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口袋

来源 :做人与处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nrushui_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8年,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凤凰山古圣寺创办了一所育才学校,办学经费不要政府出,全凭师生四处募款。那次,他去较远的一个地方募捐,特意穿着缝有两只大口袋的上衣,一只装公款,一只装私款。天色已暮,收获颇丰,来到车站方欲购票,一摸私款口袋,早已囊空如洗。此时,他更是饥肠辘辘,体力不支,而车站离古圣寺尚有十几里之遥。虽然他上衣那只装着公款的口袋鼓鼓囊囊,但他一分不肯动用。硬是拖着疲乏的身体,饿着肚子,摸黑走了十多里崎岖的山路,步行回到了学校。
  记得前些时候,一些慈善机构索捐、诈捐、中饱私囊等丑闻不断,公信力严重缺失,引发了网络热议,有人提议要让基金成为“玻璃口袋”。依我说。能变成“陶行知先生的口袋”就好了。
  “莫见乎隐,莫见乎微”,陶行知先生的两只口袋之间,可以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他所秉承的义利观——“义以为上”。也就是立身行事以道义为根本,时时以道义为指导。处处从道义出发,坚持道义价值重于物质利益,重道轻利,决不以利害道。
  在道德价值与物质利益关系问题上,孔子明确指出:“君子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质”即原质,犹本原,根本也。孔子还指出:“君子义以为上。”(《论语·阳货》)这里的“上”即是崇高、尊重之义。“义以为上”,是孔子为世人提出的立身行事的道德准则。
  历代先贤中恪守“义以为上”之“义利观”的不乏其人,如大家所熟知的“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慎独拒礼的东汉杨震,“一梨食细微,不义宁勿为”的元朝许衡,“不畏人知畏已知”的清代叶存仁,等等。他们都是在独处、无人注意的时候,能够坚持“见利思义”“义以为上”的价值标准和道德信念,保持纯净的道德心灵,理应受到后人的称颂和学习。
  大千世界,“利”是人生的最大诱惑。摆不正“义”与“利”的关系,就会让人心迷智昏,人生的坐标就会游离,圣洁的灵魂就会扭曲,生命的底色就会暗淡。孔子所倡导的“义以为上”的儒家“义利观”。今天我们完全可以通过现代的诠释,加以继承和发扬光大。陶行知先生坚持“义以为上”,慎独慎微,不是被人们广为传颂吗?
  人生在世,最宝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的生命,比生命还宝贵的是自己的德行。行走在漫漫人生路上,莫让灰尘落入自己的眼睛,莫让邪恶潜入自己的心灵。尤其是在当今社会转型尚未完全终结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直面“利”的诱惑,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以道义为重,以利益为轻,严格要求自己,不做违背法律道德的事情,坚守精神家园,让自己清清白白、堂堂正正。
  编辑 张金余
其他文献
欧洲人是相当尊重个人隐私的,只要不做有悖法律和社会公德的事情,只要不妨碍他人的生活与自由,在满足上述两个前提下,你即使做了出格的事也鲜有人来干涉。我未到德国之前,印象中的德国人是最循规蹈矩的人,估计他们是执行隐私尊重权的模范。然而,我去了一趟德国后,却感觉德国人都热衷于做社会公德的监管员,尤其他们“刀子嘴豆腐心”的处世原则更是让人耳目一新。  法兰克福是德国重要的工商业、金融和交通中心,也是著名诗
有一种芳香,总是历尽寒暑而来  喜欢站在单位五楼上看大院的风景,整齐,明媚。每个季节都有它的独到三处。春季的繁华,夏季的雍容,冬季的凛冽,而最让我心动的,却是秋季。不仅仅因为它是个饱满的季节,更因为它的坚持。  看吧,满院子的花草树木,从开始的粉红艳黄,到后来的绿色、鹅黄、淡绿、深绿,直到浓浓的墨绿。风起时,很多的叶子也开始飘落。风卷起来,哗哗地堆积到树下,是要化作春泥的吧。但是,总有几棵树,几片
