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蒋介石作为一代枭雄,曾统治旧中国达22年之久。他一生中,多次遇险但都侥幸脱险,这与他的好友、救命恩人、面貌酷似他的同乡何云的鼎力相助密不可分,因为何云是他惟一的“替身”。
物色“替身”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连连告捷,相继攻克武汉、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革命势力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当北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蒋介石忽然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暗中勾结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白色恐怖”迅速蔓延全国,一时风声鹤唳。
蒋介石这一倒行逆施的“四·一二”“清党”大屠杀罪恶行径,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他因做贼心虚,以前也遭遇过几次未遂刺杀,此时此刻更是严加提防,惟恐遭到报复和暗算。特别是汪精卫遇刺之后(目标实则是蒋介石,因会议合照时蒋有事由汪精卫参加,刺客才将目标转向刺汪),戒心日渐加重,经常疑神疑鬼。善于洞察主子心态和神色的陈立夫,决定为他找一个与其相似的“替身”,以防不测。
陈立夫此人颇具谍报天赋,其二叔陈其美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任上海都督,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暗杀。陈立夫受其叔父的影响,1925年从美国匹兹堡大学煤矿工程专业毕业后,放弃实业救国的理想,加入国民党,从事机要情报活动。蒋介石是陈其美的拜把之弟,因在上海时得到陈其美提携,故对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另眼看待,也特别信任。1926年初蒋介石任命陈立夫为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随侍左右。此时,陈立夫已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机要科主任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等职。后和其兄陈果夫逐渐掌握了国民党组织大权,建立了主管国民党党务的CC系(“二陈”派系)与“中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机构,形成“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陈立夫的建议得到蒋介石准许,物色“委员长替身”的行动立即付诸实施。因此事迫在眉睫又必须隐秘行动,陈立夫即暗中加紧进行。
此事如此急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蒋介石自北伐战争结束、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及“宁汉合流”之后,一面“清党反共”,一面派兵“剿匪”和消灭反蒋武装;同时施行招降纳叛之策,让各路军阀“易帜”归顺民国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转战粤、桂、黔、川,突破蒋介石的重重围追堵截,攻占黔北重镇遵义。蒋介石估计红军将西入四川或北往陕甘,为了加强对四川、云南、贵州地方军阀的控制,同时“围剿”川陕根据地的红军,除了决定派遣要员贺国光带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营参谋团”抵达重庆监督刘湘“围剿”红军外,他本人还要亲自去视察和慰谕川滇黔将领。
蒋介石此次西南之行,决定让陈立夫物色和训练好的“委员长替身”秘密随行。结果,此举果然瞒天过海,以假乱真,虽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还是让蒋介石十分欢心。
这个神秘“替身”是谁呢?他的前因后果又是怎样?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团。笔者经多方查找史料,终于弄清其中奥秘。
半夜密令
1934年11月的一天,夜已过半,下弦月把美丽的西子湖朦胧在一片迷茫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深邃、神秘。
这时,杭州竹竿巷47号一幢徽派建筑的黑漆大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闪出一个戴墨镜和鸭舌帽、手拎黑色皮包的瘦高个儿的人来。此人名叫何云,字玉龙,时任浙江省会的公安局局长。何云向身后门缝中探出半个脑袋的少妇挥挥手,门又“吱呀”一声关上了。何云向停在大门不远处的一辆黑色“雪铁龙”轿车走去。小光头驾驶员也戴着墨镜,急忙打开车门,何云一躬身坐了进去。
一阵轻颤,“雪铁龙”无声地离开了竹竿巷……
小光头瞥了几眼何云,已断定此人不是委员长,只不过外貌极像而已。刚才,他乍见此人着实吃了一惊:怎么委员长会在此地出现?委员长昨日下午还在南京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呢,不可能在此间普通的别墅中出现。昨日的总统府中热闹非凡,国民党要员齐集,这个总统府车队的小光头,忙得不亦乐乎。临近傍晚,陈立夫突然召见他,给了他一幅杭州地图,标出竹竿巷47号的位置,令他去把此人接来。
车子跑得很快,很稳。小光头很懂规矩,一路默不做声。
何云掏出怀表看看,已是下午3时45分了,离规定时间还差1时15分。他不知道车子已到什么地方,担心不能准时赶到总统府,便问:“现在到了什么地方?”
“离南京还有120公里左右。”小光头答。
何云不时地看着怀表,心里越发忐忑不安。自从昨夜接到陈立夫的午夜电话后,他就感到此事非同寻常。他斜靠座上,闭目思忖着此桩来得如此突兀的事情……
当时,他正在卧室里踌躇满志地欣赏着一位富商酬谢他的一尊古董唐三彩。这座“祥云绕身”,如同飞翔于云彩之上的唐三彩飞马,让他心情喜悦,宛如在向他预示着飞黄腾达的信息。突然,浙江省警察局内的专线电话响起,那是从南京打来的长途,指名要找局长何云。
何云拿起电话筒,传来一个纯正的浙江口音:“是何云吗?我是陈立夫,委员长侍从室打算调你到中枢来任职,不知尊意如何?”
“好,好啊!求之不得——”何云又惊又喜,握着话筒怔了一怔,赶紧表示同意。
对方又说:“那就好,我立即派人去接你。明天下午5点必须报到!”
“好,好。”何云连忙答应。委员长侍从室的权势和待遇,他是心中有数的,许多人削尖脑袋也难钻进去,他得来却如此容易。但喜滋滋地放下电话细细一想,对方软中带硬的口气让他心里不禁发毛、发怵:他是个机警的人,平时人家都说他酷似“蒋委员长”,这次莫不是让他去给蒋委员长当替身、替死鬼?
事情果然不出预料。何云后来才隐隐约约知道了原委:蒋介石为了加强控制四川、云南、贵州的地方军阀,同时“围剿”川陕根据地的红军,除了决定派要员贺国光带领中央军参谋团入川外,他本人还要亲自前往视察和慰谕川滇黔将领。为了以防不测,这次决定让“替身”秘密随行。何云接电话的当下,在总统府侍从室里,身穿戎装的蒋介石就站在不远处,听着陈立夫给何云打电话。陈立夫打完电话,蒋介石问道:“祖燕(陈立夫字),玉龙答应来了吗?”
“委员长,他答应了。我口气硬,他也不敢不答应。”陈立夫说。
蒋介石十分平静地说:“你不能用这种口气跟他说话。”
“是,委员长。”
“祖燕,玉龙对我有救命之恩,又是拜过兄弟的。”
“噢,委员长不说,我还不知道哩。”
“那是东征叛军陈炯明时,在汕头不远处的一个村坊里,突遭陈部袭击。玉龙率一个连正好赶到,他把自己的马让给我骑。他与司令部警卫营拼死冲杀,把敌人打退了,我们才突围而出。何应钦也率部队赶来,才把那股敌军消灭了。”蒋介石停顿一下,又继续说道:“还有,我在你二叔手下干事时,与玉龙就认识了。玉龙也在你二叔手下干过,说起来都是故交、朋友。”
“啊,玉龙还是我二叔的手下?委员长,幸好你想起了此人,不然,你去贵州指挥‘剿共’,我还真的不放心。”陈立夫说道。
蒋介石抿着嘴笑了笑,道:“我是不主张用替身的。不过,大家说得有道理,贵州、云南、四川那地方复杂得很,不能不防。那些人啊,说不定跟‘共匪’暗通,在背后放你一枪。”
一提起地方军阀,蒋介石立时来了气。在蒋介石的眼中,这些地方军阀仅次于共产党,都是一批该杀的混蛋。十万红军从赣粤湘边境穿越千里,通过三道重兵把守的封锁线,竟没有发生一次像模像样的战斗。后来他从情报中获知,原来负责“堵剿”的广东军阀陈济棠暗中“通共”,达成互不攻击的协议。他恨不得一刀将陈济棠杀了。红军入桂,在湘江边钻进他蒋某人布下的“口袋”,满以为这下红军必被一举消灭,他喜滋滋地准备摆下庆功宴,谁知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为保存实力,采取了避开红军之精锐,只监视截击后卫部队和相机“追剿”的办法,把苦头让给别人吃,自己专拣便宜,还煞有介事地拍了个《七千俘虏》的资料片邀功。幸好侍从室的人看出了破绽,7000名俘虏中,面孔却有不少熟悉的,倒回细细一看,却是同一人。那些“红军俘虏”却是李、白手下的士兵。蒋介石拍案大怒,恨不得一枪毙了李、白二人。这些军阀异己势力像插在蒋介石心肝上的刺,他决心拔掉,不过,蒋介石一下子无力来拔,红军却像一把悬在蒋介石头上的刀,刺一下子不拔不会要他的命,刀却会随时落下来要他的命。他只得忍着“刺痛”而来对付“悬刀”。特别是他收到了确切的情报,红军在遵义召开了会议,那位让他心底发怵的毛泽东重新掌握了军事指挥权。毛泽东一出山,就在遵义外围打了个漂亮仗,把王家烈打得屁滚尿流,追赶红军的吴奇伟也被打得逃到了乌江以北。蒋介石急红了眼,急忙召开军事会议,他力排众议决心亲自到贵州去指挥“围追堵剿”红军,务必不能让红军过乌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他在乌江布下了天罗地网,并下了死命令:谁放红军一兵一卒过乌江,就要谁的脑袋。
会议一开完,陈立夫就把蒋介石邀进了侍从室的密室,跪下来哭谏蒋“以大局为重,不必冒险去贵州”。蒋大怒,拍桌摔凳,叫道:“诸将无能!诸将无能!娘希匹!我不去,谁对付得了毛泽东?!”陈立夫就是不起来,抱住蒋的双腿不放。蒋怒吼完毕,又叹声不绝。陈立夫见蒋去意已决,便提出一个万全之策:为保百分之百安全,必须带一个“替身”去,为防备那些心怀鬼胎、诡计多端的各方神仙、地头蛇、豪绅枭雄、军阀的暗算,复杂场合让“替身”出面,蒋介石只好答应了。
但找一个蒋介石的“替身”何谈容易?一是必须绝对忠于蒋介石的;二是必须与蒋介石的相貌一样的;三是工于心计,擅长做特务工作的。陈立夫提出好几个人选,蒋介石都不满意,三条中不是缺这就是缺那。最后,蒋介石想到了结拜兄弟、浙江省会的公安局长何云。陈立夫立即调来何云的照片,觉得此人果然形象与蒋极为相似。再与蒋介石详加分析,蒋介石也觉得此人最为合适。于是,陈立夫立即连夜派车到杭州去接何云。此时已是午夜时分。
秘密训练
第二天傍晚,何云风急火燎地赶到南京,直抵委员长侍从室报到。出来迎接他的正是电话中人、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陈立夫。陈立夫将何云引到蒋介石办公室。蒋介石一见何云进来,忙从椅子上站起来,急趋几步,哈哈笑道:“玉龙,久不见了。你好吗?”
