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理论下小学英语语篇教学活动设计探究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057242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支架”理论 小学英语 语篇教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10A-0071-01
  支架式教学以俄国心理学家维果斯基(L.S.Vygotsky)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基础,在教学中通过“支架”把复杂的任务分解,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使学习任务变得相对容易,帮助学生穿越“最近发展区”,从而实现教学目标。笔者尝试将“支架”理论运用到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通过搭建“支架”激活学生的已有知识,引发学生对语篇内容的思考和讨论,让学生在“支架”的帮助下一步步完成语篇学习,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保护学生的阅读自信心,消除学生对阅读的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语篇阅读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一、搭建“话题支架”,带领学生进入语言情境
  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搭建“话题支架”,创设语言情境,能激发学生进行交流的欲望与兴趣,促进交际双方的互相理解,帮助学生对原有的知识结构进行重组与改造,从而达到对新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阅读前的热身活动中,教师可结合具体的语篇内容,利用歌曲、游戏、图片、头脑风暴等搭建“话题支架”,创设语言情境,激活学生的知识储备,从而有效地推进学生的阅读过程。
  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4B At a snack bar Part A中的语篇,上课伊始,笔者用“I like apples. Do you like apples?What fruit do you like?”引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自由对话,并在这一环节中有意识地渗透“How about you?”句型。然后,组织游戏“Listen and do”,让学生边听口令,边做动作。游戏结束时,笔者用手摸喉咙示意自己很口渴,说:“I have no orange juice. Let?蒺s go to the snack bar. OK?”从而自然地过渡到对“小吃店”背景的介绍,进入新课的呈现。这样,笔者通过搭建“话题支架”,不仅复习了已学的交际用语和词汇,同时把学生引入“小吃店”的语言情境中,使学生迅速地进入阅读状态。
  二、搭建“探索支架”,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支架式教学提倡围绕学习的主题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概念框架,即将教学分解成若干步骤,每一个步骤就是一个台阶,从而引导学生沿着台阶从现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在小学英语语篇教学中,教师要准确定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结合具体的语篇教学内容搭建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探索支架”(可以是背景支架、问题支架等),由易及难,帮助学生沿着“支架”逐步攀登。
  例如,教学牛津小学英语6B It was there Part A中的语篇时,笔者根据学生的现有水平为学生搭建了“探索支架”,将课堂设计成跑步比赛,包括三大环节:起跑(观看课文动画,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加速(引导学生细读课文,寻找films和camera现在和刚才所在的地点,让学生感知一般过去时;通过“谁的记忆力好”游戏,学习一般过去时的表达方法;带领学生朗读、表演课文;总结课文中的语言知识点)→冲刺(通过“写一写”,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巩固所学的语言知识,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学生沿着笔者所创设的“探索支架”,逐层深入地对语篇进行学习,成功穿越了“最近发展区”,逐步提升了能力。
  三、搭建“语用支架”,引领学生协作学习
  在教学中,教师应搭建适当的平台,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使学生在讨论、交流、辨析和分享的协作过程中完成知识的意义建构。在阅读后的巩固环节中,教师应结合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重点突出“运用”,科学而有效地搭建“语用支架”,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交际,在相互协作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例如,笔者在教学牛津小学英语5A A camping trip Part A中的语篇后,联系生活实际(时值圣诞节即将到来)问学生:“Christmas is coming.Shall we have a Christmas party?”接着,出示圣诞晚会的海报,并介绍了需要学生协助完成的各项晚会筹备任务(包括会场布置、聚餐食品供应、游戏设计和礼品筹备等),让学生自行选择任务,并在小组内用所学的句型“What do you have?I/We have…”来讨论完成某项任务所需的物品。在此过程中,个体的思维和智慧被群体所共享,小组成员共同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同时,学生也调动了相关学习策略开展了创造性、合作性的语言交流,提高了语言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将“支架”理论运用于小学语篇教学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同时,能通过搭建“支架”调控学生的语篇学习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责编 雷 靖)
其他文献
大概是由于编者的疏忽,或者审查不严的原因,现行语文出版社版初语教材中的一些注释、注音有值得商榷的地方,有的注释、注音有误,有的该注音的地方却没有注音。由于笔者的知识、可查阅的工具书有限,拿不定主意,现提出来,切盼专家同仁予以指教,以免给以后的教学带来麻烦,给学生的学习造成混乱。  1.七年级上册《陌上桑》一诗对“头上倭堕髻”中“倭”的注音为wǒ。笔者查阅了许多资料,包括《现代汉语词典》《新华字典》
人教版高语第五册《感受儒家文化》中为反驳反儒学的观点,列举了这么一则材料:  198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开会,则发表了一个破天荒的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来,必须回溯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这个说法,10多年来我们多次在报刊、书籍、演讲中看到或听到,如一位著名专家在清华大学的演讲曾引用(《在清华听讲座》,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山东大学马瑞芳教授在央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这种表述是对语文知识的一种误解。  从以上表述我们可以看出,“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是和“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相对应着提出来的。其言外之意就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是实践的方式,而不是知识讲解和掌
目前学生作文的最大障碍,也许不在无可炊之米,而在没有想炊之欲。据调查,中小学生害怕作文已成通病。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当前的大多数作文教学指导关注的仅仅是写作活动的结果。学生写作文就是为了应付老师和考试,语文教师也多只是按考试的标准对学生作文进行评判、批改。作文之前对审题、立意作些指导,而后便让学生写作,这似乎成了教师固定不变的作文教学程式。整个作文写作过程,学生大多处于机械、静止、被动、应付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