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的意义

来源 :学前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laotest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儿童哲学的研究主要分为两大流派,分别以美国教育家李普曼和哲学家马修斯为代表。他们在不同的场合提出了“儿童哲学”的概念,并随后在各自的著作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但他们的研究志趣各有不同,对“儿童哲学”的意义持有不同的理解,并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儿童哲学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儿童哲学;马修斯;李普曼;儿童文化
  
  美国教育家李普曼(Lipman)和哲学家马修斯(Matthwes)都是儿童哲学领域的先驱。他们同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儿童哲学的概念,并随后在各自的著作中作了进一步的阐述。作为最早提出儿童哲学概念的学者,李普曼在其1969年的著作《Harry Stottlemeire’s Discovery》(《聪聪的发现》)中首次使用了“儿童哲学”一词。随后,李普曼多次提到儿童哲学的概念,并在其1988年版的《走进学校的哲学》一书的尾声中,将最后一章的题目定为“儿童哲学”。马修斯则从理论的角度,对这一概念进行了系统化、学科化的阐述。尽管他们研究的是同一领域,但他们的研究志趣各有不同,并以其不同的儿童哲学观影响了儿童哲学领域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一、马修斯的儿童哲学观——“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hood)”
  
  (一)成人哲学就是儿童哲学的理想化
  马修斯1929年7月出生在阿根廷,在美国的伊利诺伊州和田纳西州长大。他对“儿童哲学(Philosophy of Childhood)”的思考起源于1963年。当时他是明尼苏达大学的一位哲学教授,经常困惑于不知该如何为大学生们讲授“哲学导论”这门课。许多学生觉得哲学是门无用的课程,也不认为从事哲学是人类自然而然的行为。于是马修斯努力向他们证明,当他们许多人还是孩子的时候,就已经能够进行哲学的思考。这种努力使得马修斯对“儿童哲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马修斯认为“在某种方式上,成人哲学不过是儿童哲学的理想化,是成长中的儿童在认知能力或道德能力受到威胁时,对理解世界的最好方式的理性重构。”他在1980年的著作《哲学与幼童》中就指出,儿童能够自然而然的提出问题,发表评价,甚至进行哲学家式的思考和推理。“作为成人研究对象的哲学可被看作对儿童提问的成熟的回答。”他自己6岁时关于宇宙起源的想法,就与神学家圣托马斯·阿奎那十分相似。他以自己的童年经历证明了这一观点。当时,他问妈妈宇宙到底是怎么来的,妈妈答不上来,而他却用了一个类比做了回答,“我想,这就像有人画了一个圆。画的时候要是你在边上,就知道圆的起点在哪里。但现在再看的话,就说不出来从哪里开始的。它(宇宙)就像一个圆,终点和起点连在一起,分不出来。”
  
  (二)儿童哲学始于儿童生活中的困惑
  儿童的哲学往往从儿童对现实生活的迷惑与困惑开始。在《哲学与幼童》一书的开始,马修斯以6岁的提姆为例说明了这个问题。这个孩子一边舔罐子一边忧心忡忡地问:“爸爸,我们怎么知道现在不是在做梦呢?”他爸爸不知该如何回答他。不过,他又舔了几下罐子后,用自己的逻辑解决了这个问题。他说:“要是现在是做梦的话,我们就不会问这是不是梦了。”罗素曾经说过:“逻辑上讲,全部人生都是一场梦的推断并非是不可能的。我们在梦中自己创造了眼前的一切事物。”白居易也曾有过类似的思考:“特入空门问苦空,敢将禅事问禅翁。为当梦是浮生事?为复浮生是梦中?”笛卡尔在他著名的《沉思》一书中描绘了他是如何对自我的存在产生质疑的。他试图说服自己就在“这里,坐在炉火边上,披着长袍,手里拿着纸。”可是他又突然想起,他经常也会梦见自己在“这里,坐在炉火边上,披着长袍,手里拿着纸”,尽管他其实躺在床上!当认真思考这个问题后,他发现自己根本无法找到有说服力的证据来推断自己究竟是醒着还是睡着。最后,他通过“我思故我在”的经典论述结束了他的迷惑。由此可见,儿童对自己所处困惑的思考与结论完全可以和经典哲学家的观点相媲美。
  对于儿童来说,深奥的哲学问题起源于他们对周遭世界的困惑与好奇,又通过游戏的方式和儿童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马修斯引用了苏珊·萨克的《儿童智力发展》一书中的故事来说明儿童如何把哲学与游戏联系在一起。4岁6个月的丹尼斯试图对爸爸詹姆斯解释:一个东西可以同时既在前面,又在后面。詹姆斯不能理解,于是丹尼斯在圆桌旁边给爸爸演示:“假装我们现在绕着桌子一直走、一直走——现在你在前面,我在后面——然后我在前面,你在后面。”马修斯发现儿童的这种相对观同亚里士多德的相对逻辑思想极为相似,而且同样的想法在柏拉图的著述中也大量存在。
  
