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作曲理论教学 传播作品艺术价值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a45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第十届年会于2012年9月25至29日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隆重召开。本届年会由四川师范大学和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联合主办,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承办。来自全国103所高校的230位理论作曲界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了会议。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事长杨瑞敏出席会议并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包括专家讲学、学术研讨、论文与音乐作品评奖、获奖论文宣读、获奖音乐作品音乐会、学术委员会换届选举等议程。
  一、获奖作品音乐会和理论作曲
  学术委员会换届选举
  本次会议与往届相比有两大亮点,即除了一些传统议程以外,成功举办了获奖作品音乐会及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换届选举。
  1.获奖作品音乐会
  自2011年12月向全国高校音乐学院的师生发出作品(艺术歌曲、钢琴小品)征集以来,共收到作品65部(首),并于2012年8月在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进行了评审。评审将两种体裁的作品分教师组和学生组进行。获奖的作品由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排练并在会议期间汇报演出。这是学会自成立以来最大规模、最正规的获奖作品音乐会,音乐会准确诠释了14首获奖作品,取得圆满成功。会议对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用很短的时间将14首新作背谱演出给予了高度评价。
  2.圆满完成换届选举
  根据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的安排,本届会议将进行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的换届选举。换届的基本原则是:力求学会工作的延续性、学科的学术性和权威性、成员的全国普遍性。在充分发扬民主的基础上,通过无记名投票产生了新一届委员会的主任、副主任和委员:康建东当选为主任,何平、张准、高虹、戴定成、吴春福、邓伟明当选为副主任,高虹兼任秘书长。新一届学术委员会决定,将长期以来为学会做出重要贡献的原主任杜晓十教授、原副主任方智诺教授和徐希茅教授聘为学术委员会顾问。
  二、专家讲学精彩纷呈
  会议邀请了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杨燕迪教授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李吉提教授分别主讲了《观察与分析音乐的综合途径——独特匠心和艺术用意》和《中国当代音乐作品的分析与解读——以三部中国作曲家的作品为例》的专题讲座。
  杨燕迪教授的讲座分为四部分:相关学理前提、作品分析的关键、例证以及方法论意义的总结和引申。他认为,传统的作品分析把谱面标识和给作品塞入一个固定的曲式框架,远远不能算是理解了音乐。要真正做到理解音乐,首先要凸显作品的个性,挖掘作品中最突出的审美意蕴和技术特征,即作品中的和声、材料、曲体构建、织体处理、和标题内容等。杨教授通过肖邦的《c小调夜曲》和勃拉姆斯的《降e小调间奏曲》两部作品的比较,证明了音乐作品材料处理的技术含量,佐证了和声的游移使作品的色彩更加丰满;以肖邦《第三叙事曲》为例,将奏鸣、回旋、变奏等曲式结构在作品中的联合运用做了详细的讲解,并强调要善于发现作品构建的独特性。
  李吉提教授讲述了要研究中国当代音乐分析的三个原因:一是经典曲式在理论课程中的意义所在;二是经典曲式发展到当代音乐过程中有哪些具体变化;三是中国人应当分析中国人自己的、当代的作品。讲座以陈怡的合唱《夜雨寄北》、郭文景的《天地的回声》和刘湲的《维吾尔音诗》三首中国当代作品为例,强调我国从事理论作曲的研究者要在新起点上有新研究、新突破,在中国作品的创作中,应多一点国际化的视野,但同时不失民族的风格。
  两位教授对现场提出的问题进行了精彩的解答。他们独特的学术见解和开阔的学术视野让在场的每一位听众受益匪浅。
  三、论文、作品点评切中关键
  1.获奖论文点评
  本届年会共收到论文投稿47篇,其中教师组31篇,学生组16篇。论文涉及技法研究、作品分析、教学三大类。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张准教授对本届年会的部分获奖论文做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本届年会征集的论文具有以下特点:首先,参评论文选题广泛,类型多样,在作曲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开始逐步关注教学实践和评论实践,将理论性研究有效地转向实践性研究。其次,本届论文对理论作曲领域的前沿课题研究有较大突破。