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的“基因”与遗传

来源 :博览群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s139207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韩愈(768年-824年),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韩愈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其逝后被追赠礼部尚书,谥号“文”,故称“韩文公”。
  苏轼最是推崇韩愈,说他“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韩愈一生,最要让人一提的是,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还有就是,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谏迎佛骨被贬至潮州,于是便有了治潮之功, 2019年是韩愈治潮1200周年。
  韩愈在文学上贡献卓特,有“文章巨公”“百代文宗”之名。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诗极富创造精神,“为唐诗之一大变”,“其力大,其思雄,崛起特为鼻祖”(叶燮《原诗》)。其古诗驱驾气势,掀雷抉电,风格豪猛,声宏调激;而他的七绝则写得清新爽劲,富于神韵,近似盛唐。
  这组文章的四位作者,老中青三代,既有学坛耆旧,又有科研精锐,还有学术新秀,写法侧重各异,分别从吏治家教、社会民俗、文论美学与接受等方面开展,多方位观照,也有就韩愈七绝的专门研究,全面梳理,深入剖析,让人看到诗人另辟蹊径的新变。
  —王志清(文学教授、唐诗学者、王维专家)

  韩愈有关家教的诗文,比较突出者有《符读书城南》《示爽》诗和《祭郑夫人文》,这些作品至今仍然是喻世的恒言。

/诗书传家:古今同慨/


  韩愈一生育有六个孩子,他的这些有关家教的诗文,是对爱子的诫勉,也是诗人自己人生經验的总结。
  《符读书城南》是为送儿子小符韩昶去长安城南庄读书而写的,其诗云:“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显系教子小符。“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虽然初生一样,读不读诗书,“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结果是不一样的。故教符勤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示爽》是送侄孙韩湘去宣城赴任的,云:“临分不汝诳,有路即归田。”乃教导侄孙韩湘。“名科掩众俊,州考居吏前。”“时辈千百人,孰不谓汝妍。”赞湘成材,要韩湘做个廉洁为民的好官,乃肯定其成龙的意思。“昔日同戏儿,看汝立路边。人生但如此,其实亦可怜。”非一龙一猪之意否?此说曾受到后人的诟病。《符读书城南》文谠《新刊经进详注昌黎先生文集》中王俦《补注》说:“黄鲁直尝为眉山石守道书此诗,跋其后曰:‘或谓韩公当开后生以性命之学,不当诱之以富贵荣显。’”何焯《义门读书记》卷三十则曰:“诗书乃文章根本,人之所以不陷于不义者,莫不由之也。”此乃封建社会教人成材的根本。今文《尚书·召诰》曰:“若生子,罔不在厥初生,自贻哲命。”孔氏传云:“言王新即政始服行教化,当如子之初生,习为善则善矣。自遗智命无不在其初生,为政之道亦犹是也。”孔颖达疏引正义云:“呜呼!王行教化当如初生之子,子之善恶无不在其初生。若习行善道,此乃自遗智命,智命谓身有贤。智命由己来,是自遗也,为政之道亦犹是矣。”此乃韩公教子说所本:诗书传家。后世学者以此批评韩愈诱子以富贵,却不知韩愈所据的封建儒学教化的思想就是这样。
  《符读书城南》诗的龙猪之比,教子符富贵利达,乃千百年封建社会家教的传统思想,真不高明,所以,宋陆唐老责之曰:
  退之不绝吟六艺之文,不停披百家之编,招诸生立馆舍,勉励其行业之未至,而深戒其责望于有司,此岂有利心于吾道者。《佛骨》一疏,议论奋激,曾不以去就祸福回其操。《原道》一书,累千百言,攘斥异端。用力殆与孟轲氏等,退之所学所行亦无愧矣。惟《符读书城南》一诗,乃微见其有戾于向之所得者,骇目潭潭之居,掩鼻虫蛆之背,切切然饵其幼子以富贵利达之美。此岂故韩愈哉?(魏仲举《新刊五百家注音辨昌黎先生文集》卷六引)
  这说出了韩愈一生传儒道而为国为民,不怕穷,不惜死的品格;施教育才的思想;批评了韩愈诱子富贵利达的做法,都很恳切。最后“此岂故韩愈哉”一问,似不知韩愈。实则,陆唐老何尝不知道韩愈身上,正包含传统历史文化精华与糟粕两个方面。精华是主流,否则,中华民族也不会立于世界优秀民族之林,辉光永照;韩愈之伟大正体现了这活生生的文化史;为贤者讳而拔高,为偏见而诟病,都不对。有学者诟病韩愈时曾赞誉杜甫“诗是吾家事,人传世上情。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觅句新知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应须饱经术,已似爱文章。十五男儿志,三千弟子行。曾参与游夏,达者得升堂。”(《又示宗武》)及《熟食日示宗文宗武》嘱宗文、宗武绍承家学。家学者正如二子起名文、武,欲继承远祖当阳侯杜预、近祖“文章四友”杜审言,以诗书传家。杜甫是真正的诗人,却非政治长材。他游宦长安十年才得小官,一直不能施展抱负,怎能和平淮西、批逆鳞、闯镇州的韩愈相比?其实,大家都不必因小失大。一些人因沉于旧说,正是见小忘大,自缚于茧中矣。

