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与语文新课改的精神相比,当前语文教学在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存在较为严重的缺陷,笔者认为语文教学人文精神的培养可以从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四个方面入手,一点一滴,熏陶、感染、渗透、感化。
关键词: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总体表述为:“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包含五个相互联结的方面: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虽然课标表述得很理性,但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教育工作者深深的人文关怀。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功利化,目光短浅;工具化,缺乏人文关怀;模式化,技巧大于真诚;简单化,单向的教育;形式化,假素质主义(伪素质教育);机械化,桎梏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的问题,在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起着阻碍作用。
语文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能是一点一滴,熏陶、感染、渗透、感化,正如杜甫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键在于一个“润”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其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文关切和理性精神,避免教育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精神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但在价值观念上要对人文教育以合理的定位,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共张,协调实施。目前,要特别注意纠正观念领域里严重存在的唯智主义和科技理性主义倾向,防止教育商品化趋势进一步蔓延。应认识到,教育一方面具有开发智力、增强智能、提高个体生计本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更具有纯正人性、净化灵魂、提升个体精神境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因此,不能矮化、世俗化、功利化教育。
(二)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素质教育先是教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必先是教师人文精神的完善。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高超的课堂授课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在此之上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大致说来包括人格高尚、情感丰富、思想深刻、性情高洁、理想高远、关爱学生,等等,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一个“爱”字上,爱里面有关切、尊重、期待、理解和感动。这爱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也体现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环节中。有一次,我批阅学生的作文,其中有一份作文纸上不小心滴了几点蜡烛,明亮亮可爱,甚是感动。想象着学生放学后燃烛写作的情形,也许因为打盹不小心碰了一下蜡烛,也许没有关窗。批语为:“烛泪斑斑,可敬可赞。”作为一个教育者,心中是否常怀关爱之心,是否常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具体地说,是否具有人文精神的素养,这直接影响其在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发挥。可以这样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在这样的集体里,教师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通过这种课堂和集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渐渐地感染着每一位受教育者。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一个对真善美没有深刻体验的教师,不可能将真善美讲得打动学生心弦,一个对艺术没有较高鉴赏力的教师不可能将学生带入艺术殿堂。高中语文有一篇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讲述了荔枝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如果我们循规蹈矩按照说明文去讲,倒也并无什么,但学生最多了解了荔枝的相关知识,并不会留下太深印象。而且据我所知,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有绝大部分还没有尝过荔枝,有些可能还没见过,因此纵然老师课堂上讲得有滋有味,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讲这一课,一位老师不惜自己几天的生活费称了几斤荔枝,在课堂上开展了“观荔枝—析荔枝—尝荔枝—说荔枝”的活动。一节说明文被讲得如此生动有趣、情味十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而且学生感觉到了一种真情的存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文教育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肯定人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追求人的不断完善的精神。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受到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得到确认,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就是人想要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意识,就是人对处在各种复杂社会关系中的自我的价值、地位、潜能和未来发展进行全面了解的强烈愿望。也可以说,它是人的自立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識、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的总和。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才使人获得了人的力量、人的品格、人的尊严和人的自我发展。为此,我们要树立这样的学生观: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的个性、持续性,使其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我们要改变以往教育的弊端:表现在思维方式上,重规范轻创造;在价值取向上,重整体轻个体;在人才规格上,重道德轻能力;在教育方法上,重灌输轻启发。