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独立审计是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衡量注冊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
关键词:独立审计准则 变迁 研究
独立审计准则又称独立审计标准,它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
1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变迁
1.1 国内审计准则三次变迁 1996年1月1日第7号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开始施行;2003年4月财政部修订了《审计报告》准则,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和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5号—审计报告(试行)》在2003年7月1日开始施行;2006年2月15日颁布新的《审计报告》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1]。
1.2 国内学者文献 自1996年第一批审计准则公布以来,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诸位学者的研究各有千秋。
刘明辉教授[2](1997)从历史的角度对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供给-需求理论解释了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变迁;并对审计准则的性质与特征、审计准则与审计理论结构中其他审计概念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陈建明[3](1999)用受托经济责任理论阐述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并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市场经济对规范化的审计的需求,以及审计规范化应实现的目标,以及审计准则的产生、目标与审计基本理论的关系提出了独立审计规范体系的构建思路。
林钟高、尤雪英、徐正刚[4](2002)引入了制度经济学中的变迁原理,分析了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变迁。从产权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角度分析审计准则的性质,并用交易费用解释审计准则的制定,制度经济学变迁原理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变迁。认为在审计准则制定和变迁过程中,交易费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否建立审计准则取决于交易费用是否大于零,制定什么样的审计准则以及如何制定审计准则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
张龙平、王泽霞[5](2003)就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变迁进行了分析,指出美国审计准则说明书从1号演变为99号,职业界从最初采取强硬立场推卸财务报表中对舞弊的审计责任,到以积极的态度承担应负的适当审计责任其原因是报表经审计后重大舞弊案件仍然频繁发生,政府和公众强烈不满导致的。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的研究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变迁的理论主要有:供给-需求理论、交易费用、代理理论。
供给-需求理论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审计界自身、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以及法庭判决对审计准则的需求,拉动了审计界、国会、政府部门(证券监管机构等)、法庭判决和国际立法对审计准则的供给,从而导致了审计准则的产生,并随着需求的变化审计准则做出相应的调整。供给-需求理论没有指出需求和供给背后的经济动因,以及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各方的需求和供给变化的规律。
交易费用解释认为,交易费用的高低是决定一种制度选择的关键因素,制度的选择也就是产权的配置与重新配置,在审计准则制定和变迁过程中,交易费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否建立审计准则取决于交易费用是否大于零,制定什么样的审计准则以及如何制定审计准则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运用交易费用解释审计准则的产生,结论也是很牵强的,是否制定准则,制定何种准则以及怎样制定准则并不能完全用交易费用的高低来解释。
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个人间企业关系的连接,由此产生了受托经济责任,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受委托人的委托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受托经济责任是相互依存的。首先,受托经济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因为在受托经济责任的前提下,只有受托人存在舞弊行为才有对审计的需求。其次,受托经济责任在企业规模较小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于公众公司这种经济关系更加复杂的公司的解释力不是很强。第三,在此基础上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独立审计本身的内在需求”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更深入地分析。
这些研究并没有深入分析审计准则制定和变迁的内在的经济原因、哲学原因,吉林大学的闫光华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变迁的博弈分析》中,站在审计准则之上研究审计准则,从经济学的高度,使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进行分析。
2 独立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于制度的需求是因为在当前状态下,行为主体无法获得潜在利益。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审计准则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业务中的交易费用,从而使利益相关者获得由交易带来的潜在收益。“从制度需求理论上说,通过适用的审计准则,使显露在现存制度安排结构之外的利润内在化,即潜在利润内在化是审计准则需求产生的基本原因”林钟高[6],(2002)。
陈波[7](2005)也认为,审计准则具有和会计准则相类似的性质,同样也具有经济后果。由于审计准则对于审计质量的高低有着重大影响,同时还是法院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审计服务的各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当局(证券监管机关等)、财务报表编报者、财务报表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审计服务提供者(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其他职业团体(如律师协会),其利益都受到审计准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然,审计准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不仅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还影响着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所必须实施的审计程序,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和收益。
李雪、李宏[8]在《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首先对用交易费用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解释审计准则变迁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采用非均衡理论对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变迁展开了讨论,认为:在审计市场中,存在多方利益关系人,他们对于审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无法实现均衡,使其矛盾不断产生和激化,这是制度变迁的诱发因素。当矛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使市场不能确保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状态时,就可以依靠政府的干预来消除协调失灵,促使经济向最优均衡状态运动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把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变迁分为五个阶段,认为我国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即原均衡的打破与新均衡的实现,处于审计准则修订阶段。
吕博[9](2001)认为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审计准则的制定是一种制度变迁,审计准则的具体制定将产生一定的经济影响。并且,他把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动因归结于正式约束不健全、非正式约束无效率以及实施机制弱化,因此要想制定出有效的审计准则,使其产生正的外部性并使利益各方都达到各自的帕累托最优,就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阚京华.解析我国独立审计报告准则的变迁[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03).