第三,本届参评论文也存在论据单薄,主观臆断较多、逻辑不严密等问题,在教学类论文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张教授对获奖论文进行了重点点评,如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刚老师的《十二音和弦结构研究》,以不同作曲家的作品为例,从十二音和弦的首次出现、十二音和弦的正式确立和十二音和弦的发展,论述了十二音和弦结构方式与传统之间的联系;大连大学音乐学院的芝达林老师《刘天华二胡曲旋律创作中的调式音列思维》,用现代音乐分析方法研究刘天华的传统音乐创作手法,从调式音列思维的角度清晰、系统地论述了刘天华二胡曲旋律的创作特点;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邱睿芳同学的《民间锣鼓节奏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将中国钢琴作品中各类锣鼓节奏归纳总结,思路清晰,线条明确;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王晔老师的《对高等师范院校和声学课程多元化构建的思考与探索》,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音乐专业和声学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提出了多元化构建的设想,期望达到优化当前高师和声教学质量的目的。
  2.获奖作品点评
  本次获奖作品分为钢琴作品和声乐作品两种,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方智诺教授对获奖作品给予了高度赞誉和期望。其中,艺术歌曲在往届获奖作品的基础上其可听性、可唱性、艺术价值的含量都有所增强和提高,彰显了歌曲创作的实力,如《黍离》、《苗岭月夜箫音美》等;同时也不乏质量上乘的学生作品,如《苏幕遮》、《雷峰夕照》等;歌曲的钢琴伴奏的写作,已经逐渐脱离只有四部和声思维和简单钢琴织体的面目,在造型、绘景、宣泄情感等方面也贴近歌曲的主题。
  钢琴作品的征集尽管是第一次,但民歌加上四部和声的初级写作亦少见。更多的是用自己所掌握对古典、浪漫、先锋乐派,传统与现代的风格写作技术,为自身情感的表现,为中国民族韵味的追求尽心协力,且颇具钢琴化。创作者们以民间歌曲曲调作为主旋律,摆脱传统三度和声羁绊,启用四度、五度、七度等各种叠置的和弦,有调的、泛调的、多调的思维,创作出一些较好的作品,如《湘西乐》、《川江音画》、《梦幻曲》等一些出自教师之手的作品,彰显了一定的技法功力。方教授还指出,钢琴作品的创作在中国并不是强项,还有待专业的和现有的高校理论作曲的同志们大踏步地向前迈进。   四、学术研讨畅所欲言
  本届理论作曲年会的主题是“高等院校理论作曲本科及研究生教学现状分析与课程改革思路研讨”,会议围绕该主题进行了自由讨论,讨论分为两个小组同时进行,分别由杭州师范大学田刚教授和鲁东大学王瑞年教授主持。会上,各位老师和同学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他们针对目前高校中存在的师生比例、教材的试点和采用、试点的情况和效果、本科及研究生课程设置的合理性等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参会代表们就我国高师理论作曲课程与改革和我国高校音乐类办学定位、招生、发展与改革问题做了深入的讨论。专家和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和不同的层面对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其中,江西师范大学的纪德刚教授对高师理论作曲的课程设置,作曲四大件的安排问题以及本科生与研究生的接轨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的朱敬修教授和徐冬艳教授以及西南大学育才学院雷维棋教授就高校音乐的学生培养、专业技术实际应运、和声课的教学问题等分别做了详细的阐述。各组讨论十分热烈,思想在这里不断碰撞出新的火花,为本次年会增添了许多新的亮点。
  五、论文宣讲促进学科发展
  获奖论文宣讲为两场,有12位作者宣讲了自己的论文。其中有山东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郑刚老师的《十二音和弦结构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张飞老师的《室内乐〈古琴〉的和声语汇及组织结构》、大连大学音乐学院芝达林老师的《刘天华二胡曲旋律创作中的调式音列思维》、湖南理工学院音乐学院王安军老师的《水墨重彩总相宜——以赵季平先生〈乔家大院〉交响组曲的和声构成与和声连接为例》、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田刚老师的《对称性与黄金分割率——音乐作品中结构比例布局的历史研讨》、渭南师范学院赵彬宏老师的《从多元并存的调性元素透视弗兰克的调性前沿意识》、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纪德纲教授的《论速度对位》、厦门华侨大学檀革胜老师的《南音的交响化研究》、江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研究生邱睿芳的《民间锣鼓节奏在中国钢琴音乐作品中的运用》,广西艺术学院研究生张娟娟的《鲜明的现代技法,浓郁的中国风格—解读陆培室内乐〈满江红〉主题的线条性》。这次论文宣讲,不仅数量多,而且质量高。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展现出青年学者们思想活跃、视野开阔的学者风范。
  作为东道主的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为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以及参会代表举办了一场“庆祝中国教育学会音乐教育分会理论作曲学术委员会第十届年会”的专场音乐会。9月28日下午,会议在四川师范大学音乐学院音乐厅落下帷幕。第十一届年会将于2014年在北方民族大学举行。
