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水变说蓝藻

来源 :科学大众(中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jjqwertyui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的水。”这首广为流传的歌曲,今天对于世代居住在太湖边上的无锡人来说,另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马上就要高考了,这些天居住在无锡清扬新村的小张起得很早。2007年5月30日凌晨,小张像往常一样起来洗漱,打开自来水一股腥臭直冲鼻子,这水怎么有股臭味呀?仔细一瞧,自来水不但臭还有些泛黄。一夜之间,水管里流出的水如同下水道的水一般臭。不要说饮用,就连洗脸洗衣服都留有臭味。
  长期以来,无锡市城区居民饮用的自来水取自太湖。据了解,太湖水温超过30℃就容易引发蓝藻。今年入夏以来,无锡市的太湖出现50年以来最低水位,加上全球变暖、天气连续高温少雨,湖水富营养化较重,导致太湖蓝藻提前暴发。随即,人们开始引长江水济太,数百亿立方的江水流入太湖,梅梁湖闸门打开,抽水泵站24小时开足马力,太湖水系开始流动。在取水口,工人们日夜打捞蓝藻以减少生物量。自来水公司向蓄凝反应池投放活性炭、高锰酸钾氧化剂,然而水龙头流出的依然是腥臭刺鼻的污染水。5月31日,清华大学教授张晓健和助手来到无锡,专家注意到从取水口到制水厂有7千米长的输水管线,两个半小时的流程,提出了改进方案:改为在取水口投放大量的高锰酸钾氧化剂,在2个多小时的输水过程中,氧化掉大部分致臭物质,在制水厂投放粉末活性炭,去除剩余的致臭物质,同时分解残留的氧化剂。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反复实验,终于取得成功,6月1日上午7时40分,制水厂出水的臭味被成功消除。但市区自来水管道中还有大量陈水,新鲜的自来水到达居民家中尚需要一个过程,但居民们已明显感到自来水变清了,臭味也变淡了。
  
  蓝藻为何失控
  
  进入5月以来,连日的高温无雨,太湖蓝藻再次大面积发生,无锡马山至竺山湖一线空气里飘散着一股浓烈的腥臭味,远远望去太湖湖面一片碧绿。湖岸漂满了厚厚的蓝藻,一条条油漆状的绿带伸向湖中千米,散发出令人掩鼻的强烈气味。沿湖的雪堰镇太滆村500多户都是渔民,本来6~7月是渔民捕捞太湖鱼虾的旺季,但由于蓝藻覆盖了湖面,近湖的地方根本不能下网,渔船只能驶往外太湖深处捕捞。往年一户渔民一个月能赚5 000多元,可现在连3 000元都赚不到。无锡马山、常州武进等多个乡镇,渔民接近2 000户,直接损失超过100多万元。
  蓝藻是淡水生态系统的重要成员,水生食物链的基础,为什么会失去控制超常生长繁殖呢?这次太湖蓝藻爆发,直接原因是气温升高、降水不足,加之太湖生态清淤工程水体无法流动带来的生态灾害,但灾难的背后是人祸,是水系富营养化的结果。大量的工业污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不经达标处理排放水系,使太湖营养盐浓度持续增高,富营养化加重。纺织印染、化工原料及化学品制造、食品制造业,是污染排放的第一大户。近些年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工业排污虽有所下降,但太湖流域的农业源污染却在加重。据统计,太湖地区每公顷耕地年均化肥施用量,已从过去的24.4千克猛增至现在的70千克,农作物和土壤吸收不了,通过降水大量流入湖中。
  太湖地区人口密度已达每平方千米1 000人左右,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然而,绝大多数城区的排污与防洪共用一个管网系统,污水通过防洪管网直接排入河流,使环太湖河流进入湖的水质达标率只有62%。
  过度的围网养殖,也增加了水体氨氮含量,而且使东太湖湖底平均每年增高6.24厘米左右。专家们说,如果不加治理50年后湖底沉积将达3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蓝藻是单细胞的生物,繁殖速度与细菌相当,蓝藻大量繁殖,占尽了水体空间,大量死亡后被水体中的细菌分解,发出阵阵臭味。
  自2005年底松花江事件以来,我国共发生140多起水污染事故,平均每两三天便发生一起与水有关的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发布的2006年全国10大环境事件,有7起与水环境污染有关,其中有4起直接影响到附近居民的饮水安全。这次无锡水污染是很严重也是解决最快的一次。
  
