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我的学生刚入校时的文字。因紧张艰苦的军训而形成的日记常常给我出乎意料的欣喜,情感丰富充沛、认识直接深刻、表达欲望强烈,在有限的作息间隙中一气呵成,完全不必担心“字数不够”“时间不够”这样的问题。可是,渐渐地,随着正常教学进程的推进,高中阶段的学习还未过半,就已经有学生对“周记”发生了畏惧、抵触。三五成行应付性的文字不时出现。到了高三,学生更是对800字的作文产生了“宁死勿写”的反感,而我反复强调的如“记叙议论文体不清”“不知所云”“想哪儿写哪儿”等问题更是从高一犯到高三,成了顽固的“宿疾”。学生倦怠、教师无奈、文字期待,写作教学正历经冬天般的沉寂。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教还好,越教越没长进”的现象呢?近几年,作文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是越来越大,作文的得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科成绩,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诸多利害的驱使下,直奔“目的”、短频快、追求立竿见影成了大多教师的选择。大多数课堂实行方法先行,将写作肢解成标题、结构、手法等技术性的操作,结果教师是越教越累,批改作文更是劳心劳力,学生却是越写越差越痛苦。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断了学生写作的源头,即使有再高的技术,也只是在堆砌词藻而已,充其量是个高级泥瓦工,而成不了建筑师。倘若教师的眼光只在那春天开放的花朵和丛生的枝叶间流连,强调将评价赋予结果,而忽略冬天里孕育的过程,无视那点点滴滴渗进根茎的营养,那写作教学的冬天势必很漫长。
大阅读是写作之花盛开必不可少的沃土。大阅读能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汉字,从而提升对汉字的感受力。汉字不断地被构成词、句、篇,就使得他自身不断地产生新的意义变化甚至扩张,从而具有了多义性和深义性。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人们通过大量阅读所感悟的,除了整体文化意义之外,还包含了字义。有了这种意义丰富的字的把握,就能大大增强中文的表现力和感受力。叶圣陶先生也有这样的判断:“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艰难的事情。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根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够识字、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这里,“文章的材料”指的是思想层面的问题;“文章的依据”指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在作文的“技术层面”上的确是需要进行形式训练的,但它不是写作的核心部分,写作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感悟同训练相比,层次要高得多。
感悟是文之原,是对人精神生命的无限拓展。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不通过感悟,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的;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物—— 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事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能为文?一般来说是“有感而发”。一篇文章,可能只是描述了一种感悟。例如《石钟山记》写的是苏轼的一次考察,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有人言之简,有人言之陋,苏轼以此有了要得真知,就要“目见闻”这样的感悟。感悟是为文的灵魂,是为文的根本,是为文的原生态。脑海里闪现了一种感悟,只那么一丁点大,但铺陈起来就可以是一篇好文章。
要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悟性”。把作文说教转变为大量阅读、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形成感悟的积极的心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读书中去感悟人间的美丽、文字的魅力。
