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会强烈呼吁将“醉酒驾车行为”纳入刑法规范。但是,仅仅依靠司法预防是不够的,还应该从情景预防角度入手,采取相应措施,以更有效地减少醉酒驾车行为。
关键词醉酒驾车 情景预防 刑法规范
作者简介:黄怀青,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09级法律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98-01
近年来,汽车拥有量不断激增,醉酒驾车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加。据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5075起,造成2363人死亡。2009年1月至8月,共发生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特别是去年备受社会关注的“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死刑案”、“广东黎景全醉酒驾车死刑案”后,有关部门也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醉酒驾车行为。更有人呼吁,在刑法上增加“酒后驾车罪”,以加大对酒后驾车行为的惩处力度。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由此将“危险驾驶”列入审议内容,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新草案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从重处罚。
然而,司法预防有其固有的缺陷,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诱发或促成犯罪的副作用。因此,仅仅依靠司法预防是远远不够的。情景预防理论,是基于对传统犯罪原因理论和预防理论的反思,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近年来以成为世界范围内犯罪预防的主流理论之一,与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构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预防——情景预防——司法预防”的三元主义。情景预防是通过确认、管理、设计、调整等方式,持久有机地改变情景,影响行为人的理性选择,减少犯罪机会情景因素和促成情景因素,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恰当地改变情景因素,防止因此诱发犯罪动机或利于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行动和措施。
对于我国严重的醉酒驾车行为,仅仅依靠司法预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结合其他各种有效手段,以达到真正杜绝醉酒驾车行为的效果。下面将以情景预防理论为基础,提出几点具体建议,以期能有利于减少醉酒驾车行为。
一、增加犯罪难度
1.目标转向:酒,历来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东西,而酒桌上的应酬也是民众,特别是上班一族的头疼之处。很多时候,行为人自身可能并不想喝酒,但是挡不住他人的软磨硬泡而喝一杯,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因此,转变社会观念,倡导无酒社交活动,摒弃酒桌上应酬风气(特别是政府招待、商务招待上的,且这些人往往是有车一族),宣扬健康、时尚的餐饮文化,抑制酒水的消费需求。如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在餐桌上以茶代酒,使之成为一种新时尚,从而减少醉驾行为。
2.控制犯罪工具:在征求民众意见的前提下,制定相关餐饮规则,鼓励、限制、甚至禁止餐饮行业向驱车前来就餐的顾客出售酒水,从而降低醉酒驾车行为的可能性。或者提高酒水的消费税,从而提高酒水价格,减少酒水消费。
二、提升犯罪风险
1.加强自然监控: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宾馆饭店和其他公民对喝酒开车的司机勇敢地进行举报,并为举报人严守秘密。要使举报获得好的效果,当然应实施高额奖励制度。关于奖励资金问题,应当由喝酒开车的司机来负担。因为再富的人涉及他的经济利益时,他都有切肤之痛,让他们对此付出较大款额的代价,是减少他们重犯同样错误的灵丹妙药。
2.强化正式监视:交警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在主要娱乐场所、餐饮场所、交通要道增加酒精浓度检测点,增加检测频率和延长检测时间,特别是晚餐时间。统计显示,70%的醉驾行为发生在晚饭后,且此时天色暗,增加行车难度,进而提高了交通事故发生可能性。
3.减少匿名性: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使行为人不敢再犯,并对其他人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南京、福州等地采取了这一措施,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排除犯罪借口
1.帮助守法:亲朋好友结伴外出就餐,相互提醒、监督,告诫驾驶员不得饮酒,必要时加以劝阻。无法阻止其饮酒时,有驾驶证的可以代为驾驶,或者找代驾服务、搭乘公交车、打出租车等,坚决不能让醉酒者驾驶机动车。
2.张贴告示:在饭店餐厅、酒吧会所、交通道路等场所贴告示、竖宣传牌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醒、告诫行为人不得酒后驾驶,违法必究。
3.发展代驾业务:支持、规范、监督代驾业务,鼓励该业务健康合法发展,增强民众对代驾业务的了解和信心。鼓励饭店餐厅等服务人员发现驾驶员有饮酒行为时,主动为其寻找代驾人员。
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情景预防,再加上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醉驾行为必然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自此有关部门也正有意无意地进行着醉驾行为的情景预防,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因醉驾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已明显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强调情景预防的同时,也要看到这种预防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只是抑制行为人动机的外化,而并非从本质上消除行为人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而且,对情景因素考虑较少的那些犯罪,其预防效果也不明显。这就需要发挥司法预防、社会预防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强调情景预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预防犯罪这一综合病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远煌.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远煌.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
[3]齐雅彬.情景预防简述.法律与社会.2009(5).
[4]王丽华.试论情景预防.黑龙江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7(2).
[5]张丹.如何防止醉酒驾车.法制与社会.2010(6).
