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六年的工作经历,我禁不住回首,回望踏上这二十六年的教学研究历程,我已经是从一个青年教师走到中年,从幼稚到成熟,一路走来,经过不断学习、实践和探究,努力为孩子们创设他们喜欢的数学课堂。逐步做到知情交融、师生互动,像磁铁那样把每一个孩子的心紧紧地吸在一起,把充满童趣、乐趣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一、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数学教学情境”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精心创设的含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情境,它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引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求欲望,对数学的热爱等。
(1)创设生活情境,体现数学价值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少。数学知识如果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就难以理解,更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儿童化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知道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自己是在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位置”一课,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刚才我们从教室来到这宽敞、明亮的多媒体室,我们所处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到这里后,我们又按照一定的顺序坐好。看来‘位置’就像我们的好朋友,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位置’的知识。”这样的导入,不但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离我们很近很近。
(2)创设故事情境,享受学习乐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注意力不易稳定和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如果用纪律约束他们,也只能约束一时。即使我们管住他们的行,也管不住他们的心。那么,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些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的故事情境,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爱数学而不是怕数学情感。
例如:学习《比例尺》时,在入课时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师:我给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空港小学到东直门大约有五、六十里路,如果坐车大约需要一小时。而一只蚂蚁只用了三秒钟,就从空港小学到达了东直门,这是怎么回事?
生:蚂蚁是在地图上。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入课,我们称之为组织教学。很早以前,我们一般采用环视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后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不断丰富,讲个小故事,做个小练习,谈话引入、视频引入、活动引入,真可谓五花八门。
又如:学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们看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片,然后请他们结合故事情节和所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当时同学们兴致可高了!发现、提出并解决了许多问题。如:
“猪八戒发现了几个西瓜?”“猪八戒把西瓜切成了几瓣?”“猪八戒吃了自己的西瓜后,还剩几瓣西瓜?”“猪八戒吃了自己的和孙悟空的西瓜后,还剩几瓣西瓜?”“最后剩几瓣西瓜?”……
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不但复习了被减数是4的习题。而且还没有学习到的连减、差是0的减法知识,也结合故事情境自行解决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样的培养使学生会在平时生活、看影视节目时不止是看热闹,而是能动脑筋去分析、去体现、去感受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
(3)创设探究情境,参与探索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空间,敢于放手,充分放手,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不断激起心灵深出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和创新。
例如:学习“有余数除法”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也不代替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而是给足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学具,自己操作、实践、发现规律。通过一次次地平均分,学生们不但找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而且还更深入地研究出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的关系。
由于创设了探究的情境,学生们就能以主人的态度参与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矛盾让学生亲身体验;方法由学生自己选择;思路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其间,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幼稚,也许不很完美,但这正是学生创造的火花,教师要点亮它!
可见,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们是在享受学习的乐趣。他们心情愉快,像接受礼物那样学习知识。这样的情感体验,将会使它们既有好成绩又有好心情。
二、精心的锤炼课堂语言,以教师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语言科学、深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教学中,我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力争使自己的语言适合儿童特点,将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与教师的语言魅力结合起来,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1)导入,以生活情境引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的故事《西游记》引入,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心,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使他们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接着我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出现一些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画面,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用已有的加法的知识进行解答。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活生生的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
(2)过渡,用童话故事串联前后内容
一节数学课如果总是整齐的几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呆板,缺乏思维的积极性。但教师若能精心设计过渡语,用童话故事的形式串联先后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继续投入新的挑战,效果甚佳。
(3)练习,用故事情节将习题连接
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将故事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或某一环节中。使学生思维轻松顺畅,将数学知识作为营养品来接受。
(4)尊重,让孩子对数学充满信心
课堂上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用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我力争恰当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一点理性思考、多一点理想追求,尽可能地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并将沿着这条路继续坚定得走下去。
一、巧妙的创设问题情景,最大限度的激发孩子们的求知欲
“数学教学情境”是指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为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教师依据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手段精心创设的含有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情境,它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从它提供的信息,通过联想、想象和反思,发现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内在联系,进而引发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同时伴随着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其表现为对新知识的渴求,对客观世界的探求欲望,对数学的热爱等。
(1)创设生活情境,体现数学价值
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小学生积累的日常生活经验少。数学知识如果远离他们的生活实际,不符合他们的年龄特点,他们就难以理解,更不能灵活运用。因此,教师要努力创设生活化、儿童化的情境,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知道数学知识就在身边,自己是在学习有用的数学知识。
例如:学习“位置”一课,我是这样进行导入的:“刚才我们从教室来到这宽敞、明亮的多媒体室,我们所处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到这里后,我们又按照一定的顺序坐好。看来‘位置’就像我们的好朋友,与我们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和研究有关‘位置’的知识。”这样的导入,不但明确了这节课的学习任务,而且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离我们很近很近。
(2)创设故事情境,享受学习乐趣
小学生天真活泼,注意力不易稳定和集中,意志力比较薄弱。如果用纪律约束他们,也只能约束一时。即使我们管住他们的行,也管不住他们的心。那么,如果教师能够创设一些声情并茂、幽默风趣的故事情境,就一定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使他们产生爱数学而不是怕数学情感。
例如:学习《比例尺》时,在入课时紧紧抓住学生的心:
师:我给大家出一个脑筋急转弯:空港小学到东直门大约有五、六十里路,如果坐车大约需要一小时。而一只蚂蚁只用了三秒钟,就从空港小学到达了东直门,这是怎么回事?
