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何谓“班级管理的人本化”々实际上就是“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班级管理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但事实上,目前中小学教育普遍存在的并不是以人为本的班级管理,而是与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相对立的非“人本化”倾向。这就需要我们分析原因找出问题。
一、班级管理中的非人本化特征
(一)以分为本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追求高分变成了教师升迁晋级的目标,追求高分成了学生成功成才的标志。这样的“以分为本”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智育第一,以开发智力之名行冲击德育和人格培养之实,让功利利益扫荡儿童的好奇心;二是形成了一个“自我复制、自我欣赏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特有的“教育体系”;三是形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包括辅助教材出版、书商、部分教师和行政官员等等组成的教育腐败集团。
(二)以师为本
所谓“以师为本”,实质上是以教师的(和整个教育系统的)“考试权”为本。在应试大背景下,整个教育系统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考试”,压制学生最独到的械具就是“排名”,抓住了考试权以及有形无形的排名权,就是抓住了一统天下的“牛鼻子”。“以师为本”,既是旧的“师道尊严”在当今行政强权体制下的复活,又是教师动用法规纪律对学生“管卡压”的法宝。
(三)以权为本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经撰文指出“现在政府对大学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然比较普遍。有人甚至把大学当成了一个政府机关的附属物,当成了工厂的一个车间来进行指挥。”这就决定了各级负责管理学校的管理者们,只能在无休止的行政评估、行政审批、行政审查中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从此抛却了教育的理念和校园精神,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批量生产的“教育流水线”!
二、非“人本化”管理模式的成因初探
三种模式均与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有关。
1、从教育思想上看,必须破除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是一切罪孽和过错的根源。一些教师之所以抱着“应试教育”不放,就在于这种教育能够让他体验所谓“桃李满天下”的盛誉,殊不知这样培育的“桃李”,对祖国的前途命运、人类的文化发展和自我的人格完善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在这种体制下,只要学习好,就可一俊遮百丑。教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孩子,偏爱听话的孩子,重视“苦学”的孩子。对富有好奇心和好幻想的孩子觉得烦,对喜欢探究问题、寻求未知的孩子没时间管。因而,从教育对象上看,少年儿童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个无知、幼稚,需要在教训、呵斥中才能成长的小人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从教育目的上看,要把“应试教育”切实转变为“素质教育”。应试能力只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一种外显能力。温家宝总理说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可见,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而应试教育却把立足点放在传授现成知识上。把学生仅仅变成“知识集装箱”和“学习记忆器”了,如果说也讲“追求”的话,那就只有“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的苍白口号了!教育是因人而存在的,其终极目的是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是对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培养和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教育要在发展青少年智力成长的同时,注重引导青少年去体验生命自身存在的意义,去意识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从而引导青少年去摆脱郁闷、焦虑、失落等心态,成为有精神追求、有个性风采、有快乐感的现代人。
3、从教育制度上看,必须医治当今“评价单一的体制病”和与时代不适应的学管体制。
(1)评价体制过于单。2009年8月24日《中国教育报》上重庆市教工委书记彭智勇撰文说:现在的教育评估有四大弊端:①忽视了评估“诊断”和“改进”功能;②重视共性要求而忽视了学校的个性发展;③评估指标不够科学,有交叉和相悖;④评估专家选择不严格,有随意性。建议将管评分离,成立专门的以中介组织为主的评估机构。中小学的评估更应遵循“全面发展”的要求,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
(2)学管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观念错位,把学生始终当成管理对象,教师永远处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地位上,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其次,学管的目标只是“管住学生”,“整齐划一”,限于在校遵守纪律,在家孝敬父母,不能出事越轨。再次,学管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只能“唯师是从”,以班主任好恶为准。最后,管教的内容大而空,脱离学生实际,引不起学生共鸣,“为了父母”“为了就业”成了现代中国激励学生前进的“根本动力”。而大多数学生在应试背景下,收获的只是“次次失败”的“人生阅历”,他们哪有什么“自豪”和“抱负”(作者单位
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
一、班级管理中的非人本化特征
(一)以分为本
多年的应试教育,使得我们教师为应试而教,学生为应试而学,追求高分变成了教师升迁晋级的目标,追求高分成了学生成功成才的标志。这样的“以分为本”必然导致如下结果:一是智育第一,以开发智力之名行冲击德育和人格培养之实,让功利利益扫荡儿童的好奇心;二是形成了一个“自我复制、自我欣赏的利益共同体”——中国特有的“教育体系”;三是形成了一个无孔不入的包括辅助教材出版、书商、部分教师和行政官员等等组成的教育腐败集团。
(二)以师为本
所谓“以师为本”,实质上是以教师的(和整个教育系统的)“考试权”为本。在应试大背景下,整个教育系统最有力的武器就是“考试”,压制学生最独到的械具就是“排名”,抓住了考试权以及有形无形的排名权,就是抓住了一统天下的“牛鼻子”。“以师为本”,既是旧的“师道尊严”在当今行政强权体制下的复活,又是教师动用法规纪律对学生“管卡压”的法宝。
(三)以权为本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曾经撰文指出“现在政府对大学一些不必要的行政干预依然比较普遍。有人甚至把大学当成了一个政府机关的附属物,当成了工厂的一个车间来进行指挥。”这就决定了各级负责管理学校的管理者们,只能在无休止的行政评估、行政审批、行政审查中提心吊胆地过日子。从此抛却了教育的理念和校园精神,事实上形成了一个批量生产的“教育流水线”!
