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总结IgG4相关眼病(IgG4-ROD)泪腺病变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经泪腺肿物切除术且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以泪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为主并排除淋巴瘤、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泪腺病变患者40例(56只眼)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标本。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同时对组织蜡块标本切片
【机 构】
:
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300020,天津市眼科医院 天津医科大学眼科临床学院 天津市眼科研究所 天津市眼科学与视觉科学重点实验室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总结IgG4相关眼病(IgG4-ROD)泪腺病变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取2003年1月至2018年1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经泪腺肿物切除术且组织病理学检查证实以泪腺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伴纤维化为主并排除淋巴瘤、上皮性肿瘤、间叶性肿瘤及转移性肿瘤的泪腺病变患者40例(56只眼)的临床资料及组织病理学检查标本。分析患者临床表现、血清学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同时对组织蜡块标本切片行HE染色及IgG、IgG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相关IgG4-ROD诊断标准将患者分为IgG4-ROD组和非IgG4-ROD组。采用χ2检验及Wilcoxon秩和检验对两组患者的临床及组织病理学指标进行比较。
结果40例(56只眼)患者中有15例(25只眼)纳入IgG4-ROD组,25例(31只眼)纳入非IgG4-ROD组。IgG4-ROD组与非IgG4-ROD组双眼发病分别有10、6例(χ2=7.111),上睑下垂分别有21、5只眼(χ2=25.631),突眼分别有4、21只眼(χ2=14.992),肿物边界清晰分别有23、15只眼(χ2=12.069),病变累及眶内组织分别有4、18只眼(χ2=10.266),伴随其他系统疾病分别有7、3例(χ2=6.009),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组织病理学表现,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程度为+++、++、+在IgG4-ROD组分别有10、4、1只眼,非IgG4-ROD组中分别有6、5、12只眼(Z=-3.153);淋巴滤泡数量为+++、++、+在IgG4-ROD组分别有3、6、4只眼,非IgG4-ROD组中分别有1、2、7只眼(Z=-3.339);席纹状纤维化IgG4-ROD组10只眼,非IgG4-ROD组5只眼(χ2=8.711);IgG4+浆细胞数IgG4-ROD组为[96(67,135)个/高倍视野],非IgG4-ROD组为[4(0,12)个/高倍视野](Z=-5.271),IgG4+浆细胞数/IgG+浆细胞数比值IgG4-ROD组为0.570(0.500,0.754),非IgG4-ROD组为0.046(0.000,0.143)(Z=-5.268),两组患者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血清学检查结果的10例IgG4-ROD患者中,9例表现为血清IgG、IgG4值均升高;IgG4-ROD组彩色超声及CT表现泪腺病变多为梭形或肾形,边界清晰,非IgG4-ROD组多为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边界不清。
结论IgG4-ROD泪腺病变最常表现为双眼泪腺呈边界清晰的梭形或肾形肿大,多伴其他系统疾病;组织病理学特征为泪腺组织间大量IgG4+浆细胞浸润、间质呈席纹状纤维化以及大量淋巴滤泡形成。(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34-841)
其他文献
眼眶爆裂性骨折易导致眼眶骨壁缺损。为恢复骨壁的连续性,避免眼眶内容物嵌顿或疝出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需要对缺损部位进行重建。重建的效果取决于手术方案和修复材料的选择。眼眶骨壁缺损的修复材料包括骨片、高密度多孔聚乙烯、钛网、可吸收聚合物、生物活性陶瓷和组织工程骨。本文针对眼眶爆裂性骨折修复材料的应用,汇总近年最新研究进展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76-880
目的探讨南方地区眼部肿瘤及瘤样病变的病变部位、组织病理学类型及组织胚胎学来源的分布情况。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0年1月至2018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眼科收治的7 910例患者的眼部肿瘤及瘤样病变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分析,观察眼部肿瘤及瘤样病变在不同解剖学部位、组织病理学类型及组织胚胎学来源的构成比。结果7 910例患者中男性3 445例,女性4 465例,年龄3个月至106岁
1例39岁女性患者因双眼反复视力下降8.5年就诊眼科,病程中出现顽固性呃逆、呕吐、上半身持续瘙痒感等症状,血清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诊断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合并抗磷脂综合征,入院后给予血浆置换联合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加用免疫抑制剂预防复发,随访16个月病情稳定。(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66-868)
医学人工智能(AI)可有力推动医疗领域的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眼眶病医疗水平也将随着AI诊疗工作的深入开展而得到提高。眼眶病AI诊疗研究和开发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通过分析眼眶病AI诊疗工作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指出眼眶病AI研发的重点环节,并提出通过常态化开展多学科联合诊疗、深入探索跨学科基础研究、广泛实施规范性临床研究和深度融合产学研用行业,促进眼眶病AI诊疗工作发展。(中华眼科杂志,2019,55
1例因右眼下睑及周围组织肿胀6个月患者就诊眼科,眼部检查发现右眼眶下部触及横条形肿物,质韧、边界不清,无触压痛;外下方眶缘较钝,颧面部软组织增厚且较硬;头面部散在片状红色丘疹,血清IgE及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和百分比数显著增高;影像学检查显示右下斜肌增厚伴周围组织炎性反应,双眼泪腺稍大。右眼眶下部占位探查手术中仅发现下斜肌肿胀肥厚,组织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嗜酸性粒细胞增生性淋巴肉芽肿。(中华眼科杂志
患者主诉视力下降4年就诊于眼科。根据眼底检查考虑患者为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基因检测出患者鸟氨酸转移酶(OAT)基因双等位基因突变,将患者血清进行鸟氨酸含量测定后确诊为回旋状脉络膜视网膜萎缩。(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72-874)
儿童眼眶脉管畸形在眼眶疾病中十分常见,对患儿的视力、外观及心理健康影响较大,可引起多种并发症。1999年以前,国内对脉管畸形的分类不一致,治疗方法不多,以手术为主,疗效也不够理想。本文在复习国内外脉管畸形分类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儿童眼眶脉管畸形的治疗情况,比较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提出及早采用有效和恰当的治疗措施有助于控制眼眶脉管畸形发展的观点,以供临床讨论。(中华眼科杂志,2019,55:818-8
采用基因检测方式对视网膜母细胞瘤(RB)患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筛查和遗传咨询十分必要,其不仅可指导临床治疗、随访,预测其同胞亲属及子女的患病风险,还可借助产前诊断技术,降低RB患儿的出生率,提高人口素质,减轻RB患者家庭的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节省大量医疗资源。在欧美发达国家,对RB先证者进行基因检测已成为临床常规工作。在我国,目前RB患者的生存率明显提高,但基因诊断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重点阐述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