何云一个立正,行了个军礼,说:“报告校长,托你的福,一切都好!”他知道蒋介石是最喜欢黄埔弟子称他“校长”的。
蒋介石却沉下脸,说:“哎,玉龙,私下场合,不必来这一套,你我之间,弟兄弟兄。”
何云一下子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他了解蒋介石,蒋介石发笑,大半虚情假意;若沉下脸来,却大半说的是真话。何云笑了笑,说:“校长,谢谢你对我的关照。”
“不必客气,不必客气。玉龙,我们久未见面,今天,我设个便宴,我们一起共进晚餐。”蒋介石热情地拉着何云的手,进入办公室旁的餐厅,各就各位坐下。
说是便宴,却也十分丰盛。席间,蒋、何谈起了往事,何云十分感激蒋介石,是蒋介石介绍他参加陈其美设在上海的同盟会组织,帮他脱离了清廷的绿营兵营,在陈其美手下当了个排长。后来又经蒋的介绍,在广州粤军许崇智部下当了个连长。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校长后,破格录用未曾读过一天书、也未参加考试的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不久,又任命他为军校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他何云追随蒋介石东征、西讨、北伐,危急中送白马救过蒋介石一命。北伐攻克杭州后,蒋介石不忘旧恩,任命他为杭州市公安局局长、浙江省军事厅副厅长。上海光复后,蒋介石又把他调到上海,任上海市公安局督察长。蒋介石建都南京,两人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后来,蒋经国从苏联回来,蒋介石在杭州专门给蒋经国安了个家,叫“澄庐”。蒋介石为了儿子的安全,又把何云调到了浙江,任命他为省会公安局长。几杯酒下肚,何云放开了胆量,讲起他曾到过“澄庐”多次,与经国先生一起吃过5次饭,他的女儿与孝文、孝武常在一起玩,同一个学校读书……蒋、何两人谈得十分融洽,倒弄得个陈立夫只有“哼哼哈哈”附和的份儿。
饭后,陈立夫把何云引进侍从室旁的一间密室。室内,就只有陈、何二人。陈立夫给何云泡了杯热茶,递到了何云的手上,开门见山地说道:“此次紧急召你进京,让你承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事关委员长的人身安全,事关党国的前途命运。你必须向委员长宣誓,我才告诉你。”陈立夫的手一动,密室中出现一张灯光照耀着的蒋介石戎装像。何云走到蒋介石像前,举起右手,宣誓道:“敝人何云,誓死忠于委员长,不避弹雨刀剑。若有负心,让我死于乱枪之下!”
陈立夫又让何云坐下,说道:“江西的共军,如今已到贵州,贵州的军阀‘剿共’不力,致使共军在当地‘猖獗’。委员长决定亲赴贵州,督察各路‘剿共’大军,务必将共军‘剿灭’于乌江之南。贵州情况复杂,为确保委员长的安全,必须替委员长找一个替身。我在全国范围内挑来挑去,都没有合适的人选,委员长说起你,才把你召进京。看来,你天生有个好条件,与委员长外貌极其相似,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了解委员长,委员长也了解你,你也忠于委员长,这一点别人是难以做到的。你有这两个先天的条件,所以委员长的‘替身’是非你莫属了。叫你当替身,怎么样?现在讲还来得及。你考虑一下,回答我。”
“不用考虑,选中我说明委员长与陈主任看得起我、信任我,我一定效忠委员长,努力当好替身!”何云见事已至此,回答得很干脆。
“好!”陈立夫大声说,“不愧为委员长的好学生、好弟兄。可话说回来,仅凭你的忠心与外貌相似是远远不够的。你既然答应了,我告诉你,当委员长的‘替身’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大到处理军政大事,小到饮食起居,你必须学得跟委员长一模一样,让别人看不出一点破绽,找不出一点蛛丝马迹,而且你的对手都是些诡计多端、狡猾似狐狸的各路‘神仙’。”
“我担心委员长的气质我学不像,还有委员长的奉化口音学不像,还有委员长如海洋般广博的知识我一下学不会,那样,可能会坏了大事。”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会安排的。从现在起,你接受的是封闭式训练,你不能和外界发生任何联系,若违反,军法处置。我向你庄重宣布,任命你为总统府侍从室特别侍从,专门负责委员长的安全!”何云双脚并拢,一个立正,行军礼答道:“是!”
于是,何云便作为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的身份出现,只要蒋介石在工作,他都时刻跟随左右,时刻注视着蒋介石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个普通的动作,习惯性动作,何云都在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下班进了密室,何云必须把白天记录下来的东西,像放电影一样,复习一遍。只要何云一进入密室,吃喝拉撒全在里头。
密室的外间看上去像一个无人进入的贮藏室,事实上挂着的牌子也是侍从室贮藏室。密室在侍从室的东头,那儿林木深深,室前花草繁茂。室内很大,设施齐全,何云起居都在室内,饭菜都是专人从秘密渠道送入的。侍从室的侍卫们知道何云非一般人物,他们之间有铁的纪律,互相间从不打听,也从不来往,除了上班在一起外,其余时间都不知道各自在干什么、住什么地方。
陈立夫给何云安排了两个老师,一个便是蒋介石的亲侄子蒋孝镇。蒋孝镇跟随蒋介石身边多年,是蒋最贴心的侍卫。他负责教何云奉化话。另一个是南京大学的国语教授,也姓何,专门负责教何云古典汉语。
何云穿上了长袍马褂,理光了头,经过蒋介石的理发师老胡的精心处理,光头上还留几根细细的短毛,上唇蓄了日本式的八字形的短须。乍一看,真的分不出真假蒋介石来。
模仿蒋介石并非容易,蒋介石说的是奉化官话,比较软。何云故乡是浙江西南部的严州(今建德县),严州方言也比较软,虽然从音质上倒无多大区别,可在习惯用语及发音上却区别很大。几经周折,“精诚合作”、“戮力剿共”等用语区别仍很大。蒋介石在急了时偶尔也会骂“娘希匹”,可何云此句平日用得极多,不符合蒋介石的性格。蒋介石处事不惊,说话一句一顿,干脆有力,而何云连绵不断。蒋介石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而且喝得很少。何云却喝茶,量也大,喝时不够斯文雅观。蒋介石很少吃荤,荤时必有鱼,而何云荤素不分,吃得也太多太快……总之,差距太大,陈立夫与蒋孝镇一一指出,并监督着何云一样样演示。一次不行,又来一次,弄得何云肚皮胀了,人也瘫了,才罢休。
蒋孝镇歇着,何教授上场,一字一句地把着何云练字体、写文章。教完,何教授站在一旁,监督着何云练习一遍,直到何云满头大汗为止。
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何云在外观上的模仿已相当成功,连卫兵也难以辨出真伪。“形似”已无问题,只是口音还有些别扭。陈立夫针对这个现状,叫他不要在公开场合讲话,以免露馅,还要求他着力观摩蒋委员长的言行举止,务求“神似”,尽量通过手势来表示可否。同时,何云必须控制食量,保持体形,每天都有专门的医生来给何云称体重、量体形,发现有了变化,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限制。经陈立夫的精心策划与秘密训练,何云进步很快,陈立夫自以为大致可以蒙混过关了,决定让何云替代委员长登台亮相。
首次亮相
1934年12月上旬,蒋介石决定在中山陵检阅自己的卫队,有意让“替身”亮相,试一试效果。
出发的时间到了。已蓄上日本式短胡的何云换上特级上将军服,胸前戴上一大堆勋章和奖章,披着黑大氅。这时,他又一次紧张起来。他小心翼翼随蒋介石来到大照镜前,二人并肩而立,镜中的真假蒋介石居然不差丝毫。当蒋介石连连点头称赞“像,像,真像!”时,他才松了一口气。
临行,陈立夫再三叮嘱:“此事绝不能有半点闪失,其后果你自己清楚。”何云深感担子格外沉重,不禁背上冒出一阵冷汗。但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已由不得他了……
巍巍的中山陵矗立在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中山陵前的牌楼前面,临时搭起了检阅台,“蒋介石”一身戎装,正襟危坐在主席台前,国民党许多军政要人分坐两旁。这些要人一律是蒋介石的亲信,不管是当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还是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都未被邀来参加。
这次“蒋介石”检阅自己的“皇家卫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警卫队,是一次小型阅兵行动。
蒋介石的警卫总队有3个大队,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团的建制,战斗人员1500多人,每个队员都配有轻武器。
检阅是从蒋介石的贴身卫队开始的。队员们穿着一式的新军装,挎着一式的武器,排成整齐的方队,正步前进。通过主席台时,队员们一律行注目礼,并高喊:“委员长好!”台上的“蒋介石”一脸庄严,向士兵们挥一挥手,喊一声:“弟兄们好!”
贴身卫队之后是外勤队,之后是一队、二队、三队、工兵队、辎重队、通信队,最后是骑兵队。
阅兵结束,“蒋介石”也未发表任何讲话,主持人陈立夫宣布阅兵结束,各自归队。照惯例,大家等蒋介石先走才好走。“蒋介石”站起来,满面笑容地与主席台上的要人们一一握手,正要开步走,宋美龄从一旁走了出来,很高兴地挽住了“蒋介石”的一只手,说道:“达令,我看这卫队的装备与精神都不错,但缺少一点……”
“蒋介石”一下子脸儿发红,半天答不出,隔了一会,才问道:“夫人,有何见教?”
宋美龄似乎有所觉察:“达令,你难道看不出来吗?”
“蒋介石”摇摇头。
宋美龄笑笑:“你呀,贵人多忘事。算了,回去再跟你说吧。”宋美龄拉着“蒋介石”的手,“蒋介石”顺从地跟了过去。宋美龄让“蒋介石”走在前头,自己紧跟着。
这下,陈立夫急了,假如“蒋介石”真的与宋美龄共同上了小轿车直奔总统府,那麻烦事儿就大了。陈立夫立即向“蒋介石”使了个眼色,“蒋介石”忽地停住,说道:“夫人,等我如厕了再走。”“蒋介石”向厕所走去。各位军政要人此时也纷纷下了检阅台,他们走过了宋美龄身边,向这位第一夫人打招呼,这些嫡系亲信们簇拥着宋美龄走去。
陈立夫在暗中捏了把汗,“替身”演示总算蒙混过了关。
中午,蒋介石令厨子烧了严州特色菜干菜鸭,还做了严州特色食品火烧饼,犒劳何云。蒋介石边吃边与何云开了个玩笑:“玉龙,侬(你)搓(差)点把我咯女客(夫人)拐走啊!”