其他文献
2010年8月1日至6日,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在北京成功召开。这是中国音乐界的一件盛事,其规模之大、参会人数之多、会议之精彩,堪称国际音乐教育大会历史上之巅峰。本刊记者就申办会议的步骤、会议主题的设想等方方面面,采访了组委会副秘书长、中国音乐学院音乐研究所所长谢嘉幸教授。   张:请您谈谈我们申请举办第29届世界音乐教育大会的步骤和过程?   谢:2004年7月我参加了在西班牙特纳
一、关于创作背景  《北方民族生活素描》是为参加1980年8月举行的沈阳音乐周而写的(那时期,东北三省为繁荣音乐文化而轮流在其省府所在地举办一年一届的音乐周)。其时,“十年动乱”结束不久,各行各业都在改革开放精神的鼓舞下?熏为振兴和发展我国的经济和文化而奋发努力;作者也刚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进修回来,学到的知识和本领正有用武之地,为黑龙江省歌舞剧院参加音乐周准备曲目的需要,他如同刚加上了油的汽车发
10年2月25日,青年小提琴家宁峰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行了一场独奏音乐会。音乐会的前一天,这位旅德小提琴家给我打电话邀我出席,我在应允的同时,顺便约他于音乐会后的第二天接受我的采访,宁峰欣然同意,我们定好第二天上午10点在宁峰所住的北京前门建国饭店咖啡厅见面。  音乐会上,宁峰]奏得很精彩,尽管开始时的莫扎特奏鸣曲(KV306)略显出]奏家精神上的疲惫,但稍加调整后,剩下的全部是辉煌灿烂的表现。当
12年10月21日,“世界音乐考古大会——第八届国际音乐考古学会研讨会暨第四届东亚音乐考古学会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开幕,会议在苏州和北京两地举办,由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中国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学会、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共同主办,苏州独墅湖高等教育区管理办公室协办,由中国人民大学全球化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学院东亚音乐考古研究所、中国音乐学院等单位共同承办。  开幕式由冯光生先生(
2012年10月14日,“德国古典回声大奖”在柏林举行颁奖仪式,在22个类别的60个奖项中,中国旅意钢琴家居觐荣获19世纪钢琴独奏音乐年度奖,与阿格里奇、波利尼等钢琴大师成为并列获奖的演奏家。  由德国唱片协会创办于1992年的德国古典  回声大奖每年举办一次,用于表彰上一年度表现突出的古典艺术家。大奖的评选一向以公正和注重艺术水准著称,每一届的评奖结果不仅反映出评委的观点,也被认为是乐坛和音乐市
翻阅三十年来的《人民日报》,似乎也是在翻阅中国音乐发展的历史,尤其是那一段艰难跋涉、步履蹒跚的历史。从三十年来每个历史阶段的音乐与《人民日报》的关系,我们既可以触摸到中国音乐的历史脉搏,也可以感受到中国社会的历史脚步。  邓丽君、流行音乐、新潮乐派、摇滚乐、西北风,这些改革开放以来音乐发展三十年中的一个个关键词,曾经有力牵动着三十年文化的历史心弦,是社会思潮流变的鲜活表征。每个时代,对这些词汇的感
傅庚辰,1935年11月14日生于黑龙江省双城县。1948年3月参军,1949年9月加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文工团创作员、八一电影制片厂作曲、音乐组长、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歌舞团团长、解放军艺术学院院长兼党委书记,正军职少将。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会副主任,国家一级作
2007年人民音乐出版社编译发行了德国罗沃尔特出版社?穴Rowohlt-Verlag)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系列,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反响。该丛书是罗沃尔特出版社推出的“罗沃尔特名人传记丛书”的一部分。所谓传记,一般应以纪实性为基本准则,所以通常难以另辟蹊径,也难以成为经典,然而这部丛书却格外的与众不同,它在全德国乃至所有德语国家都享誉盛名,而且已经几乎成为人们经常查阅的工具性参考书。埃弗雷特赫
08年12月11至14日晚,年青的旅法钢琴家吴牧野连续在东莞玉兰大剧院、武汉琴台大剧院、北京中山公园音乐堂、河南艺术中心举办了四场独奏音乐会。笔者在北京聆听了他的演奏,被深深地感动和震撼。吴牧野的演奏浑然天成,注重音色、层次与分寸感,技巧卓越却毫无炫技之嫌,细腻与热情兼容,给人以音乐的礼遇,正如他予人的第一印象。  吴牧野1985年出生于一个音乐家庭。5岁起学习音乐,曾就读于中央音乐学院,师从钟慧
所周知,艺术审美的主观性和艺术价值判断的多元性是艺术的特有属性之一,也是构成艺术教育特殊性的重要方面。但是,作为一门教育科学,艺术教育不仅要尊重艺术规律,还应主动对接并适应教育规律的一般性要求。就高等专业音乐教育而言,实现音乐艺术规律与高等教育规律的辩证统一始终是优秀人才培养的关键。  自20世纪初叶至今,现代意义的中国高等专业音乐教育走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现已形成学科体系完整、办学形式多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