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论文从研究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内涵入手,在学生工作队伍的工作理念、管理机构设置等方面探索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方向,以期对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水平的改进和提高起到促进作用。
关键词:民办 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队伍 建设 实践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实践的意义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民办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其快速发展,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其它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摆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现状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如下:
(1)定位不明、职责模糊。目前,民办高职院校还没有将学生工作各项具体的工作进行“专门化”的划分和定位,是一个大“学工”概念,几乎所有与学生学习、生活上有关的问题都归口于学生工作部门进行管理和协调。他们不仅要承担起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创业就业、成长成才、宿舍管理等大量工作,还要承担起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重任。
(2)缺乏系统的学生工作理论指导。关于系统的学生工作理论指导缺乏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知识体系问题。从某一个角度说,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可以说,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从一开始就没有准确的定位和理论支撑,历来就被直接或间接的贴上‘经验型’、应急型和操作型’的角色‘标签’”。
(3)队伍稳定性差。多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根本的原因是职业定位的问题。学生工作人员与学校的其他教师相比,其政治地位相对要低一些、经济待遇要少一些、晋升机会也要少的多,缺乏身份认同感。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把学生工作(尤其是辅导员工作)视为一种终生职业(事业),而愿意将学生工作当做“跳板”,使学生工作队伍呈现出较高的流动性。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实践
1.学生工作队伍的内涵建设
(1)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首先,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实现“以生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成长环境,从而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还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别注意了解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发展定位。
其次,我们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以生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和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
第三,我们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制度体系。这是实现“以生为本”的根本保障。
(2)确立“文化化人”的价值取向。“文化化人”就是大学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就是民办高职院校“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把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个体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工作人员要利用校园文化这个窗口,了解大学内部生活状况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在学生工作管理的计划、协调、监督和决策的过程中,遵循并创新现有的文化,并以此校园文化营造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其他人员之间的和谐、友好、平等的合作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2.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机构建设
就目前来看,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管理机构传统的条块结合(突出管理的综合化)的管理模式与美国条状(突出管理的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相比,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能够确保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执行力,并能应对不确定性的事务和突发性的事件。但其管理层次过多、管理水平低的缺陷又必然被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所替代。
借鉴美国学生工作队伍的先进机构管理模式,根据实际,现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可以采取传统条块结合与现代扁平化相结合的新的管理模式。即,在学校层面的一级管理主要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院系层面的二级管理主要实行条块状管理模式。
(1)在学校层面,建立直属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领导的多个中心和办公室,直接面向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如,设立招生就业服务中心、学生指导中心、住宿管理中心、勤工助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活动指导中心。
(2)在院系层面,则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其下再设置相关的其他小组:①思想政治教育小组;②学生事务管理小组;③辅导员办公室。
3.确定职称职务,提高声望地位
为了改变学生工作人员有责无职的现状,应该依据专业评价标准设计一套适合其工作特色的职称评聘体系,使他们获得职业声望和专业地位,确定一个相应的职务级别。比如成三个职务级别: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主任)、高级(高级辅导主任)。三个职务级别又对应相应的职称:辅导员对应讲师、辅导主任对应副教授、高级辅导主任对应教授。从职业生涯的角度看,这份工作的人就会把这份工作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弊端就能从根本上得到克服。
4.学生工作队伍培养体系建设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现有的培训面是相当窄的,所包含的与学生工作相关的知识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学生工作队伍的培养体系,能够接受到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而获得持续的发展。比如设立专项基金;制定培养计划,采取分类别、分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培养方法;成立“学生工作理论研究中心”。为学生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搭建平台,增强他们参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在不断学习研究中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刑国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概况及启示[M].教育发展研究,2007(7):94.
