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魏晋时期河西地区农业发展--以嘉峪关魏晋墓“农耕图”画像砖为例

来源 :丝绸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aitaitaihao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动荡、战乱频繁,有关于农业的生产发展,在史书中的记载颇为简略。20世纪70年代在嘉峪关发现的魏晋时期古墓葬,出土了大量的画像砖,画像砖绘画风格独特、技巧巧妙,内容主要以反映河西地区魏晋时期人们的社会生活为主,成为当时社会的真实反映。在出土的画像砖中,仅有关农业技术生产的画面就达五十余幅之多,为我们研究河西地区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农业生产及农业技术得发展提供了形象的图像资料。
其他文献
目前,测量应变都是采用惠斯登电桥测量方法,文中介绍了一种新的测量应变的方法,即恒流源驱动法。采用STM32F103C8T6单片机与恒流源驱动电路相结合,来测量材料拉伸试验中应变片阻值的变化量,以达到测量材料产生的应变变化量;并重点对恒流源驱动电路是如何进行测量应变片电阻的变化量原理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将实际测量的结果,通过单片机程序处理后,无线传输给上位机,供实验人员分析;同时也介绍了单片机外围控制电路的软硬件设计思路。实验证明它是一种具有显示、保存和通信等性能的智能测量仪器。
本文运用建筑人类学“文化决定论”的理论及方法,分析了原始信仰、苯教文化、藏传佛教文化、社会主义藏族新文化等四个不同时期不同周边文化对藏族建筑造成的影响及由此形成的处于不同文化阶段中的藏族建筑发展特色。
在人类生存手段极其有限的史前时期,人类的谋生活动、生活方式等与自然地理环境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此文拟通过大地湾遗址新石器时代文化层中出土的动植物标本、生产工具以及房址等遗迹遗物进行分析和探究,得出史前时期该地区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密、动物物种丰富,创造的远古文化是依附、适应、利用自然资源,以及逐渐改造自然环境的结果;聚落的发展从早期到晚虬由河边二级阶地向山坡迁移,既受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又与当时的自然环境和谐统一;各期经济结构均由农业、狩猎、家畜饲养业组成,但所占比重又各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