关键词醉酒驾车 情景预防 刑法规范
作者简介:黄怀青,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2009级法律硕士,研究方向:民商法。
中图分类号:D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3-298-01
近年来,汽车拥有量不断激增,醉酒驾车所引发的交通事故也不断增加。据统计,1998年,全国共发生酒后和醉酒驾车肇事5075起,造成2363人死亡。2009年1月至8月,共发生3206起,造成1302人死亡,其中,酒后驾车肇事2162起,造成893人死亡;醉酒驾车肇事1044起,造成409人死亡。特别是去年备受社会关注的“成都孙伟铭醉酒驾车死刑案”、“广东黎景全醉酒驾车死刑案”后,有关部门也重拳出击,严厉打击醉酒驾车行为。更有人呼吁,在刑法上增加“酒后驾车罪”,以加大对酒后驾车行为的惩处力度。最新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由此将“危险驾驶”列入审议内容,引起社会极大关注。新草案明确规定,在道路上醉酒驾驶机动车的,处拘役,并处罚金。有前款行为,同时构成其他犯罪的,依照处罚较重的规定从重处罚。
然而,司法预防有其固有的缺陷,有时甚至还会产生诱发或促成犯罪的副作用。因此,仅仅依靠司法预防是远远不够的。情景预防理论,是基于对传统犯罪原因理论和预防理论的反思,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提出的,近年来以成为世界范围内犯罪预防的主流理论之一,与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构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社会预防——情景预防——司法预防”的三元主义。情景预防是通过确认、管理、设计、调整等方式,持久有机地改变情景,影响行为人的理性选择,减少犯罪机会情景因素和促成情景因素,从而达到犯罪预防的目的。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恰当地改变情景因素,防止因此诱发犯罪动机或利于实施犯罪行为的各种行动和措施。
对于我国严重的醉酒驾车行为,仅仅依靠司法预防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结合其他各种有效手段,以达到真正杜绝醉酒驾车行为的效果。下面将以情景预防理论为基础,提出几点具体建议,以期能有利于减少醉酒驾车行为。
一、增加犯罪难度
1.目标转向:酒,历来是中国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东西,而酒桌上的应酬也是民众,特别是上班一族的头疼之处。很多时候,行为人自身可能并不想喝酒,但是挡不住他人的软磨硬泡而喝一杯,结果一发不可收拾。因此,转变社会观念,倡导无酒社交活动,摒弃酒桌上应酬风气(特别是政府招待、商务招待上的,且这些人往往是有车一族),宣扬健康、时尚的餐饮文化,抑制酒水的消费需求。如弘扬中国传统的茶文化,在餐桌上以茶代酒,使之成为一种新时尚,从而减少醉驾行为。
2.控制犯罪工具:在征求民众意见的前提下,制定相关餐饮规则,鼓励、限制、甚至禁止餐饮行业向驱车前来就餐的顾客出售酒水,从而降低醉酒驾车行为的可能性。或者提高酒水的消费税,从而提高酒水价格,减少酒水消费。
二、提升犯罪风险
1.加强自然监控:建立举报奖励制度。鼓励宾馆饭店和其他公民对喝酒开车的司机勇敢地进行举报,并为举报人严守秘密。要使举报获得好的效果,当然应实施高额奖励制度。关于奖励资金问题,应当由喝酒开车的司机来负担。因为再富的人涉及他的经济利益时,他都有切肤之痛,让他们对此付出较大款额的代价,是减少他们重犯同样错误的灵丹妙药。
2.强化正式监视:交警部门加大检查力度,在主要娱乐场所、餐饮场所、交通要道增加酒精浓度检测点,增加检测频率和延长检测时间,特别是晚餐时间。统计显示,70%的醉驾行为发生在晚饭后,且此时天色暗,增加行车难度,进而提高了交通事故发生可能性。
3.减少匿名性:通过媒体曝光醉酒驾车者,使行为人不敢再犯,并对其他人有很好的警示作用。南京、福州等地采取了这一措施,得到了大部分民众的支持,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三、排除犯罪借口
1.帮助守法:亲朋好友结伴外出就餐,相互提醒、监督,告诫驾驶员不得饮酒,必要时加以劝阻。无法阻止其饮酒时,有驾驶证的可以代为驾驶,或者找代驾服务、搭乘公交车、打出租车等,坚决不能让醉酒者驾驶机动车。
2.张贴告示:在饭店餐厅、酒吧会所、交通道路等场所贴告示、竖宣传牌等,加大宣传力度,提醒、告诫行为人不得酒后驾驶,违法必究。
3.发展代驾业务:支持、规范、监督代驾业务,鼓励该业务健康合法发展,增强民众对代驾业务的了解和信心。鼓励饭店餐厅等服务人员发现驾驶员有饮酒行为时,主动为其寻找代驾人员。
从以上几个方面着手进行情景预防,再加上社会预防和司法预防,醉驾行为必然会大幅度减少。事实上,自此有关部门也正有意无意地进行着醉驾行为的情景预防,并取得了相当显著的成效,因醉驾而发生的交通事故已明显下降。
需要指出的是,我们在强调情景预防的同时,也要看到这种预防模式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它只是抑制行为人动机的外化,而并非从本质上消除行为人反社会人格的形成。而且,对情景因素考虑较少的那些犯罪,其预防效果也不明显。这就需要发挥司法预防、社会预防的作用。因此,我们在强调情景预防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司法预防和社会预防。在和谐社会的构建中,预防犯罪这一综合病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张远煌.犯罪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
[2]张远煌.犯罪学原理.法律出版社.2007.
[3]齐雅彬.情景预防简述.法律与社会.2009(5).
[4]王丽华.试论情景预防.黑龙江政法干部学院学报.2007(2).
[5]张丹.如何防止醉酒驾车.法制与社会.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