这种教育使受教育者无法独立思考,缺少独立的人格。教育改革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才。这是检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课是人文教育课,语文教材是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与信息载体。现行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无阶级意识与思想教化痕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乎人文。教材的选编,已体现了“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的基本立场,体现吸引与点燃的两大功能。一篇篇课文传递了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各种信息,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窗口。这是滋养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操和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展示课文中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一片天高云淡的内心世界和风和日丽的情感天地。
语文教材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材,教材中的作品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图画,是人对现实的、自然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审美感受、体验和认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如孔子的仁爱之心,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游刃有余,屈子的深情执着,陶渊明的淡泊清新,李白的铮铮傲骨,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超脱忘我,范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王安石游褒禅山的探索冒险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之心,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不胜枚举,在中国历史的画廊中呈现着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演绎着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壮歌。文章是人格的体现,所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除了这些洋溢着民族精神、伦理精神、文化精神的文章之外,还有那些富含情趣、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的文章,如《珍珠鸟》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相处,《斑羚飞渡》所给人类的极大震撼与深深思索。即便是看起来没有情感成分的说明文,也可以挖掘出人文的意蕴来,如《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如果教师的教学仅将其作为一篇说明文来进行分析,学生除了掌握课文的结构及有关蝉的知识以外,永远无法理解作者对蝉倾注的情感,也无法感受蝉与自然、蝉与人的关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悉心观察的品质,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那么学生的心理品质及情感都将受到触动。
当然在上面所述的四种方法之外,还可以从加大学生阅读量与写作,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注重实践;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学习”入手,以及从最新的教育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中汲取营养等。
参考文献:
[1]仇忠海.“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周立新.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
关键词:人文精神 语文教学 人文素养
《语文新课程标准》将课程目标总体表述为:“使学生获得发展。”具体包含五个相互联结的方面:积累与整合,感受与鉴赏,思考与领悟,应用与拓展,发现与创新。虽然课标表述得很理性,但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教育工作者深深的人文关怀。然而当前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功利化,目光短浅;工具化,缺乏人文关怀;模式化,技巧大于真诚;简单化,单向的教育;形式化,假素质主义(伪素质教育);机械化,桎梏了学生的创新精神等的问题,在学生的人文精神的培养方面起着阻碍作用。
语文教学如何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认为人文精神的培养,只能是一点一滴,熏陶、感染、渗透、感化,正如杜甫所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关键在于一个“润”字。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
(一)树立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
教师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是课程改革顺利进行并最终获得成功的先决条件。教师的教育理念影响其知觉、判断,进而影响其教育行为。教师只有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才能在教学中与时俱进,不断进行改革和创新,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以人文精神为核心的教育理念要求以人为本,关注个体生命,关注人的需要,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关注人的价值,强调人文关切和理性精神,避免教育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潭。人文精神是人的素质全面发展的核心内容和主要标志,人文教育是培养人文精神,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基本教育力量。但在价值观念上要对人文教育以合理的定位,坚持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举共张,协调实施。目前,要特别注意纠正观念领域里严重存在的唯智主义和科技理性主义倾向,防止教育商品化趋势进一步蔓延。应认识到,教育一方面具有开发智力、增强智能、提高个体生计本领、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功能,另一方面更具有纯正人性、净化灵魂、提升个体精神境界、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功能。因此,不能矮化、世俗化、功利化教育。