何云站起来,对蒋介石一鞠躬:“校长,我向你赔罪了。”
蒋介石哈哈大笑:“真要有此效果,真要有此效果啊!”蒋介石是从不开怀大笑的,他觉得这件事情弄得非常有意思,何况这是宴席间,只有陈、何、蒋三人,也就没有什么顾忌,露出了他当年在上海交易所得意时的本相来。
瞒天过海
蒋介石真正让“替身”出场是在四川。
1934年12月下旬,蒋介石偕陈诚、晏道刚、吴稚晖、陈布雷,还有宋美龄和德国顾问端纳,飞往四川。
飞机降落在重庆广阳坝机场。以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地方党政要员,早已恭候在机场。仪仗队照例把洋鼓、洋号奏得震天响,镁光灯闪成一片,晃得何云睁不开眼,他精彩地模仿着蒋介石挥手的动作,直到膀子发酸。新闻记者纷纷要求采访“委员长”,却遭到陈立夫的拒绝。谁也没有注意到,就在人们围着“蒋介石”一睹风采的时候,一辆黑色小轿车绕过欢迎的人流,神不知鬼不觉地驶往预订的宾馆,在那辆车里坐着的便是蒋介石本人。白天,同刘湘磋商军政大计的是蒋介石;入夜,留在官邸里的却是何云。谁要来行刺,何云自然是替死鬼了。此时,就连深谋远虑的“四川王”刘湘做梦也未想到,在他面前竟有真假两个“蒋介石”。
然而,智者千虑,也有一疏。尽管伪装得天衣无缝,但是在蒋介石临行前夕还是露了馅。那天,刘湘临时改变了“议事程序”,当晚8点多钟,他亲自拿着汇报材料去宾馆呈送给委员长。推开门,刘湘诧异地看到:堂堂的“党国领袖”正在伏案为贺国光誊抄文件。他十分怀疑,故意当面向“委员长”请示“戡乱”纲要的细节,何云急红了脸,吞吞吐吐,一问三不知。
刘湘顿悟:此人可能是委员长的替身。
一向受人敬捧的“四川王”今日却被人戏弄,岂能咽下这口气?翌日,刘湘至机场为委员长送行,他直言不讳地对贺国光讲,本人从来尊敬委员长,想不到委员长却对我刘某存有戒心,还当面演起“双簧”来。贺国光连忙解释“这是为党国领袖以防不测”,请求刘湘千万保守秘密。
蒋介石回到南京,为此事大骂何云一顿。幸亏陈立夫解围,认为并非全是何云的过错。不过,蒋介石不再轻易动用“替身”了。
1935年初,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接着又四渡赤水,忽东忽西,让国民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3月24日,蒋介石一行乘飞机经重庆飞到贵阳督战。披着黑绒红里大氅的蒋介石一下飞机,就受到了贵州党政军要人的热烈欢迎。蒋介石发表了热烈而又措词严厉的讲话,讲话结束后即与宋美龄住进了贵州省前主席毛广翔的别墅,与一帮近臣谋划着解决贵州军阀王家烈与红军的办法。
何云与另外几个蒋介石的贴身侍卫早两天就秘密到了贵阳,他们向贵州省政府要了毛广翔的别墅,说是要在贵阳建立个联络处。他们对别墅进行了彻底清理,确认别墅内无任何异常,才电告已在重庆等候的蒋介石。蒋介石抵达贵阳后,白天住在别墅内,与幕僚们共商“剿共”大事,计划着如何收拾王家烈这个“反骨”的家伙。夜晚则偕同宋美龄到另外一个更隐蔽、更安全的小别墅过夜。何云则从这个小别墅进入毛广翔的别墅,住进了蒋介石住的房间。
虽说历经了重庆的露馅事件,但性命总比面子重要,此次与毛泽东近在咫尺,心头发怵的蒋介石还是让何云随同前来。而这一切,只有3个人知道,蒋介石、何云、蒋介石的理发师老胡(为何云化妆),就连宋美龄也被蒙在鼓里。而那些幕僚们都以为蒋委员长就在他们身边。
狡兔三窟,像这样的小别墅在贵阳有3处,蒋介石不定期地换地方,真的蒋介石住在哪里,只有何云一个人知道。
何云自进入黔境以来,不仅心情紧张,而且也很沉重。这不仅在于他冒着生命危险扮演蒋介石,更重要的是蒋介石不在时他要当“蒋介石”。他知道,说话办事稍有不慎,露出马脚,他的命没了不算,还有可能危及蒋介石;假如蒋介石出了问题,他更难逃一死。
蒋介石来贵阳,王家烈借口“追堵红军”繁忙脱不开身,躲在黔西,不敢来见蒋介石。蒋介石一笑了之,心里却恨得痒痒的,不几天便下令将王家烈的省长职务免了。王家烈手下的侯之担师被红军消灭,犹国才师被薛岳收编,王家烈的尾巴翘不起来了,代之而起的是吴忠信。吴忠信感谢委员长的栽培之恩,大宴小宴不断,还有贵阳的地方豪绅、商会,都想巴结上蒋介石。因此,宴会必请。蒋介石很反感这些宴会,但他又不能全把这些人得罪了,他需要稳定的局面,他需要利用他们来对付红军,他需要安抚他们因王家烈、侯之担的事受到的惊吓。因此,有宴会、有人来请,一般都让何云代他去。
出席这些宴会,何云多是不讲话,或只讲几句话,学蒋介石点个头,就算礼数到了。没想到一件事,差点使何云露出了马脚。
那晚,请客的是贵阳商会。宴会开始前,照例是胖会长发表一通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接着请委员长“训示”。何云摆出“委员长”的架势,摇了摇手,表示不说了。可这胖会长是第一次见到蒋介石,他根本不了解蒋介石的性格与为人,为了表示热情,一次又一次领头鼓掌,请求“蒋介石”“训示”。何云不好当场发火,泼众人的冷水。于是,他慢慢地站起来,环顾四周,开口说道:“诸位,今日‘蒋某人’亲赴贵州,旨在消除‘匪患’。‘匪患’不除,黔境难安。诸位都与‘蒋某人’一样,负有‘剿匪’安境之责。你们晓得有个石达开吗?石达开就在你们这里被追赶的清军包围了,红军穷途末路,重走上石达开的老路,就要钻进‘蒋某人’布下的天罗地网……”这时,“啪”的一声,灯突然黑了。蒋介石所有的侍卫,都围到了何云身边,将何云围在了中间。何云也自然地“唰”地站了起来,拔出了腰间的小手枪。
灯很快地亮了起来,何云马上惊觉,将枪藏进裤袋里。幸好,他的枪未拿到上身以上,只是垂手拿着,顺手放进裤袋,也很快、很自然,没有人发现。要是被人发现,必会产生怀疑:“怎么委员长还拿出枪来?”
何云很镇定地坐着,侍卫们还站在他的四周。胖会长诚惶诚恐地跑到“蒋介石”面前,挥着汗,颤颤地说:“委员长,贵阳的火电厂常有跳闸事故,刚才定是跳闸断电了。”
宴会便草草结束了。回到毛广翔的别墅,关上了门,何云瘫倒在了床上……
胆战心惊
蒋介石亲自督战川黔,但毛泽东用兵如神,采用的战略战术让蒋介石吃足了苦头。在江西时,他几次布好“口袋”等待毛泽东来钻,可毛泽东如有天算神助,不经意间,不知从那条缝隙溜走了。等蒋介石发觉,重新调整人马去打,毛泽东却瞅准空子,斜刺里猛地给他一击,使他挨打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毛泽东的用兵神出鬼没,既飘飘忽忽,令敌军昏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又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把敌军戏弄于股掌之间。蒋介石既懊恼又佩服。
这次,毛泽东来了个大动作,对贵阳发动了佯攻。
4月6日夜晚,蒋介石如坐针毡。白天,一个个坏消息让他心烦,不是这里红军打一下,便是那里红军落一炮,贵阳城里甚至有了“欢迎红军进城”的传单。那传单拿在手中,犹如一道“催命符”,假如落在红军手上……蒋介石虽说带来了“替身”,仍不免胆战心惊。还是晏道刚提醒他,让他注意安全,给他秘密挑选了20个忠实可靠的侍卫和向导,预备了12匹好马,两顶小轿。万一飞机上不了天,这些铁了心的侍卫,可以保护他骑马、乘轿撤退。
尽管有了充分的准备,蒋介石还是睡不着觉。幸好,宋美龄在他身旁。宋美龄让蒋介石站到了耶稣像前,祷告道:“主啊,请保佑我们吧!云南的勤王之师快点到来。”
但日子最难过的还是何云,他候在别墅的一间密室里,一点也没有自由。他不仅要避开贵阳的党政要人、新闻记者,更难受的是要避开蒋介石带来的一帮子人。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到贵阳,就如坐进了监狱一般,整天躲在别墅的密室中,蒋介石走了,他才能从秘道进入蒋介石的房间。冒充蒋介石还必须有人冒充宋美龄。万一有人闯进来,只要宋美龄不正面与人打招呼,给人一个隐隐约约的形象,是没有人能够发觉的。
要给何云配一个“宋美龄”。这点,陈立夫在南京时就想到了。可他不能跟蒋介石讲,一是怕蒋介石不同意,二是怕宋美龄知道有人冒充她,不仅不同意,还有可能发怒。
陈立夫想得周到,办得也周到。他悄悄地在南京中央大学找到一个形似宋美龄的女生,叫郭晓玲。郭晓玲是江苏省一个县长之女,陈立夫把她拉进了CC系中统特务组织,填了表、宣了誓,就把她安排到宋美龄办公室当秘书,并叮嘱她秘密学习宋美龄的生活习性、穿着打扮、言语行为。郭晓玲聪明伶俐,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学宋美龄的样子、言行,真可以说是惟妙惟肖。不管郭晓玲学得如何像,陈立夫只准她做“影子宋美龄”,不准她在众人面前露面,更不准她正面对人讲话。
何云到贵阳的第二天,陈立夫才跟蒋介石说起此事,蒋介石不好反对了。陈立夫秘密地将郭晓玲送进了密室。何、郭两人一见面,才知陈立夫的良苦用心。他们俩都有一个心愿:保卫蒋介石、宋美龄的安全是神圣职责,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两人整日整夜地生活在一起。白天,何、郭两人还好办,读书练字,学习蒋、宋二人的言行举止。郭常当何的老师,指出这样那样的缺点,两人在密室内既热情又和谐。夜晚的日子最难过,一进入蒋介石的房间,两人要同睡一张床。一对孤男寡女同睡一张床,相互间都能闻到对方身体的气息,听到对方细微的呼吸,那是多么难以克制的事情啊!幸好,蒋介石与宋美龄是同床不同被的,两人的身体不紧挨在一起,每晚,他俩都是熬着忍着,不知不觉地睡去。
密室内有一个小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观测外面的动静。何云见外面人来人往,显得繁忙杂乱,就预料最近可能会发生什么事。郭晓玲也觉得情况不对,猜测贵阳定是出了什么大事。
果然不出所料,老胡来告诉他俩,红军要来攻打贵阳了,他传达了陈立夫与蒋介石的命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在别墅内,不接到命令,不准行动。
4月6日这一夜,何云与郭晓玲一整夜都没有睡觉。他俩在蒋介石房内,侧耳细听外面的动静,有时拉开窗帘一角,察看一下外面的动静。这一晚,他俩学着蒋介石夫妇的样子,在耶稣像前默默祷告一会,最后轻说一句:“仁慈的主啊,请保佑我们的委员长,让共军进不了贵阳城!”
