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家坪井区油藏地质特征及富集区域预测

来源 :现代企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unlc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郝家坪井区作为杏子川油田的老油区,目前油气的生产能力非常有限,主要原因就是油气井在生产过程中油源的枯竭与地层压力的下降,为了能够在郝家坪井区找到新的有利区块,对该井区的油藏地质特征以及油气富集区域进行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同时也能实现油田开发的价值。
  一、区域概况及沉积特征
  郝家坪地区位于陕西省安塞县郝家坪乡辖区内。西界以郝132井为界,东至郝 691井,东西方向长约12km;南界以郝490井为界,北至郝425井,南北宽8.5km,评价区范围约100km2。
  经区域研究认为本区长21-3沉积体系属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沉积。由于河流的多期分流,砂体呈条带状分布,并形成诸多的砂坝。各分流河间的洼地也遍布本区,属典型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相沉积。
  由于本区的沉积有它独具的特点,因此,造就了长21-3砂体在本区分布范围广泛,宽达7—8km,纵横向上又有多种类型,长21-3砂体形态多达 14种之多,它们分别是:一期河道型、两期河道型、上部致密型、上部过渡型、上部突变型、下部过渡型、底部下连通型、顶变底部下连通型、上下连通型、两期河道底部下连通型、上部致密下部下连通型、上薄下厚下连通型、上厚下薄型及上部渐变致密型。
  当长21-3沉积后,分流河已处于逐渐衰亡期,仅在个别地方有所发育,其规模、范围也属局限性,因此,使得长21-2、长21-1沉了一套以泥质岩为主的地层。由此将长21地层构成一个完整的下粗上细的正旋回沉积。
  二、构造特征
  1.区域构造位置。经区域构造研究认为本区大地构造位置属陕北斜坡中段,巡检寺—张渠—坪桥。鼻状隆起带范畴。
  2.局部构造特征。该区位于坪桥鼻状隆起带南侧。长21-3属三角洲平原河流相沉积,本区有三支分流河经多级分流,由东北向西南延伸,而局部构造则在此基础上因岩性差异压实作用发育而成,由北向南共发育三排鼻状隆起带,即塞24—塞62井鼻状隆起带、塞11—郝827井鼻状隆起带、郝250—郝727井鼻状隆起带。从砂体展布,砂顶起伏和长21顶标志层构造等图中可看出,它们之间均有一定的继承性,有着一定的依赖关系,在砂坝、河口坝等处往往又是形成局部高点的所在地。
  由于沉积时,平原区河流的多级分流,说明地势平缓,由此奠定了本区构造格局。正常情况下陕北斜坡区域构造坡降每公里下降7—8m,倾角30度左右。该区东西方向长约12km,长21标志层构造东面海拔为620m左右,西面海拔为570m左右,相距12m海拔相差50m,每公里坡降为4.16m,由此说明本区构造较区域构造更为平缓,对油气大面积分布更为有利。
  三、油藏地质特征
  1.油层分布受控于沉积体系。由于长21-3地层沉积时在此区的多级分流,形成诸多的砂坝和洼地,使得油层在纵向上变化不大,均为长21-3油层。但在横向上油层所处的位置,厚度变化则严格受到沉积体系的控制和制约。河道主体部位砂层厚,油层厚度也随之增大。在河道两侧或河间洼地,砂体厚度减薄,此时油层厚度也随之变薄。
  2.油层非均质性强。在长21-3油层中,纵向上一般表现出有3-4个致密夹层出现,声波时差曲线反映比较明显。致密层横向变化大,井间不易对比,因此,它的出现也不会在区域上成区域隔层,将长21-3油层分开,形成多个油砂体。
  3.油水分异差。本区长21-3油藏与其它地区一样,投严初期均是油水同出,出纯油很少,只是早期含水低一些。它的特点是既液量变化而变化。产液量高,净油就多;反之产液量低,油量也随之降低。
  4.有一定边底水。当砂体属一期河道型、二期河道型和下连通型时底水明显,特别是下连通型,水体厚度可达20—30m,因此在此区底水驱动能力强,产量也高,有的井属1996—1998年间投产的,直至现在日产油仍在 3.0吨左右,如郝280、294、352、600等井,即属此类。
  四、油气富集分布规律
  1.油藏保存条件好。由于长21沉积时,下粗上细,形成一个完整的正旋回沉积,长21-3为储层,其上长21-2、长21-1岩性较细,为一款以泥质岩为主的地层,厚度25.0m左右,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区域盖层,避免油气继续向上运移,油气保存条件好。
  2.具有良好的储油孔隙网络。 本区储层岩性孔隙网络属颗粒溶孔一剩余原生粒间孔组合,说明原生粒间孔是主要的储油孔隙,物性好。据塞11、塞24两井岩芯物性分析资料表明,平均孔隙度为15.52%,渗透率为34.5×10-3μm2,为油气富集提供了良好的储油空间。
  3.区域构造极为平缓,也是促使该区油气大面积分布的重要原因之一。本区构造较区域构造有不同之点,再于它的区域坡降幅度仅为区域坡降的1/2。陕北斜坡的构造区域坡降每公里由东向西下降7—8m。而在研究区范围内东西方向长约12km左右,坡降为50m,平均每公里坡降为 4.17m,较区域构造更为平缓,为此,也是促使油气广泛分布的又一原因所在。
  4.多期构造与河道砂发育的一致性,促使油气进一步富集。本区油气的分布和富集有成排、成带分布的规律,从开采至今已有5—6年之久,日产油l-3吨井均分布在这些带上。而这些富集区都与砂体和多期构造发育的一致性息息相关。北面一排塞24—塞60井一带勘探开发程度较低;但其两端已被揭示出为又一富集区的皱形。这为下一步勘探开发寻找新的富集区指示方向。
  5.分流河间洼地是河道两侧或上倾方向重要的岩性遮挡带。研究区内所发育的东北一西南方向的河道,由于在沉积过程中的多级分流,使河道往复侧迁,所以形成砂体大连片。各分流间洼地沉积的泥质岩与河道侧翼的致密岩性带构成了沿河道同一方向两侧或上倾方向的岩性遮挡。促使油气只能沿其河道的主体部位聚集,这也是三角平原分流河道相油气藏形成的又一个原因。
  该带属评价区由南向北的第三个带,范围约20.0km2,目前在此区的西南和东北方向两端已打井18口,已初步显示出为富集区;该河口具属中带向西南方向延伸部位,范围约7.0平方公里。此区已打部分生产井,其中日产油1吨以上井4口,此区应继续追踪,投入开发;该河口坝属南带向西南方向延伸部位,其东北方向是高产区,西南方向打井较少,此区也可继续追踪。
  (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
其他文献
随着南山铁矿凹山采场开采的延深,入选矿石性质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选厂现有工艺流程已不能适应生产目标的要求。文中分析了现有生产工艺存在的不足,探讨了通过控制入磨原矿粒度、
信访工作作为企业领导联系员工群众的重要渠道,直接关系企业的科学决策、直接关系企业领导在员工群众心目当中的形象、直接关系广大员工群众对企业工作的满意程度。企业要规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