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归故乡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nimad411975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又回到故乡。
  这些年,一到暑假,就有回老家的欲望,想看看老家的六月天,看看六月天里美丽的凤羽坝子。
  虽然少小离家,但对这里的山山水水,四序轮回,必定是熟悉不过的:油菜麦苗、细雨披蓑、稻花香飘、罗峰积雪.早已成了定格在内心深处的乡愁画卷。可是,六月的凤羽,别具性情。就像张大干先生笔下的青绿山水,泼染得那样纯粹,那样写意!倘若这个时节来到凤羽,你一定会醉心其间,不忍离去的。
  “七里名乡绕翠微,桃园深处境依稀。”驱车离开洱源县城,行至上龙门峡谷,就已经开始感觉到“空翠湿人衣”的滋味了。空气中负氧离子的充盈使我这种久居都市,吸惯了汽车尾气的鼻孔有些不太适应,似乎过于奢侈了些。沿着弯曲的公路,过了山神庙、“五刷古”(白语,桥名),狭口豁然开朗,空翠透亮,美丽的凤羽坝子徒然映入眼帘:四围山翠、平畴绿野、阡陌纵横、白墙青瓦、鹭鸶翔集……十里翠微,不一而足。此刻,我才真正明白当年风尘仆仆的徐弘祖来到这“世外桃源”时的愉悦心情,也终于理解案牍劳形的李县令“肩舆不是催科至,为看寒云渡岭飞”的人生感慨。可是,不论是文化“驴友”徐霞客,还是父母官李埰,他们毕竟匆匆过客,大多流连于天地造化的神奇,自然山川的美好。我却有些不同,回到生我养我的土地,除了看看美好景致,探望父母亲友,总得要好好咀嚼熟悉的风土人情,细细回味曾经的儿时记忆。
  老家是典型的白族聚落,多少年来,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民风民俗,农历六月的清源洞会和火把节就是两个盛大的民族节日。清源洞会,其实就是每年祭祀龙王的活动,“一水清源”润泽了半个凤羽坝,农历六月十三这一天,十里八乡的人们欢聚于此,用隆重的祭祀活动感谢龙王,是一次相约龙王家的聚会。为此,我还写过拙文《相约六月十三》,用粗浅的笔墨描绘了盛会的点点滴滴。其实,我更喜欢火把节,原因有三:其一,高高的火把树、招展的小彩旗、摇曳的红果子以及嬉戏的小伙伴,那是最难忘的儿时记忆:其二,村村火树映苍穹,乡亲们难得欢聚一堂,载歌载舞,共祈丰年;其三,人们用一种特殊的方式纪念坚贞、美丽和智慧的化身——白洁夫人,凄美的故事震撼心灵,独具文化内涵。泰国有一位文化学者说:“风俗对一个民族来说是很重要的。它像一面镜子,可以反映出这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心理情绪,以及这个民族的变化和兴衰,它还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我们的现在和将来的生活。”是的,凤羽的火把节因地域特征和民族结构等原因,一直保持其浓郁的民族特色,代代传承。它确实就像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白族人民的精神面貌、心里情緒、变化兴衰,乃至对未来生活的憧憬。每当火把节来临,我总会想起自己为火把节写的小诗:
  六月祈年鸟吊东,村村火树映苍穹。
  松明楼洒宁妃泪,剩染白妮十指红。
  当然,除了过节,大自然也会毫不吝啬地给予各种山野的馈赠,仿佛要好好犒劳一番刚刚走出农忙季的人们,游子归乡,自然也就享有这样的口福了。
  六月的凤羽,雨量充沛,草木葱茏,云遮雾绕的山间,各种山珍渐渐多了起来。“一窗夜雨声雷后,早市乡街菌满箩。”在这个采撷的季节,平日各种昂贵的野味已然成了百姓人家餐桌上的家常小菜。回到凤羽,自然要好好品尝各种各样的山珍野味,野生菌、野杨梅、野菜、野生泥鳅、土鸡、老酒……每一次品尝,除了满足味蕾的愉悦,更多则是感受山野的气息和儿时的味道。
  此次回乡,除了探亲访友、亲近自然、体验民俗,还结识了师长朋友。参与了文化活动,可谓收获多多。其间,受友之邀,和凤羽诗书画联谊会的同仁小聚,大家少长咸集,以书会友,泼墨挥毫,畅谈甚欢。在杨柳村,有幸拜访了回乡探亲的杨鲲峰老师,杨老师博学谦和,著书立说,鼓励后学,令晚辈受益匪浅,临别之时,还馈赠其新作,实在感激之至。而就要准备回昆明时候,却接到大哥电话,邀请我们到包大邑家里吃晚饭。盛情难却。如约而至。但见小时候非常熟悉的村头巷尾、旧亲好友,情不自禁想起了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饭菜甚丰,亲朋不少。把酒话桑麻,吃饭事小,重在叙旧。席间,大哥和起凤小学张校长告之,已经联系好了,饭后一起去看看张文勋先生老宅。我非常同意他们的提议,说实在话,我在昆明也多次拜访过张先生,承蒙教诲,到他老人家出生的老屋拜访,一直是我的心愿。今天能有如此时机,当然是最好不过的了。酒过三巡,桌上肴核既尽,暮色也渐苍茫,我们起身离席,准备前往。乡村没有路灯,大家只有借着微弱的手机亮光,相随前往,一路上我心里在想,学富五车、桃李满园的“布衣大师”老家到底是什么样子呢?