云南的救驾部队以一天60公里路的急行军速度,赶到了贵阳,还有各路的勤王之师,也陆续到了贵阳。蒋介石大为兴奋,设宴款待他们,并对滇军的各位旅长发大洋奖赏。
贵阳之围解了,可红军也从此没了消息,不知去向,连天天在空中侦察的飞机,也发现不了大股红军究竟在什么地方。正惶惶不安之时,红军突然出现在昆明城下,“云南王”龙云急得哭着向蒋介石求救。蒋介石为了笼络龙云,便答应亲赴昆明以稳龙云之心。原来,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只是毛泽东声东击西的战术,待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忙抽调滇军进入贵州时,却突然挥师奔袭昆明。而此时南京政府对云南部队尚未全部控制,蒋介石只好亲自到昆明安抚云南将领,留下何云在贵阳应付日常事务。
就在蒋介石去昆明那天晚上,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何云在白天处理了一些一般事务后,就进了卧室,郭晓玲从屏风后转了出来,给何云倒了杯水。蒋介石喜欢喝白开水,半个小时左右,就要喝一口。喝时,慢慢地、轻轻地咂一下,仿佛要咂出水中的味来。何、郭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在蒋介石的卧室内,是从不喝茶的。何云接过了水,很快一气喝完了。郭晓玲向他白了一眼,何云马上意识到了。因为这时侍卫还未完全退出卧室。等侍卫走了,郭晓玲才笑笑说:“达令,你太渴了。”
何云惶恐地答道:“不渴,见了你,我一时大意了。”
“幸好,卫兵不注意。不然,你我全完了。”
何、郭二人又说了一阵话,何云正要静坐,门口侍卫与人吵了起来。
“我要立马见委员长!”
“不行!委员长已休息了,谁敢惊动?”
“我是乌江江防司令王家烈,有紧急军情向委员长汇报!耽误了,你负得起责任吗?”
“不行,没有委员长的准许,不能进!”
王家烈来火了,一个小小的卫兵竟然不让他堂堂的司令见委员长。王家烈这回是嗓门大、劲儿也大。因为蒋介石在委任他为乌江江防司令时,安慰了他一阵,又鼓励了他一阵。王家烈以为这回是个立功的好机会,他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他要将功补过,以弥补蒋介石对他的成见。假如乌江守不住,他王家烈项上这颗脑袋就保不住了。但仅凭他两个师的“双枪”兵,乌江是绝对守不住的。他用电话向“追剿司令”薛岳求救,薛岳把他训了一顿,命他拼死守住:“就是死,你也给我死在乌江里!”王家烈能死吗?不死,挡不住红军;死了,又不甘心。所以,王家烈只有星夜赶来贵阳求见蒋介石了。他要让蒋介石下令薛岳派兵援守乌江,假如守不住,他王家烈尽了心、尽了责,蒋介石也就没有借口杀他。这生死攸关的大事,他王家烈不能不拼着老命来。
何云从陈立夫给的资料里,了解了一些王家烈的情况,他也知蒋介石此次入黔的打算,可他也了解蒋介石的心情。既然蒋介石让王家烈做司令,就说明蒋介石还要用此人,何况是紧急军情,出了事,他有责任,如若不见,王家烈很可能散布对蒋介石不利的话。乌江防线真的出了事,他也逃不脱责任。蒋介石临行前交代他相机处理,此时用密电跟昆明的蒋介石联系,已来不及了,王家烈在门口大吵大闹。何云不知如何办才好,郭晓玲见何云为难,人骑在马上,只能随马跑了,便对何说:“不见,恐怕不行啊!”
何云见郭晓玲也这么说了,才下定决心,便大声地问:“谁在门外吵闹?”
侍卫说:“报告委员长,是王家烈司令!”
“让他进来!”
王家烈大眼一瞪侍卫,一捋长胡子,神气活现地进了蒋介石的卧室。一见“蒋介石”,王家烈马上软了下去,又见“宋美龄”在床上,朝里侧卧,似乎睡着了。王家烈立即颤抖着小声说:“委员长,打搅您了,实在军情紧急,少武负不起这个责任啊!”
何云将王家烈引到会客室,沉着脸,问:“什么事,直闯我的卧室?”
王家烈站着,双腿都抖了,说:“红军的大批部队已到了乌江一线,把我的一个团吃了。据可靠情报,毛泽东的中央红军也在乌江旁出现,他们要渡乌江无疑。我那几个兵是守不住乌江的,请委员长下令增援。不然,红军过了江,与张(国焘)、徐(向前)会合就糟了。”
何云一听,的确情况紧急,便问:“你向薛主任请求过吗?”
王家烈马上答:“我求过他了,他不肯发兵。”
“我让他派兵增援你!你去吧!”
何云本想让王家烈去后与郭晓玲商量一下,再拿主意。岂料王家烈不肯去,又求道:“委员长,我过去有错,有失职之处,此次获委员长信任,我少武再不死战,就不是娘养的,而是狗生狼养的!我只等委员长一声令下,我立即回到乌江前线去!”
何云心里骂道:娘希匹,你王家烈还真耍赖皮呢!可何云一脸严肃的神色,在会客室踱来踱去,心想:防守乌江没有错,他蒋介石曾下过令:“谁放红军一兵一卒过乌江,就要谁的脑袋!”假如他何云不抓住这个机会,就等于他何云放红军过乌江,那么,他何云的脑袋不保不说,还坏了党国大事,到那时,倘有十万个何云也抵不了此时犯下的罪过。何云想到这儿,马上拿起电话,接通了薛岳。
“喂,你是伯陵吗?你立即来我这里。”
薛岳就住在贵州绥靖公署里。他拎起电话听到是蒋介石的声音,答应一声“是!”,就立即驱车来到蒋介石的住处。侍卫们已知道“蒋介石”连夜召见薛岳的事,立即领他进了蒋介石的卧室。薛岳见到了“蒋介石”、“宋美龄”,立即双脚一并,行个军礼,道:“委员长,学生奉命向你报到!”
“蒋介石”点点头,指身旁的王家烈,说:“少武那儿红军打得紧,形势也吃紧,你立即派一个整编师增援乌江前线。先头增援部队限明早7时出动。另外抽调两个师做预备,随时听令增援!”
“是!学生马上就走!”薛岳毫不犹豫地说。
“蒋介石”又叮嘱道:“伯陵、少武,你们俩要精诚合作,把红军堵住,消灭在乌江南岸!”
王家烈与薛岳都大声回答:“是!”
在云南的蒋介石得知后大发雷霆,将何云训斥一通,但却不便打电话给薛岳,免得露出马脚。第二天清晨,蒋介石匆匆赶回贵阳,召见薛岳,意欲修改命令。不料,惟命是从的薛岳已随先头部队出发,前往黔北。蒋介石十分震怒,命人将何云禁闭,准备严惩。幸亏后来的事态发生变化,红军本来就不准备攻击贵阳,而是乘滇军外调贵州之机,突然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尾追,转向陕甘宁方向。薛岳也没有白跑,他未费一枪一弹,率军“收复”了连一个红军也没有的遵义城,号称“遵义大捷”,并在报告中恭维蒋介石神机妙算,将红军赶出了贵州。这样一来,蒋介石心平气和,反而觉得何云指挥得当,把他从禁闭室放出来,赐宴压惊。
何云此次虽转危为安,但感到命运无常,想到“伴君如伴虎”的古训,便提出要辞职,但蒋介石没答应。
因为这次西南之行,蒋介石对何云的成功表演非常满意,决定长期留用在侍从室,今后还要派上用场。后来有许多公开场合,何云都替蒋介石出面亮相,诸如剪彩、合影之类的事情。后来汪精卫再次遇刺,蒋介石更是庆幸自己的远识和戒心,对陈立夫也更加赏识和信赖。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替身”,蒋介石的行动更方便,想走就走,旁人难以识破。许多国民党要人,特别是蒋介石不太愿意见到的人,他都指派何云代见。常来吵嚷着要给“盟弟”蒋介石上课的冯玉祥、头脑顽固的阎锡山、桂系的李宗仁、军界元老程潜、“云南王”龙云,以及国民党中常委中的“左派分子”,大都受到过何云这位“委员长”的接待。不过,他们谁也不识庐山真面目。
可是不几年,何云还是离开了总统府,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扮蒋介石惟妙惟肖,像得太神,连宋美龄也经常弄错,惹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何云的国语讲不准,带有难懂的方言。但最主要的还是宋美龄对他有反感,两个“蒋介石”让她无所适从。
何云在离开总统府时,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军委会少将参议的头衔,让他领一份高薪度日。但给他作了几个硬性规定:一是不准外出,待在家中静养;二是不准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当“替身”的事。抗战胜利后,何云奉令回杭州隐居,他多次写信给蒋介石和陈立夫,请求恢复公职。可是,一直杳无回音。何云直到病逝前,还感慨:“我当过‘委员长’,可是委员长不认我了!”自此再未担任公职。1947年9月,何云病逝于故乡建德县,终年61岁。文
物色“替身”
1927年,国民革命军北伐连连告捷,相继攻克武汉、南京、上海等大中城市,革命势力进入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当北伐战争取得决定性胜利之时,蒋介石忽然背叛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暗中勾结帝国主义与反动军阀,于4月12日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向共产党和革命群众举起屠刀,“白色恐怖”迅速蔓延全国,一时风声鹤唳。
蒋介石这一倒行逆施的“四·一二”“清党”大屠杀罪恶行径,引起全国人民的公愤。他因做贼心虚,以前也遭遇过几次未遂刺杀,此时此刻更是严加提防,惟恐遭到报复和暗算。特别是汪精卫遇刺之后(目标实则是蒋介石,因会议合照时蒋有事由汪精卫参加,刺客才将目标转向刺汪),戒心日渐加重,经常疑神疑鬼。善于洞察主子心态和神色的陈立夫,决定为他找一个与其相似的“替身”,以防不测。
