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叶广芩小说中的族群身份建构与认同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d_s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族群身份是基于族群意识的个人身份认同层次之一。在现代中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视角下,族裔认同具有不同的层次。本文通过对叶广芩家族小说文本《采桑子》的分析,梳理了族群身份认同建构的基础、过程和结果,思考了其中的困惑与矛盾,确定了双重身份认同建构的自发性与广泛性,同时也注意到作家写作行为中对身份重构的诉求,展示了“多元一体”下族群身份认同的复杂性。
  关键词:叶广芩 《采桑子》 身份认同 族群身份
  叶广芩是满族女作家,祖姓叶赫那拉,生于一个世居北京的满族世家。她在胡同老宅中长大,耳濡目染满族贵族家庭的生活,她的代表作——家族小说《采桑子》,描绘了民国以降,故清宗室后裔金氏家族的成员各自飘零、曲折百端的人生经历。本文即以《采桑子》为例,梳理、分析其中的族群身份建构与认同。
  一、多民族家庭——族群身份建构的基础
  族群身份的建构,始于族群意识的产生。费孝通指出:“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就是民族的共同心理素质或民族意识。”{1}民族和族群在这里实际上是一个同义词,都指向满族、汉族这样的人们的共同体。以往我国学界称之为“民族”(nation),但在引入族群(ethnic group)一词后,用族群来称呼便更加恰当,便于与以国家为基础的“民族”相区分。族群身份认同是以族群意识为基础的身份认同的一种。
  族群意识不是先天产生的,而是后天在环境中经由不同族群之间的接触逐渐明晰的,通过对差异的认知形成了“我者”与“他者”的区分。具体到《采桑子》而言,族群意识最初产生,族群身份开始建构的所在,就是戏楼胡同的金家老宅。《采桑子》讲述了贵族家庭金家从清末到当代几代人的生活,老宅是故事发生的主要地点。叙述者金舜铭是金家七子七女中最小的女儿七格格。金家老姓爱新觉罗,祖父有“镇国公”衔,祖母是蒙古亲王之女,父亲有“镇国将军”衔,曾留学日本。父亲的三个妻子,大福晋瓜尔佳氏是满族世家之女,二夫人张氏出身安徽桐城的汉族世家,三夫人陈氏是北京普通旗人家庭的女儿,是舜铭的生母。从家庭构成看,这个家庭中有满、汉、蒙三个族群的家庭成员,通过彼此的日常接触,族群意识因此萌生,族群身份逐步建构。
  舜铭对族群的认知,最早来自于身体上的差异,因为二夫人是家中唯一缠足的女性,而满族女性是不缠足的。另一方面,满汉之间又有习俗上的差异,三哥的妻子过门不久即去世,三嫂的娘家人来闹,认为是二娘作为汉人有重男轻女的想法,对儿媳太过严厉,不像满族人家“宠女孩”。这虽都是家长里短甚至闲言碎语,却因此推动了差异感的形成,成为了族群意识萌生和身份认知与建构的基础。
  杜赞齐认为,群体的边界不是界限分明的,而是由文化实践代表的很多变动的边界,有些是柔性的,能够在群体之间互相分享,有些则是刚性的。有一种被他称为“承异”的过程,即把特定的文化实践提升为群体基本原则的过程,就能把柔性边界转为刚性边界,“从而提高群体相对于邻近其他群体的自觉性”{2}。
  在滿族的文化实践中,由于清朝统治者对“国语骑射”的强调,语言(满语)曾经被视为刚性边界之一,满族大臣不熟悉满语曾被治罪,宗室通过“考封”获得爵位也须考满语。但到了《采桑子》的时代,满族中通晓满语者已经很少了,舜铭曾随祖上当过翻译的舅姨太太学习满语时,一方面认为这种语言已是乏人使用的“死语言”了,另一方面却也难以否认满语对满族在文化认同和族群感情上的特殊羁绊——假如不会满语,地下见了祖先还怕会有语言障碍,“这样令后代头疼的事也只有我们满族才会出现”{3}。其他的文化实践,如旗礼,老姓甚至基于民族识别的“民族成分”问题,等等,都曾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扮演过刚性边界的角色,成为族群身份划界的原则,进而推动族群意识的强化并作为身份建构的标志,《采桑子》中提到的“满文热”如今在北京再度兴起,就有这方面的原因。
  二、依恋与批判——挣扎的身份建构过程
  陈思和指出:“当一个民族走在一面是旧的传统价值观念分崩离析,一面又百废待兴的道路时,人们一定会认真反思一下自身,提出高更提出过的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唯有用现代观念重新观照历史的人,才能对自身获得真正的理解。”{4}在传统中国现代转型的背景下,这种在近现代主流文学创作中广泛存在的寻根意识,在以叶广芩为代表的满族作家的创作行为中又显得格外复杂。一方面,他们的文学实践中鲜明的重写历史的倾向指示着身份重构的诉求,另一方面,冷静的审视和反思又往往与再评判甚至批判紧密关联,于是就呈现出对族群历史、家族精神既依恋又批判复杂扭结的身份建构过程。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对祖宗功业的辉煌历史的追溯有助于重建族群的自豪感。《采桑子》中的金家是虚构的,叶广芩曾说过,金家的故事是她将从小到大在亲眷之家中所听所见的各种故事进行综合加工的结果,而这个虚构的家族,却被她设定为清代的皇族宗室之家。金家先祖是开国皇帝努尔哈赤的胞弟,跟随兄长四处征战,曾是八旗中的一旗之主,参与治理国家之事。后人从龙入关,战功赫赫,平定三藩,世袭郡王。选择这样的世家作为虚构家族,同时在文中还不断以各种片段化的历史叙写插入,其目的显然不是对族群历史的简单追忆,而是意图通过对祖先功业的自豪感来询唤族群成员对族群身份的认同,在这一意义上,金家的背景和历史虽然是虚构的,但同时也是整个满族群体共同的真实历史印记。
