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实验教学;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2(A)—0057—01
近年来,笔者在物理实验课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明显感到开发这些实践资源,不仅能提高教师组织教材、设计教学、开发课程的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兴趣和开阔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现就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 借助电教设备,凸显实验现象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一些用实物仪器做不了或实物演示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动画合成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如原子运动,学生很难想象,单凭直观感觉,是很难得出结论的,但借助多媒体教学,将运动过程形象地模拟出来,既可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将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把问题化难为易,化具体为直观,凸显实验教学效果。
二、取材学习用品,强化实验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材料的兴趣”。对初中生而言,由于天性好动,他们一般对实验操作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通过一些实验操作,发现和掌握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观察、去探究、去发现。事实上新教材设计的许多实验对器材的要求并不高,绝大部分器材从日常生活中就可找到,只要我们善于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验器材便俯首可拾。如,塑料圆珠笔可做摩擦起电实验;钢笔可做大气压实验;铅笔和小刀可做压强实验等,这样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既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解决实验器材短缺的问题。
三、 修旧利废,辅助实验教学
“物理即世界,世界即物理”,组成世界的事物对物理学科而言,都蕴含着一定的物理意义。只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也一定会从一些生活中扔弃的废旧用品里,找到一些适合做某种物理实验的材料,达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效果。例如,一根旧筷子或一把废汤匙插入水中可做光的折射实验;废旧牙膏皮可做浮沉实验;梳子和钢锯条可做声音特征的实验;废旧收音机、电视机、电吹风、电话零件、饮料瓶等都可做许许多多实验。这些材料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做好演示实验,还可以辅助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四、創意性制作,验证物理学命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开发实验资源,自己制作教具,并鼓励学生自制教具,用自制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不管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只要学生找到了实验器材,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如让学生用自制弹簧秤测重力;用自制的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用三合板、毛巾、钢球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用自制的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用铅笔做滑动变阻器实验等。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反叛思维定势,引发探究欲望
人类生活中往往存在一些看似“合理”的状态,常以“不合理”的形态存在,如果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作深入的思考,只凭一些“想当然”的推断,常会产生一些虚假的物理“命题”和“判断”,这些推断往往和物理事实大相径庭,实验教学中巧用这些资源,对原有的“虚假命题”进行“实验验证”和“思维定势”上的反叛,会诱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引发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用下面的方法导入。在一个盛满水的玻璃瓶中放置一块红色木块,将玻璃瓶横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浮于玻璃瓶上部壁顶处静止不动,当用手拉动玻璃瓶向右加速运动时,木块将会怎样运动?大部分同学认为,木块将移向玻璃瓶后端,这时木块出乎意料地移向瓶子的前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新课教学。又如,在教授《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时,教师演示了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乒乓球不仅不会落下,而且被吹贴在漏斗中,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冷水“烧”开水、会跳舞的纸屑、纸片托水等实验,也都是这方面的很好例证。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004—0463(2008)
12(A)—0057—01
近年来,笔者在物理实验课教学资源的开发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并明显感到开发这些实践资源,不仅能提高教师组织教材、设计教学、开发课程的能力,而且对激发学生兴趣和开阔学生视野及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势,现就具体做法简述如下。
一、 借助电教设备,凸显实验现象
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对一些用实物仪器做不了或实物演示现象不明显的实验,通过动画合成直接投影到大屏幕上,以增强实验的直观性。如原子运动,学生很难想象,单凭直观感觉,是很难得出结论的,但借助多媒体教学,将运动过程形象地模拟出来,既可增强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也扩大了学生的想象空间,提高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利用多媒体手段能将微观问题宏观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把问题化难为易,化具体为直观,凸显实验教学效果。
二、取材学习用品,强化实验效果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材料的兴趣”。对初中生而言,由于天性好动,他们一般对实验操作抱有浓厚的兴趣,都希望通过一些实验操作,发现和掌握知识,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利用这一特点,给学生创造更多的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去观察、去探究、去发现。事实上新教材设计的许多实验对器材的要求并不高,绝大部分器材从日常生活中就可找到,只要我们善于将物理与生活联系起来,实验器材便俯首可拾。如,塑料圆珠笔可做摩擦起电实验;钢笔可做大气压实验;铅笔和小刀可做压强实验等,这样用身边的器材做实验,既可培养学生兴趣,又可解决实验器材短缺的问题。
三、 修旧利废,辅助实验教学
“物理即世界,世界即物理”,组成世界的事物对物理学科而言,都蕴含着一定的物理意义。只要教师独具慧眼,善于发现,也一定会从一些生活中扔弃的废旧用品里,找到一些适合做某种物理实验的材料,达到“变废为宝,物尽其用”的效果。例如,一根旧筷子或一把废汤匙插入水中可做光的折射实验;废旧牙膏皮可做浮沉实验;梳子和钢锯条可做声音特征的实验;废旧收音机、电视机、电吹风、电话零件、饮料瓶等都可做许许多多实验。这些材料不但可以帮助教师做好演示实验,还可以辅助学生开展分组实验。
四、創意性制作,验证物理学命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开发实验资源,自己制作教具,并鼓励学生自制教具,用自制的实验器材做实验,不管是分组实验,还是演示实验,只要学生找到了实验器材,就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如让学生用自制弹簧秤测重力;用自制的天平和量筒测量物质的密度;用三合板、毛巾、钢球探究牛顿第一定律;用自制的杠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用铅笔做滑动变阻器实验等。这样,学生不仅体会到创造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而且还满足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
五、反叛思维定势,引发探究欲望
人类生活中往往存在一些看似“合理”的状态,常以“不合理”的形态存在,如果只停留在问题的表面,不作深入的思考,只凭一些“想当然”的推断,常会产生一些虚假的物理“命题”和“判断”,这些推断往往和物理事实大相径庭,实验教学中巧用这些资源,对原有的“虚假命题”进行“实验验证”和“思维定势”上的反叛,会诱发学生探究的激情,引发求知欲望。例如,在学习牛顿第二定律时,可用下面的方法导入。在一个盛满水的玻璃瓶中放置一块红色木块,将玻璃瓶横放在水平桌面上,木块浮于玻璃瓶上部壁顶处静止不动,当用手拉动玻璃瓶向右加速运动时,木块将会怎样运动?大部分同学认为,木块将移向玻璃瓶后端,这时木块出乎意料地移向瓶子的前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就会很自然地进入新课教学。又如,在教授《液体压强与流速关系》一节时,教师演示了把一个乒乓球放在一个倒扣的漏斗中,通过漏斗用力吹下面的乒乓球,乒乓球不仅不会落下,而且被吹贴在漏斗中,学生感到不可思议,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冷水“烧”开水、会跳舞的纸屑、纸片托水等实验,也都是这方面的很好例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