  (三)儿童哲学始于儿童天然的质疑精神
  儿童哲学还来源于儿童天然的质疑精神。马修斯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来说明这个问题:5岁的乔丹是一个地道的怀疑主义者。他对时间产生了疑问:“要是我8点上床,早上7点起来,我怎么才能知道那个短针(时针)只走了一圈呢?我是不是必须整夜盯着它?要是我有一会儿看向别的地方,没准这个短针就跑了两圈了。”没有足够的证据能够让乔丹得出一般人认为是基本常识的结论。所有观察到的现象和行为是否足够可靠,使得我们能够推论出没有观察到的结论呢?如果人们观察到太阳在过去每天都会升起,就代表它明天一定会升起么?这个孩子的疑问恰恰涉及到了哲学中的“归纳问题”。
  沃尔夫(Christa Wolf)的小说《Storfall》中描写了一个6、7岁的男孩和他爸爸的对话。㈣男孩在琢磨一个在大人看来也许不是问题的常识:“浴室的门那么大,我的小眼睛怎么看得见它呢?”这位爸爸非常耐心,他认真的给儿子解释了视觉形成的原理,并在纸上画图来表示光线是如何进入眼球,形成微小的图像,然后通过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大脑再把它还原为正常大小的图像……但孩子对这样的回答并不满意,他皱着眉头问:“那我怎么确定我大脑里反应的就是浴室门真正的大小呢?”马修斯也曾提到他的儿子约翰关于视觉原理的另一个疑问。约翰问:“爸爸,为什么我用两只眼睛看见的不是两个你呢?我明明每只眼睛都可以看见你啊?”这个复杂的问题其实涉及到了光学、神经科学、心理学和哲学。父亲无法解释,只能说两个眼睛里的图像会在头脑里合成一个,所以人只看到一个图像,但约翰拒绝接受父亲简单化的解释,他嚷嚷着说:“我得再好好想想。等我想好了,我再告诉你!”
  
  二、李普曼的儿童哲学观——“给儿童的哲学(Philosophy for Children)”
  
  (一)让哲学走进儿童的生活
  李普曼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哲学教育家。和哲学家马修斯把儿童哲学确立为一门新的独立学科的目标不同,李普曼一直致力于提高儿童的批判思维能力,关注如何把哲学课程带人儿童的生
其他文献
[摘要]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交往过程中感受、适应、协调和处理同伴关系的能力的总和。表演游戏中的角色、语言、情节和规则都含有较多的同伴交往成分,是幼儿喜爱的游戏类型。本研究运用自行设计的表演游戏在实验班进行同伴交往能力的培养实验,结果表明表演游戏能够有效促进幼儿同伴交往能力的发展。  [关键词]游戏;表演游戏;同伴交往    一、问题提出    幼儿同伴交往能力是指幼儿在与小伙伴一起游戏、学习
[摘 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多媒体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已经被不断推广。各国教育界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在这一改革浪潮中,信息技术也悄悄进入了英语课堂,给其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使学生积极参与,主动学习,极大地提高了英语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信息技术;英语課堂;优化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它肩负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任务,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大胆改革教学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技能创新的路子,以教师的创新教学带动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让语文课堂充满创新活力。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一、学习创新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  要培养创新人才,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要加强创新教育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此,教师应系统
[摘要]李普曼和马修斯皆是儿童哲学的主要开创者及先锋人物,他们二人对儿童哲学的基本认识总体上是一致的,虽然各有侧重,但其区别并不能上升至取向或流派的程度。儿童哲学可有广义、中义和狭义之分,未来中国学者需加强对中义和广义之儿童哲学的研究,并在实践中开辟出新的路径。  [关键词]儿童哲学;李普曼;马修斯;儿童研究    在国人心目中,儿童哲学的代表人物当属李普曼(Matthew Lipman)与马修斯
[摘要]农村学前教育是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和普及的重点与难点,山东省通过强化政府主导责任与创新体制机制在大力推进农村学前教育普及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其具体举措包括召开高层级专门会议,制定政策规划,构建“三级两线”管理网络,提高政府主导强度;通过设专项、纳预算,创新政府与社会合作机制,扩大农村学前教育投入渠道和规模;以公办乡镇中心园建设为突破口,推进“以公办为主”的办园体制改革,注重农村学前教育质量
[摘 要]保证学生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对增进师生情感、丰富校园文化、促进良好校风的形成等方面,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结合地区特色,武鸣城区教育局开展了壮族地区中小学校“昂逢逢”大课间活动实践,通过营造积极的运动氛围,丰富活动形式,激发全体教师和学生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师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改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学和学习的效率。  [关键词]体育教学;“昂逢逢”大课间活动;活动目标;组织策略  [
[摘 要]绘本是一种优秀的课外学习资源,可通过融合视觉和语言两种媒介呈现故事,表达情感。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绘本阅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想象力,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英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关键词]小学英语;绘本阅读;教學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09007601  绘本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
摘要:本研究以多边形分数板玩具为材料,从过程和结果两个方面对自由操作、范例展示、任务定向、多重随机指导等四种干预方式对幼儿数学玩具操作的影响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四种干预方式对幼儿数学玩具操作的影响不同;要实现“以玩具和游戏引发幼儿的数学学习,帮助幼儿建构数学概念”的目的,必须对幼儿操作玩具的过程进行干预指导,包括突出玩具中的关键概念,帮助幼儿提升数学意识,引导幼儿对动作经验进行抽象概括,激发幼儿
2009年6月12日至14日,由湖南省学前教育学会主办、湖南省学前教育学会事业发展与管理专业委员会承办、湖南省益阳南县有才艺术幼儿园协办的全国幼儿园特色课程教学观摩研讨会在湖南益阳南县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380多名幼儿教育工作者参加了会议。原国家教委专职委员、国家副总督学、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学前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郭福昌在会上作了题为《对制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学前教育发展专题的思考
摘要:回顾我国儿童科学教育课程设置和发展的历程,偏狭的理性主义价值观与工具主义价值观是其多年的价值取向。重新认识儿童,从儿童是小小科学家反思批判当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可以发现儿童需要的是生活科学而非学科科学;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不是培养科学家,而应是提升儿童的科学素养;儿童不是接受式地学习科学,而是在探究、体验、发现中学习科学。  关键词:儿童科学教育;价值取向;生活科学;学科科学;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