[2]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妮娅(1979~),女,重庆人,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
关键词:民办 高职院校 学生工作队伍 建设 实践
一、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和实践的意义
近年来,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民办教育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随着其快速发展,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又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新的形势下,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其它学生事务管理工作,是摆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现状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着许多弊端,其主要表现如下:
(1)定位不明、职责模糊。目前,民办高职院校还没有将学生工作各项具体的工作进行“专门化”的划分和定位,是一个大“学工”概念,几乎所有与学生学习、生活上有关的问题都归口于学生工作部门进行管理和协调。他们不仅要承担起学生思想教育、日常管理、心理健康、创业就业、成长成才、宿舍管理等大量工作,还要承担起维护学生安全稳定的重任。
(2)缺乏系统的学生工作理论指导。关于系统的学生工作理论指导缺乏这个问题,应该说是一个知识体系问题。从某一个角度说,教育的本质问题是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可以说,我国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从一开始就没有准确的定位和理论支撑,历来就被直接或间接的贴上‘经验型’、应急型和操作型’的角色‘标签’”。
(3)队伍稳定性差。多年来,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状态,其根本的原因是职业定位的问题。学生工作人员与学校的其他教师相比,其政治地位相对要低一些、经济待遇要少一些、晋升机会也要少的多,缺乏身份认同感。现实中,很少有人会把学生工作(尤其是辅导员工作)视为一种终生职业(事业),而愿意将学生工作当做“跳板”,使学生工作队伍呈现出较高的流动性。
三、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建设的实践
1.学生工作队伍的内涵建设
(1)确立“以生为本”的工作理念。“以生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就是学校的一切活动都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出发点 ,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首先,我们需要全面了解学生。这是实现“以生为本”的前提和基础。其中,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家庭、学校和社会等成长环境,从而引导、鼓励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们还需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别注意了解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帮助他们进行职业生涯指导和发展定位。
其次,我们要切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这是实现“以生为本”的核心。就是尊重学生人格的独立性和关注学生的生命意义。
第三,我们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学生工作队伍的制度体系。这是实现“以生为本”的根本保障。
(2)确立“文化化人”的价值取向。“文化化人”就是大学校园文化对人的影响。其价值取向,就是民办高职院校“运用一定的管理方法和手段把校园文化内化为学生个体文化,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学生工作人员要利用校园文化这个窗口,了解大学内部生活状况和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生活、情感等方面的需求。只有如此,才能在学生工作管理的计划、协调、监督和决策的过程中,遵循并创新现有的文化,并以此校园文化营造学生、教师、管理者和其他人员之间的和谐、友好、平等的合作关系,从而促使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走向正确的人生方向。
2.学生工作队伍的管理机构建设
就目前来看,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管理机构传统的条块结合(突出管理的综合化)的管理模式与美国条状(突出管理的专业化)的管理模式相比,在某些方面有着独特优势,能够确保学生工作队伍的整体执行力,并能应对不确定性的事务和突发性的事件。但其管理层次过多、管理水平低的缺陷又必然被管理层次少而管理幅度大的扁平化组织结构所替代。
借鉴美国学生工作队伍的先进机构管理模式,根据实际,现在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的管理模式可以采取传统条块结合与现代扁平化相结合的新的管理模式。即,在学校层面的一级管理主要实行扁平化管理模式,院系层面的二级管理主要实行条块状管理模式。
(1)在学校层面,建立直属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领导的多个中心和办公室,直接面向学生开展教育、管理和服务。如,设立招生就业服务中心、学生指导中心、住宿管理中心、勤工助学和思想政治教育中心、学生工作办公室、学生活动指导中心。
(2)在院系层面,则成立学生工作领导小组,在其下再设置相关的其他小组:①思想政治教育小组;②学生事务管理小组;③辅导员办公室。
3.确定职称职务,提高声望地位
为了改变学生工作人员有责无职的现状,应该依据专业评价标准设计一套适合其工作特色的职称评聘体系,使他们获得职业声望和专业地位,确定一个相应的职务级别。比如成三个职务级别:初级(辅导员)、中级(辅导主任)、高级(高级辅导主任)。三个职务级别又对应相应的职称:辅导员对应讲师、辅导主任对应副教授、高级辅导主任对应教授。从职业生涯的角度看,这份工作的人就会把这份工作作为终生事业来对待。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的弊端就能从根本上得到克服。
4.学生工作队伍培养体系建设
我国民办高职院校学生工作队伍现有的培训面是相当窄的,所包含的与学生工作相关的知识很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建立健全学生工作队伍的培养体系,能够接受到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从而获得持续的发展。比如设立专项基金;制定培养计划,采取分类别、分层次、多形式、重实效的培养方法;成立“学生工作理论研究中心”。为学生工作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搭建平台,增强他们参与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从而在不断学习研究中提升自身素质。
参考文献:
[1]刑国忠.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化概况及启示[M].教育发展研究,2007(7):94.
[2]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作者简介:
刘妮娅(1979~),女,重庆人,重庆房地产职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