  细说蓝藻功绩
  
  蓝藻又叫蓝绿藻或蓝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的绿色藻类。大多数蓝藻的细胞壁外面有胶质包裹,因此又叫黏藻。在所有藻类中,蓝藻是最简单、最原始的一种。全世界的蓝藻约有2 000种,中国有900种。大多数生活在淡水中,少部分生长在海洋里,有些蓝藻可生活在60~85℃的温泉中,有些和菌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共生,有些还能穿岩入土,生活在陆地上。
  蓝藻没有细胞核,但细胞中央含有核物质,通常呈颗粒状或网状,染色体和色素均匀地分布在细胞质中。它和原核的细菌等一起,单立为原核生物界。蓝藻的细胞壁分内外两层,内层是纤维素,外层是果胶质的衣鞘。藻体有单细胞体的和丝状体的。最简单的是单细胞体,有些单细胞体由于细胞分裂后子细胞包埋在母细胞壁内而成为群体。丝状体由反复分裂的子细胞相接而形成,有的还有分枝。蓝藻大多用分裂方式繁殖,细胞一分为二,每20分钟就能生殖一代,速度极快,还可以进行孢子生殖,在细胞中分生出孢子。
  蓝藻在地球上大约出现在距今35~33亿年前,是最古老的绿色植物,也是地球生态系统的先锋植物,没有蓝藻就没有当今的地球生态系统。在远古的地球,原始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水汽、甲烷、二氧化碳等,氧的成分很少。蓝藻出现后,地球上才有了光合作用。蓝藻在水体和陆地大量制造氧气,经过数10亿年的努力,使空气中氧的比例不断增加,为地球上动物和植物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在炎热或寒冷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区,蓝藻也是落户先锋。风是蓝藻的传播者,它把蓝藻微小的细胞吹送到地球的每个角落。蓝藻由单个细胞联接成的长线附着沙漠地表,在光照太强的地区,它们躲藏在最上层沙粒的下面,借助光合作用积累营养。丝状蓝藻细胞壁外面有一层黏胶鞘,沙粒就粘附在它上面,这为土壤粘合在一起迈出了第一步。紧接着会生长出菌类、苔藓和地衣,它们用根状的固着器官把沙粒粘合在一起,形成了牢固的生物土壤硬表皮,为更高等的植物出现准备了温床。
  有不少蓝藻(如鱼腥藻)可以直接固定大气中的氮,提高土壤肥力,使作物增产。与蕨类植物满江红共生的蓝藻,也有固氮的能力,从而提高了这种水生绿肥的肥效。还有的蓝藻如著名的发菜和普通念珠藻(地木耳)、螺旋藻等是重要的食物。蓝藻是水生生态系统的基础,是植食性鱼类、蝌蚪等的重要饵料。但蓝藻的大规模爆发会引起水质恶化,死亡的藻体被细菌腐烂,耗尽水中氧气而造成鱼虾死亡。
  
  水变生态警示
  
  无锡自来水发臭,事关数百万人饮水的大事,说发生就发生了,是那样的突然,使政府和老百姓措手不及。长三角是当今中国资本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为国家经济发展做出贡献的苏南人民,却喝不上干净水,很值得人们深思。
  太湖水污染事件不是偶然的,是长期潜伏的危机给人们的警示。太湖的蓝藻病是表面现象,真正源头是遭污染的太湖水。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调查资料显示,威胁太湖水安全除工业污染外,还有农业水源和生活污染水,另外流域内172条河流的水质变化也直接影响到太湖水。还有太湖上大量的围网养鱼,过量鱼粪和剩余饵料的污染,也在威胁着太湖的美丽和健康。
  大江流域的河流和湖泊,本是水系调节的银线和明珠,它们吞吐自如,用源头活水滋润着肥沃的大地。“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的水”。但长期以来不加节制地开发利用,导致了湖泊系统调节和修复功能大大削弱。困扰无锡市民生活的蓝藻早已成为太湖的常客。近年来,每到夏天蓝藻都要不同程度地爆发,臭水的日子时有发生。但这次闹大了,大家才关注,事实上蓝藻让太湖已经病得不轻。人和自然的关系是和谐发展的关系,在向自然索取时必需向自然作出回报,方能和谐发展。过度地开发利用自然,向生态系统大量排污,大自然就会用自己特有的方式报复。你不是不断地给太湖喝脏水吗?我就给你发臭的自来水;你向环境排有毒物质吗?我就让人得职业病和癌症;你大量排放废气吗?我就来一个温室效应,让气候变暖。
  从我国湖泊环境看,人和自然的关系已经严重失衡,自然已经开始报复人类的过度使用,反映在表面上的是藻类大规模的爆发,几百万百姓的饮水安全受到巨大威胁。无锡水环境事件并不是孤立的事件,据有关部门对全国近14万千米河流和322座水库进行的水质评价,近40%的河水受到了严重污染。全国七大水系412个监测断面中,劣5类的水占28%,即近三分之一的水用于农业灌溉都不合格。
  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生物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分、热量、养料和空间,人的生存需要和谐的生物群落环境,这就是生态平衡。如果生态环境的齿轮部件有一个出了毛病,生态系统失去平衡,就会波及人类的生存状态,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专家们认为,让太湖“休养生息”,关闭环太湖的所有污染企业,减少对太湖的开发利用,10年到15年太湖就能恢复往日的山清水秀,前提是所有的污水都不进太湖,同时要改善太湖周边的环境,使生态系统得到恢复。
  古老的太湖养育了周边勤劳的儿女,现在到了儿女们舍弃贪婪,让它休养生息的时候了!
其他文献
线段、角的加减作为中学数学的基本思想,在初中几何中有广泛的运用,仅在初二几何;“全等三角形”一章中,用到线段、角的加减的习题就有9题之多,所以要求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