  从微观的角度而言,对满族人物的重新描写和塑造蕴含着纠误辨污的情感诉求。长期以来,因为历史与政治的原因,在对背后数百年深刻复杂的历史纠葛无能为力的情况下,重塑族群形象就成了现当代满族家族小说中的一种普遍意图和做法。《采桑子》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亦是如此,叶广芩以开放的文化视角重新切入历史,着重关注既往宏大历史叙述中所不及的个体人物的命运,以温情脉脉的笔调,塑造了重义轻利的七哥、淡薄自守的二姐、舍身取义的三姐等诸多坚守家族文化价值观的人物形象,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感受进而理解他们的窗口,从而对大历史叙述产生新的思考。作品因而也浸润了对家族、族群文化精神的依恋与挽歌情调。   另一方面,对历史自豪感的勾陈与对族群形象的塑造,并没有阻碍作者对家族、族群问题进行的反思和批判。叶广芩思考大家族热闹的表面下亲属之间情感的淡漠与价值观的对立,认识到陈旧的传统文化精神难以为继且逐步丧失凝聚力的事实,但她将自审与现实观照并置,不囿于表面现象,而是将书写推进到现实的人文关怀,在批判之余试图理解他们的变异背后的社会因素和心路历程,乃至于他们在变异本身中所面临的撕裂与痛苦,展现出一种面对转型期的深切忧虑和群体责任感,也对族群文化和传统精神的复归采取了辩证的态度。
  三、双重族群认同——族群身份建构的最终结果
  1988年费孝通提出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一阐述中国各族群自我认同和彼此关系的系统性理论,认为“中华民族”是由多个民族单位经过复杂的混杂融合形成的一个“多元统一体”。通过将分散的“多元”对应五十六个族群,即“低层次的认同”,将业已形成的一个“统一而不能分割的整体”,即“一体”,对应“高一个层次的民族认同意识”,将双重认同有机地统合在了一起。{5}
  这种族群、国族雙重身份认同的建构,在满族群体中较为自发和广泛,它们在文本中的流露,也常常是自然而然的。《采桑子》中,金家历代祖先对子弟们的要求是希望后代能成为内圣外王、克己复礼的正统人物,为国为家成就一番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事,即使叛出家门的二格格,也坚持以敦厚谦让、爱家爱国教育子女。这种家国意识的产生,与满族“大一统”的情怀有关,具有一定职业军人性质的旗人群体,在国家至上观念的熏染下形成朴素爱国传统,与清代就在某种意义上初具雏形的“统一多族群国家”意识合流,逐渐产生了近代化的国家意识和国族认同。而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传承,则借由瓷器、书画、戏曲,等等,润物无声地浸润着这个满族世家,进一步支撑了国族认同。金家十几个子女,或从商,或从政,无论立场和价值观如何,在对中华民族的国族认同上,可以说并未产生过什么大的困惑,这无疑也正是作者叶广芩的感受。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叶广芩比她之前的老舍、赵大年等人要幸运得多,老舍所面对的文化环境,让他发出了“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的感慨,赵大年则需要不断地反求诸身,在反复批判中建立认同。从老舍到叶广芩的这一变化,展现了不同阶段国家认同与族群认同之间的内在矛盾,究其原因,远自从“驱逐鞑虏”的口号同时开启了反封建的思潮开始,满族所经历的“被他者化”的过程,也即被国家认同所排斥的族群认同,这正是满族双重认同建构的主要困境。
  {1} 马戎:《民族社会学导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29页。
  {2} 〔美〕杜赞奇:《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王宪明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55页。
  {3} 叶广芩:《采桑子》,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第112页。
  {4} 陈思和:《当代文学创作中的寻根意识》,《文学评论》1986年第3期。
  {5} 费孝通:《简述我的民族研究经历和思考》,《北京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作 者:李晨律,贵州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方向:少数民族文学与文化、生态文化。