陈立夫此人颇具谍报天赋,其二叔陈其美追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后任上海都督,后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暗杀。陈立夫受其叔父的影响,1925年从美国匹兹堡大学煤矿工程专业毕业后,放弃实业救国的理想,加入国民党,从事机要情报活动。蒋介石是陈其美的拜把之弟,因在上海时得到陈其美提携,故对陈果夫、陈立夫兄弟俩另眼看待,也特别信任。1926年初蒋介石任命陈立夫为黄埔军校校长办公厅机要秘书,随侍左右。此时,陈立夫已担任国民党中央组织部调查科主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机要科主任兼军事委员会委员长侍从室主任等职。后和其兄陈果夫逐渐掌握了国民党组织大权,建立了主管国民党党务的CC系(“二陈”派系)与“中统”(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调查统计局)特务机构,形成“蒋家天下陈家党”的局面。
陈立夫的建议得到蒋介石准许,物色“委员长替身”的行动立即付诸实施。因此事迫在眉睫又必须隐秘行动,陈立夫即暗中加紧进行。
此事如此急逼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蒋介石自北伐战争结束、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及“宁汉合流”之后,一面“清党反共”,一面派兵“剿匪”和消灭反蒋武装;同时施行招降纳叛之策,让各路军阀“易帜”归顺民国政府,名义上“统一全国”。1934年秋,中央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被迫长征,转战粤、桂、黔、川,突破蒋介石的重重围追堵截,攻占黔北重镇遵义。蒋介石估计红军将西入四川或北往陕甘,为了加强对四川、云南、贵州地方军阀的控制,同时“围剿”川陕根据地的红军,除了决定派遣要员贺国光带领“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营参谋团”抵达重庆监督刘湘“围剿”红军外,他本人还要亲自去视察和慰谕川滇黔将领。
蒋介石此次西南之行,决定让陈立夫物色和训练好的“委员长替身”秘密随行。结果,此举果然瞒天过海,以假乱真,虽然也有不尽人意之处,但还是让蒋介石十分欢心。
这个神秘“替身”是谁呢?他的前因后果又是怎样?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团。笔者经多方查找史料,终于弄清其中奥秘。
半夜密令
1934年11月的一天,夜已过半,下弦月把美丽的西子湖朦胧在一片迷茫之中。一切都显得那么静谧、深邃、神秘。
这时,杭州竹竿巷47号一幢徽派建筑的黑漆大门,“吱呀”一声开了一条缝,闪出一个戴墨镜和鸭舌帽、手拎黑色皮包的瘦高个儿的人来。此人名叫何云,字玉龙,时任浙江省会的公安局局长。何云向身后门缝中探出半个脑袋的少妇挥挥手,门又“吱呀”一声关上了。何云向停在大门不远处的一辆黑色“雪铁龙”轿车走去。小光头驾驶员也戴着墨镜,急忙打开车门,何云一躬身坐了进去。
一阵轻颤,“雪铁龙”无声地离开了竹竿巷……
小光头瞥了几眼何云,已断定此人不是委员长,只不过外貌极像而已。刚才,他乍见此人着实吃了一惊:怎么委员长会在此地出现?委员长昨日下午还在南京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呢,不可能在此间普通的别墅中出现。昨日的总统府中热闹非凡,国民党要员齐集,这个总统府车队的小光头,忙得不亦乐乎。临近傍晚,陈立夫突然召见他,给了他一幅杭州地图,标出竹竿巷47号的位置,令他去把此人接来。
车子跑得很快,很稳。小光头很懂规矩,一路默不做声。
何云掏出怀表看看,已是下午3时45分了,离规定时间还差1时15分。他不知道车子已到什么地方,担心不能准时赶到总统府,便问:“现在到了什么地方?”
“离南京还有120公里左右。”小光头答。
何云不时地看着怀表,心里越发忐忑不安。自从昨夜接到陈立夫的午夜电话后,他就感到此事非同寻常。他斜靠座上,闭目思忖着此桩来得如此突兀的事情……
当时,他正在卧室里踌躇满志地欣赏着一位富商酬谢他的一尊古董唐三彩。这座“祥云绕身”,如同飞翔于云彩之上的唐三彩飞马,让他心情喜悦,宛如在向他预示着飞黄腾达的信息。突然,浙江省警察局内的专线电话响起,那是从南京打来的长途,指名要找局长何云。
何云拿起电话筒,传来一个纯正的浙江口音:“是何云吗?我是陈立夫,委员长侍从室打算调你到中枢来任职,不知尊意如何?”
“好,好啊!求之不得——”何云又惊又喜,握着话筒怔了一怔,赶紧表示同意。
对方又说:“那就好,我立即派人去接你。明天下午5点必须报到!”
“好,好。”何云连忙答应。委员长侍从室的权势和待遇,他是心中有数的,许多人削尖脑袋也难钻进去,他得来却如此容易。但喜滋滋地放下电话细细一想,对方软中带硬的口气让他心里不禁发毛、发怵:他是个机警的人,平时人家都说他酷似“蒋委员长”,这次莫不是让他去给蒋委员长当替身、替死鬼?
事情果然不出预料。何云后来才隐隐约约知道了原委:蒋介石为了加强控制四川、云南、贵州的地方军阀,同时“围剿”川陕根据地的红军,除了决定派要员贺国光带领中央军参谋团入川外,他本人还要亲自前往视察和慰谕川滇黔将领。为了以防不测,这次决定让“替身”秘密随行。何云接电话的当下,在总统府侍从室里,身穿戎装的蒋介石就站在不远处,听着陈立夫给何云打电话。陈立夫打完电话,蒋介石问道:“祖燕(陈立夫字),玉龙答应来了吗?”
“委员长,他答应了。我口气硬,他也不敢不答应。”陈立夫说。
蒋介石十分平静地说:“你不能用这种口气跟他说话。”
“是,委员长。”
“祖燕,玉龙对我有救命之恩,又是拜过兄弟的。”
“噢,委员长不说,我还不知道哩。”
“那是东征叛军陈炯明时,在汕头不远处的一个村坊里,突遭陈部袭击。玉龙率一个连正好赶到,他把自己的马让给我骑。他与司令部警卫营拼死冲杀,把敌人打退了,我们才突围而出。何应钦也率部队赶来,才把那股敌军消灭了。”蒋介石停顿一下,又继续说道:“还有,我在你二叔手下干事时,与玉龙就认识了。玉龙也在你二叔手下干过,说起来都是故交、朋友。”
“啊,玉龙还是我二叔的手下?委员长,幸好你想起了此人,不然,你去贵州指挥‘剿共’,我还真的不放心。”陈立夫说道。
蒋介石抿着嘴笑了笑,道:“我是不主张用替身的。不过,大家说得有道理,贵州、云南、四川那地方复杂得很,不能不防。那些人啊,说不定跟‘共匪’暗通,在背后放你一枪。”
一提起地方军阀,蒋介石立时来了气。在蒋介石的眼中,这些地方军阀仅次于共产党,都是一批该杀的混蛋。十万红军从赣粤湘边境穿越千里,通过三道重兵把守的封锁线,竟没有发生一次像模像样的战斗。后来他从情报中获知,原来负责“堵剿”的广东军阀陈济棠暗中“通共”,达成互不攻击的协议。他恨不得一刀将陈济棠杀了。红军入桂,在湘江边钻进他蒋某人布下的“口袋”,满以为这下红军必被一举消灭,他喜滋滋地准备摆下庆功宴,谁知广西军阀李宗仁、白崇禧为保存实力,采取了避开红军之精锐,只监视截击后卫部队和相机“追剿”的办法,把苦头让给别人吃,自己专拣便宜,还煞有介事地拍了个《七千俘虏》的资料片邀功。幸好侍从室的人看出了破绽,7000名俘虏中,面孔却有不少熟悉的,倒回细细一看,却是同一人。那些“红军俘虏”却是李、白手下的士兵。蒋介石拍案大怒,恨不得一枪毙了李、白二人。这些军阀异己势力像插在蒋介石心肝上的刺,他决心拔掉,不过,蒋介石一下子无力来拔,红军却像一把悬在蒋介石头上的刀,刺一下子不拔不会要他的命,刀却会随时落下来要他的命。他只得忍着“刺痛”而来对付“悬刀”。特别是他收到了确切的情报,红军在遵义召开了会议,那位让他心底发怵的毛泽东重新掌握了军事指挥权。毛泽东一出山,就在遵义外围打了个漂亮仗,把王家烈打得屁滚尿流,追赶红军的吴奇伟也被打得逃到了乌江以北。蒋介石急红了眼,急忙召开军事会议,他力排众议决心亲自到贵州去指挥“围追堵剿”红军,务必不能让红军过乌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他在乌江布下了天罗地网,并下了死命令:谁放红军一兵一卒过乌江,就要谁的脑袋。
会议一开完,陈立夫就把蒋介石邀进了侍从室的密室,跪下来哭谏蒋“以大局为重,不必冒险去贵州”。蒋大怒,拍桌摔凳,叫道:“诸将无能!诸将无能!娘希匹!我不去,谁对付得了毛泽东?!”陈立夫就是不起来,抱住蒋的双腿不放。蒋怒吼完毕,又叹声不绝。陈立夫见蒋去意已决,便提出一个万全之策:为保百分之百安全,必须带一个“替身”去,为防备那些心怀鬼胎、诡计多端的各方神仙、地头蛇、豪绅枭雄、军阀的暗算,复杂场合让“替身”出面,蒋介石只好答应了。
但找一个蒋介石的“替身”何谈容易?一是必须绝对忠于蒋介石的;二是必须与蒋介石的相貌一样的;三是工于心计,擅长做特务工作的。陈立夫提出好几个人选,蒋介石都不满意,三条中不是缺这就是缺那。最后,蒋介石想到了结拜兄弟、浙江省会的公安局长何云。陈立夫立即调来何云的照片,觉得此人果然形象与蒋极为相似。再与蒋介石详加分析,蒋介石也觉得此人最为合适。于是,陈立夫立即连夜派车到杭州去接何云。此时已是午夜时分。
秘密训练
第二天傍晚,何云风急火燎地赶到南京,直抵委员长侍从室报到。出来迎接他的正是电话中人、委员长侍从室主任陈立夫。陈立夫将何云引到蒋介石办公室。蒋介石一见何云进来,忙从椅子上站起来,急趋几步,哈哈笑道:“玉龙,久不见了。你好吗?”