二、非“人本化”管理模式的成因初探
三种模式均与教育思想、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有关。
1、从教育思想上看,必须破除工具主义的教育价值观,它是一切罪孽和过错的根源。一些教师之所以抱着“应试教育”不放,就在于这种教育能够让他体验所谓“桃李满天下”的盛誉,殊不知这样培育的“桃李”,对祖国的前途命运、人类的文化发展和自我的人格完善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因为在这种体制下,只要学习好,就可一俊遮百丑。教师只喜欢成绩好的孩子,偏爱听话的孩子,重视“苦学”的孩子。对富有好奇心和好幻想的孩子觉得烦,对喜欢探究问题、寻求未知的孩子没时间管。因而,从教育对象上看,少年儿童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只是个无知、幼稚,需要在教训、呵斥中才能成长的小人物。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2、从教育目的上看,要把“应试教育”切实转变为“素质教育”。应试能力只是人的整体素质中的一种外显能力。温家宝总理说过:“教育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灵魂与灵魂的交融,人格与人格的对话。”可见,关注学生的心灵发展,才是教育的“本真”。而应试教育却把立足点放在传授现成知识上。把学生仅仅变成“知识集装箱”和“学习记忆器”了,如果说也讲“追求”的话,那就只有“金榜题名—舍我其谁”的苍白口号了!教育是因人而存在的,其终极目的是对人的心灵和智慧的开发,是对人性的陶冶、人格的培养和独立自由精神的养成。教育要在发展青少年智力成长的同时,注重引导青少年去体验生命自身存在的意义,去意识生命的有限性和局限性,从而引导青少年去摆脱郁闷、焦虑、失落等心态,成为有精神追求、有个性风采、有快乐感的现代人。
3、从教育制度上看,必须医治当今“评价单一的体制病”和与时代不适应的学管体制。
(1)评价体制过于单。2009年8月24日《中国教育报》上重庆市教工委书记彭智勇撰文说:现在的教育评估有四大弊端:①忽视了评估“诊断”和“改进”功能;②重视共性要求而忽视了学校的个性发展;③评估指标不够科学,有交叉和相悖;④评估专家选择不严格,有随意性。建议将管评分离,成立专门的以中介组织为主的评估机构。中小学的评估更应遵循“全面发展”的要求,突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
(2)学管体制不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首先,观念错位,把学生始终当成管理对象,教师永远处在“我说你听,我打你通”的单向灌输地位上,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其次,学管的目标只是“管住学生”,“整齐划一”,限于在校遵守纪律,在家孝敬父母,不能出事越轨。再次,学管的方法和评价的标准只能“唯师是从”,以班主任好恶为准。最后,管教的内容大而空,脱离学生实际,引不起学生共鸣,“为了父母”“为了就业”成了现代中国激励学生前进的“根本动力”。而大多数学生在应试背景下,收获的只是“次次失败”的“人生阅历”,他们哪有什么“自豪”和“抱负”(作者单位
西安市碑林区雁塔路小学)
责任编辑 杨博