/传道育才,何惜断炊/


  韩愈教子符和孙爽,都是重教与学,着眼于成材上。《符读书城南》:“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两出“勤”字的关键在勤,只有勤才能饱有诗书,饱有诗书才能成为府中的“卿与相”,即成材。《示爽》说:“念汝将一身,西来曾几年。名科掩众俊,州考居吏前。”即韩湘从宣城西来长安,韩愈教湘读书,才有“名科掩众俊”的学识,也才能有“州考居吏前”的才干,成为廉吏贤才。侄孙韩滂虽短命夭殁,却体现了韩愈家教成材的苦心。《祭滂文》云:“汝聪明和顺,出于辈流。强记好文,又少与比。将谓成长,以兴吾家。如何不祥,未冠而夭?”韩滂聪明听话,乃韩愈夫妇精心培养,欲使其成为韩氏继嗣的人才,却不幸十九岁而卒。由此可知韩愈乃以诗书传家,子孙成材为旨归。   统观韩愈一生,都是以仁爱为根本,以教育为手段,发现教育使人成材的。他做地方官在阳山、潮州、袁州,总是以教育先行,在潮州甚至拿出自己治潮八个月的全部薪俸作办学的经费。他四为学官,一为祭酒,是以选材育才出了名的。韩愈一为博士时,即上《与祠部陆员外书》荐材于贤主考。育贤、举贤、用贤,招揽人才是为国树根之本,亦是韩公此书的本意。司贡士者之职在得人,佐司者在进贤,权德舆有得人之心,陆傪有进贤之志,二人又相知诚深,相得益彰,故韩公才以四门博士之微职,荐十士于陆傪。此举在唐无二,史亦罕见。如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八云:
  贞元十八年,权德舆主文,陆傪员外通榜帖,韩文公荐十人于傪,其上四人曰侯喜、侯云长、刘述古、韦纾,其次六人:张苰、尉迟汾、李绅、张俊余,而权公凡三榜共放六人,而苰、绅、俊余不出五年内,皆捷矣。
  漏韦珩,实即群玉,贞元二十一年及第。亦如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曰:“韩愈引致后进,为求科第,多有投书请益者,时人谓之韩门弟子。”韩公所荐十人,未出五年,均及第。所以《旧唐书·韩愈传》说,韩愈“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大抵以兴起名教,弘奖仁义为事”。韩愈育徒、抚孤、待人,“未尝宿贷有余财,每曰吾明日解衣质食,今存有已多矣夫”(皇甫湜《韩文公神道碑》)。因缺粮乏食,夫人面有饥色,韩公仍和乐以对。张籍与韩愈为终身师友,长于诗疏于文,而道不及。自贞元十三年秋冬到开封投学韩愈,管吃管住管教,年余“公领试士司,首荐到上京,一来遂登科,不见苦贡场”(张籍《祭退之》)。张籍一举登第;韩愈子符又受教于籍,诗文大进,于长庆四年登第。韩愈教书育人的思想集中体现在《进学解》里。他招诸生于书馆,诲之曰:
  吁,子来前!夫大木为杗,细木为桷,欂栌侏儒,椳 扂楔,各得其宜,施以成室者,匠氏之工也;玉札丹砂,赤箭青芝,牛溲马勃,败鼓之皮,俱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登明选公,杂进巧拙,纡余为妍,卓荦为杰,校短量长,惟器是适者,宰相之方也。
  工匠、医师、宰相都应成为伯乐,各行各业不同材质都成为有用之材,得到方方面面的应用,社会焉能不富裕,不和谐,不治理?这就比伯乐之于千里马,诗书之于卿相要全面,故历来受到人们的重视。伟哉,韩愈,真大贤圣的识见也。