[2]刘明辉.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
[3]陈建明.独立审计规范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第1版.
[4]林钟高,尤雪英,徐正刚.独立审计理论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9.第1版.
[5]张龙平,王泽霞.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M].会计研究.2003(4).
[6]林钟高,尤雪英,徐正刚.独立审计理论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7]陈波.论独立审计准则制定的允当程序[J].财会通讯.2005(4).
[8]李雪,李宏.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
[9]吕博.审计准则制定的制度分析-制度经济学视角[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4).
关键词:独立审计准则 变迁 研究
独立审计准则又称独立审计标准,它是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注册会计师在执行独立审计业务过程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是衡量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质量的权威性标准。
1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变迁
1.1 国内审计准则三次变迁 1996年1月1日第7号审计具体准则《审计报告》开始施行;2003年4月财政部修订了《审计报告》准则,修订后的《审计报告》准则和指南《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规范指南第5号—审计报告(试行)》在2003年7月1日开始施行;2006年2月15日颁布新的《审计报告》准则,从2007年1月1日开始施行[1]。
1.2 国内学者文献 自1996年第一批审计准则公布以来,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的发展已取得长足进展,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诸位学者的研究各有千秋。
刘明辉教授[2](1997)从历史的角度对独立审计准则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原因进行了分析,运用供给-需求理论解释了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变迁;并对审计准则的性质与特征、审计准则与审计理论结构中其他审计概念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
陈建明[3](1999)用受托经济责任理论阐述了审计的产生和发展,并基于此分析了我国市场经济对规范化的审计的需求,以及审计规范化应实现的目标,以及审计准则的产生、目标与审计基本理论的关系提出了独立审计规范体系的构建思路。
林钟高、尤雪英、徐正刚[4](2002)引入了制度经济学中的变迁原理,分析了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变迁。从产权经济学、契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等角度分析审计准则的性质,并用交易费用解释审计准则的制定,制度经济学变迁原理研究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变迁。认为在审计准则制定和变迁过程中,交易费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否建立审计准则取决于交易费用是否大于零,制定什么样的审计准则以及如何制定审计准则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
张龙平、王泽霞[5](2003)就美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变迁进行了分析,指出美国审计准则说明书从1号演变为99号,职业界从最初采取强硬立场推卸财务报表中对舞弊的审计责任,到以积极的态度承担应负的适当审计责任其原因是报表经审计后重大舞弊案件仍然频繁发生,政府和公众强烈不满导致的。
1.3 研究的理论基础 国内学者的研究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变迁的理论主要有:供给-需求理论、交易费用、代理理论。
供给-需求理论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审计界自身、审计报告的使用者以及法庭判决对审计准则的需求,拉动了审计界、国会、政府部门(证券监管机构等)、法庭判决和国际立法对审计准则的供给,从而导致了审计准则的产生,并随着需求的变化审计准则做出相应的调整。供给-需求理论没有指出需求和供给背后的经济动因,以及审计准则变迁过程中的利益各方的需求和供给变化的规律。
交易费用解释认为,交易费用的高低是决定一种制度选择的关键因素,制度的选择也就是产权的配置与重新配置,在审计准则制定和变迁过程中,交易费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否建立审计准则取决于交易费用是否大于零,制定什么样的审计准则以及如何制定审计准则取决于交易费用的高低。运用交易费用解释审计准则的产生,结论也是很牵强的,是否制定准则,制定何种准则以及怎样制定准则并不能完全用交易费用的高低来解释。