  编 辑:康慧 E-mail:kanghuixx@sina.com
其他文献
摘 要:《红楼梦》作为中国古代长篇章回体小说的顶峰之作,广泛吸收了前代文学创作的重要经验及丰富内容。其中,唐传奇正是对《红楼梦》影响较大的一个因素,因而也是后世读者对《红楼梦》的卓越成就与独特风格进行解读的重要借鉴。本文从梦境描写这一方面入手,通过对梦境性质、内容及其作用的分析,探讨《红楼梦》对唐传奇的接受以及在接受基础上的开拓,从而指出梦幻文学从唐传奇到《红楼梦》的发展与成就。  关键词:《红楼
摘 要:应璩作为曹魏文学家之一,具有不可忽视的独特意义。考察其一生际遇,可以看出应璩儒道风雅并存的思想、积极为民的为官之道、诙谐自我解嘲的态度和珍视自然之美的情怀。应璩在处世方面呈现出一种不同于全力入仕和佯狂避世的风格,构成他别样的魏晋风度。  关键词:应璩 人生际遇 别样风度  一、引言  魏晋时期是中国文学历史上的一段繁荣期,期间完成了文学的自觉,也涌现出了诸如三曹、七子、竹林七贤等一系列在文
摘要:本文将根据体育游戏化教学的价值所在以及发展现状进行阐述,为体育游戏化教学提供有效对策,以提升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核心素养;小学体育;游戏教学  一、当前小学体育游戏教学的发展现状  伴随小学体育课堂教学改革的纵向延伸,其教学模式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游戏课堂化”和“课堂游戏化”的充分融合,使得小学体育教学课堂呈多元化的态势,但是随之也带来了一定的制约。例如,传
摘 要:朱淑真是宋末四大女词人之一,其词“清新婉丽,蓄思含情”{1}。不同于“男子作闺音”,她的词更多的是对女性自我意识的书写,通过将自己坎坷、悲情的生命体验融入到词的创作之中,《断肠词》表达了朱淑真在不同生命阶段对女性意识的书写。  关键词:朱淑真 《断肠词》 女性意识  朱淑真,号幽栖居士,浙江钱塘人,生卒年不详,经今人考证,多以为南宋人。善诗词,晓音律,通书画,是宋代著名的女诗人和词人,也是
摘要:在众多的类型文学之中青春文学一直散发着别样的文学魅力,由于和青年人的生活最为贴近,青春文学有着一种独特的青春感,通俗来说这一点在作品中最为突出的表现即在于在大多数具有代表性的青春文学作品中无论情节如何发展、人物如何变化,作品都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孤独的情绪感受,而这一情绪感受往往对于作品的源起、人物命运的发展、故事情节的走向,乃至于作者创作意旨的表达都有着至关重要、不容忽视的作用。本文旨在通过
摘 要:批评话语分析和积极话语分析是话语分析的两种方法,二者都以西方马克思主义为哲学基础,但在动机、语料选择、理论基础和分析方法上存在很大的差异。批评话语主张以批判和否定的态度来分析话语,揭示话语和权利关系以及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会产生消极影响;积极话语分析则主张采取积极向上的态度,追求和平语言学,既注重研究权利因素对话语的影响,又注重通过这种积极的分析方法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社会。  关键词:话语分
摘 要:《午夜巴黎》是由伍迪·艾伦编剧并执导的一部浪漫喜剧和奇幻电影,是写给巴黎的一封告白信,其中的“穿越”情节,体现了广义叙述学里的时空“跨层”问题,这使主题的揭示深刻且矛盾,令人回味。此篇论文便尝试着就影片里的“穿越”情节、时空跨层叙述和主题的揭示进行解析与探讨。  关键词:虫洞 跨世界综合 分层 黄金时代  2011年5月11日,第64届戛纳电影节的序幕被伍迪·艾伦的《午夜巴黎》拉开了。这部
摘 要:柳永的咏春词在艺术上的最大一个特点就是有“情”,词中乐春和伤春情绪并驾齐驱,对传统“春恨”主题有所超越。在其乐春之作中,有对春天风物的描绘,有对社会风貌的展示,还有对青春少女的真诚赞美。伤春词中的情感内涵也大致可分为三种:伤春惜时的惆怅、居家怨女的代言与伤生悲世的自叙。  关键词:柳永 咏春词 情感  柳永为北宋词坛专力作词的第一人,著有《乐章集》,传词二百余首。其中明确以春季为背景之作多
摘 要:《聊斋》中的医道小说虽不具有充分的学理依据,但其审美的愉悦感和传统医术的文化语境,使其成为《聊斋》中别有价值的一支。这类小说突破常规医道,以独具匠心的虚构和想象凸显出作者悲天悯人的道义情怀。这种基于求索真知、挑战极限的超越精神不仅对当今的医学实践具有启发意义,更对树立医者的仁道情怀具有实证的参照价值。  关键词:医道小说 审美意蕴 普世价值  弗洛伊德说:“艺术家就如一个患有精神病的人那样
春天,让我们种些什么吧:种花,种树,种心情;种草,种菜,种春风。   我们来种几株紫薇吧。   紫薇,好像一个女孩子的名字,仙气涓涓,有点出尘的味儿;可你知道民间叫她什么吗?百日红,痒痒树,透着俗世的烟火味儿是不是?兴兴头头,热热闹闹,还有不为人知的小痒小痛。紫薇说,我只管红着。   这雅,与这俗,如此和谐地集结到了一株紫薇上。   紫薇这种观花树,本应跟那春日开花的碧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