8年前,儿子清华硕士毕业后,获得了美国一所知名大学的全额奖学金,独自要到美国去读书,这可把我和老伴忙坏了。我们反复商量,为儿子的行装作了充分的计划和准备:为他带七套内衣(听说美国那儿每天都要洗澡换内衣的);单、棉、夹衣各三套;床上用品两套;带一套锅碗瓢盆、一把菜刀、一根擀面杖、一个菜板、一袋干枣、两包十三香、三袋蒜蓉辣酱、四把鸡汁挂面、五盒压缩黑木耳(怕孩子不习惯西餐以备自己做着吃);还有单帽、棉
有人搭我的车回家,坐定,寒暄……继而发问:你太太是哪个单位的?这个单位在哪条街道?效益好不好?你太太是干什么的?收入高不高?一个月休息几天?  短短十几分钟,几乎就是一个“答记者问”,心里开始窝火,凭什么要回答他?这些问题对你重要吗?我为什么要满足你八卦的心理?  我觉得这是一种语言暴力,在平时工作生活中如影相随。暴力是强者欺凌弱者的一种行为,其他暴力行为的承受者是肉体,而语言暴力残害的却是精神,
要克服“洗具性”,我们更需要创造“给力”的生活    年尾将近,部分媒体开始盘点2010年网络流行语。在国人可以较为充分自我表述的网络空间中,流行语能够即时性地折射出社会心理的变迁,自然受到大众媒体的青睐。通过对2010年网络流行语的整体解读,我发现它们在将诸多社会感受化为“洗具”(喜剧)的同时,表达了一种对“给力”(带劲)生活的渴望,反映了当下社会心理的矛盾品格。  面对中国当代网络文化,研究者
丁俊晖多年以来给大家的印象一直是个沉默寡言的大男孩,说严重点儿,就是个木讷小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的心态仿佛也破茧成蝶,渐渐变得开朗了,爱说爱笑了,源源不断的“丁氏语录”机智又不失幽默,犹如一股新鲜空气般沁人心脾,简直称得上名副其实的“幽默大王”了。  轻松搞笑的“绅士”幽默  曾几何时,丁俊晖因为在采访中惜字如金而饱受诟病和争议,如今的他在与大家交流中不仅能畅所欲言,还时有惊人之语。2011年
善,是对自己、对他人,有关爱、有悲悯  有位哲人写了厚厚一本书,这本书只在阐述一个道理:真正的好人不可能想得太高走得太远,因为,他的善良注定让他劳苦并融化在身边……  重庆大溪沟就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男孩名叫黄熠宸,一个女孩名叫蔡金言。两家是邻居,两个孩子从小玩在一起,一起上学前班,手拉手去,手拉手回,一起学唱歌跳舞,两小无猜。  孩子的世界和大人的世界相隔得越来越远,在同一个街坊甚至在同一个
同学们好:  英国哲学家怀特海说,大学存在的理由就是在老年人的智慧和年轻人的热情之间建一座桥梁。今天晚上,我感谢东南大学为我筑的这座桥梁,我现在感到在桥梁的那一端,年轻人的热情向我迎面扑来,我深感幸福。  今天,我想通过这题目跟大家交流一下我对人生的主要体会。我的专业是哲学,但是我今天不想跟你们讲书本上的哲学,而想讲一讲在我的生活中真正起作用的哲学。因为我是一个比较想不开的人,经常有很多困惑,“生
西班牙东北部小镇博尔哈的一座教堂里,保存着19世纪著名画家马丁内斯绘制的一幅壁画《戴荆冠耶稣》。这幅壁画至今已有120多年历史,多年来一直被当地的居民视为无价之宝。不过,由于年久失修,这幅壁画的颜料出现了脱落,耶稣的头像也变得有些斑驳不清。  住在教堂隔壁的老太太塞希莉娅看到壁画剥落严重,心急如焚,她觉得壁画斑驳的样子对耶稣实在是大不敬。于是,在未经过政府授权,也没有经教堂同意的情况下,已经80岁
“难道这是真实、善良和必要的吗?”这句话是我的精神导师 Sri Harold Klemp 经常让我们自问的一句话。接下来你还可以问一句:爱在这个时候会怎样做?  当我们做事、说话、与人交流的时候,如果我们在行动之前能够自问这个问题, 然后有可能话到嘴边的、可以与人对抗或可有可无的言语也许就变得无聊而被戛然止住。  “真实、善良与必要”这三点最不易把握的就是必要。什么是我们那个瞬间必须要说的话?必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