代理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组个人间企业关系的连接,由此产生了受托经济责任,注册会计师审计行为受委托人的委托对代理人行为的监督,注册会计师审计和受托经济责任是相互依存的。首先,受托经济责任是注册会计师审计存在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因为在受托经济责任的前提下,只有受托人存在舞弊行为才有对审计的需求。其次,受托经济责任在企业规模较小时具有较强的说服力,对于公众公司这种经济关系更加复杂的公司的解释力不是很强。第三,在此基础上认为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是“独立审计本身的内在需求”不够深入和全面,需要更深入地分析。
这些研究并没有深入分析审计准则制定和变迁的内在的经济原因、哲学原因,吉林大学的闫光华在《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变迁的博弈分析》中,站在审计准则之上研究审计准则,从经济学的高度,使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审计准则的制定和变迁进行分析。
2 独立审计准则变迁的动因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对于制度的需求是因为在当前状态下,行为主体无法获得潜在利益。国内一些学者认为,审计准则能够有效地降低审计业务中的交易费用,从而使利益相关者获得由交易带来的潜在收益。“从制度需求理论上说,通过适用的审计准则,使显露在现存制度安排结构之外的利润内在化,即潜在利润内在化是审计准则需求产生的基本原因”林钟高[6],(2002)。
陈波[7](2005)也认为,审计准则具有和会计准则相类似的性质,同样也具有经济后果。由于审计准则对于审计质量的高低有着重大影响,同时还是法院在民事诉讼活动中确定注册会计师法律责任的重要依据,审计服务的各相关方,包括政府监管当局(证券监管机关等)、财务报表编报者、财务报表使用者(投资者、债权人等)、审计服务提供者(注册会计师及其事务所),其他职业团体(如律师协会),其利益都受到审计准则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当然,审计准则对于会计师事务所和注册会计师利益的影响是最直接的,不仅影响着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还影响着注册会计师在执业过程中所必须实施的审计程序,及会计师事务所的成本和收益。
李雪、李宏[8]在《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经济学分析》一文中,首先对用交易费用理论与制度变迁理论解释审计准则变迁的优缺点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采用非均衡理论对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变迁展开了讨论,认为:在审计市场中,存在多方利益关系人,他们对于审计准则的需求和供给无法实现均衡,使其矛盾不断产生和激化,这是制度变迁的诱发因素。当矛盾冲突达到一定程度,使市场不能确保经济处于有效率的均衡状态时,就可以依靠政府的干预来消除协调失灵,促使经济向最优均衡状态运动保证社会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并把审计准则的制定与变迁分为五个阶段,认为我国目前处于第二阶段,即原均衡的打破与新均衡的实现,处于审计准则修订阶段。
吕博[9](2001)认为从制度经济学视角来看,审计准则的制定是一种制度变迁,审计准则的具体制定将产生一定的经济影响。并且,他把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动因归结于正式约束不健全、非正式约束无效率以及实施机制弱化,因此要想制定出有效的审计准则,使其产生正的外部性并使利益各方都达到各自的帕累托最优,就必须从上述三个方面入手。
参考文献:
[1]阚京华.解析我国独立审计报告准则的变迁[J].中国注册会计师2007(03).
[2]刘明辉.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研究[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7.10.第1版.
[3]陈建明.独立审计规范论[M].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1.第1版.
[4]林钟高,尤雪英,徐正刚.独立审计理论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9.第1版.
[5]张龙平,王泽霞.国舞弊审计准则的制度变迁及其启示[M].会计研究.2003(4).
[6]林钟高,尤雪英,徐正刚.独立审计理论研究[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2.
[7]陈波.论独立审计准则制定的允当程序[J].财会通讯.2005(4).
[8]李雪,李宏.审计准则制定与变迁的经济学分析[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
[9]吕博.审计准则制定的制度分析-制度经济学视角[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