何云一个立正,行了个军礼,说:“报告校长,托你的福,一切都好!”他知道蒋介石是最喜欢黄埔弟子称他“校长”的。
蒋介石却沉下脸,说:“哎,玉龙,私下场合,不必来这一套,你我之间,弟兄弟兄。”
何云一下子放下了那颗悬着的心。他了解蒋介石,蒋介石发笑,大半虚情假意;若沉下脸来,却大半说的是真话。何云笑了笑,说:“校长,谢谢你对我的关照。”
“不必客气,不必客气。玉龙,我们久未见面,今天,我设个便宴,我们一起共进晚餐。”蒋介石热情地拉着何云的手,进入办公室旁的餐厅,各就各位坐下。
说是便宴,却也十分丰盛。席间,蒋、何谈起了往事,何云十分感激蒋介石,是蒋介石介绍他参加陈其美设在上海的同盟会组织,帮他脱离了清廷的绿营兵营,在陈其美手下当了个排长。后来又经蒋的介绍,在广州粤军许崇智部下当了个连长。蒋介石当了黄埔军校校长后,破格录用未曾读过一天书、也未参加考试的他为黄埔军校第一期学员。不久,又任命他为军校驻广州办事处主任。他何云追随蒋介石东征、西讨、北伐,危急中送白马救过蒋介石一命。北伐攻克杭州后,蒋介石不忘旧恩,任命他为杭州市公安局局长、浙江省军事厅副厅长。上海光复后,蒋介石又把他调到上海,任上海市公安局督察长。蒋介石建都南京,两人见面的机会就很少了。后来,蒋经国从苏联回来,蒋介石在杭州专门给蒋经国安了个家,叫“澄庐”。蒋介石为了儿子的安全,又把何云调到了浙江,任命他为省会公安局长。几杯酒下肚,何云放开了胆量,讲起他曾到过“澄庐”多次,与经国先生一起吃过5次饭,他的女儿与孝文、孝武常在一起玩,同一个学校读书……蒋、何两人谈得十分融洽,倒弄得个陈立夫只有“哼哼哈哈”附和的份儿。
饭后,陈立夫把何云引进侍从室旁的一间密室。室内,就只有陈、何二人。陈立夫给何云泡了杯热茶,递到了何云的手上,开门见山地说道:“此次紧急召你进京,让你承担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事关委员长的人身安全,事关党国的前途命运。你必须向委员长宣誓,我才告诉你。”陈立夫的手一动,密室中出现一张灯光照耀着的蒋介石戎装像。何云走到蒋介石像前,举起右手,宣誓道:“敝人何云,誓死忠于委员长,不避弹雨刀剑。若有负心,让我死于乱枪之下!”
陈立夫又让何云坐下,说道:“江西的共军,如今已到贵州,贵州的军阀‘剿共’不力,致使共军在当地‘猖獗’。委员长决定亲赴贵州,督察各路‘剿共’大军,务必将共军‘剿灭’于乌江之南。贵州情况复杂,为确保委员长的安全,必须替委员长找一个替身。我在全国范围内挑来挑去,都没有合适的人选,委员长说起你,才把你召进京。看来,你天生有个好条件,与委员长外貌极其相似,但最重要的一点是你了解委员长,委员长也了解你,你也忠于委员长,这一点别人是难以做到的。你有这两个先天的条件,所以委员长的‘替身’是非你莫属了。叫你当替身,怎么样?现在讲还来得及。你考虑一下,回答我。”
“不用考虑,选中我说明委员长与陈主任看得起我、信任我,我一定效忠委员长,努力当好替身!”何云见事已至此,回答得很干脆。
“好!”陈立夫大声说,“不愧为委员长的好学生、好弟兄。可话说回来,仅凭你的忠心与外貌相似是远远不够的。你既然答应了,我告诉你,当委员长的‘替身’不仅要形似,更重要的是神似,大到处理军政大事,小到饮食起居,你必须学得跟委员长一模一样,让别人看不出一点破绽,找不出一点蛛丝马迹,而且你的对手都是些诡计多端、狡猾似狐狸的各路‘神仙’。”
“我担心委员长的气质我学不像,还有委员长的奉化口音学不像,还有委员长如海洋般广博的知识我一下学不会,那样,可能会坏了大事。”
“这个,你不用担心,我会安排的。从现在起,你接受的是封闭式训练,你不能和外界发生任何联系,若违反,军法处置。我向你庄重宣布,任命你为总统府侍从室特别侍从,专门负责委员长的安全!”何云双脚并拢,一个立正,行军礼答道:“是!”
于是,何云便作为蒋介石的贴身侍卫的身份出现,只要蒋介石在工作,他都时刻跟随左右,时刻注视着蒋介石的一言一行,一颦一笑,一个普通的动作,习惯性动作,何云都在脑中打下深深的烙印。下班进了密室,何云必须把白天记录下来的东西,像放电影一样,复习一遍。只要何云一进入密室,吃喝拉撒全在里头。
密室的外间看上去像一个无人进入的贮藏室,事实上挂着的牌子也是侍从室贮藏室。密室在侍从室的东头,那儿林木深深,室前花草繁茂。室内很大,设施齐全,何云起居都在室内,饭菜都是专人从秘密渠道送入的。侍从室的侍卫们知道何云非一般人物,他们之间有铁的纪律,互相间从不打听,也从不来往,除了上班在一起外,其余时间都不知道各自在干什么、住什么地方。
陈立夫给何云安排了两个老师,一个便是蒋介石的亲侄子蒋孝镇。蒋孝镇跟随蒋介石身边多年,是蒋最贴心的侍卫。他负责教何云奉化话。另一个是南京大学的国语教授,也姓何,专门负责教何云古典汉语。
何云穿上了长袍马褂,理光了头,经过蒋介石的理发师老胡的精心处理,光头上还留几根细细的短毛,上唇蓄了日本式的八字形的短须。乍一看,真的分不出真假蒋介石来。
模仿蒋介石并非容易,蒋介石说的是奉化官话,比较软。何云故乡是浙江西南部的严州(今建德县),严州方言也比较软,虽然从音质上倒无多大区别,可在习惯用语及发音上却区别很大。几经周折,“精诚合作”、“戮力剿共”等用语区别仍很大。蒋介石在急了时偶尔也会骂“娘希匹”,可何云此句平日用得极多,不符合蒋介石的性格。蒋介石处事不惊,说话一句一顿,干脆有力,而何云连绵不断。蒋介石不喝茶,只喝白开水,而且喝得很少。何云却喝茶,量也大,喝时不够斯文雅观。蒋介石很少吃荤,荤时必有鱼,而何云荤素不分,吃得也太多太快……总之,差距太大,陈立夫与蒋孝镇一一指出,并监督着何云一样样演示。一次不行,又来一次,弄得何云肚皮胀了,人也瘫了,才罢休。
蒋孝镇歇着,何教授上场,一字一句地把着何云练字体、写文章。教完,何教授站在一旁,监督着何云练习一遍,直到何云满头大汗为止。
经过一个多月的强化训练,何云在外观上的模仿已相当成功,连卫兵也难以辨出真伪。“形似”已无问题,只是口音还有些别扭。陈立夫针对这个现状,叫他不要在公开场合讲话,以免露馅,还要求他着力观摩蒋委员长的言行举止,务求“神似”,尽量通过手势来表示可否。同时,何云必须控制食量,保持体形,每天都有专门的医生来给何云称体重、量体形,发现有了变化,立即采取措施,加以限制。经陈立夫的精心策划与秘密训练,何云进步很快,陈立夫自以为大致可以蒙混过关了,决定让何云替代委员长登台亮相。
首次亮相
1934年12月上旬,蒋介石决定在中山陵检阅自己的卫队,有意让“替身”亮相,试一试效果。
出发的时间到了。已蓄上日本式短胡的何云换上特级上将军服,胸前戴上一大堆勋章和奖章,披着黑大氅。这时,他又一次紧张起来。他小心翼翼随蒋介石来到大照镜前,二人并肩而立,镜中的真假蒋介石居然不差丝毫。当蒋介石连连点头称赞“像,像,真像!”时,他才松了一口气。
临行,陈立夫再三叮嘱:“此事绝不能有半点闪失,其后果你自己清楚。”何云深感担子格外沉重,不禁背上冒出一阵冷汗。但开弓没有回头箭,现在已由不得他了……
巍巍的中山陵矗立在南京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中山陵前的牌楼前面,临时搭起了检阅台,“蒋介石”一身戎装,正襟危坐在主席台前,国民党许多军政要人分坐两旁。这些要人一律是蒋介石的亲信,不管是当时任国民政府主席的汪精卫,还是李宗仁、白崇禧等人,都未被邀来参加。
这次“蒋介石”检阅自己的“皇家卫队”——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警卫队,是一次小型阅兵行动。
蒋介石的警卫总队有3个大队,一个大队相当于一个团的建制,战斗人员1500多人,每个队员都配有轻武器。
检阅是从蒋介石的贴身卫队开始的。队员们穿着一式的新军装,挎着一式的武器,排成整齐的方队,正步前进。通过主席台时,队员们一律行注目礼,并高喊:“委员长好!”台上的“蒋介石”一脸庄严,向士兵们挥一挥手,喊一声:“弟兄们好!”
贴身卫队之后是外勤队,之后是一队、二队、三队、工兵队、辎重队、通信队,最后是骑兵队。
阅兵结束,“蒋介石”也未发表任何讲话,主持人陈立夫宣布阅兵结束,各自归队。照惯例,大家等蒋介石先走才好走。“蒋介石”站起来,满面笑容地与主席台上的要人们一一握手,正要开步走,宋美龄从一旁走了出来,很高兴地挽住了“蒋介石”的一只手,说道:“达令,我看这卫队的装备与精神都不错,但缺少一点……”
“蒋介石”一下子脸儿发红,半天答不出,隔了一会,才问道:“夫人,有何见教?”
宋美龄似乎有所觉察:“达令,你难道看不出来吗?”
“蒋介石”摇摇头。
宋美龄笑笑:“你呀,贵人多忘事。算了,回去再跟你说吧。”宋美龄拉着“蒋介石”的手,“蒋介石”顺从地跟了过去。宋美龄让“蒋介石”走在前头,自己紧跟着。
这下,陈立夫急了,假如“蒋介石”真的与宋美龄共同上了小轿车直奔总统府,那麻烦事儿就大了。陈立夫立即向“蒋介石”使了个眼色,“蒋介石”忽地停住,说道:“夫人,等我如厕了再走。”“蒋介石”向厕所走去。各位军政要人此时也纷纷下了检阅台,他们走过了宋美龄身边,向这位第一夫人打招呼,这些嫡系亲信们簇拥着宋美龄走去。
陈立夫在暗中捏了把汗,“替身”演示总算蒙混过了关。
中午,蒋介石令厨子烧了严州特色菜干菜鸭,还做了严州特色食品火烧饼,犒劳何云。蒋介石边吃边与何云开了个玩笑:“玉龙,侬(你)搓(差)点把我咯女客(夫人)拐走啊!”
