业的汇率风险才能降到最低。
企业海外投资。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也要防止汇率风险的损失。由于人民币对美元升值,过去我国企业在美国或以美元来计算的资产都不同程度遭受到美元汇率贬值的损失。因此,在选择投资地点或选择某种货币作为资产计量时要考虑该国和该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避免因汇率变动造成投资的损失。另外,未来欧元走软,欧洲经济又陷入低迷,因此,对于中国生产性企业而言,收购欧洲生产制造能力是不错的机会
利用外资:外债和证券融资。在利用外资中,除了外商直接投资,我国不少企业或政府部门,也吸引国外的债务融资,在有选择的条件下,也要考虑不同货币的汇率变动趋势,美元外债比重太高对我是不利的。我国企业的海外上市融资,也要考虑证券市场的货币种类,要避开汇率风险大的市场,开发汇率风险小的市场。
(本栏目策划、编辑:苏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