(二)教师提升自身的人文素养
素质教育先是教师素质的提高,人文精神的培养必先是教师人文精神的完善。
经师易做,人师难当。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不仅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丰富的教育学心理学知识,高超的课堂授课水平,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在此之上的人文素养。语文教师人文素养大致说来包括人格高尚、情感丰富、思想深刻、性情高洁、理想高远、关爱学生,等等,而这一切都体现在一个“爱”字上,爱里面有关切、尊重、期待、理解和感动。这爱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而且也体现在任何与学生接触的环节中。有一次,我批阅学生的作文,其中有一份作文纸上不小心滴了几点蜡烛,明亮亮可爱,甚是感动。想象着学生放学后燃烛写作的情形,也许因为打盹不小心碰了一下蜡烛,也许没有关窗。批语为:“烛泪斑斑,可敬可赞。”作为一个教育者,心中是否常怀关爱之心,是否常有对理想世界的向往,具体地说,是否具有人文精神的素养,这直接影响其在教学活动中人文精神的发挥。可以这样说,对于真正具有人文精神的语文教师而言,他的每一堂课,无论是阅读教学,还是作文或其他内容的教学,都是充满人文精神的教育,因为,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以思想点燃思想,以自由呼唤自由;在这样的集体里,教师以平等造就平等,以宽容培养宽容。通过这种课堂和集体,教师的一言一行都闪耀着人文精神的光辉,渐渐地感染着每一位受教育者。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投入自己的人生体验。一个对真善美没有深刻体验的教师,不可能将真善美讲得打动学生心弦,一个对艺术没有较高鉴赏力的教师不可能将学生带入艺术殿堂。高中语文有一篇文章《南州六月荔枝丹》是一篇说明文。课文讲述了荔枝的里里外外、方方面面,如果我们循规蹈矩按照说明文去讲,倒也并无什么,但学生最多了解了荔枝的相关知识,并不会留下太深印象。而且据我所知,一些贫困地区的学生有绝大部分还没有尝过荔枝,有些可能还没见过,因此纵然老师课堂上讲得有滋有味,但对于学生来说仍有隔靴搔痒之感。为讲这一课,一位老师不惜自己几天的生活费称了几斤荔枝,在课堂上开展了“观荔枝—析荔枝—尝荔枝—说荔枝”的活动。一节说明文被讲得如此生动有趣、情味十足,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丰富了学生的感知能力,而且学生感觉到了一种真情的存在。
(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人文教育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就是肯定人在教育中的价值,体现人在教育中的主体性,追求人的不断完善的精神。通过以人为本的教育,学生的创造性潜能才能受到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才能得到确认,学生的综合素质才能得到全面提高。以人为本的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所谓主体意识就是人对自我的认识,就是人想要认识自我,评价自我和发展自我的意识,就是人对处在各种复杂社会关系中的自我的价值、地位、潜能和未来发展进行全面了解的强烈愿望。也可以说,它是人的自立意识、自重意识、自信意識、自爱意识和自尊意识的总和。正是这种强烈的主体意识,才使人获得了人的力量、人的品格、人的尊严和人的自我发展。为此,我们要树立这样的学生观:注重学生的全体性、全面性、主动性、创造性、发展的个性、持续性,使其成为自己发展的主人。因此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当中,要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我们要改变以往教育的弊端:表现在思维方式上,重规范轻创造;在价值取向上,重整体轻个体;在人才规格上,重道德轻能力;在教育方法上,重灌输轻启发。这种教育使受教育者无法独立思考,缺少独立的人格。教育改革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和目标就是要因材施教,发展个性,培养具有独立人格、竞争意识和创造精神的人才。这是检验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尺度。
(四)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语文课是人文教育课,语文教材是人文精神的物质载体与信息载体。现行语文教材注重选文的审美情趣与文化内涵,无阶级意识与思想教化痕迹,更加贴近生活,更加关乎人文。教材的选编,已体现了“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想”的基本立场,体现吸引与点燃的两大功能。一篇篇课文传递了自然的生活的社会的各种信息,是学生认识世界、认识社会、认识人生的窗口。这是滋养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塑造学生的情操和人格,培养学生的个性和创新意识的基本教材。教师要善于挖掘,展示课文中的人文精神,给学生一片天高云淡的内心世界和风和日丽的情感天地。
语文教材有别于其它学科的教材,教材中的作品表现的是现实生活图画,是人对现实的、自然的、历史的、文学艺术的审美感受、体验和认识,其中蕴含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如孔子的仁爱之心,孟子的浩然正气,庄子的游刃有余,屈子的深情执着,陶渊明的淡泊清新,李白的铮铮傲骨,杜甫的忧国忧民,王维的超脱忘我,范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王安石游褒禅山的探索冒险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之心,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爱憎分明……不胜枚举,在中国历史的画廊中呈现着一幕幕动人的画面,演绎着一曲曲令人难忘的壮歌。文章是人格的体现,所谓“文如其人”,“人如其文”。除了这些洋溢着民族精神、伦理精神、文化精神的文章之外,还有那些富含情趣、发人深省、让人回味无穷的文章,如《珍珠鸟》中所体现的人与自然(动物)的和谐相处,《斑羚飞渡》所给人类的极大震撼与深深思索。即便是看起来没有情感成分的说明文,也可以挖掘出人文的意蕴来,如《蝉》是一篇科学小品文,如果教师的教学仅将其作为一篇说明文来进行分析,学生除了掌握课文的结构及有关蝉的知识以外,永远无法理解作者对蝉倾注的情感,也无法感受蝉与自然、蝉与人的关系。如果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悟作者悉心观察的品质,探索自然奥秘的乐趣,那么学生的心理品质及情感都将受到触动。
当然在上面所述的四种方法之外,还可以从加大学生阅读量与写作,让语文教学回归生活,注重实践;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有意义学习”入手,以及从最新的教育学习理论——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观、评价观中汲取营养等。
参考文献:
[1]仇忠海.“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学校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2]杨韶刚.人本主义心理学与教育.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周立新.语文教育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