何云站起来,对蒋介石一鞠躬:“校长,我向你赔罪了。”
蒋介石哈哈大笑:“真要有此效果,真要有此效果啊!”蒋介石是从不开怀大笑的,他觉得这件事情弄得非常有意思,何况这是宴席间,只有陈、何、蒋三人,也就没有什么顾忌,露出了他当年在上海交易所得意时的本相来。
瞒天过海
蒋介石真正让“替身”出场是在四川。
1934年12月下旬,蒋介石偕陈诚、晏道刚、吴稚晖、陈布雷,还有宋美龄和德国顾问端纳,飞往四川。
飞机降落在重庆广阳坝机场。以四川省主席刘湘为首的地方党政要员,早已恭候在机场。仪仗队照例把洋鼓、洋号奏得震天响,镁光灯闪成一片,晃得何云睁不开眼,他精彩地模仿着蒋介石挥手的动作,直到膀子发酸。新闻记者纷纷要求采访“委员长”,却遭到陈立夫的拒绝。谁也没有注意到,就在人们围着“蒋介石”一睹风采的时候,一辆黑色小轿车绕过欢迎的人流,神不知鬼不觉地驶往预订的宾馆,在那辆车里坐着的便是蒋介石本人。白天,同刘湘磋商军政大计的是蒋介石;入夜,留在官邸里的却是何云。谁要来行刺,何云自然是替死鬼了。此时,就连深谋远虑的“四川王”刘湘做梦也未想到,在他面前竟有真假两个“蒋介石”。
然而,智者千虑,也有一疏。尽管伪装得天衣无缝,但是在蒋介石临行前夕还是露了馅。那天,刘湘临时改变了“议事程序”,当晚8点多钟,他亲自拿着汇报材料去宾馆呈送给委员长。推开门,刘湘诧异地看到:堂堂的“党国领袖”正在伏案为贺国光誊抄文件。他十分怀疑,故意当面向“委员长”请示“戡乱”纲要的细节,何云急红了脸,吞吞吐吐,一问三不知。
刘湘顿悟:此人可能是委员长的替身。
一向受人敬捧的“四川王”今日却被人戏弄,岂能咽下这口气?翌日,刘湘至机场为委员长送行,他直言不讳地对贺国光讲,本人从来尊敬委员长,想不到委员长却对我刘某存有戒心,还当面演起“双簧”来。贺国光连忙解释“这是为党国领袖以防不测”,请求刘湘千万保守秘密。
蒋介石回到南京,为此事大骂何云一顿。幸亏陈立夫解围,认为并非全是何云的过错。不过,蒋介石不再轻易动用“替身”了。
1935年初,红军攻占了黔北重镇遵义,接着又四渡赤水,忽东忽西,让国民党军顾此失彼,疲于奔命。3月24日,蒋介石一行乘飞机经重庆飞到贵阳督战。披着黑绒红里大氅的蒋介石一下飞机,就受到了贵州党政军要人的热烈欢迎。蒋介石发表了热烈而又措词严厉的讲话,讲话结束后即与宋美龄住进了贵州省前主席毛广翔的别墅,与一帮近臣谋划着解决贵州军阀王家烈与红军的办法。
何云与另外几个蒋介石的贴身侍卫早两天就秘密到了贵阳,他们向贵州省政府要了毛广翔的别墅,说是要在贵阳建立个联络处。他们对别墅进行了彻底清理,确认别墅内无任何异常,才电告已在重庆等候的蒋介石。蒋介石抵达贵阳后,白天住在别墅内,与幕僚们共商“剿共”大事,计划着如何收拾王家烈这个“反骨”的家伙。夜晚则偕同宋美龄到另外一个更隐蔽、更安全的小别墅过夜。何云则从这个小别墅进入毛广翔的别墅,住进了蒋介石住的房间。
虽说历经了重庆的露馅事件,但性命总比面子重要,此次与毛泽东近在咫尺,心头发怵的蒋介石还是让何云随同前来。而这一切,只有3个人知道,蒋介石、何云、蒋介石的理发师老胡(为何云化妆),就连宋美龄也被蒙在鼓里。而那些幕僚们都以为蒋委员长就在他们身边。
狡兔三窟,像这样的小别墅在贵阳有3处,蒋介石不定期地换地方,真的蒋介石住在哪里,只有何云一个人知道。
何云自进入黔境以来,不仅心情紧张,而且也很沉重。这不仅在于他冒着生命危险扮演蒋介石,更重要的是蒋介石不在时他要当“蒋介石”。他知道,说话办事稍有不慎,露出马脚,他的命没了不算,还有可能危及蒋介石;假如蒋介石出了问题,他更难逃一死。
蒋介石来贵阳,王家烈借口“追堵红军”繁忙脱不开身,躲在黔西,不敢来见蒋介石。蒋介石一笑了之,心里却恨得痒痒的,不几天便下令将王家烈的省长职务免了。王家烈手下的侯之担师被红军消灭,犹国才师被薛岳收编,王家烈的尾巴翘不起来了,代之而起的是吴忠信。吴忠信感谢委员长的栽培之恩,大宴小宴不断,还有贵阳的地方豪绅、商会,都想巴结上蒋介石。因此,宴会必请。蒋介石很反感这些宴会,但他又不能全把这些人得罪了,他需要稳定的局面,他需要利用他们来对付红军,他需要安抚他们因王家烈、侯之担的事受到的惊吓。因此,有宴会、有人来请,一般都让何云代他去。
出席这些宴会,何云多是不讲话,或只讲几句话,学蒋介石点个头,就算礼数到了。没想到一件事,差点使何云露出了马脚。
那晚,请客的是贵阳商会。宴会开始前,照例是胖会长发表一通热情洋溢的“欢迎词”,接着请委员长“训示”。何云摆出“委员长”的架势,摇了摇手,表示不说了。可这胖会长是第一次见到蒋介石,他根本不了解蒋介石的性格与为人,为了表示热情,一次又一次领头鼓掌,请求“蒋介石”“训示”。何云不好当场发火,泼众人的冷水。于是,他慢慢地站起来,环顾四周,开口说道:“诸位,今日‘蒋某人’亲赴贵州,旨在消除‘匪患’。‘匪患’不除,黔境难安。诸位都与‘蒋某人’一样,负有‘剿匪’安境之责。你们晓得有个石达开吗?石达开就在你们这里被追赶的清军包围了,红军穷途末路,重走上石达开的老路,就要钻进‘蒋某人’布下的天罗地网……”这时,“啪”的一声,灯突然黑了。蒋介石所有的侍卫,都围到了何云身边,将何云围在了中间。何云也自然地“唰”地站了起来,拔出了腰间的小手枪。
灯很快地亮了起来,何云马上惊觉,将枪藏进裤袋里。幸好,他的枪未拿到上身以上,只是垂手拿着,顺手放进裤袋,也很快、很自然,没有人发现。要是被人发现,必会产生怀疑:“怎么委员长还拿出枪来?”
何云很镇定地坐着,侍卫们还站在他的四周。胖会长诚惶诚恐地跑到“蒋介石”面前,挥着汗,颤颤地说:“委员长,贵阳的火电厂常有跳闸事故,刚才定是跳闸断电了。”
宴会便草草结束了。回到毛广翔的别墅,关上了门,何云瘫倒在了床上……
胆战心惊
蒋介石亲自督战川黔,但毛泽东用兵如神,采用的战略战术让蒋介石吃足了苦头。在江西时,他几次布好“口袋”等待毛泽东来钻,可毛泽东如有天算神助,不经意间,不知从那条缝隙溜走了。等蒋介石发觉,重新调整人马去打,毛泽东却瞅准空子,斜刺里猛地给他一击,使他挨打了还不知道怎么回事。毛泽东的用兵神出鬼没,既飘飘忽忽,令敌军昏头转向摸不着头脑;又如行云流水,毫无滞碍,把敌军戏弄于股掌之间。蒋介石既懊恼又佩服。
这次,毛泽东来了个大动作,对贵阳发动了佯攻。
4月6日夜晚,蒋介石如坐针毡。白天,一个个坏消息让他心烦,不是这里红军打一下,便是那里红军落一炮,贵阳城里甚至有了“欢迎红军进城”的传单。那传单拿在手中,犹如一道“催命符”,假如落在红军手上……蒋介石虽说带来了“替身”,仍不免胆战心惊。还是晏道刚提醒他,让他注意安全,给他秘密挑选了20个忠实可靠的侍卫和向导,预备了12匹好马,两顶小轿。万一飞机上不了天,这些铁了心的侍卫,可以保护他骑马、乘轿撤退。
尽管有了充分的准备,蒋介石还是睡不着觉。幸好,宋美龄在他身旁。宋美龄让蒋介石站到了耶稣像前,祷告道:“主啊,请保佑我们吧!云南的勤王之师快点到来。”
但日子最难过的还是何云,他候在别墅的一间密室里,一点也没有自由。他不仅要避开贵阳的党政要人、新闻记者,更难受的是要避开蒋介石带来的一帮子人。他的一切行动都是在绝密的情况下进行的。一到贵阳,就如坐进了监狱一般,整天躲在别墅的密室中,蒋介石走了,他才能从秘道进入蒋介石的房间。冒充蒋介石还必须有人冒充宋美龄。万一有人闯进来,只要宋美龄不正面与人打招呼,给人一个隐隐约约的形象,是没有人能够发觉的。
要给何云配一个“宋美龄”。这点,陈立夫在南京时就想到了。可他不能跟蒋介石讲,一是怕蒋介石不同意,二是怕宋美龄知道有人冒充她,不仅不同意,还有可能发怒。
陈立夫想得周到,办得也周到。他悄悄地在南京中央大学找到一个形似宋美龄的女生,叫郭晓玲。郭晓玲是江苏省一个县长之女,陈立夫把她拉进了CC系中统特务组织,填了表、宣了誓,就把她安排到宋美龄办公室当秘书,并叮嘱她秘密学习宋美龄的生活习性、穿着打扮、言语行为。郭晓玲聪明伶俐,一学就会,一点就通,学宋美龄的样子、言行,真可以说是惟妙惟肖。不管郭晓玲学得如何像,陈立夫只准她做“影子宋美龄”,不准她在众人面前露面,更不准她正面对人讲话。
何云到贵阳的第二天,陈立夫才跟蒋介石说起此事,蒋介石不好反对了。陈立夫秘密地将郭晓玲送进了密室。何、郭两人一见面,才知陈立夫的良苦用心。他们俩都有一个心愿:保卫蒋介石、宋美龄的安全是神圣职责,即使牺牲自己,也在所不惜。
两人整日整夜地生活在一起。白天,何、郭两人还好办,读书练字,学习蒋、宋二人的言行举止。郭常当何的老师,指出这样那样的缺点,两人在密室内既热情又和谐。夜晚的日子最难过,一进入蒋介石的房间,两人要同睡一张床。一对孤男寡女同睡一张床,相互间都能闻到对方身体的气息,听到对方细微的呼吸,那是多么难以克制的事情啊!幸好,蒋介石与宋美龄是同床不同被的,两人的身体不紧挨在一起,每晚,他俩都是熬着忍着,不知不觉地睡去。
密室内有一个小窗户,透过这个窗户,可以观测外面的动静。何云见外面人来人往,显得繁忙杂乱,就预料最近可能会发生什么事。郭晓玲也觉得情况不对,猜测贵阳定是出了什么大事。
果然不出所料,老胡来告诉他俩,红军要来攻打贵阳了,他传达了陈立夫与蒋介石的命令,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在别墅内,不接到命令,不准行动。
4月6日这一夜,何云与郭晓玲一整夜都没有睡觉。他俩在蒋介石房内,侧耳细听外面的动静,有时拉开窗帘一角,察看一下外面的动静。这一晚,他俩学着蒋介石夫妇的样子,在耶稣像前默默祷告一会,最后轻说一句:“仁慈的主啊,请保佑我们的委员长,让共军进不了贵阳城!”