/为家为国,自振一代/


  杜甫之伟大,以诗光耀青史,史不或缺;韩愈以政治家、思想家、诗文家光耀青史,同样不能或缺。杜甫忧国忧民,以诗展现盛唐至中唐历史画卷,以诗史称诗圣,造就诗莫盛于唐的历史。韩愈以思想家的识见,辟佛老卫儒道,统一君臣思想;以政治家的气概参与平定淮西,震慑河北藩镇;以固国安民的胆气冒死出使镇州,说服将帅,促成了中唐振兴。杜韩之贤圣而伟大谁不称颂,谁不自豪。韩愈为家为国,自振一代的事迹,真可歌可泣。《新唐书·韩愈传》赞曰“贞元、元和间,愈遂以六经之文为诸儒倡,障堤末流,反刓以朴,刬伪以真。……当其所得,粹然一出于正,刊落陈言,横骛别驱,汪洋大肆,要之无抵捂圣人者”,以至于欲自振一代。韩愈欲自振一代,当涵盖立其家、振其国两个方面。
  先说立其家。韩愈重孝道,《祭郑夫人文》曰:“受命于元兄曰:‘尔幼养于嫂,丧服必以期。’今其敢忘,天实临之。”
  老嫂比幼弟年长近30岁,嫂卒,韩愈尊兄嘱,齐之以礼,为嫂服孝终期。或谓读《祭嫂郑夫人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祭十二郎文》:
  呜呼!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吾上有三兄,皆不幸早世。承先人后者,在孙惟汝,在子惟吾,两世一身,形单影只。嫂常抚汝指吾而言曰:“韩氏两世,惟此而已!”汝时尤小,当不复记忆。吾时虽能记忆,亦未知其言之悲也。
  以孝悲慨,泣血感人,如历来学者所说,读《祭十二郎文》不堕泪者其人必不义。韩愈“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为义”(《原道》),以仁为根,以孝义为行,可谓集仁、孝、义为一身的典型。換个角度看韩愈的家教,如他在《送杨少尹序》结语:
  今之归,指其树曰:“某树,吾先人之所种也;某水某丘,吾童子时所钓游也。”乡人莫不加敬,诫子孙以杨侯不去其乡为法。古之所谓“乡先生没而可祭于社”者,其在斯人欤,其在斯人欤!
  韩公不恋官,不终客居官所,送兄、归女于河阳先人墓,又自选“卧牛之地”,终葬河阳。一生多次归家相亲庐墓,几次长住河阳故居,说明他钟爱自己的家乡,故借《送杨少尹序》,赞杨少尹致仕归里,念念不忘家乡的旧情,教育子弟虽官而爱家。故张伯行谓此《序》:
  末段遂言其归故乡之乐,贤于世之贪爵慕禄者远矣。唐人诗云:“相逢尽说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士大夫出处之际,可念也夫!(《重订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
  再说“自振一代”。如果说杜甫以先祖杜预、审言为楷模,韩愈则以父仲卿、兄韩会为榜样。李白《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云:
  仲尼,大圣也,宰中都而四方取则;子贱,大贤也,宰单父人到于今而思之。乃知德之休明,不在位之高下,其或继之者,得非韩君乎!
  君名仲卿。把仲卿宰武昌的贤德政绩比大圣仲尼、大贤子贱。韩愈为官施政,自侔圣人,当受嗣于乃父。兄会,唐代宗李豫永泰(765)中,与“崔造、卢东美、张正则居上元及江淮间,好言当世事,自谓有王佐材。以道德文学伏一世,大夫士谓之‘四夔’,以其道与皋夔侔。或云夔尝为相,四人者,身在隐约,天下许以为相,故云”(《全唐文纪事》卷三九《韩会传》)。韩愈“少小尚奇伟,平生足悲咤。犹嫌子夏儒,肯学樊迟稼。事业窥皋稷,文章灭曹谢。濯缨起江湖,缀珮杂兰麝。悠悠指长道,去去策高驾。谁为倾国媒,自许连城价”(《县斋有怀》)。其志尚高、胸襟阔、气势雄,而为家为国、自振一代的思想,当受乃兄韩会的影响。
  韩愈为家为国、自振一代的思想和行为,正可见韩氏一族的遗传基因,也是他对传统儒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的继承。
  (作者系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中国韩愈研究会名誉会长。)
其他文献
在2015年纪念司马迁诞辰2160周年的学术论坛上,担任主持人的我,首先请教的便是自己的博士导师韩兆琦先生:“纪念司马迁的意义何在?”没料到韩先生并未马上正面应对,而是向我以及在场的近百名专家学者提出了以下问题:  假定汉代没有司马迁,那么中国古代文化领域会是怎样的一个情况?在史学发展的系统里面会是怎样的一种面貌?在文学发展的系统里面又会是怎样的一种面貌?……  此可谓尽得先声夺人之妙,一开口便出
长期以来,美国为了维护自身的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立场,利用包括好莱坞电影在内的全球信息传播载体和文化娱乐形式,以及由此而产生的“虚拟统治权”(马丁·雅克语),塑造和播撒他国野蛮、愚昧落后的形象,妖魔化具有不同经济体制和政治制度的国家,作为“非我族类”的中国自然是“在劫难逃”。如果不对美国媒体、好莱坞电影等建构的中国形象及隐含的意识形态偏见进行澄清和批判,将不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与巩固自身的正面形
