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

来源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lin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评价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治疗复杂性肛瘘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41例复杂性肛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0例,对照组21例。观察组采用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对照组采用肛瘘切开挂线术。第一随访终点指标是治愈率及术后肛门括约肌功能。第二随访终点指标是术后第3天和第7天肛门疼痛、住院时间以及复发后二次治疗方式。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配对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观察组20例患者完成21例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1例患者2根瘘管均行该术式),对照组完成21例均行肛瘘切开挂线术。观察组治愈率90%,对照组治愈率9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观察组随访终点1例患者存在漏气现象;对照组5例漏气,2例漏气伴漏稀便,两组Wexner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0,P=0.037)。观察组住院时间、术后第3天和第7天疼痛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266,P=0.000;t=-3.724,P=0.001;t=-7.921,P=0.000)。

结论

改良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不仅经济、安全、痛苦小,而且恢复快、治愈率高,且肛门括约肌功能保护好。

其他文献
跌倒的危险因素包括机体内在的危险因素和外在的环境和社会因素,老年人跌倒多为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通过结合国外研究现状,对老年人跌倒的危险因素进行阐述,以帮助临床医师提高对其的认识,从而早期识别高危人群,及早进行干预,减少跌倒的发生。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HIT)是与肝素有关的严重不良反应,可见于各临床科室且易被临床医师忽视,常造成漏诊。报道我院收治的1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HIT并发下肢动脉栓塞及脑梗死的诊治过程,提示临床医生应重视HIT的发生。
目的明确在包含常规风险变量的模型中引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变量,是否能够提高对10年随访期间新发痴呆的预测能力。设计≥65岁人群的队列研究。背景在法国Three-City研究项目中的Dijon磁共振成像研究队列。参与者1 721例无痴呆病史的参与者完成基线头颅MRI检查,随访10年,观察是否发生痴呆。主要结局测量指标新发痴呆(各种类型的痴呆,包括阿尔茨海默病)。结果在10年随访中,119例诊断
期刊
食物过敏的免疫机制包括IgE介导与非IgE介导的免疫反应;食物不耐受的发病机制不涉及免疫系统,是诸多因素造成机体消化食物缺陷引起的反应。临床上,食物不耐受的患者越来越多,且症状复杂,患者和医生都面临食物过敏与不耐受的鉴别诊断的问题。通过综述食物过敏与食物不耐受的机制及诊断相关问题,为二者的鉴别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一次巴林特小组活动展示来介绍其实施与作用。
对行胸腔镜肺叶切除、淋巴结清扫治疗的50例患者,分别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P组,25例)、单纯全麻(G组,25例),术后P组行胸椎旁神经自控镇痛,G组行静脉自控镇痛。比较术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镇静评分、术后周转时间、术后48 h呼吸功能以及血CRP、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ATⅡ)水平。P组术后12~48 h的VAS及镇静评分低于G组[P组(2.4±0.5)~(3.8±1.3)分,G组(3.
期刊
老年人跌倒发生率高,且随年龄的增加急剧上升,后果严重,是高龄老年人首位伤害死因,给个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巨大负担,需要积极做好防控工作。我们在《老年人跌倒干预技术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社区实际情况,制定了老年人跌倒干预流程图,可从个人、家庭和社区3个不同层面来实施,并提出老年人跌倒的全科医学干预措施。
目的了解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肝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5年9月110例接受肝脏穿刺活检术的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的临床资料及其肝组织炎症活动度(A)与纤维化程度(F)。患者年龄21~66岁,其中男性76例、女性34例;
目的探讨胆总管囊肿的产前超声声像图表现及其对胎儿宫内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对我院2011年8月至2015年5月期间产前超声诊断胎儿为胆总管囊肿的25例孕妇进行定期随访。孕妇年龄22~40岁,在我院首次诊断孕周22~36周,于首诊后每偶数孕周门诊随访,观察囊肿声像图特征,囊肿变化及相关的胆囊、肝内外胆管内有无异常回声;测量胎儿双顶径、腹围、股骨长、脐动脉血流及羊水指数等指标;评估宫内生长情况。与同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