讨论是思想的互换,让讨论成为写作过程的常规。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写文章,或者读文章,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想说什么?说清楚没有?我们无论是读还是写任何文章,都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只有反复研究这两个问题,文章才基本上写得好。而这两个问题,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列为讨论内容的。就某一个写作话题,我们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师生讨论,可以自己同自己讨论,讨论会越辩越明,是为写作做准备的最佳方式之一。在讨论中,群体的智慧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提高,从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前行是脚步的积累,表达是欲望的结果。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漫长冬季的孕育,没有积水成海的过程,便没有学生心灵的滋养。如果有一天,会春暖花开,我愿意留在冬天,在冬天里陪着种子等待发芽;如果有一天,会日出云开,我愿意留在冬天,在冬天里帮助种子实现梦想。文字美丽,写作魅力,请让春天的花开在冬天的雪野之上。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不教还好,越教越没长进”的现象呢?近几年,作文在各级各类考试中所占的分值比例是越来越大,作文的得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语文学科成绩,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评价,在诸多利害的驱使下,直奔“目的”、短频快、追求立竿见影成了大多教师的选择。大多数课堂实行方法先行,将写作肢解成标题、结构、手法等技术性的操作,结果教师是越教越累,批改作文更是劳心劳力,学生却是越写越差越痛苦。没有丰富的生活体验,就断了学生写作的源头,即使有再高的技术,也只是在堆砌词藻而已,充其量是个高级泥瓦工,而成不了建筑师。倘若教师的眼光只在那春天开放的花朵和丛生的枝叶间流连,强调将评价赋予结果,而忽略冬天里孕育的过程,无视那点点滴滴渗进根茎的营养,那写作教学的冬天势必很漫长。
大阅读是写作之花盛开必不可少的沃土。大阅读能让学生广泛地接触汉字,从而提升对汉字的感受力。汉字不断地被构成词、句、篇,就使得他自身不断地产生新的意义变化甚至扩张,从而具有了多义性和深义性。不管你自觉还是不自觉,人们通过大量阅读所感悟的,除了整体文化意义之外,还包含了字义。有了这种意义丰富的字的把握,就能大大增强中文的表现力和感受力。叶圣陶先生也有这样的判断:“写文章不是什么神秘的事情,艰难的事情。文章的材料是经验和意思,文章的根据是语言。只要有经验和意思,只要会说话,再加上能够识字、写字,这就能够写文章了。”这里,“文章的材料”指的是思想层面的问题;“文章的依据”指的是技术层面的问题。在作文的“技术层面”上的确是需要进行形式训练的,但它不是写作的核心部分,写作的核心部分应当是感悟。感悟同训练相比,层次要高得多。
感悟是文之原,是对人精神生命的无限拓展。感悟是主体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次的内化。不通过感悟,外界的东西对主体来说始终是没有意义的;而逐步深入的感悟,则可以使被感悟物—— 一本书、一篇文章、一个观点、一个事物消化成为主体的思想、精神的一部分。我们为什么能为文?一般来说是“有感而发”。一篇文章,可能只是描述了一种感悟。例如《石钟山记》写的是苏轼的一次考察,关于石钟山名字的由来,有人言之简,有人言之陋,苏轼以此有了要得真知,就要“目见闻”这样的感悟。感悟是为文的灵魂,是为文的根本,是为文的原生态。脑海里闪现了一种感悟,只那么一丁点大,但铺陈起来就可以是一篇好文章。
要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有质量的感悟的一个条件,就是我们不要代替他们感悟,而要为他们的感悟创造条件,从而提高学生的“悟性”。把作文说教转变为大量阅读、积极活动,发展思维,形成感悟的积极的心向,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在读书中去感悟人间的美丽、文字的魅力。
讨论是思想的互换,让讨论成为写作过程的常规。事物的矛盾运动导致了事物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学问是头脑中的矛盾运动的结果,是自己对自己进行讨论的结果,而学习者基本上是讨论者。写文章,或者读文章,要解决的基本问题有两个:想说什么?说清楚没有?我们无论是读还是写任何文章,都要解决这两个问题。只有反复研究这两个问题,文章才基本上写得好。而这两个问题,是任何时候都可以列为讨论内容的。就某一个写作话题,我们可以小组讨论,可以师生讨论,可以自己同自己讨论,讨论会越辩越明,是为写作做准备的最佳方式之一。在讨论中,群体的智慧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提高,从而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
前行是脚步的积累,表达是欲望的结果。苏轼说:“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没有漫长冬季的孕育,没有积水成海的过程,便没有学生心灵的滋养。如果有一天,会春暖花开,我愿意留在冬天,在冬天里陪着种子等待发芽;如果有一天,会日出云开,我愿意留在冬天,在冬天里帮助种子实现梦想。文字美丽,写作魅力,请让春天的花开在冬天的雪野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