  其实,张先生老家不远,几百米就到,是一户普通农家。一进大门,张先生老家的孙子热情相迎,他早已在堂屋备好茶水,以期客至。我顾不上喝茶,迫不及待想到处看看.院子不大,靠西朝东的主房已经有些年岁。正屋门头上方青砖砌就的画框里,“积善余庆”四字赫然在目,字体端庄朴茂,两侧隐约有各种花卉图案,这就是耕读人家。南墙上有张先生的题字。东面有新建的小阁楼,二楼就是“凤樵书屋”。室雅何须大,书屋不大,却雅致至极。墙上有张先生图文资料,名人字画。桌上是文房四宝,一个大书柜装满了张先生的著作,满屋书香。张校长告诉我,张先生老宅和这间凤樵书屋,现已成了文化教育基地,各种人士前来拜访,特别是家乡的少年儿童,其教育意义极其深远。虽然意犹未尽.可是夜色已晚,天空也下起了雨,我们只好依依辞别。
  一路上,我都在想,张先生出生贫寒,长于乱世,却成了一代大家,肯定和其儿时在家乡的成长历程关系很大,我读过张先生的诗词,其乡愁至深,溢于言表。其实,像张先生一样,从这里走出去的文人、学者、教师、记者、医生、商贾、公务员……各行各业,人才济济。他们的成长,离不开凤羽坝子山山水水的钟灵毓秀,离不开白家人耕读传承的人生理想,想着想着,一首《七绝》成竹于胸:
  火把时节夜雨霏,寻源问道凤樵栖。
  蓬门斗室非王谢,多少寒童墨染衣!
  此刻,夜色已一片漆黑,散落在坝子各个角落的灯火依稀可见,指引着前行的路。明天,就要离开家乡了,我真心希望它永远那样透亮、翠绿。是白家人心中永远的“桃花源”。
  编辑手记:
  《村镇笔记(四题)》的作者北雁一改平对的写作风格。同样是对大理几个地理坐标的叙述,他能在忠实的描写过程中充盈丰富的文化内涵,俯仰天地。沉浸流年,全身心地依偎在这些村镇之间,以其细腻深沉的感觉和体悟,使其作品流动着鲜活传承的生命意识,充满着对历史人文、生活真实的思考与回味。作者张恒在《大理三题》一文中,他对苍山、洱海和巍山古城的描写和感受也是独具特色,在其笔下,素描黑灰白的线条结构和苍山雪的凛然磅礴相得益彰,月光下的洱海成就了一幅意境绝美的梦幻水墨画.把巍山古城比作一位正翻阅线装书籍的长者。语言的灵动、思绪的展开精妙无比,笔墨的挥洒简洁轻盈,充满着神韵与意境,可谓造象如画,画面如诗。《六月归故乡》的作者杨绍恭用一句“又回到故乡”把我们带到美丽的凤羽坝子。作者用简雅的语言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翠绿、透亮、温暖的乡愁画卷,寥寥几笔就写出了凤羽深厚的文化内涵、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之情,散发着空阔澄明的气息。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1、全力抓实“两违”整治行动,违章建筑、违法经营的行为得到有效管控.自2016年10月以来,喜洲镇共叫停、整治农村住房建设337户,经复查,存在少批多建问题26户,截止4月5日,已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洱海生态保护情况时要求“一定要把洱海保护好”并将生态文明建设强调为“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为了让“苍山不墨千秋
期刊
儒学教育碑刻在中国传统官学教育系统中,尤其强调儒家思想,尊孔正是封建儒家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之一,文庙也伴随着府州县学的设立而成为必需的建制,明清时期留存至今的一些碑
期刊
只一眼她就认出了他,虽然隔着细木条的隔断,隔着十五年的光阴。  午后的酒吧,像冬日早晨阳光下的猫,慵懒而知足。而他却端坐着,翻看手中的《读者》。《读者卜这联络的暗语像黑夜中划着的火柴,呼啦一下点亮她的眼睛后,转瞬又淡化成昏暗的背景。而他的鬓角,他的额头,他的眼,则一点一点扑进她的眼中成了沙,成了刺,成了火。她擦了擦眼眶。还好,忍住了眼泪。当年的图书馆里,一个中午的时光也经常在他端坐的姿态中静静流走
期刊
期刊
遥迢之上rn确切地说,初夏时节的沙溪之行更像是一种心灵的朝圣.rn汽车在滇西北高原苍劲厚实的大山中旋环行进,上山下山,弯弯转转,似乎正有几分头晕目眩,一个平坦的山间坝子豁
期刊
期刊
李达伟,1986年生,现居大理。作品见于《青年文学》《清明》《大家》《美文》《文学界》《大益文学》《民族文学》《青春》《散文选刊》《青年作家》《湖南文学》《创作与评论》《鸭绿江》《重庆文学》《边疆文学》《四川文学》《山东文学》《黄河文学》《满族文学》《北方文学》《草原》《延河》《红豆》《滇池》《奔流》《当代小说》《青岛文学》《翠苑》《岁月》《新世纪文学选刊》《人民日报》等报刊。有长篇系列散文《隐秘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