云南的救驾部队以一天60公里路的急行军速度,赶到了贵阳,还有各路的勤王之师,也陆续到了贵阳。蒋介石大为兴奋,设宴款待他们,并对滇军的各位旅长发大洋奖赏。
贵阳之围解了,可红军也从此没了消息,不知去向,连天天在空中侦察的飞机,也发现不了大股红军究竟在什么地方。正惶惶不安之时,红军突然出现在昆明城下,“云南王”龙云急得哭着向蒋介石求救。蒋介石为了笼络龙云,便答应亲赴昆明以稳龙云之心。原来,红军南渡乌江佯攻贵阳,只是毛泽东声东击西的战术,待正在贵阳督战的蒋介石急忙抽调滇军进入贵州时,却突然挥师奔袭昆明。而此时南京政府对云南部队尚未全部控制,蒋介石只好亲自到昆明安抚云南将领,留下何云在贵阳应付日常事务。
就在蒋介石去昆明那天晚上,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何云在白天处理了一些一般事务后,就进了卧室,郭晓玲从屏风后转了出来,给何云倒了杯水。蒋介石喜欢喝白开水,半个小时左右,就要喝一口。喝时,慢慢地、轻轻地咂一下,仿佛要咂出水中的味来。何、郭严格遵守这些规定,在蒋介石的卧室内,是从不喝茶的。何云接过了水,很快一气喝完了。郭晓玲向他白了一眼,何云马上意识到了。因为这时侍卫还未完全退出卧室。等侍卫走了,郭晓玲才笑笑说:“达令,你太渴了。”
何云惶恐地答道:“不渴,见了你,我一时大意了。”
“幸好,卫兵不注意。不然,你我全完了。”
何、郭二人又说了一阵话,何云正要静坐,门口侍卫与人吵了起来。
“我要立马见委员长!”
“不行!委员长已休息了,谁敢惊动?”
“我是乌江江防司令王家烈,有紧急军情向委员长汇报!耽误了,你负得起责任吗?”
“不行,没有委员长的准许,不能进!”
王家烈来火了,一个小小的卫兵竟然不让他堂堂的司令见委员长。王家烈这回是嗓门大、劲儿也大。因为蒋介石在委任他为乌江江防司令时,安慰了他一阵,又鼓励了他一阵。王家烈以为这回是个立功的好机会,他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他要将功补过,以弥补蒋介石对他的成见。假如乌江守不住,他王家烈项上这颗脑袋就保不住了。但仅凭他两个师的“双枪”兵,乌江是绝对守不住的。他用电话向“追剿司令”薛岳求救,薛岳把他训了一顿,命他拼死守住:“就是死,你也给我死在乌江里!”王家烈能死吗?不死,挡不住红军;死了,又不甘心。所以,王家烈只有星夜赶来贵阳求见蒋介石了。他要让蒋介石下令薛岳派兵援守乌江,假如守不住,他王家烈尽了心、尽了责,蒋介石也就没有借口杀他。这生死攸关的大事,他王家烈不能不拼着老命来。
何云从陈立夫给的资料里,了解了一些王家烈的情况,他也知蒋介石此次入黔的打算,可他也了解蒋介石的心情。既然蒋介石让王家烈做司令,就说明蒋介石还要用此人,何况是紧急军情,出了事,他有责任,如若不见,王家烈很可能散布对蒋介石不利的话。乌江防线真的出了事,他也逃不脱责任。蒋介石临行前交代他相机处理,此时用密电跟昆明的蒋介石联系,已来不及了,王家烈在门口大吵大闹。何云不知如何办才好,郭晓玲见何云为难,人骑在马上,只能随马跑了,便对何说:“不见,恐怕不行啊!”
何云见郭晓玲也这么说了,才下定决心,便大声地问:“谁在门外吵闹?”
侍卫说:“报告委员长,是王家烈司令!”
“让他进来!”
王家烈大眼一瞪侍卫,一捋长胡子,神气活现地进了蒋介石的卧室。一见“蒋介石”,王家烈马上软了下去,又见“宋美龄”在床上,朝里侧卧,似乎睡着了。王家烈立即颤抖着小声说:“委员长,打搅您了,实在军情紧急,少武负不起这个责任啊!”
何云将王家烈引到会客室,沉着脸,问:“什么事,直闯我的卧室?”
王家烈站着,双腿都抖了,说:“红军的大批部队已到了乌江一线,把我的一个团吃了。据可靠情报,毛泽东的中央红军也在乌江旁出现,他们要渡乌江无疑。我那几个兵是守不住乌江的,请委员长下令增援。不然,红军过了江,与张(国焘)、徐(向前)会合就糟了。”
何云一听,的确情况紧急,便问:“你向薛主任请求过吗?”
王家烈马上答:“我求过他了,他不肯发兵。”
“我让他派兵增援你!你去吧!”
何云本想让王家烈去后与郭晓玲商量一下,再拿主意。岂料王家烈不肯去,又求道:“委员长,我过去有错,有失职之处,此次获委员长信任,我少武再不死战,就不是娘养的,而是狗生狼养的!我只等委员长一声令下,我立即回到乌江前线去!”
何云心里骂道:娘希匹,你王家烈还真耍赖皮呢!可何云一脸严肃的神色,在会客室踱来踱去,心想:防守乌江没有错,他蒋介石曾下过令:“谁放红军一兵一卒过乌江,就要谁的脑袋!”假如他何云不抓住这个机会,就等于他何云放红军过乌江,那么,他何云的脑袋不保不说,还坏了党国大事,到那时,倘有十万个何云也抵不了此时犯下的罪过。何云想到这儿,马上拿起电话,接通了薛岳。
“喂,你是伯陵吗?你立即来我这里。”
薛岳就住在贵州绥靖公署里。他拎起电话听到是蒋介石的声音,答应一声“是!”,就立即驱车来到蒋介石的住处。侍卫们已知道“蒋介石”连夜召见薛岳的事,立即领他进了蒋介石的卧室。薛岳见到了“蒋介石”、“宋美龄”,立即双脚一并,行个军礼,道:“委员长,学生奉命向你报到!”
“蒋介石”点点头,指身旁的王家烈,说:“少武那儿红军打得紧,形势也吃紧,你立即派一个整编师增援乌江前线。先头增援部队限明早7时出动。另外抽调两个师做预备,随时听令增援!”
“是!学生马上就走!”薛岳毫不犹豫地说。
“蒋介石”又叮嘱道:“伯陵、少武,你们俩要精诚合作,把红军堵住,消灭在乌江南岸!”
王家烈与薛岳都大声回答:“是!”
在云南的蒋介石得知后大发雷霆,将何云训斥一通,但却不便打电话给薛岳,免得露出马脚。第二天清晨,蒋介石匆匆赶回贵阳,召见薛岳,意欲修改命令。不料,惟命是从的薛岳已随先头部队出发,前往黔北。蒋介石十分震怒,命人将何云禁闭,准备严惩。幸亏后来的事态发生变化,红军本来就不准备攻击贵阳,而是乘滇军外调贵州之机,突然巧渡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国民党军的尾追,转向陕甘宁方向。薛岳也没有白跑,他未费一枪一弹,率军“收复”了连一个红军也没有的遵义城,号称“遵义大捷”,并在报告中恭维蒋介石神机妙算,将红军赶出了贵州。这样一来,蒋介石心平气和,反而觉得何云指挥得当,把他从禁闭室放出来,赐宴压惊。
何云此次虽转危为安,但感到命运无常,想到“伴君如伴虎”的古训,便提出要辞职,但蒋介石没答应。
因为这次西南之行,蒋介石对何云的成功表演非常满意,决定长期留用在侍从室,今后还要派上用场。后来有许多公开场合,何云都替蒋介石出面亮相,诸如剪彩、合影之类的事情。后来汪精卫再次遇刺,蒋介石更是庆幸自己的远识和戒心,对陈立夫也更加赏识和信赖。由于有了这样一个“替身”,蒋介石的行动更方便,想走就走,旁人难以识破。许多国民党要人,特别是蒋介石不太愿意见到的人,他都指派何云代见。常来吵嚷着要给“盟弟”蒋介石上课的冯玉祥、头脑顽固的阎锡山、桂系的李宗仁、军界元老程潜、“云南王”龙云,以及国民党中常委中的“左派分子”,大都受到过何云这位“委员长”的接待。不过,他们谁也不识庐山真面目。
可是不几年,何云还是离开了总统府,其原因有二:一是因为扮蒋介石惟妙惟肖,像得太神,连宋美龄也经常弄错,惹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二是何云的国语讲不准,带有难懂的方言。但最主要的还是宋美龄对他有反感,两个“蒋介石”让她无所适从。
何云在离开总统府时,蒋介石给了他一个军委会少将参议的头衔,让他领一份高薪度日。但给他作了几个硬性规定:一是不准外出,待在家中静养;二是不准向任何人透露自己当“替身”的事。抗战胜利后,何云奉令回杭州隐居,他多次写信给蒋介石和陈立夫,请求恢复公职。可是,一直杳无回音。何云直到病逝前,还感慨:“我当过‘委员长’,可是委员长不认我了!”自此再未担任公职。1947年9月,何云病逝于故乡建德县,终年61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