生:蚂蚁是在地图上。
师: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关系。
入课,我们称之为组织教学。很早以前,我们一般采用环视的方法,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后来,导入新课的方式不断丰富,讲个小故事,做个小练习,谈话引入、视频引入、活动引入,真可谓五花八门。
又如:学习“减法的初步认识”时,我让学生们看一段《猪八戒吃西瓜》的动画片,然后请他们结合故事情节和所学知识提出数学问题。当时同学们兴致可高了!发现、提出并解决了许多问题。如:
“猪八戒发现了几个西瓜?”“猪八戒把西瓜切成了几瓣?”“猪八戒吃了自己的西瓜后,还剩几瓣西瓜?”“猪八戒吃了自己的和孙悟空的西瓜后,还剩几瓣西瓜?”“最后剩几瓣西瓜?”……
在这一环节中,同学们不但复习了被减数是4的习题。而且还没有学习到的连减、差是0的减法知识,也结合故事情境自行解决了。同时还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对于刚入学的小学生来说是多么难能可贵呀!这样的培养使学生会在平时生活、看影视节目时不止是看热闹,而是能动脑筋去分析、去体现、去感受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
(3)创设探究情境,参与探索过程
著名数学家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内在的规律和联系。”要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需要教师为学生创设探索的空间,敢于放手,充分放手,使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不断激起心灵深出那种强烈的探索欲望,从而实现理解、认识、探索和创新。
例如:学习“有余数除法”时,教师不直接告诉学生“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这一规律,也不代替学生演示操作过程。而是给足时间,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自己喜欢的学具,自己操作、实践、发现规律。通过一次次地平均分,学生们不但找到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而且还更深入地研究出被除数与除数、商、余数的关系。
由于创设了探究的情境,学生们就能以主人的态度参与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矛盾让学生亲身体验;方法由学生自己选择;思路让学生自己寻找;规律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其间,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许幼稚,也许不很完美,但这正是学生创造的火花,教师要点亮它!
可见,在不同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学生们是在享受学习的乐趣。他们心情愉快,像接受礼物那样学习知识。这样的情感体验,将会使它们既有好成绩又有好心情。
二、精心的锤炼课堂语言,以教师的语言魅力感染学生
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教师的语言对学生的“情感”与“认知”有着重要的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节课的成败。教师的语言科学、深刻、生动、形象、幽默、风趣、亲切、自然,充满情和意,学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陶冶、激励和鼓舞。教师要善于将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和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诉诸学生的感官,使之入耳、入脑、入心灵。教学中,我注意锤炼自己的语言,力争使自己的语言适合儿童特点,将数学知识本身的魅力与教师的语言魅力结合起来,创造孩子们喜欢的课堂。
(1)导入,以生活情境引出数学知识
本节课我首先从孩子们熟悉的故事《西游记》引入,一下子抓住孩子们的心,把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使他们能带着浓厚的兴趣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接着我有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出现一些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画面,让他们通过观察、思考,用已有的加法的知识进行解答。这一过程中,孩子们体会到了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它活生生的就在自己身边。从而培养了学生观察、认识周围事物的兴趣和意识。
(2)过渡,用童话故事串联前后内容
一节数学课如果总是整齐的几大部分,学生会觉得枯燥呆板,缺乏思维的积极性。但教师若能精心设计过渡语,用童话故事的形式串联先后内容,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继续投入新的挑战,效果甚佳。
(3)练习,用故事情节将习题连接
课堂上,我们还可以将故事情境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或某一环节中。使学生思维轻松顺畅,将数学知识作为营养品来接受。
(4)尊重,让孩子对数学充满信心
课堂上我尊重每一个学生,以热情的鼓励、殷切的期待、巧妙的疏导与孩子们思维共振,情感共鸣。用真诚的爱心感染了孩子们,贴近了孩子们的心。在先进的教育思想引导下,我力争恰当准确地评价每一个学生,把学生推到自主学习的舞台上,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多一点理性思考、多一点理想追求,尽可能地创造孩子们喜欢的数学课堂,并将沿着这条路继续坚定得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