最近,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主讲的电视思想政论节目《这就是中国》在东方卫视开播,首播收视率冲上全国前三名,在网络平台上也引起热烈反响,连微信当中的文章转载量都可以轻松到达10万 。可以说,这是为传播正能量的思想类节目成功“正名”了。  担任制片人的我要负责提前向观众征集问题和节目录制前后的讨论。有不少年轻观众在谈到国际社会质疑我们的“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能否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时
李白喜爱书画,也擅书画,我们今天仍然能看到李白墨迹《上阳台帖》,而绘画作品却无法观其容颜。我们以为,他也一定也是善于丹青的高手,从他的诗中就可以观察到“诗中有画”的影子。李白的题画诗从清王琦的《李太白全集》中可搜寻到的大约20余首,与之相关的诗篇合计也就五六十首。数量并不可观。但也反映了李白对美术作品的关注和热爱。从中细细观察也可窥探李白对美术的评价与美学观。文人论画的先河也是从李白与之同时代的王
燕南园,本是北大校园内唯一的一座著名教授住宅区,学术精英荟萃之地。园内坐落灰色二层小楼一群,间以多种树木花草。往日,走进燕南园,顿感文化的厚重和环境的幽雅。风雨沧桑数十年,大师们陆续驾鹤西去,住房多已改作他用。如今,走进燕南园,不免有点苍凉、退色的感觉。2019年12月,燕南园57号被正式定名为“冯友兰故居”,并举行了落成揭牌仪式。冯先生在此居住30多年。他在《三松堂自序》中说:“庭中有三松,抚而
近代西方学术史与研究方法的传入使得中国的历史学研究突破了传统的大陆史观,开始认识到中华文明的传承除了农耕文明外,游牧文明与海洋文明的兴衰也是不可或缺的要素。自大一统的秦朝建立之后,中华文明已经从中原开始向草原和海洋扩张,东南沿海的文明进程在与农耕文明的交互影响中缓慢发展。经历两次人口迁移和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后,江、浙、闽、粤等东南沿海区域的海洋经济发展呈加速趋势,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与社会形态则构
同济大学历史悠久、声誉卓著,是中国最早的国立大学之一。  2017年5月,同济大学将迎来建校110周年。  110年来,同济大学秉承“同舟共济”精神,和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振兴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这篇文章反映的是110年历史中一个小小的侧面——当年同济师生为上海“小三线”建设所作出的努力。  /壹/  20世纪60年代初,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进一步恶化。面对可能出现的战争威胁
由中国作家协会组织出版的《中国历史文化名人传》是一项重大的国家出版工程。目前,已经首批推出10部名人传记。由散文作家王充闾先生撰写的《逍遥游·庄子传》是这项浩大工程中率先出版的第一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个标志性的样板之作。  严谨治学,高度负责  作为“鲁迅文学奖”得主,王充闾先生幼年接受过系统的国学教育,文史功底扎实,学养深厚。他的散文作品,特别是历史文化散文,向来以渊深、博雅、厚重享誉于
1949年,新旧鼎革,尘埃落定,这一年不仅成为中国历史上至关重要的转折之年,对于很多创造与书写历史的人来说,同样是他们生命与生活的转折点。而这种历史命运与个人命运的巨大变幻,对于某些人来说,头几年就已经初现端倪,比如沈从文。  壹  张新颖先生在他的著作《沈从文的后半生:1948-1988》中开宗明义,认定沈从文生活与生命的转折点是在1948年,是有依据的。  1948年11月,北京大学的“方向社
在一次百度的统计大会上,李彦宏首次提出互联网思维,遗憾的是当时并没有引起很多人关注。此后,随着业界如火如荼的实践,加之媒体的热炒,互联网思维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对于互联网,我们都知道,可互联网思维到底是什么,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显然,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绝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而是逐步深入社会、经济、思维等诸多层面。伴随着各种互联网新技术的涌现,分享、协作、民主、普惠、平等、自由等思想不断被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